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讀小學時瑞泰麻油就在對街不遠處就能聞到麻油味道,店頭常見到人們提桶子或瓶子貼麻油,它是當時在店內提煉麻油的商號。瑞泰麻油是一家近百年傳承的老商號,日治時期從福建來台灣找出路,第一代老闆是高春波就在現在在景美瑠公圳溝旁,景文街147號地方重操舊業榨麻油兼賣雞鴨,傳到第二代高銘章時正好是民國光復初期,當時人們生活都很困頓,且物資都很缺乏,工廠就設在店裡,生意又不是頂好,要養小孩更是辛苦,雖然是小生意但是顧信用,於是生意漸漸起步,可惜一家之主高銘章突然過世,妻子周寶卿只能獨立負起照料全家的重任,全家共生了七個小孩。老店堅持品質,一貫誠信,於是老客戶只認老闆娘,生意不好時,兒子跟媽媽說請媽媽到店門口坐一坐,瑞泰麻油在老老闆娘周寶卿主持下建立了許多忠實老顧客,但是老店傳承不易,傳至第三代大兒子高盛正因病早逝,由二兒子高盛德接下重任,但是在接掌7年後中風身體無法自理,於是由老三高盛隆接掌管理,在高盛隆接手後店裡慢慢做了改變,像原本桶裝儲存一瓢一瓢賣的麻油,全部包裝上架近來更增加商品品項,有黑白麻油、苦茶油、芝麻醬、麵線等,凡是跟麻油料理有關的產品一應俱全,增加便利性,並且重新裝修店面讓老顧客眼睛一亮,一目了然,相信老店也能跟得上時代演進,更何況近年發生黑心油事件,搞得人人談油色變,所以如何能找到值得信賴的食品商真的不容易,希望傳承百年的好品質商號能留香留名再百年。
話說義興樓住在景美的在地人應該都不陌生,住鄉下地方,婚喪喜慶都請外燴師傅到府上或是在廟埕旁搭棚子,宴請親朋好友小酌,一切委由總舖師全權處理,義興樓亦曾經有這歲月,另外也曾做辦桌的桌椅碗盤出租。在5,60年代景美木柵十月十五大拜拜是很盛大的事,家家戶戶皆辦桌請客,馬路上車子很多人擠人,印象中是政府為節約能源,十大建設需資金龐大,而將這大拜拜民俗給取消了,辦桌的生意就少了許多,人們的節慶就改去餐館用餐。義興樓現在還有外賣,只是吃的東西就必須自個帶回﹐碗盤有扣押金,奉還時給予退還押金。目前老闆已傳到第四代在主持。義興樓從民國27年就開始營業,但更早時只是一間路邊攤,歷經日治時期第一代老闆名叫高義興,第二代老闆是高李燈,當時名稱叫(公共義興食堂)到了民國75年才改為義興樓至今,第三代老闆是高李燈三子高其仁今年68歲,目前由第四代高世振在掌理。今年榮登米其林推薦最佳美食獎讓沉寂一陣子的義興樓又像鳳凰展翅一樣,令老饕們驚豔,尤其對於台菜有依戀的人們,再遠都會搭車過來嚐嚐久違的美食,景美這個小鎮目前正在都更,相信這個餐館對於未來的景美小鎮是有加分作用的。
僑興戲院的前身是民國40年成立的仙都戲院,於民國57年由天成飯店老闆引進僑資重新改名為僑興戲院,是景美夜市旁交通便利的戲院,民國80年因國片不景氣,受影帶出租業競爭影響,改放映二輪片。之前因為重新裝修,設備新穎有四個影視廳,位在景文街72號旁巷內,經過一番整修煥然一新,堪稱當年景美地區包括景美、木柵、新店等地,最新潮的戲院。戲院商品部在當時已有販售球狀冰淇淋,以及金幣型紙裝巧克力,僑興戲院因地緣關係與景美國校僅隔一條街,是國小學生很愛去晃愰的電影院,它是南區大戲院,是大專院校,台大、政大、世新等學生的首選戲院,當時放映的影片有首輪中、西院線片,由於學生較窮所以是在60年代是很受同學,歡迎的院線,但是民國67年3月後增加佳佳來來戲院接踵而來,僑興戲院設備在民國85年再在重新裝潢,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記得曾在小時候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戲院門口盛況空前人擠人。戲院舊址就位於台北富邦銀行後面於民國96年1月走入了歷史洪流,也就是現今羅斯福路六段岳泰峰範大樓的現址了。
