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1871,頁76。提到瑠公圳:「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瑠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 當水圳和溪流交叉,必須架木梘,讓水圳跨越溪流,以繼續流到灌溉區。挖仔內附近有條萬盛溪,我們來看,在萬盛街附近這看不見的萬盛溪。 在興隆路一段83巷內,這裡有一條這看不見溪的橋,告訴我們,這裡有一條看不見的萬盛溪。 橋墩上書寫著萬盛橋,也寫著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建造。顯然那時溪還在流。 現在溪流不見了,只留下橋兩側的綠化小巷。 來到萬盛公園,它陷入路面下,以前應該是萬盛溪旁的河階地。 怎麼知道呢?注意一下奇特橋的遺跡,這橋以前跨越萬盛溪,更早以前它是陳培桂在《淡水廳志》提到,提到瑠公圳:『…. 瑠公圳,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的小木梘。 在花木批發市場後方羅斯福路五段97巷,可以看見超大的大水溝溝蓋,它下方是俗稱大溝的萬盛溪。 繼續走到羅斯福路五段97巷口,看見的萬盛溪探出頭呼吸。 萬盛溪再潛入地下,再度出現時已是中正區汀州路3段230巷之永福公園內,寶藏巖歷史聚落附近。 然後匯流新店溪。 二、萬盛街 萬盛街以萬盛溪來命名,相對於萬盛溪,萬盛街算是短的。目前的萬盛街只有一部分是在舊時萬盛溪旁邊,萬盛街的分佈如下圖,主要街道以咖啡色粗線條表示,巷道以咖啡色細線條表示。…
第 21 頁,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