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要了解一個地方,應該從它的「地名」開始,因為「地名」通常可顯示當地的自然環境,如地形、地物、地貌等景觀的特徵,也可能反映一個住民的文化與人文發展軌跡。臺灣自然環境複雜、族群多元,又是一個移民社會,因此地名除原住民原有者,更經歷西洋荷西、明鄭、清朝、日本及民國治理時期的多次改變,越深入研究越了解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甚至許多有趣的或血淚故事,也訴說先民從閩粵來臺胼手胝足,由登陸、轉進、開發以至於落戶安居的許多歌可泣的傳奇和拓荒血淚史。臺灣不少這種從平埔族語→閩南語→日語→國語的地名,少數的地名甚至還源自於荷西時代,如三貂角,來自西班牙語的Santiago。臺灣地名的源由與變遷自有其原則與邏輯,有時一樣的地名,卻因為不同的族群變成不同的名字,從它的沿革也看得出臺灣歷史的變遷。
日人之治臺初期,臺灣的地名大概沿用原有聚落名,西元1920 年〈大正9年〉進行地方行政改制並改名,才將鄉鎮級地名簡化、雅化或改正成二字,如田中央簡化為田中,二八水簡化為二水、新創「臺中」地名,並將「打狗」改「高雄」、「艋舺」改「萬華」,都依原閩南音改以吉祥之日語近似音的漢字,例如茄苳腳改為花壇。又像錫口改名為松山,卻不是因為諧音而改,至於純日式地名陸續出現在花蓮,臺東和彰化為主的日本農人移民村、市街則移日式「町名」。光復以後改的一些地名,則反應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
台語「湳 lamʟ 」是指爛泥淤積很深的低窪地,或形容泥濘、泥坑、泥塘、泥淖等地形,在閩南地區早就有湳仔地名。臺灣各地有很多這種地貌,先民到臺開墾時以「湳仔」為地名,是隨著閩南移民,從閩南移殖過來的。文山區也有一名為草湳的地方,在木柵貓空大坑溪上源,二格山系圍繞形成的山丘及谷地,早期先民開發此處初時,涉溪進入此峽谷,溪澗內草長及腰、溪石嶙峋、淤泥及膝,落足滑溜陷淖難行,即呼說-「亂!亂!〈濫!濫!〉」〈草長及亂之意〉,故名草湳。
因此,「湳」字的地名在臺灣各地並不少見,謹就查出者簡列如下表:
貳、臺灣各地「湳」地名簡表
現今名稱 古名 名稱來源、演變及其他說明
臺北市文山區貓空草湳 草湳 貓空大坑溪上游谷地,早期先民開發此處初時,涉溪進入此峽谷,溪澗內草長及腰、溪石嶙峋、淤泥及膝,落足滑溜陷淖難行,即呼說--「亂!亂!」〈草長及亂之意,也可能是台語發音濫或湳的別寫〉,故名草湳。
臺北市士林區蘭雅里 湳雅
南雅
湳仔 士林磺溪街一帶早期低窪浸水,故稱湳仔,乾隆年間開鑿湳雅以灌溉附近一帶水田,稱湳仔,意即土質不堅之處,又介乎二河間容易浸水之地,後改湳雅、蘭雅、南雅等名。在1919〈大正8〉年湳雅警察派出所之管轄範圍為南雅庄、下東勢庄、石角庄與三角埔庄。湳雅的施家,為士林的大家族之一,自清同治年間開始,其子孫常登科考金榜,造就了施家在台灣以及士林地方史上重要地位,也印證了士林「士子如林」的美名。區內有蘭雅國中、國小。士林、北投以磺溪為界。
臺北市北投區榮華里〈頂湳仔〉 草湳
、湳仔底 昔日榮華里則多泥濘溼地,磺溪旁的明德國小一帶,稱頂湳仔,福國路和中山北路六段的交叉口附近叫做下湳仔。磺溪與基隆河匯流一帶〈洲美〉地勢低窪,屬沼澤地形,基隆河至關渡入淡水河地帶更是一大的湖沼區。士林蘭雅里與北投榮華里在磺溪兩岸,早期都是湳仔地。
基隆市七堵泰安里 草濫 草濫與草湳同義。湳是浸水之地,草湳是長著草的浸水之地。七堵區泰安社區過去稱為「草濫」,由拔西猴、後旦旦、草濫等聚落組成,主道路泰安路沿著草濫溪〈拔西猴溪〉上行,泰安瀑布過去也稱為草濫瀑布。過去此地多水濕且軟,沼澤地形長滿了雜草,稱為草濫,民國62年因名稱不雅改名泰安里。
宜蘭縣羅東市國華里、北成里 湳仔底 現今羅東市國華里、北成里培英路一帶與國華國中間是一片低湳田地,因地下水多,泥地成泥漿之故,不太適合耕種,牛也沒辦法犁田,因怕下沈走不動,所以只能利用人力翻田,插秧時也得有技巧,藉船秧〈放秧桶〉的浮力,必須快插快動、速戰速決。
新北市板橋區湳仔溝與南雅東路、西路及南路 湳仔溪、湳仔