日治時期明治時代,由高新明開設在景尾頂街,因為沒有生小孩,於是從公館收養養女高桃,入贅女婿林金盆接掌店務,林金盆學問好,曾任日治時期20年保正,為高家生三個兒子,長子高上林,二子林登高,三子高森林,高上林在物資局上班,有建築技正證照,為簡任級公務人員,後來保正由二叔林登高接任,高上林長子高振榮先生是現任老闆,畢業於景美國小,初中畢業南山中學為人客氣沒有架子很耐斯,從小就在家裡送貨,當兵回來進保險業服務,家裡業務除了批發也有做一般民生用品買賣,也有交給學校機關的福利社,由於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就從事雜貨批發,以前渡口在景美街,就由淡水河船渡將貨品由景美渡卸貨轉運花蓮開分店,後來因時代變遷花蓮分店就沒有經營,目前店的住址暫租景美街155號,目前店舊址景美街161號正在都更,天際大廈明年底就可完工。高振榮與隔壁恆德藥房張友仁老闆媽媽高麗貞有姑侄關係,高家老祖母高桃以前有很多地,但是因政府三七五減租,很多土地被政府放領征收,改發放股票如台泥、工礦、農林等股票,現在子孫分枝散葉繁多,所以都就不奢望靠土地發財,子女都很用功讀台大、政大目前也都有公職。高振榮老闆有一手絕活,50年前當兵時與同僚打賭,由別人出題給月日,他就能說出是星期幾,由於一般人鐵齒不信,所以他說輸的人請客,讓他當兵有吃不完的飯局,真是有趣。
2014年12月06日(週六)在何文賢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景美地區廟宇神明聯合遶境活動。參加的廟宇不少,有景美集應廟、進興宮、代天宮、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興福巖清水祖師廟、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公館福德宮、木柵集應廟、木柵忠順廟……等,場面十分熱鬧盛大。 東道主是景美集應廟,所以各廟宇之神轎、頭旗頭燈車陣、風帆陣、鼓亭陣、車吹陣、哨角陣、七爺八爺、神降團、八家將、獅陣……等先後向尪公致意。其中最最引人注目的是神轎之致意禮儀,是以三進三出之衝進後退方式表現,好比現在的三鞠躬禮。但是三進三出的儀式,其難度可是很高唷!,因為6~8個人同抬一轎,其步伐之大小與快慢要一致,才能順利移動神轎,這可要有相當的訓練和經驗才能擔當。 其次是七爺八爺,高個兒的是七爺謝將軍,因身高之原因,不方便行禮,是以甩手的方式行之,在行禮之時也有特殊的步伐;矮個子的是八爺范將軍,也以不同的步伐與方式行禮。八家將之首是增、損二將軍,卻以三人出現(化二為三),臉部有鮮明之彩繪。增將軍通常身穿紅袍,手拿三叉槍(武器);損將軍則穿綠袍,手拿銬(刑具)。 順風耳有長長的耳朵,千里眼有大而突出的眼睛,很容易辨識,均是四大護法之一。車吹陣通常會演奏北管樂,而哨角陣則以很大很長的樂器吹奏(形似超大型的嗩吶,銀白色),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的呢! 舞獅也很吸引人,喧鬧的銅鑼聲,俏皮靈活逗趣的動作,是小朋友最喜愛的項目。而獅子面具也有台灣獅與廣東獅之別,台灣獅較傳統樸素,廣東獅則較繁複花俏。比較特別的是,遶境隊伍中也有現代的鼓樂隊,和前面的隊伍截然不同,可謂新舊並存、傳統與現代結合喔! 我從小在鄉間長大,經常看到迎神遶境的隊伍,也許因為太容易看到,不覺得稀奇珍貴,故而沒認真辨識過,所以總是有看沒有懂。 何老師在事前有詳細的解說,配合此次實際的觀賞,終於有較深切的認識!
