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景文街的演變

1.今日景文街之形成

  清領時期的景文街似無正式名稱,在跨景美溪的「木梘」完成後,與景美街均屬「梘尾街」的範圍,日治時期應大致亦然。唯當時的「梘尾」,以「梘」字少見,被改成「景尾」。光復後稱中正路,1968年併入台北市後,始稱景文街。

  1908年(明治41年),因興建鋼筋水泥的瑠公橋,將瑠公圳部份圳道拉直改走景文街,其東半側因此成為瑠公圳圳道的一部份。光復後的景文街,因都市快速發展,許多農地變為建地,瑠公圳逐漸失去灌溉功能,1968(民國57)圳路加蓋鋪路,成為一般兩線道的道路,今日之景文街始正式形成。

2.日治時期景文街的重要性逐漸提昇

(1)漸成交通要道

  日治時期的景文街在交通上的地位漸形重要。1908年(明治41年)鋪設南門至新店輕便車鐵道,1919年(大正八年)鋪設景美到石碇間長十多里的輕便車鐵道;萬新鐵路(1921年通車)景美站是沿線軌道數最多的大站,站前的車前路,短短不到一百公尺,直通景文街;在公路方面,當時台北通往新店的唯一道路(北新幹道),亦由今之羅斯福路沿蟾蜍山邊入景文街,再經瑠公橋通往新店。

(2)漸成景美的政治、行政與教育中心,地方機關林立

  明治三十年(1897),位於景文街尾的景美國小,其前身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成立,最初借景美集應廟龍邊廂房上課,1898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並於同年成立景尾公學校,購買景美頂街兩棟高家房屋做為教室,六年後(1904年)正式遷入景文街尾的校舍。1918年(大正7年),景美信用購利組合(光復後稱農會)成立, 位於今景文街1號,是景美的第一個政府機構。此後,在短短630公尺長的景文街上逐漸出現派出所(現為文山二分局)、鎮公所、衛生所…諸多單位。一直到1990年(民國79年)景美和木柵合併為文山區後,區公所、戶政事務所和衛生所於1993年(民國82年遷入木柵路三段的文山區行政中心新廈,機關林立的情形才有了改變。

3.光復後的景文街

(1)光復初期

光復初期的景文街稱中正路,由其路名可知當時的景文街已是景美地區最主要的一條道路。不僅政府機關林立,也有醫院、診所、糕餅店、商會與食堂….等,可想見其繁華。醫院有林黃鐘醫師於1916年(大正5年)在下街開業的石鐘醫院,光復後遷景文街,其子林鶴年繼父志,改名鶴年醫院。日成珍糕餅店,原在景美街,1955年(民國44年),遷至景文街。食堂則有1938年(昭和13年)開始營業的義興公共食堂,堪稱當時文山區最具規模的食堂,目前是景美年代最久遠的餐廳。

(2)1968納入台北市之後

  1960年代是台灣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1968年之後的景美成為台北市的一部份,工廠都遷走了,工廠和農田空下的地開始建公寓,瑠公圳也加蓋子,景文街正式被命名為景文街。1977年,樓高七層的瑞興大樓在景文街附近竄起。1980年代,景文街拓寛,銀樓激增,全盛時期短短的200公尺內,有13家銀樓,銀樓多至今仍是其特色。

  現在的景文街,在地人共同關心的課題是:多數地方沒有人行道,騎樓窄窄的,高高低低,障礙物又多;機車格總是一位難求,為求方便,路邊亂停,常常逼得路人只能走到道路中間,人車爭道,險象環生。企盼能有所改善!

閱讀 2343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高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