、湳仔港 湳仔溪為大漢溪支流,與大漢溪間呈網狀沙洲,沙堆呈隨時漂浮的狀態。二、三百年前,湳仔溪兩岸都是沼澤、溼地,先民即用「浮洲」〈意浮動的沙洲,左岸〉及「湳仔」〈右岸〉地名表示兩岸的地景。湳仔溪右岸湳仔及湳仔後的舊板橋城一帶(即林家花園後面)地勢較高,環境穩定,很早就有先民來開墾,成為板橋最早發展地帶及區域產業的轉運中心,為今南北向的南雅東路、西路及南路鬧區。湳仔地名於民國39年改稱南雅,位於板橋市南雅南路二段附近的捷運亞東醫院站,原本規劃名為「湳子站」,92年初才因應地方要求,改為「亞東醫院站」。
新北市瑞芳區濂新、濂洞里〈濂、湳或許諧音或雅化〉 水湳洞 水湳洞位於金瓜石選煉場十三層遺址附近,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流出,形成早期洞旁的「湳仔地」,故被稱為水湳洞。水湳洞約在九份溪出海口一帶兩岸,山尖古道是昔日聯絡九份與水湳洞之間的舊路。
新北市瑞芳區南雅里、南雅漁港 湳仔 這地方原是平埔族三貂四社的一個聚落,舊稱楠仔吝,據說是由湳仔諧音轉化而來。湳仔意為淋水,因這裡雨水特別多,每年九月至翌年三月受東北季風鋒面影響,大多數日子都是煙雨濛濛。在北濱公路82.5K處小港澳即南雅漁港、附近海岸有南雅奇石。湳仔〈淋水〉→湳仔面→湳仔吝→南仔吝→南雅。
新北市石碇區湳窟、湳窟山 在石碇老街北面、石碇溪與永定溪間的地帶,湳窟山及步道都在皇帝殿風景區
桃園大溪區復興里、湳仔溝溪 湳仔溝溪 位於百吉隧道和石門水庫之間的低平地帶,有溝溪從中流過,由於河床窄小且多為爛泥巴,低濕的地稱為「湳仔」。在湳仔溝溪兩旁,也就是過百吉隧道右轉往水庫的山區,同治年間士林漳州人潘永清開墾湳仔溝,光緒年間劉銘傳於大嵙崁設立全台撫墾總局,武學秀才黃希隆曾領軍征討角板山一帶,隨後並開發了湳仔溝溪中上游精華區的七結、八結〈今名百吉〉、九結,是昔日大嵙崁〈大溪〉進入角板山、巴陵地區泰雅族部落的入口,是漢、番接壤之地,昔有湳仔溝古道〈現有總督府登山步道〉。
桃園八德區大湳商圈 大湳 位在八德區中心偏北之地區,茄苳溪以東,因早期其地多湳田,地表易積水,地面多水堀和爛泥,故名「大湳」。廣義上,八德區建國路、和平路以北,國道二號以南,福國街、桃德路以東,東勇街以西,及桃園區國際路桃園大圳以南,都可稱大湳。狹義言指建國路以北、大智路以南、福國街以東、介壽路以西之區域。
桃園大園區湳仔 湳仔 鄰近民安路、中華路、大園夜市及新街溪一帶,仍有湳仔之小地名及公車站名。
桃園觀音區草漯ㄊㄚˋ里、草新里、保障里 草漯 草漯位在最北、東地帶,與大園鄉許厝港相鄰,是觀音鄉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乾隆54年〈1789〉和大園鄉的許厝港同時開墾。往昔因排水不良,低漥積水而淤為沼澤地,長出許多野草,先民先割草鋪上才能踏草而過,故名為「草漯」。因地理環境與拓殖時期等因素,觀音區自然形成三大發展區域-觀音、草漯與新坡區。區內有草漯國小、國中。〈不是湳地名,但地名由來仍與湳仔地有關。〉(辭海另註:漯,讀音「踏」、「磊」、「羅」三種,均與水名及河流名稱有關。)
桃園楊梅區草湳坡〈陂〉、草湳派出所、埔心里及瑞塘里 草湳坡 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埔心地區,於日據時代統稱草湳坡。臺灣光復後改名為埔心,惟土地登記仍然使用草湳坡,警察派出所也沿用「草湳」之名。乾隆年間移入的客家先民,在草湳坡一帶開墾,臺灣光復後,「草湳」二字各種語言發音均感不雅,在民國37年與鎮內各里區域調整時一起改名,將草湳坡及矮坪子合併,重新劃分為埔心及瑞塘二里。因街市中心在埔心里,整個地區習稱之為埔心。
〈桃園台地多埤塘,草湳坡可能為草湳陂之誤。〉
新竹市北區南雅里、湳雅街、湳中街、湳雅公園 湳仔
、浦雅 此地原為頭前溪南岸的溼地,地表經常泥濘,故名湳仔,後改為湳雅。湳雅有三義,一為日治時的浦雅大字名,範圍在新竹市北部隆恩圳以北,頭前溪以南,東勢大排水下游以西,東門大排水下游以東;二為臺灣光復後新竹市的里名;三為聚落名,在浦雅里東部,浦雅街141巷至187巷間。
新竹香山區草漯仔 草漯仔,草湳仔 位於香山區茄苳里,指稱茄苳里西北部的聚落以及附近的丘陵。草漯仔意指積水的濕地低地,草叢生長在水面上,看過去像是一片草原,人與動物踩下去卻陷入水中,故名草漯仔,聚落在草漯仔盆地西緣。漯音ㄊㄚˋ、 ㄌㄟˋ 、ㄌㄨㄛˊ。