景美集應廟,是三級古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先後經過三次整修,擁有許多匠師的精心傑作,值得細細品味。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看,整個廟宇不僅只是傳統建築工藝的展現,也是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揚。前者是有形的工藝題材,如石雕、木雕、剪黏、彩繪、交趾陶等等;後者是作品背後蘊含的無形故事,無非希望藉由宗教典故、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教化人心。古蹟會說話,請聽古蹟說故事。以下我們將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由前而後,就可辨識的剪黏、彩繪和廟神,為你說故事。 甲 前殿 三川殿 屋頂 三川脊 脊肚 八仙瑤池慶壽 剪黏 八仙是中國道教及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八種不同人群。他們手持的寶物,代表各自的形象,稱為暗八仙。唐宋已有民間的八仙圖,人物各有變異。至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才定型。民間傳說八仙會定期赴蟠桃會,向西王母祝壽。 明八仙與暗八仙分別是: 1李鐵拐〈葫蘆〉 2 鍾離權或稱漢鍾離〈蒲扇〉3呂洞賓〈寶劍〉4張果老〈魚鼓〉5何仙姑〈荷花〉6曹國舅〈玉板〉7韓湘子〈竹笛〉8藍采和〈花籃〉 三川殿…
溝子口萬善堂(大亡公)位於台北市木柵路一段57-4號對街(即景美溪橋橋頭),距今歷史不可考。僅留下1975年信徒 吳媽陽、陳乾捐贈之香爐。一般”萬善堂”係於道路開挖沿途挖掘到的無名屍骨,無以厚殮,只得綑束骸骨,挖坑合葬,立碑「萬善同歸」。 現今所見之萬善堂,為民國七十一年拓寬道路,原地重修所建,民國八十五年因建景美溪橋全部拆除,經地方人士奔走陳情,終獲台北市政府保留原地橋下重建。堂前橫批「萬善同歸」,聯曰「萬垂香火千秋花,善發靈光萬古尊」。正龕奉祀「萬善堂」碑版,石色闃黑、肅穆,聯曰「萬姓顯赫佑梓里,善心敬仰護眾民」。 匾額日期為壬戌年為民國71年(1982) 打鐵店 鐵的物理性質: 鐵是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硬而有延展性,熔點為1538℃,沸點為2750℃,有很強的鐵磁性,並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導熱性。 金屬:淺灰色至銀白色 鋼:碳約佔鋼材重量的0.2%至2.1%。 淬火: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後予以驟冷,以獲得高硬度的麻田散鐵。 回火:將淬火鋼加熱到723° C 以下的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以調整其組織與機械性質,並除淬火應力。 木柵路一段打鐵店 老闆:謝來發…
走訪木柵老街區,除了看史蹟、建物,也可以在穿梭的人群中,體會歷史悠久的木柵市場的熱絡買氣;也可以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店,感受傳統老店的氛圍。順便挑選伴手禮,自用得宜,送人實惠。所謂三寳指三家老店的特色產品。分別是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以及三芳的油品。 到 金益香 買漢餅 木柵路三段139號 不同的油籽,依照不同需求,採用不同的製油方法。三芳有兩 種製油方式。第一種、餅式壓榨法,是最傳統的製油方法,榨過的油粕像ㄧ塊大餅,故有此名。多用於芝麻油,花生油。第二種、螺旋壓榨法,茶油系列的茶籽油、苦茶油都用此種製法。 金益香是一家傳統漢式糕餅店。 榮列為台北市15家糕餅老店之一。(臺北故事館 甜點歷史展) 1921年(民國10年,大正10年)高番薯先生在木柵路三段創立本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金益香自第一代成立以來,配合時空背景,除了餅類也兼賣雜貨。隨後由於社會變遷,因應市場需求,才轉為糕餅的專業製作,專門生產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年節的製品,如:麵龜、壽桃、素豬、素羊以及訂婚喜餅,深受顧客的喜愛,客源擴及北臺灣。 目前由第三代高全福負責經營,已有二十多年。第四代的兒子也已投身店務,為傳承百年老店而努力。 金益香第三代老闆 高全福…
