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景美國小為了提倡鄉土教育,讓小朋友了解家鄉的地理和歷史,於2012年聘請藝術家黃耿茂先生,以景美街48號古厝所留下來的建築物件為素材,創作了四件公共藝術作品,來呈現景美溪與當地居民間的關係,作品總稱為「景美心・臺北情」,共有四件作品(「生命的搖籃」、「生命的禮讚」、「未來的哩程」、「時光的探索」),此為其中一件。 黃耿茂被譽為陶瓷藝術靈魂的追隨者,曾以線繁殖系列作品獲得2009第五屆韓國京畿道世界陶瓷雙年展評審委員獎,亦是文化部第三屆公共藝術奬/最佳環境融合獎的得主。 「時光的探索」放置於景美國小大門前庭左側,融合了雀融及樟木樹的景觀,展現出特別的風味。這件作品在概念上是「生命的搖籃」及「未來的里程」兩件作品的延伸。藝術家認為被堆放了十三年的古厝建料,孕藏著豐富的故事與時光因子,是架構時光的最佳物件。至於標點符號、自然科學教育造型和圖像,以及景美國小師生集體參與之陶板創作的融入,則似乎意味著師生對景美過去的集體探索。整部作品以輕鬆的顏色表達畫面,將原來的蓄水池建構出一部豐富、具童趣思維、可互動的時光機器。
1.1897~1950年代的景美國小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1945年(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因景美隸屬於臺北縣深坑鄉,改名為「台北縣深坑鄉景尾國民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行政區重劃,景美獨立設鎮,更名為「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國民學校」。 2.光復初期初等教育晨間的早操活動 光復初期,延續日治時期的做法,每天臺灣國民學校的學習活動都是從一早到校後的晨間活動開始,結束後才進入正式的課堂活動。晨間活動包括朝會升旗儀式、強身(做早操)和打掃清潔等。早操活動一般在升旗典禮結束後舉行,並且光復初期的早操動作和1968年(民國五十七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後的國民小學早操動作,相差並不多。 3.光復後1950年代景美國小做早操的情形 照片中1950年代的景美國小學童,排列整齊,正做著一手上舉側腰的動作,動作劃一。學生普遍身型纖細,亦多數赤脚,已為那戰後物資缺乏、經濟困頓的年代做了註脚。 1950年代景美國小做早操的情形,是那個時代小學教育的普偏現象。這張相片,不僅記錄了景美國小早期的學校生活,也為一個時代留下見證。
1.日治時期的景美國小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 2.日治時期初等教育晨間活動的升旗典禮 無論是日治時期,或光復初期,每天臺灣國民學校的學習活動都是從一早到校後的晨間活動開始,結束後才進入正式的課堂活動。 晨間活動包括朝會升旗儀式、強身(做體操)和打掃清潔等。日治時期,學校非常重視朝會儀式,朝會儀式包括唱國歌(日本國歌「君之代」)、升旗、朗誦教育敕語、面向東方(象徵日本天皇),師長訓話等。升旗時,要聽著歌頌日本皇室萬世興盛的國歌,以注目禮望著太陽旗如太陽般冉冉上升。透過這些儀式,可以提振學童勤學向上的精神,也點點滴滴灌輸學童對日本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意識。 3.日治時期景美國小的升旗典禮 照片中參加升旗的人數眾多,有男有女,服裝和髮型上都已西化,在時間上推斷應為日治中後期的相片。隊伍排列整齊,全體立正,顯見這是莊嚴肅穆的一刻。照片中升旗台上旗杆上的日本國旗(日之丸)已升至頂端,當時的景美國小學生面向升旗台,也許正升完旗,或許正聽著在台上師長的訓話。 景美國小升旗典禮的情形,是那個時代初等學校的的普遍現象。這張相片,不僅記錄了景美國小早期的學校生活,也為一個時代學校活動留下見證。
一、神轎過火 抬神明坐轎過火儀式,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潔淨信仰的一種儀式,目的在於一為驅除神明身上被邪魔依附的邪氣,一為信徒參與過火可以避邪改運。所以,過火是除穢袪厄,消災解禍的儀式。 儀式由法師道土進行場地掃淨工作,請神明庇佑信眾順利過火,並施以持咒、安符、撒鹽方式,建構一條安全通道,以竹竿將木炭舖平,掃鹽用以降溫。抬轎信眾必先茹素、潔身、齋戒,不近女色,家中不可有喪事,才能擔任過火抬轎者。 二、景美國小操場過火儀式 於1950年代(民國40年)左右,由景美集應廟舉辦的過火儀式,借用景美國小操場舉辦,可知當初的廟會活動是地方大事,各單位須全力配合。參與者為景美信眾,以景美國小操場場地較寬闊,容易聚集當地信眾,儀式進行也較為安全。