苗栗通霄鎮福源里 大爛 通霄大爛,在福源里三、四、九鄰附近山坡地,因地質構造上層為含水性強之黏土,下層為不透水層,在地層結構上順向坡,時常發生崩塌及滑動,且地表面時常滲水,因此稱為大爛。
〈大爛與「湳仔地」意義及成因略有不同〉
苗栗頭份鎮濫坑里 濫坑 相傳是因區內不少土地,以爛泥居多,居民建房挖地基時,常挖不到岩盤而得名。因濫坑里的「濫」,許多居民都認為「不好聽」,且當地多年沒有發展,里民利用頭份改制為市的時機改名,經里民大會通,透過地方公投程序推動改名。但104.11.20投票未通過。
臺中市西屯區水湳 水湳 位在中清路、文心路交叉口以北,地名起源於聚落四周被八堡圳支線圍繞,原排水不良,多疏鬆軟土,故名「水湳」。另有說法認為,水湳疑為「水簾」誤植。
臺中市豐原區大湳等四里 大湳仔 在大甲溪南岸到葫蘆墩圳一帶,因大甲溪南岸多為低窪地帶,早期夏季多水患而為湳仔地,後發展漸成聚落稱大湳仔,現行政區劃為大湳、北湳、東湳、西湳四個里,區內有大湳慈興宮,主祀媽祖。
臺中市新社鄉大南里 大湳庄 大南里原為大南庄地區,光復改制後乃以之為名,即今土地公廟前及後山丘之湳田(沼澤),分為上下湳。因水洩不通至食水嵙溪,形成一個「大湳」。後大湳庄洪府王爺指示,整山治水,將湳田變良田,故將「大湳」改為「大南」。大南里有5座將寮,將寮又稱五將軍營。大南里10、11鄰稱為水尾,大湳庄水尾將寮座落於水尾庄入口,為大南里北將寮,創建年代不詳。大湳庄水尾將寮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98年9月16日之前,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大湳庄洪府王爺輪值頭家會至水尾將寮,焚香、燒紙錢後,恭請水尾五將軍至洪府王爺輪值爐主壇,接受里民的犒將。民國98年9月16日大源宮建廟落成後,改由大源宮值年頭家前往恭請水尾五將軍,至大源宮接受里民的犒將慰勞。
彰化縣和美鎮嘉犂里 湳仔
、湳仔庄 據民國79、91年和美鎮志:彰化縣線東堡嘉黎庄,原為部落地域,明清時即開闢之地,以嘉惠黎民故名嘉黎,後誤為嘉犁。此地由於空氣潮濕,物易腐爛,且因屬窪地而得名湳雅,因大部份故稱嘉犁里。庄頭除嘉犁庄外,尚有頂湳仔、中湳仔、下湳仔共四個部落。此地老輩有句話「有湳仔富,無湳仔厝」,意為湳仔地建屋不宜。
彰化縣溪湖鎮湳底里、湳底路 湳底
、湳埔 地名由來可能與沼澤地有關。龍水宮是湳底里民的信仰中心,供奉主神天師大帝,溯自江西省龍虎山,後移墾福建長富村,再隨福建先民恭迎來臺,迄今兩百餘年,護佑信徒,消災納福,安居樂業。未奠基建廟前,天師大帝等神祉每年採由爐主輪值供奉膜拜。民國78年間,由社區陳添發先生發起興建宮廟,湳底社區每戶出錢購地,民國81年10月寺廟建成,眾願得償,神人共慶。龍水宮是湳底里民的信仰中心,但廟卻蓋在媽厝社區。
彰化永靖湳港村、湳漧村 因濁水溪沖積平原地下水豐富,飽和層離地面甚近,地下水位深度只二至四公尺,致使鄉內較低窪的地區常有湧泉現象,田地土質鬆軟,農民雙足陷泥中,深及膝蓋或大腿,耕作不便。永靖,地名寓意為「水患頻仍,以求止息水患,永保安寧。」。永靖鄉主要灌溉的水源是十五庄圳,於1907〈明治40〉年併為八堡圳第二圳〈原八堡圳為第一圳〉,現今永靖鄉內主要的水道,仍有湳港舊圳、湳港西排水路等名稱。
〈永靖地名另說為,早期該地常發生閩粵械鬥,為期勉地方和平共處,永久安靖,故名。〉
彰化縣社頭鄉湳雅村、湳底村 湳仔
、湳底 湳字據傳為多泉水,土質軟滑的土地,人畜行其上易陷入,後因嫌舊名不雅,現今已易名湳雅。近年來由於地下水大量開發,湳仔不復有泉水汨汨〈水曰,音ㄍㄨˇ ㄍㄨˇ 急流不斷〉的舊日景觀。
南投縣名間鄉 湳仔
、湳仔埔 根據名間區公所官網的說法:「湳仔」之地名由來,因現今南雅村、中正村、中山村一帶,昔日地形低窪,四周雨水匯集,地質泥潤,長年成為湳沼,地方俗稱湳仔、湳仔庄。至於從「湳仔」改成「名間」,那是日本時代1920年〈大正9年〉行政區域劃分時,把「湳仔」(Làm-á)改成日文漢字訓讀發音相近的「名間」〈なま,Nama〉,用漢字改寫為「名間」,作為鄉名。湳仔→日語音Nama→漢字「名間」,因行政轄區整併加上鄉名的改變,「湳仔」由一小區地名變一鄉地名。此外,「名」間今日常被一般民眾或媒體報導誤寫為「民」間。
