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理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木柵路一段到三段,為景美通往木柵的主要路線,早期靠河運連繫,或爬越景美山到達。直到霧裡薛圳在1740年代開通,有人以圳道堤岸為道路,由景美抵木柵。霧裡薛圳併入瑠公圳後,圳道於1908年廢除,在1919年建輕便車道,由景美抵達木柵、深坑、石碇。1960年代輕便車廢棄後,改闢建為公路,由公路抵達木柵。 相片顯示是1960年代的木柵路一段世新大學轉彎處,緊鄰景美溪邊,曾S 曲線型,當時尚未加強堤岸防護,景美溪每逢大雨,水流湍急,直接沖刷右岸,至多處崩塌,對道路安全衝擊甚大。 直到1982年前後,增建景美溪堤岸及水門抽水站措施,才將景美木柵附近水患平息。
相片顯示是1960年代的木柵路一段緊鄰景美溪與景美街交會口,遠處瑠公橋與1955年所建景美橋並存,瑠公橋一直到1963年才拆除。此時木柵路一段邊的石門宮還在(照片右上角出),一直到1982年開通景興路及拓寬木柵路一段,並增建景美溪堤岸,才將石門宮拆除。 木柵路一段到三段,為景美通往木柵的主要路線,早期靠河運連繫,或爬越景美山到達。直到霧裡薛圳在1740年代開通,有人以圳道堤岸為道路,由景美抵木柵。霧裡薛圳併入瑠公圳後,圳道於1908年廢除,在1919年建輕便車道,由景美抵達木柵、深坑、石碇。1960年代輕便車廢棄後,改闢建為公路,由公路抵達木柵。
 仙跡巖最主要的登山入口,一般遊客多以景興街243巷的牌樓為主。該牌樓有副當年景美子弟,官位最高的監察委員~許炳南所題 「仙駕祥雲爭說文山曾顯聖 跡留古廟是真景美好觀光」,因為對聯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任何間格,所以各式念法都有,試著用下列排句是否較為通順: 「仙駕祥雲 爭說文山曾顯聖 跡留古廟 是真景美好觀光」 對聯內容是述說呂洞賓曾在文山地區顯聖,其足跡確實留在仙跡巖廟的上方。 要來仙跡岩一遊,遊客可搭捷運新店線到「景美」站下車,走2號出口,沿景中街往景美夜市方向步行,到景興路交叉口右轉,循景興路步行至景興路243巷即可見仙跡巖牌樓,此即登山口,附近也有公車「景美國中站」可達。
一、車前路的由來: 車前路,即是「車站前的道路」,就是景美火車站前的馬路,如同台北館前路是博物館前的道路,代表景美火車站在當時的熱鬧與繁忙。當時在景美火車站下車後,沿著車前路即可到景文街的公路局車站換車至木柵、深坑、石碇、平溪等地 二、堪稱台北第一短的道路: 車前路全長83.3公尺,連接羅斯福路六段憨景文街,堪稱台北第一短的道路。於1960年代即是目前的寬度,車前路旁很多空地都是原來堆煤場,如今全是高樓。有中信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此設點,代表景美街中心地位仍然存在。曾經有區民建議改為巷子,結果85%區民皆反對更改,理由是「路」比「巷」有價值。
霧理薛圳取水於霧理薛溪(現今的景美溪),但是水圳的圳頭到底在哪裡,是從景美溪的哪一段開始引水建水圳?依據文獻記載有二筆資料提及。 一、《淡水廳志卷三》241記載: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餘里。莊民所置。其水由內湖溝仔口、鯉魚山腳築陂鑿穿石門過梘尾街、後溪仔口、公館街後通流,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陂為界。 二、根據日治時期昭和13年(1938)出版的《瑠公水利組合概況》有關「霧裡薛水源及灌溉區域」陳述,…本圳是從文山郡內湖庄土名埤腹的東南邊起,向北西彎曲後,朝景尾而走,在景尾溪的彎曲地段修築堰堤,以做為取水的水源,同時為了引水,在溪的東岸開鑿水圳通至景尾街,更穿過街後山巖,出了景尾街就直通公館街的街後,在此與瑠公圳並行…。 霧裡薛圳的取水口在文山區鯉魚山附近的和興路一帶,而根據實地踏查,景美溪堤防邊和興路26巷11弄小巷往北應該是霧裡薛圳取水口最可能的位置了,而由1904年台灣堡圖上仍可以在埤腹西南看到霧裡薛圳引水的 圳道。
霧裡薛圳除了又稱內湖陂外,還被稱做周七股圳,而為何會被稱為周七股圳?據說與興建水圳過程中資金籌措有關。 相傳霧裡薛圳在1724年就由佃戶們商議並開始興建,但是在建築的過程中,遇到資金不足而停頓,之後經由向當地的十位周姓人士,募集了七股資金,才得以繼續興建,水圳因此有周七股圳之名。 霧裡薛圳又稱內湖陂,這二個名稱均是因水圳取水源於景美溪而來,而其又被稱周七股圳,則是來自當時興建過程中的一段重大的產權移轉,水圳的名稱蘊含了典故,值得繼續流傳。