一、景美國小沿革 (一)日治時期的景尾國校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 (二)光復後的景美國小 1945年(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因景美隸屬於臺北縣深坑鄉,所以改名為「台北縣深坑鄉景尾國民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行政區重劃,景美獨立設鎮,更名為「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國民學校」,此後數年,分別成立「興德分校」(興德國小的前身)和「隆盛分校」(即武功國小的前身)。 1968年(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納入台北縣的木柵鄉和景美鎮為區級單位,景美國校遂更名為「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學校」。同年,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全國一律將「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所以又再次改名為「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小學」。1990年(民國79年),台北市政府因調整行政區域,將「木柵區」和「景美區」合併為「文山區」,景美國小遂更名為現在的「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 二、景美國小創校百週年紀念碑 1997年(民國86年)景美國小創校一百週年,於6月22日舉行了一百週年的校慶活動。活動中資深校友和傑出校友共同切下十層大蛋糕,全校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師生合力演出精彩的節目,熱鬧非凡。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蒞臨致詞,肯定景美校友對國家的貢獻。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亦贈予景美國小刻有「百年樹人」的紀念碑(如附圖),與校友獻立的學校沿革碑文,一豎一橫,置於校園的一角。 景美國小,這被譽為文山第一校的老學校,曾經是景美地區唯一的國民學校(木柵、德興與武功國小原來都是它的分校,後來才先後獨立出去)。走過繁華與樸實,隨著教育政策與行政區劃的調整多次易名,校地與設備亦逐漸擴增,為社會、國家孕育人才無數,亦見證了文山區文教歷史的發展 ! 迄今(2019年),又已過22年,在教育改革的列車中,景美國小也是向前奔跑的一節,全校師生與家長均投入開放教育的行列,因為景美不但教育孩子認識、尊重、珍惜傳統,更要教育孩子接納、學習與創造新潮!
在現今高樓林立的景文街中,82號的四層樓建築物看似普通,卻是景美地區的第一棟四層「樓仔厝」。這棟建築於1950年代中期建造完成,原來的地址是景美鎮中正路73號(1968年景美併入台北市後,中正路更名為景文街),當時散置於景美區的房子,都是平房或不超過兩層建築,爬上公寓頂樓可以看盡景美、木柵田野,甚至遠眺總統府,松山機場,享受居高臨下觀山賞景的樂趣。這棟四層樓的出現,成為繼「許興泉洋樓」之後景美地區的另一新地標。 這棟每層約二十坪的建築所在地,原是一處水塘,起造人是陳井泉先生的母親陳章凸女士,建造時非常重視施工品質。地基先以經過防腐處理,高約兩丈,寛約一人環抱的木椿,密集埋設於基地四周,覆土後再以鵝卵石鋪設地面層。而牆面、地面則以鋼筋混凝土及紅磚配合使用,牆面的厚度達一尺半。這棟樓房外牆原係以洗石子處理,後才改為現今的牆面。一至三樓建有沖水式廁所,這在當時家庭仍是一項稀有的設備。