雲林西螺鎮下湳里、頂湳里 湳仔庄 「湳」是河流氾濫時會浸水之沼澤地,或土質較鬆軟之地,昔日此帶地勢低窪,每遇夏季大雨,因排水不佳,農地呈現一片泥濘狀態,而稱「湳底田」。兩地屬同類型的地形,因相對位置所以稱為東北方的「頂湳」、西南方為「下湳」,兩舊名沿用至今。
先民開墾初期,農地一片泥濘,農作物收成不佳,故多以養鴨或魚池養魚為主,後來才漸改栽植水稻或蔬菜。聚落沿著鄉道交叉處分布,居民以農漁為業,主要信仰佛教,有缽子寺,創立於西元1796~1820間(清.嘉慶年間),主祀觀音菩薩。
雲林二崙鄉湳仔村、來惠村 湳仔
、打牛湳 此地南鄰新虎尾溪地勢較低,每遇大雨即成泥濘狀態俗稱湳底田,因得湳仔地名。昔日這一帶大都種植甘蔗、甘藷、落花生等作物,至春季甘蔗採收期,常有連綿春雨,蔗園以及農路呈現泥濘狀態,搬運甘蔗的牛車,因載重兩車輪(那時牛車大部份是二車輪)深陷泥濘中,牛拖不動,因此駕牛車的主人便用藤條猛打牛背或臀部,使其奮身出力拉起來,眾人戲稱此村落〈來惠村〉為「打牛湳」。清代、日治「湳仔庄」→光復後「湳仔村」→民國84年8月「南興里」→86年7月「湳仔村」。〈湳仔村屬西螺七崁之中的第三崁,區域包含了犛分庄、田尾、湳仔。〉
雲林縣18號縣道起迄點為,湳底寮~下湳〈崙背鄉枋南村→二崙鄉崙西村〉;32號縣道起迄點為,湳仔~下湳〈二崙鄉湳仔村→西螺鎮下湳里〉。
雲林虎尾、土庫湳仔大排 虎尾及土庫今仍有湳仔大排,是集水區涵蓋15個聚落的排水系統。今105年3月間,為整治虎尾、土庫邊界湳仔大排下游淹水問題,雲林縣府擬設北鎮、湳仔、客子厝等3個滯洪池,及徵收農民土地,引起地主不滿,自組「湳仔滯洪池地方自救會」進行抗爭。
雲林古坑鄉湳仔村 籠仔
、頂湳仔 有說是,昔時此地小埤湖使用籠仔,因與湳仔同音,之後變音稱為湳仔,似乎與湳仔地形無太大關係。在清代即稱為「湳仔庄」,之後,無論日治時期或光復之後至今均以湳仔為名。清.光緒13年(1887年)劃分縣治時期,曾隸屬於他里霧堡〈今斗南〉所轄,日治時隸屬嘉義廳庵古坑庄〈古坑〉稱為湳仔,之後至今仍以湳仔為名。在台三線旁湳仔一帶有段湳仔綠色隧道,是當地居民推動種植樹木、發展環境特質、維護地方特色的景觀產業,具有特殊的意義。
臺南市學甲區豐和里〈草坔〉 草坔〈分頂、中、下草坔〉 草坔〈同「地」,台語讀lam〉,位於學甲鎮東南郊,早年因為地勢低漥,遇雨成災,成為水鄉澤國,庄民寸步難行,到處都是草、水和土混合成的泥漿路,故名為草坔。草坔分為頂、中、下草坔。光復後設村,併頂草坔和中草坔,為美和村,學甲升格為鎮時,也改為美和里。在民國95年2月行政區域調整,將美豐里與美和里合併為豐和里。
高雄市楠梓區 湳仔坑 根據區公所官網的說法,楠梓舊名「楠仔坑」〈也寫成楠子坑、楠梓坑〉,早年福建漳、泉移民在此形成村落,因溪畔遍植楠木〈台語稱楠仔,質地堅硬的木材,可用來造船。〉,故得名,到了日治時期改名「楠梓」沿用至今,但一般民眾仍稱「楠仔坑」。楠梓最早地名及是湳仔坑或楠仔坑,下節再討論。
高雄鳥松區坔埔里、坔埔路、坔埔山 坔埔 坔埔里-「坔」,是以水加土合成的字;地名是因為當地土質鬆軟,道路泥濘之溼地,先民耕作時,腳經常會陷入土中,很難自拔而得,故命名「坔埔里」。高雄市鳥松區坔埔山又名尖山嶺,高101米,有四等圖根點,整條登山步道相當於一座大型的山區型公園。
屏東萬丹鄉四維村、濫庄路 濫庄 濫庄古時又稱為濫濫庄,又稱為濫庄洋,是沼澤爛泥土,人畜走入易陷泥淖中,故稱為「濫!濫!」。清康熙年間,一支在臺解甲之粵軍,安置於濫濫庄,配給墾耕荒瘠土地,兼作近海捕魚補助生計。濫庄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革命,演變成閩客失和而大戰於萬丹的濫庄。客庄侯觀德指揮軍務,糾合客家十三大庄於萬丹濫庄,閩軍三面受敵而不支敗逃,死傷者眾,慘不忍睹。四維村是頂本縣廍、下本縣廍、濫庄、高田仔四村落所形成。
〈以上表列資料來源,以「湳仔,地名」鍵入google,再檢視、篩選、擷取〉
參、續就有關「湳仔」地名的幾個討論
一、台語或閩南語的lam’或lam’ma有沒有本字〈書寫字〉?或本字該怎麼寫?