無論是《淡水廳志稿》或是《淡水廳志》都記載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但時至今日已經很少人會用內湖陂來稱呼這條取水於景美溪的古圳道。 《淡水廳志稿》及《淡水廳志》均描述,內湖溪源出鹿簝窟山,西流南會升高坑,北會萬順簝坑,西北至內湖陂...。《淡水廳志稿》是在清道光年間所編纂,而《淡水廳志》則是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版,所稱內湖溪就是現今的景美溪,所稱內湖陂就是現在慣稱的霧裡薛圳,而日治時期所繪製的台灣堡圖(1904年),內湖溪名已不復見,改稱為景尾溪。 霧裡薛圳又名內湖陂,取水於景美溪,因為早期景美溪被稱為霧裡薛溪或內湖溪,因此水圳又稱內湖陂。
在今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前方高架道路一帶,因位於景美溪匯入新店溪入口,故稱「溪仔口」。乾隆初年,高張林三姓由此渡口登岸開墾,為景美較早開發繁榮的地方。清乾隆嘉慶年間溪仔口舟楫繁忙,可說是台北盆地南方最熱鬧的街肆,後因河道淤積,渡口溪仔口改到上游的景美街口的「梘腳潭」〈即木梘水橋下方一帶〉上岸,溪仔口就逐漸沒落。 此外來台拓墾的安溪先民也恭請家鄉保護神清水祖師神尊來台,在溪仔口興建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奉祀,也是景美地區最早的廟宇。今景美仍有一條名為溪口街的道路,也是早期先民由溪仔口渡口通往三塊厝、景尾街的主要通路。
自清乾隆五年(1740)開始,郭錫瑠先生為了灌溉台北市大安松山一帶的農田,用其一生心力及財力建設瑠公圳,經過20年的努力不懈,成功從新店截取青潭溪的水源,築圳引水灌溉台北盆地東畔一千二百多甲的農田。而後其子郭元芬先生將取水口由青潭改在碧潭,並將橫跨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原用來運送灌溉用水的「ㄩ形」大木梘,改成「V形」的菜刀梘,以防止行人通行破壞木梘,瑠公圳終能順利運作。 瑠公圳的管理組織及圳道水路分布,幾經更動,由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上,在景美地區有一條興福支線,灌溉興福庄的農田,其圳路是從今景美國小左前方(以前衛生所前、景美公有市場北側),經景後街再沿景美山山邊,將灌溉用水送至景興國小附近。圖片上是景後街188之9號前興福支線的遺跡,由此小巷可穿過景美街到景文街原來瑠公圳的 主幹道。 興福庄又名十五分庄,西起於橋頭(今興隆路一段與二段分界點,近景興路),東至馬明潭山(今興隆路三段底、再興中小學前),北以蟾蜍山為界,南臨溪仔口山(今景美山),為一三面臨山的谷地,並有萬盛溪流貫其間。
霧裡薛圳相傳開鑿於清雍正年間,比大家所熟知的瑠公圳要早,但它卻已漸漸被遺忘,一般人大都只知有瑠公圳,而不知霧裡薛圳。 而霧裡薛圳為何被日漸遺忘,其最主要原因可能在於,1901年(明治34年)起日治期間在台灣實施埤圳公共化,此時霧裡薛圳、瑠公圳等都被認定為公共埤圳,到1907年(明治40年)之後又逐步整併各地埤圳系統、圳道,因此,霧裡薛圳終被整併為「公共埤圳瑠公圳水利組合」,同時埤腹附近的霧裡薛溪取水口被廢除,景後街到公館街的俊道則被填為道路,久而久之霧裡薛圳即漸被遺忘。 由明治32年(1899年)日治時期調查景美老街鼠疫(百斯篤/PEST)所留下的文件,當時除了流經景美老街的瑠公圳外,還有一條由木柵路一段流經景後街的水圳,這條水圳就是1907年被併入「公共埤圳瑠公圳水利組合」的霧裡薛圳。
名 稱: 景美山-龍吃水景觀 地 點:景美山與景美溪交會(景興路與木柵路一段與景美溪邊) 特 色:山水連成一體 一、南港山系餘脈: 景美山早期稱為溪仔口山,民眾稱為仙跡岩,是南港山系延伸出的餘脈。南港山系是由南港東往西至蟾蜍山、寶藏巖,在中埔山附近支脈進入木柵景美的興隆山、馬明潭山、景美山,尾稜延伸到景美老街附近的圳後山。 二、圳後山與景美溪交會: 圳後山古代與景美溪相連,也就是山脈直下溪水中,形成所謂地理上的「龍吃水」景觀。一般民間以為龍能吃到水,是地靈人傑寶地風水。 三、龍吃水景觀的改變: 早期景美往木柵,因山脈橫阻,通行路徑一為舟船往返,一為必須攀越景美山,出入費時。 首次變動:龍吃水景觀是乾隆年間「霧裡薛圳」的開闢(約1740年代),水圳沿世新大學山邊架設,水圳兩岸成為人行路徑。 第二次變動:為1908年(明治41年),景美街水圳填補為道路及拓寬往木柵道路開通,事件記載在「開道碑」上。1919年(大正8年),以路基架設「輕便車道」,自景美通往木柵、深坑、石碇,自此奠定景美成為台北南區交通的樞紐。輕便車隨萬新鐵路拆除而癈弛,變更為公路。…
景美新橋於2009年5月動工,2010年9月27日完工通車,新橋採與麥帥二橋相同的「單跨下承式鋼拱橋」設計,由新店順安街接景美景文街,橋面寬15公尺,橋樑長93公尺,相對於景美舊橋,橋面及橋長均再增寬、增長,且採人車分道之設計,並於橋拱外側設置LED景觀燈及照纜燈,每當夜幕低垂,燈光亮起時,無論是景美溪畔散步的人們或路經景美橋的過客均可享受優美的燈光。 景美新橋加大橋面寬度,以期疏解日益繁忙的交通流量,而其造型設計也有助提升當地景觀,為了要與第三代景美舊橋區分之方便,一般都會稱此一第四代橫跨景美溪的景美橋為景美新橋。
第 1 頁,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