1.已不存在的古厝 景美街48號高家百年老厝是已經不存在的古厝。曾是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高銘發先人的故居。臺北市政府基於防災需要及都市計畫的完整,拆除高家古厝及左兩家民宅以規劃出一條與景美街相交叉的街道。但其碎瓦殘片已經煥化成景美國小的公共藝術作品,作品總稱為「景美心・臺北情」,共有四件:「生命的搖籃」、「生命的禮讚」、「未來的哩程」、「時光的探索」,尚可供後人緬懷。 2.景美高家的由來 遠在唐朝末年,林姓、高姓、張姓家族因避黃巢之亂,由河南光州遷徙至福建安溪一帶居住。清康熙末年,又因當地資源貧瘠,生計艱困,輾轉移居來台,由最初的淡水溯溪而上,至北投、萬華、大安,直至270多年前(乾隆初年)來到景美溪與新店溪交匯的溪仔口。後來張姓族人溯霧裡薛溪(今景美溪)進入內湖(今木柵);高林二族人留在景美平原,林姓族人往北開墾,建立三塊厝、番婆厝聚落;高姓族人則向東發展至景美老街一帶。根據原來古厝內供桌上靈位的記載:高姓第31世「培」,已遷入景美,歷經32世「鐘」、33世「派」字輩至1990年代已繁衍到37世「銘」和38世「泉」字輩。 3.古厝的特色 高家古厝建於清朝末年,是典型的福建住宅,揉合泉州杉木,紅磚及紅瓦建築而成。牆壁厚達二尺二,全以泉州磚砌成。因其厚,故廚房碗櫥可嵌進牆壁內,是舊時建築的特色。二十四坪大的高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上特殊的古式屋樑,挑高的室內空間和位於半空的房間設置(閣樓),與今日的樓中樓景觀頗有異取同工之妙。閣樓外牆上有個小窗戶,據說是古時用來探察來訪者的身份。隔間木板上有葫蘆型開孔,在日治時期是為讓房間內的燈光透出照明走道用的。
一、景美街及頂、下街的形成 景美街在清朝統治時期,因位於輸水木梘的尾端稱「梘尾街」, 日治時期以「梘」字少見,改稱「景尾街」,1950年(民國39年)景美設鎮,又以「尾」字不佳,定名為「景美街」。 景美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的一段,1908年(明治41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景尾街圳路填平,今日的景美街道路於焉形成。然景美街實際上是一個街廓的概念,是指以景後街(東),景文街(西),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北)和臨溪的景美街(南)所圍起來的區域。 1919年(大正8年)於今景文街137號設景美公有市場,市場內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的景美老街,當時人稱「頂街」,為景美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能在頂街開店的以本地有錢人居多 ; 豬肉攤以北的部份則稱「下街」, 則是外地人趕集和攤販聚集的地方。 二、日治時期因交通便利下街取代頂街而起 1920年代的下街,景美溪河道廢弛、1921年萬新鐵路的建造完成及後續公路的相繼通車,因交通便利,逐漸聚集人口和許多外地趕集的攤販。1943年的下街,房子已相當密集,許多街屋的深度甚至較頂街的房子要來得深長,沿下街做買賣的外地人也都發了財。一直到今日,下街仍維持著比頂街還要熱鬧的景況。 三、台灣光復後的下街 1949~1950年的下街熱鬧已遠甚於頂街,使當時剛退伍的恒茂藥房第四代傳人張水柳先生,於1952年將藥房從頂街移到下街的景美公有市場旁。196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外地人口的湧入,沿著下街進興宮廟周邊形成彎彎曲曲的市集,白天為菜市場,晚上則為熱鬧的夜市,總計臨時攤位近300攤,有成衣、雜類物品、各種風味的小吃攤,從早到晚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土地公廟北邊附近的景美集應廟,亦擁擠在攤販團團包圍中,與下街市場連成一氣,景美老街的商圈,由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往北延伸至景中街。 唯好景不常,1955年景美橋通車,1965年萬興鐵路停駛,隨後北新橋通車,景美淪為通過性地帶,商機漸失。許水德擔任市長時(1985~1988),曾計劃以景美街為台北南區的觀光夜市,唯景美夜市又因受限於街道寛度不夠而作罷。1990年之後的下街,雖與景中街商圈串成一氣,但傳統叫賣式攤販的舊街形態難敵新商圈的財團運作經營方式,三十年來維持不變的景美下街終究難掩其落寞景象!