台語或閩南語的lam’或lam’ma是描述積水泥濘的、爛泥淤積很深的地貌形容詞。作為名詞,可引申為泥濘的地方、爛泥淤積很深的低漥地等,如其合成詞lam tsan , lam tuo kut , lam ma gau等;也可做為低窪、泥深地形地方的地名。那麽閩南語的lam’這個語音,它有沒有本字〈書寫文字〉?或本字該怎麼寫?
從上述表列地名,及傳統辭書、台語相關字書,找出字義為與泥濘、泥坑、積水沼澤有關的字辭有:湳、【四南】、【雨湳】、濫、【水婪】、【水土】、【土水】、【水田】、霖、湴、【泥土】、漯等,分別說明如下:
1.湳:
在《康熙字典》、《說文》、《水經注》、《後漢書,西羌傳》等辭書,解釋「湳」,是ㄧ個地名、水名,沒有泥坑、泥淖、沼澤之意或其他解釋。湳字國語音nan⊦ ㄋㄢˇ,台語讀lam` →lam⊦ →lamʟ〈子音n變l,音調也變〉。國字「湳」原本沒有泥坑、泥濘之義,故台語的各處 lamʟ-ma` 地名使用「湳」字,是假借音近的字。
2.【罒南】〈從网部〉:
傳統辭書收錄【罒南】字。《廣韻》說,【罒南】盧敢切(上聲、敢韻);字義《玉篇•网部》說,夾魚具。也就是一種捕魚的工具,沒有泥濘、泥坑的意義。【罒南】台語讀做 lam`(陰上聲),白讀音可以是 lam⊦(陽去聲),把【罒南】字讀做陰去聲 lamʟ,是近音假借。
3.【雨湳】:
傳統辭書收錄【雨湳】字,《玉篇•雨部》說,【雨湳】,乃監切;泥也。又《集韻•去聲•陷韻》說,【雨湳】,尼賺切;雨淖也。淖是爛泥、深泥、泥濘,「雨淖」應該是指下雨後的泥濘、泥淖、深泥,這些字義都和台語 lamʟ(泥濘、泥坑)的詞義相同。
在字音方面,《集韻》陷〈ham〉韻的字,在台語都讀 -am 韻,而「湳」反切上字“尼”屬泥母,在台語有很多轉為 l- 的例〈音變,即子音n轉讀成l〉。所以【雨湳】依音變規律在台語應該讀做陽去聲 lam⊦。但是聲母 l- 雖然是濁音,在台語口語却有不少語詞是陰去聲,例如:laŋʟ(髮亂)、liamʟ(捏)、luʟ(磨磋)等,所以“【雨湳】”字似乎也可以讀做陰去聲 lamʟ。
【雨湳】這字既有爛泥、泥濘、深泥、泥坑等的意義,而在台語又可讀做 lamʟ,可說是台語泥濘、泥坑意義 lamʟ 的本字。
4.濫、【水婪】:
「濫」字的基本義是河水滿溢〈氾濫〉,但「濫」字的字義項裡並沒有泥濘。河水滿溢則淹水,淹水後滿地泥濘,台語lamʟ(泥濘、泥坑)或許與「濫」字有關。《廣韻》錄「濫」字兩個音義:一個是上聲、檻韻,胡黤切;意泉正出也。另一個是去聲、闞韻,盧瞰切;意叨濫,氾濫?。所以作氾濫義時讀盧瞰切lanˋ,台語讀做 lam⊦(陽去聲)。不過,為辨別詞義起見而變成陰去聲的 lamʟ 也有可能。是故〝濫〞是台語泥濘、泥坑字義 lamʟ 時的一個可能語源。
【水婪】為濫的異體字,傳統辭書錄有二義。《廣韻》說,【水婪】,音 lam`(上聲),可轉為陽去聲 lam⊦ 或陰去聲 lamʟ;字義是,用鹽浸漬果實。又《六書故•地理三》說:濫,水淹濡也,也作【水婪】。所以【水婪】是濫在作水淹濡意義時的異體字。濫、【水婪】是同音假借;土被水淹濡則成泥,或許【水婪】和濫一樣,也是台語 lamʟ(泥濘、泥坑)的可能語源之一。
5.【水土】、【土水】、【水田】:
《集韻》說,【水土】是地字的或體,音同,台語讀 te⊦ 或 ti⊦,並不讀 lamʟ。