壹、 前言 文山區志/卷四經濟篇/第一章經濟發展: 文山區在清代以農業經濟為主,先民來到此地開墾,主要是稻米,山區則是兼種植茶葉與大菁為生。 由此可見貓空山區之兩大產業為茶葉及大菁。今以此為主題論述報告。 木柵鐵觀音是臺灣十大名茶(註一)之一,年年得獎。是貓空人的驕傲更是長期以來賴以為生的產業,在可尋的木柵地區文史資料中佔有大篇幅的記載,但同樣也是重要產業的大菁卻隨著歷史的洪流,流轉的消失無蹤,令人不甚噓唏感嘆。我們就從歷史的軌跡中來尋找她的蹤影。 .1770年(清.乾隆35年)漢人陸續由中國原鄉(福建安溪)來臺開墾,帶來茶苗發現木柵適合茶樹種植,但因早期茶葉生產及技術限制沒有多大發展。反而,當時藍染利潤較高,山丘遍植大菁,製造藍色染料。 .1866年(清.同治5年)世界市場急需茶葉,但中國的廈門、福建、漢口茶葉輸出卻處於衰退期,英人陶德自安溪引進茶樹在木柵附近種植並全數收購鼓勵種植,並更新製茶設備。 .1877年(清.光緒3年)木柵山區原有大菁被剷除,紛紛改種茶樹。邁入木柵茶業的黃金時代。 .1896年(清.光緒22年或明治29年))德國BASF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天然藍靛快速喪失原有市場並被取代。 貳、淺談大菁產業興衰 ˙大菁的生長環境 馬(山)藍:又名「大菁」,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生長在低海拔森林,中國西南部,東南亞等地區均有生長。 大菁因忌直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陽山谷坡地,故名「山藍」 。於雜樹林下潮濕地或山溝溪旁的腐植土繁殖,扦插法栽植生產,葉片大如手掌般,生葉乾燥時呈黑色,秋季花期,花呈吊鐘形淺紫色,每年五月、十月兩次採收菁葉以沉澱法加工製造染料。…
過去沒有瓦斯,家家戶戶都必須依賴木材或木炭做為日常生活主要燃材,所以燒製木炭行業發達。瓦斯普及後,木炭逐漸沒落,加上燒製木炭工作辛苦,當今一些年輕人缺少老輩人吃苦耐勞、執著和堅忍的精神,難以傳承燒窯製碳工作,現在幾乎看不到炭窯了。 早期木柵山區多相思樹,也曾有炭窯燒製木炭供應臺北地區民生用柴及木柵茶業炒茶、烘培等的需求,但如今也消失了。貓空纜車站往三玄宮前進不遠處,有一實體相思木炭窯,並設有解説牌,透過木炭窯的實體展示與解說,讓遊客了解木炭製程,認識燒製木炭炭窯這項傳統產業文化,頗具意義。 一、 木炭窯結構: 依據解說牌,炭窯窯體主要分兩大部分:燃燒室與悶燒室,兩室以導熱管連接〈也有在窯體內設阻隔牆─「燕子窩」,分隔兩室的做法〉,窯體以磚、石排列成圓形,推疊約2、3人高,並以土漿固定密封縫隙,窯頂〈龜〉呈圓弧穹隆狀形如龜背。 悶燒室是堆放製作木炭原材之處,設窯門為放入炭材、取出木炭成品之用,悶燒室需設出煙管或於小洞口〈上方〉以排煙霧、餘熱。 燃燒室,窯體較小,附於悶燒室之旁〈或於主窯體內以燕仔窩隔出一小空間做為然燒室〉,燒材生產高熱後,熱氣通過導熱管通到悶燒室,避免熱火直接火燒悶燒室木材。為保護窯體受風吹雨淋毀壞,可於上方再設窯厝、棚架。 二、木炭窯建造與燒製木炭過程、步驟: 1. 選定窯址基地,並進行地基整理。 2. 窯體塊石〈磚〉堆砌:用其哩岸石及砂岩塊石堆疊窯體,以土漿密封固定。 3. 木材堆疊:將相思木或龍眼木等木料放入炭窯,推疊成圓頂狀備作窯頂。 4.…
一、 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也可引出一些話題,這也算是我們10月18日戶外踏查課的意外收獲吧。 二、 戶外行程來到了一再因道路拓寬隄防修建而向內退縮的內湖水尾福德宮,在這廟的後方有一座標高52公尺的鯉魚山,因為太矮又沒基點而且附近也沒什麼有名的山頭,因此成了登山界的棄嬰,幾乎九成九的山友都沒爬過這座小山,老師在介紹完了福德宮後起意要登上這座山頭,在幾位同學的附和下於是就開始了今日的唯一爬山活動,這座山路徑算來還清楚,也有山水雲山友的路條與指示牌,因此走起來不會茫然不知所之,但一開始就遇到了一些不太好處理的較大落差的土階,再上去就走進了比較原始一些的土徑,大約六七分鐘就到了這座山的最高點了,只見到地上有一個由台北市水建會埋的小小的水泥柱編號隧三角007大家在此攝影留念後原路退回下到福德宮與大家會合再前往下一個踏查點。 三、 這麼一座小山加上一個小小的水泥柱却也隱藏了一些玄機,現在就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四、 第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台灣到底有幾座鯉魚山?