一、景美老街及頂街、下街之形成 景美街在清朝統治時期,因位於輸水木梘的尾端稱「梘尾街」, 日治時期以「梘」字少見,改稱「景尾街」,1950年(民國39年)景美設鎮,又以「尾」字不佳,定名為「景美街」。 景美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的一段,1908年(明治41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景尾街圳路填平,景美老街圳道便道路於焉形成。然景美街實際上是一個街廓的概念,是指以景後街(東),景文街(西),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北)和臨溪的景美街(南)所圍起來的區域。 1919年(大正8年)於今景文街137號設景美公有市場,市場內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的景美老街,當時人稱「頂街」,為景美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能在頂街開店的以本地有錢人居多;豬肉攤以北的部份則稱「下街」, 則是外地人趕集和攤販聚集的地方。 二、頂街的興衰 (一)頂街以地利之便成為文山地區的貨物集散地 清代的交通以水運為主,1820年左右(清嘉道年間),由於景美溪入新店溪的溪仔口渡口附近河道淤積,改由上游的「梘脚潭」上岸,是為梘尾渡口,渡口邊的梘尾街因佔地利之便,於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右漸成街肆。 當時景美無路可通木柵,深坑及石碇,無橋可通新店,坪林和宜蘭,景美靠著河運成為文山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包括萬華、大稻埕都到這裡做買賣,在渡口邊的頂街遂成為台北盆地南方最繁華的街肆,除了茶行、染布行、中藥行、糕餅店、雜貨店、五金行和釀酒廠、銀樓…之外,碼頭邊船桅林立,舟楫繁忙。頂街街端一側開起了「南方食堂」解決來往人群吃的問題;繁榮帶動富裕,另一側在1930年也蓋起了百餘坪的巴洛克式兩層樓建築--「許興泉洋樓」,這樣繁榮的景象大致一直持續到日治初前。 (二)交通形式的改變造成頂街的沒落 日治初期瑠公橋圳完工(1908) 往木柵道路也鑿通擴寬(1909),商販逐漸轉移新店、木柵做買賣,頂街開始由盛而衰。接著,1920年代,景美河道廢弛,萬新鐵路(1921)的建造完成及公路的相繼開通,下街因交通便利漸聚人口,頂街開始失去貨物集散的地位,街市亦漸形蕭條。臺灣光後後,1950年頂街的熱鬧程度已確定遠遜於下街。 即便如此,日治中後期的頂街仍與下街經常互別苗頭,例如:每逢節慶繞境,頂街的「文義軒」 和下街的「文樂軒」在戲碼和戲服上各出巧思以求壓倒對方,一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各項迎神賽會活動被迫停止為止。臺灣光復後,1960年代每年的元宵節藝閣遊行及端午節划龍舟比賽,頂、下街雙方人馬亦大車拼、龍爭虎鬥到人疲力竭,曲終人散。
廟名:景美進興宮 始建:昭和9年(1934年) 廟址:景美街下街尾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一、建廟歷史: 位於景美街夜市內(下街尾),最早興建年代昭和9年(1934年),為景尾街下街信仰中心,廟內供奉主神為土地公、土地婆。 二、代表特色: 景美街繁榮起於1830年代,是景美溪邊景美渡船口前的市街,為木柵、深坑、石碇在河運時期進出艋舺的重要河港。最先發展的街區為靠近渡船頭的頂街,到了1921年(大正10年)萬新鐵路通車,陸運替代了河運功能,渡船口開始走下坡,於是景美街人潮轉移至離火車站較近的下街(1950年代),在外來攤商繼續擁入,形成下街比頂街繁榮,在1934年興建進興宮為下街的信仰中心。 三、民間傳說: 由於景美街先繁榮頂街,後因陸運交通發展,延伸繁榮下街,因此有土地公眼睛朝上之說,意為土地公照顧外來攤商的說法,依「梘尾景美鄉土專輯」的記載,土地公神尊眼神曾由上望修正往下望,以祈保佑在地人生意能持續興隆。
廟名: 景美進興宮 始建:昭和9年(1934年) 重建:民國96年(2007年) 廟址:景美街下街尾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一、重建緣由: 進興宮始建於1934年,2007年原址重建完工。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至百業蕭條,在地建設公司許願若危機順利過關將重建進興宮。疫情結束後,百業迅速復甦,在地建設公司履行承諾,但將舊廟全部拆除,新建一座新穎土地公廟。 二、新建特色: 福德正神戴上官帽,左右兩側有文武判官,猶如城隍,廟門門神以木雕刻成,是一般土地公廟所少見。 但舊廟的廟匾、門楹詩句、一磚一瓦、建廟沿革皆無依保留,儼然是一座無歷史的全新廟宇,殊為可惜! 三、廟宇慶典: 每年農曆2月初2日土地公聖誕時,獨力舉辦土地公繞境,所需經費很快就募足而停止捐款。並舉辦平安桌活動,總是擺滿百桌,熱鬧非凡,代表景美街市場攤商生意暢旺,一日三市,早上菜市,晚上夜市,再加上傳統商店門市生意,景美商圈總是一片活力滿滿的市場。
第 8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