又《漢大字》引用清•黃叔璥〈音景,第一任巡台使〉《台海使槎錄•習俗》說:「大武郡數處平地湧泉,浸溢數里,土人謂之【水土】水。【水土】,土音濫。」《台海使槎錄》是黃叔璥奉命到臺灣考察的記錄,所說「土人」是指當地人,也就是平埔族及從福建移民到臺灣的閩南人。他說的【水土】水,音「濫水」,平地湧泉,浸溢數里,就是形容那個地方,有泉水湧出來浸漬數里,地勢低窪且一片爛泥,這就是台語所說的lamʟ-ma`湳仔或lamʟ-tsui`湳水了。從《集韻》、《雅俗通》及《台海使槎錄》的釋義,可知【水土】是一個閩南方言字,台語讀做 lamʟ,構字從土從水,土地會被水長年浸漬成為爛泥之意,是為一個會意字。另「【土水】」字見於《增補彙音》,但不見於傳統字書,可以認為是閩南方言字【水土】的變體。
【水田】,也只見於《增補彙音》,說【水田】,甘字韻上去聲〈監〉、柳母(lamʟ)。田【水田】,是一個閩南方言字。田【水田】一詞,閩南讀ts‘an´ lamʟ,從田從水,也是一個會意字,水田裡水多泥深之意。這個字後來的台語相關文獻很少用。
6.霖:
《說文》說,下雨下三天以上叫做霖;《玉篇》說,雨不止。所以霖是雨下不停、久雨的意思。雨下久了地面會泥濘,但霖字本身並沒有泥濘的意義。霖的音,《廣韻》力尋切〈平聲、侵韻〉,和林、淋等字同音ㄌㄧㄣˊ,台語讀音 lim´。因淋的台語白讀音是 lam´,如淋水lam´-tsui)、淋雨lam´-hɔ⊦,所以霖也可以有 lam´ 的音,和台語泥濘義 lamʟ 比較,只是聲調有差別。
霖字雖可讀做 lam´,和 lamʟ 近似,但從霖、淋字的原義來看,不是台語泥濘、泥坑義的 lamʟ 的本字,或許是近音錯別字。
7.【泥土】、【水並】:
【泥土】,《廣韻》說,去聲鑑韻,蒲鑑切,意深泥也,這正是台語 lamʟ 的詞義;《廣韻》又收【水並】字,並說同【泥土】字。辭源引注說,【水並】亦作【泥土】,但說【泥土】音,蒲鑑切panˋ,即讀做ㄆㄢˋ。因此,與台語 lamʟ比對,義雖同但讀音與明顯有異。
湴字的中古擬音是b‘amɔ,和台語語音 lamʟ 似乎無關。但是漢字上古音有所謂複聲母如 pl-、b‘l- 、tl-、kl-。或可推測是,湴的上古音是 b‘lamɔ 後來分化為 b‘amɔ(蒲鑑切)及lamɔ 兩個音?而 lamɔ 變成台語的 lamʟ?未能實證僅供參考。
8.漯:
漯,傳統辭典釋為:河名,漯水;有ㄊㄚˋ ㄌㄨㄛˊ ㄌㄟˋ三讀音,但並無泥濘之解釋。有台語字典說,漯字有兩義:一讀音tam,乃視覺上可辨別潮濕之意;一讀音sip,乃感覺上身體、皮膚可以辨別「濕氣、濕潤」的意思。兩者均可用來描寫濕土、泥地的潮濕程度與現象。此外,桃園觀音區有耆老說,漯字閩南語讀音 Lap或Da,意思為踩、踏或蹋〈陷落、陷入〉。雖然漯有潮溼、溼潤以及陷落、陷入之義,又有Lap〈近似lamʟ〉讀音,仍不是lamʟ的本字
從以上從國、台語的音與義的粗淺討論與比對,可得一些簡單結論:
a. 濫與【雨湳】兩字,原都具泥濘、泥坑之義,【雨湳】可能是台語 lamʟ的本字。【水婪】是濫的異體字,是同音假借。【水婪】在作水淹濡義時,土被水淹濡則成泥,或許和濫一樣是台語 lamʟ的可能語源之一。
b. 湳與【罒南】,原本字義都沒有泥濘、泥坑的意義,音似義不同,用作台語lamʟ 書寫時是一種近音假借。
c. 【水土】、【土水】、【水田】都是一種會意字;【土水】是【水土】的變體字,三個字也都是閩南方言字。
d. 【泥土】和湴字可能和台語 lamʟ 有關。湴是【泥土】(蒲鑑切)的異體字,意為“深泥,音ㄆㄢˋ。這兩字與台語 lamʟ 的詞義同,但發音不同,無法證明是lamʟ的本字。
e. 霖與漯,兩字都與水、潮溼有關,但不說是lamʟ 的本字。
〈本節討論主要參考資料:陳健一,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湳仔lamʟ-泥坑(地名)〉
二、湳仔溪與早期板橋的開發