結果在網路上找到的有六座,但獨缺我們造訪的這一座,分別說明如下:第一座最有名的首推花蓮縣壽豐鄉名列小百岳位在鯉魚潭旁的鯉魚山,高度為601公尺,山頂有一顆編號4302的三等三角點,這座山算來是花蓮很熱門的旅遊地點,山頂附近有氣象設施,算是很好親近的山頭。第二座是台北市內湖碧山巖旁的,高度為222公尺,立有一顆土地調查局的圖根點,這也是一座很容易到達的山頭,但大部份人都只是從他的旁邊走過去而不查,問起到底基點在那兒好像都十分茫然。後四座我都沒去過因此僅就標高及基點作簡單陳述,第三座座落在屏東縣新園鄉,標高29公尺,立有三等三角點925號,第四座位於高雄市內門區,標高130公尺,立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第五座位於台東縣台東市,標高75公尺,原有三等三角點1142號,但在整地時不見了。第六座位在澎湖縣望安鄉,標高21公尺,無基點。現在把網路上找到的基點照片貼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五、 第二個探討的問題是到底有幾座「隧三角點」?可惜的是這種所謂的三角點沒有人作過研究,登山者及測量人員也不把他看在眼裡,因此其用途為何尚待後續追踪,而目前在網路上也僅僅找到四顆,分別說明如下第一顆是新店灣潭山編號002,第二顆是木柵鯉魚山編號007,第三顆是土地公坡編號010,第四顆是大安芳蘭山編號013,謹將這幾顆水泥柱的照片貼在下面: 六、 第三個問題是什麼叫水建會?也是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簡單陳述如下: 劉銘傳在台北城內開鑿水井過濾消毒供公共飲用是為台北市公共給水之發軔。 1898年英人巴爾頓應聘來台勘察水源,但因經費問題並未施工,而巴爾頓亦在台染病去世。 1907年在新店溪旁引水興建水廠是為供應自來水之始。…
現稱的木柵公園,位於北市文山區興隆路4段50號。從這裡興隆路4段看木柵公園的門面,像下圖相片所顯示的氣勢,可以查覺到它是一座山區公園。它氣勢雄偉的壁,並不是一片牆,而是一片坡坎;1974民國63年拓築興隆路4段時,切削成的坡坎。(來源:中 木柵公園及附近因地勢高不易灌溉,形成一片草木叢生不適耕作的荒原高地,只能放牛放羊,所以,以前被叫為「牛埔」。又因「木柵集應廟」的大門對聯,有「牛山」一詞,也有些人稱「牛埔」為「牛山」。而有木柵公園在牛山的說法,也有木柵公園在牛埔的說法。 「木柵集應廟」的大門對聯: 『分鯤島鎮鯉湖集安百姓。面牛山背猴嶺應接群峰』簡短地把廟的地理位置展現了出來。。「鯉」指的是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 「湖」指的是木柵的舊地名「內湖庒」;「牛山」是木柵公園明道國小附近一帶,「猴嶺」則是猴山岳 猴山坑。 使用「牛山」或「牛埔」,何者較為恰當?在木柵集應廟應作解說時,使用「牛山」這名稱是方便的;但實際上,「牛埔」才是正名。 依文山區志內容,並沒有「牛山」這名稱,卻有「牛埔」這名稱,並有明確的描述,描述如下: 『牛埔(崙仔尾):馬明潭南側的山崙,昔日因地勢較高,灌溉不易,未開發成農田,雜草叢生成為牧牛之地,故名牛埔。後形成公墓地,但隨都市發展,墓地遷移改建安康社區。此山崙總名崙仔尾,昔日區分為頂、中、下3個崙尾地段。自明道國小運動場,向南至忠順廟為頂崙尾,向西至興隆路為中崙尾,再向西至光明路為下崙尾。約於乾隆10年(1745),泉州人張光經等至下崙尾開墾。日治時編地籍地目,改頂崙尾地段改為中崙尾,原中崙尾及下崙尾地段合併為下崙尾。下崙路以北,木柵路2段2巷以東之地,編入馬明潭地目。』 (註:民國57 年木柵、北投鄉併入臺北市,因與北投區的光明路同名,木柵光明路更名光輝路;木柵光明戲院沉默地落坐在光輝路上,無聲地訴說這段往事。) 一般對聯文字的創作,會考慮對聯的對稱性、壓韻與格式,其用字會因修辭而有改變。木柵集應廟對聯「面牛山背猴嶺應接群峰」,「猴嶺」應該指的是「猴山岳」這片山嶺,同樣「牛山」應該指的是「牛埔」這片山崙。對聯雖有「猴嶺」名詞出現,但在一般正式討論裡面,我們會使用正式名稱「猴山岳」,而不使用「猴嶺」。因此,本文裡我們會使用木柵公園位於「牛埔」,而不使用木柵公園位於「牛山」的敘述方式。 使用最新的臺北市政府-整合搜尋引擎wisearch.taipei.gov.tw,搜尋「牛山」,無法找到符合「牛山」的任何資料;相反的,搜尋「牛埔」,可以找到符合「牛埔」的二筆資料,一筆關於移民與拓墾於文山區公所 >> 卷二、住民篇,一筆關於地名…
第 19 頁,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