湳仔溪,大漢溪下游支流,源自土城一帶山區,經土城、板橋,於四汴頭抽水站處匯入大漢溪。約二、三百年前湳仔溪與大漢溪間呈網狀沙洲,沙堆呈漂浮的狀態,湳仔溪兩岸,都是沼澤、溼地,先民即用「浮洲」及「湳仔」表示這樣的地景。湳仔溪下游左岸名為浮洲,意為浮動的沙洲;右岸名為湳仔,意為處處沼澤。
清.乾隆5年(1740)劉良璧重修台灣府志有聚落「擺接庄」記載〈一般認為即現在林家花園後面的位置,距離福興宮不遠〉。乾隆43年(1778)江璞亭先生來到湳仔開墾,為最早開發湳仔地區的家族;先民於乾隆45年(1780)即興建湳仔港土地公廟〈今福興宮〉。
道光年間板橋漸成街市,道光27年(1847)林本源家族於崁仔腳建弻益館,作為收租、藏榖之處所,奠立了板橋林家的基業。在咸豐10年〈1860〉淡水開港後,茶葉、樟腦為產業出口大宗,來往貨物轉運需求殷切。林家透過大科崁溪支流的湳仔溪的水運系統,輸出稻米、茶、糖;由大陸輸入各種生活用品和雜貨,由淡水河運至艋舺、大稻埕再行銷到擺接、文山、新店各地,成為大戶也使此地區成為地方商業中心。至1925年日治時期,板橋主要聚落集中仍在湳仔溪東岸。
˙湳仔溪畔的舊碼頭-湳仔港
清朝時期板橋地區水澤、溝渠交錯,沖積土質適合耕田,為早期重要的稻米糧食的產地。更遠處的土城後山,有茶園、樟腦等產業,也都經過板橋,再經大漢溪轉運到淡水河流域的沿岸。也因此,早期板橋為區域產業的轉運中心。
當時轉運碼頭即在現在南興橋一帶,當地人稱為湳仔港。也就是自大漢溪剛進入湳仔溪的河段河面寬廣,在現在環河橋一帶港澳,可泊靠許多船隻,成為貨物載運的碼頭,當時船隻可由湳仔港碼頭,順著湳仔溝上溯到大科崁,或繼續下行至港仔嘴〈江子翠,近大漢溪與新店溪匯流處〉,再沿新店溪到新店。臨近湳仔溪的福興宮土地公廟,即為早期渡船頭位置所在。福興宮左側有一方刻有「乾隆45年」石碑,是目前板橋地方殘存年代較早的古碑,極其珍貴。
日據初期湳仔港仍可通船,暢行至艋舺及大稻埕。大正8年(1919年)興築桃園大圳,大漢溪中下游的水漸少,湳仔港碼頭船運又被鐵路及軌道台車取代,碼頭功能萎縮,最後已不復舊跡。
˙湳仔港、湳仔溪與湳仔溝名稱的混淆
前段討論的湳仔溪,先民稱為湳仔溪或湳仔港,但早期文獻中較少提及,民國77年出版的「板橋市志」中將此溪稱「湳仔溝」,因此,之後坊間或官方所出版的相關文章或官方文件,因此定調為「湳仔溝」。然而這名稱與當地居民認知差距甚大。
原來板橋市區還有一條天然圳渠名「公館溝」,是從土城山區一路蜿蜒向北流,流經昔日土城員林子庄、板橋湳子庄、枋橋街、社後庄、新埔庄,最後在今日新海橋一帶注入大漢溪。雍正年間,林秀俊組織林成祖墾號開墾枋橋,公館溝因流經林秀俊次子海籌位於新埔的公館,因此稱此溝渠為「公館溝」。公館溝是昔日枋橋城的天然護城河,枋橋地名亦緣起於此,更是枋橋街至社后庄沿線居民民生用水,與生活關係密切的河流。
當地居民所稱「湳仔溝」就是指公館溝流經湳仔庄的這一段。而稱昔日可行船的湳仔溪流為「湳仔港」,今日湳仔溪河道因都市開發而部份被添平、或鋪加溝蓋形同水溝,但與公館溝卻是不一樣的兩條溪溝。一位在地長者說:稱呼湳仔港為湳仔溝,是在矮化這條溪的歷史意義。
「公館溝」流經土城與板橋區域,大致與湳仔溪平行,在流經湳仔庄的河段〈約即現在接雲寺至亞東醫院〉,早期居民稱它為「湳仔溝」沿用至今。然而,當地居民有時也把湳仔溪稱為湳仔溝,因此後人不察,混淆兩者之區別,造成後來錯把馮京當馬涼的誤會。
三、關於高雄楠梓區地名的討論-舊名是楠仔坑還是湳仔坑
高雄市楠梓區,有著名的工出口區,雖然今書面文多以「楠梓」稱呼,但閩南語仍稱「楠仔坑」〈或湳仔坑Lâm-a-kheⁿ〉,然而「楠梓」地名由來如何?到底是什麼意思?
據區公所官網的說,楠梓舊名楠仔坑〈也寫成楠子坑、楠梓坑〉,早年福建漳、泉移民在此形成村落,因溪畔遍植楠木〈台語稱楠仔,質地堅硬的木材,可用來造船〉,故得名,到了日治時改名「楠梓」沿用至今,但一般民眾仍稱「楠仔坑」。
但也有人說楠梓區舊名是湳仔坑,那ㄋㄢˊ 字到底是「楠」還是「湳」?
從楠梓的自然環境看:區內有後勁溪,北臨典寶溪,南接愛河,集水區跨高雄縣市,沿途流經鳥松、仁武、大社、橋頭及楠梓等區,在楠梓區流入臺灣海峽。後勁溪流域為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的過渡地區,平原為海相沉積物,地面相當平坦,沿海地帶多潟湖、沼澤,再加上地面平緩,造成排水能力不佳易淹水,早期積水成沼澤,故有湳仔名稱。也是說地名因沼澤泥地而來。
其次,在清代文獻此地即有「湳仔坑」記錄,如前說明楠梓早期環境,用閩南語「湳仔」地名指稱此種低窪、爛泥地,出現文獻上記載應為正常。再者,楠木非平地樹種,早期楠梓一帶是低窪沼澤環境,不適合楠木生長,故楠梓最早地名應不是「楠仔」。今日地名的來源說是因來墾先民在溪邊遍植楠木,應該不正確,可能是湳仔地名雅化改寫為楠梓,後人望文生義的說法。從文獻和地理環境脈絡來解釋,推論「湳仔坑」才是最初的地名。
楠梓早在明永曆16年〈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即設萬年縣,駐兵分佈為前、後、左、右、中等五個「衝鎮」;其前為「前鋒」,後為「後勁」,左為「左營」,右為「右衝」〈右沖〉,中為「中權」,是現今高雄左營、右昌及後勁等地名之由來。其後這些地區經過多次整併,臺灣光復後高雄市設後勁區,將右沖〈別名右昌〉、援中港、下塩田等大字整併為右沖區;楠梓、土庫兩大字整併為楠梓區。1946年再將右沖區、後勁區、楠梓區合併為楠梓區,並併入左營區的下蚵子寮〈後勁溪出海口、援中港西側一帶〉,故現今習慣將楠梓區分為楠梓、後勁、右昌三大聚落。 雖然今書面文多以「楠梓」稱此地,但閩南語口語仍沿用舊稱「楠仔坑」(Lâm-a-kheⁿ),臺鐵列車中的播音亦如此〈曾經一度用楠梓之訓讀音,後又恢復楠仔坑原稱〉。
肆、結語:關於湳仔雅化的討論
前面所提臺灣各地的湳仔(lamʟ-ma`)地名,很明顯的是一個一自然環境的地形、地質特徵的地名而來的,但是後來有人認為不雅,而改為「蘭雅」或「南雅」,失去了地名原有的地形、地質、歷史等的意涵。台語「湳 lamʟ 」地地形,有時具有危險性,陷入其中,難以脫困。一些有趣的臺灣諺語說明這種情況:
「牽牛落湳,k‘an-ɡu´- loʔ⊦ -lamʟ」,意為把牛牽入泥坑,使牛陷入泥坑走不出來,用以比喻把人帶去花街柳巷飲酒作樂,使他愈陷愈深,無法自拔。又如:「龜導〈帶〉鱉落湳 ku- ts‘ua⊦ -piʔ -loʔ⊦ -lamʟ 」也是類似意義。再如彰化縣和美鎮老輩有句話說,「有湳仔富,無湳仔厝」,是形容在湳仔地上建屋不宜,即使很有錢也很困難。
其實湳仔,這種名稱雅不雅的問題,是一種個人、不同族群、語言與文化主觀的認定。以臺灣閩、客主流社會思維,考察湳仔一詞不雅處或避諱詞語,若說「湳仔」地名,因為名稱不雅而改名,可能與爛、濫之義或與LP發音近似有關,令人莞爾。然否?
伍、參考資料
˙張秋蜜 編撰, 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文山區
-探討文山堡 木柵篇 之景美溪左岸 民國105年3月
˙陳健一,台灣話的語源與理據 湳仔(lamʟ-ma`)─泥坑(地名)
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
˙陳健一,檢索湳仔溝的生命圖象、臺北縣政府文化局林本源邸-訪枋橋城歷史散步
,板橋市政(民國75年)
˙陳健一,關懷湳仔溝-河清之日的堅持 河川原貌的想望, 板橋、瑞芳社區大學
˙陳慶芳,解讀彰化舊地名,二林社區大學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236) 大溪.湳仔溝古道.石龜坑古道 2005.03.10 http://www.tonyhuang39.com/index_all.html
˙簡有慶,蘭雅足蹟網頁,士林庄文史工作室
http://lanya.tacocity.com.tw/history/1history.htm
˙維基百科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