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一、景美開墾史 在文山區公所的網站有關景美的文史敘述如下: 「景美原為平埔族秀朗社民所居,雍正七年(1729年)粵人墾首廖簡岳氏率眾由林口庄(今水源地、公館一帶)開墾拳山,,結果與秀朗社發生衝突,有數百人傷亡;又五年,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由大加蚋堡入墾文山,驅逐粵人,建立公館庄(今師大分部),自此一路向南開墾。乾隆初年(約1740年)溪仔口、三塊厝和十五分庄一帶均已開墾,後來並形成興福及萬盛兩庄。」 當時的移民,從今水源地、公館向南前進,或沿著新店溪右岸前行,來到公館街及溪仔口落腳,開闢了萬盛庄;後翻過蟾蜍山向東開墾,逐漸形成十五分庄(興福庄)。二、景美地名沿革 景美地名是由「梘尾」而來,其來源乃因清乾隆年間先民郭錫瑠(1705~1765)開鑿瑠公圳時,引新店清潭水源灌溉大台北農田,經霧裡薛溪(今景美溪)時,架設大木梘輸送灌溉用水,景美位於木梘的尾端,故稱地名為「梘尾」。當時歸淡水堡管轄,嘉慶十七年(1812年)正式設拳山堡管轄;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拳山堡更名為「文山秀氣」的文山堡。 日治時期,因「梘」字少見,日人將「梘尾」更改名稱為「景尾」(梘與景以閩南語發音相同),隸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管轄。光復初年,景尾為台北縣深坑鄉的轄區;至民國三十九年,因行政區域調整,景尾自深坑鄉獨立設鎮、木柵設鄉,設鎮時因景尾的「尾」字不佳,好像是窮途末路、風景最差的意思,當時縣議員林佛國提議更改為「美」字,經大家同意後,定名為「景美」,行政區域為台北縣景美鎮。目前景美地區的在地人以閩南語發音,仍稱景美為「景馬」而非「景米」。 民國五十七年景美與木柵納入台北市,景美成為台北市的景美區;民國七十九年兩區再合併,景美行政區域隸屬於台北市文山區至今。三、興福庄(十五分庄)開墾史 到目前為止,在文山地區所看見最早的土地開墾契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胡辛甲和錢亦之、羅克勤所訂的<立杜賣找斷根田契>,從契約中可以得知,此時已有興福庄的村落。另根據《台北縣志》十五分庄的開墾事蹟敘述如下: 「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 據上所述,此地為合股開墾,共有十二人來自福建安溪縣的幾個不同的鄉,分成十五股共同開墾,故興福庄亦稱為十五分庄。 另據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秀朗社番業戶君孝仔<立給山佃批>中提及,「山埔一所,坐落土名十五份山頂,東至林布生山」,此時已出現十五份的地名。 至於《台北縣志》所載,十五分開墾者之一許標勝,與<台灣許氏宗譜>所提其先祖許標重及許標性兩堂兄弟渡台與其他安溪縣人分十五股合力開闢,其中「許標勝」與「許標性」以閩南語發音相同,故應為同一人。另一開墾者劉世棠之四子劉秉盛遷居至新店大坪林發展,開發七張,成為日後在地聲望顯揚的劉氏家族。四、萬盛庄的範圍 東起於橋頭(今興隆路一段底與景興路交口),西至景美溪及新店溪,北與蟾蜍山為界,南臨景美溪。大抵上涵蓋今日以"萬"字開頭及"景"自開頭的里為範圍。 五、萬盛庄的舊地名●頂公館: 位於萬福國小與羅斯福路五段之間的公館街,為景美早期開發的地區,早期居民已姓許居多,目前仍存有一條紅磚老屋的小巷。在公館街上有「頂公館福德宮」,供奉土地公,已與兩棟公寓緊緊相鄰。…
2013年8月28日,台北市政府新工處已將仙通橋的橋頭重新矗立在在仙岩路六巷口,原來橋樑的位置所。在現址以欄杆圍起來的綠地,就是以前萬盛溪流經的河道,橋樑是因興安宮附近的永豐煤礦運煤台車行經溪流所需而架設。橋樑被拆除後,被附近居民留下來,因棄置地即將興建大樓,於是經過一番努力過程,達到令人欣慰地成果。感謝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積極推動、前社區專員李東寬用心執行、市議員李慶鋒積極居間協調及台北市政府各局處基於保護地方文物的共同努力,讓仙通橋橋頭能重見天日。 以下是預告仙通橋橋碑重現的文章,提供讀者完整的了解來龍去脈。 仙通橋原來橫跨在仙岩路六巷往景華街方向的仙岩路上,是興安宮後方永豐煤礦運煤的台車經過萬盛溪的橋樑。萬盛溪在辛亥路四段及興隆路三段的源頭在福華加油站會合後,流經十五分庄及萬盛庄,在公館寶藏巖前方匯入新店溪。在興隆路二段由國防部法律事務司旁的 巷往仙岩路方向流,由仙岩路16巷頭流向6巷頭(目前以欄杆隔開),再往靜心學校後門繼續流出。仙通橋見證萬盛溪及運煤台車的歷史,是地方發展的重要遺跡。(相關文章請參閱本部落格"十五分庄溪流"分類中) 在都市發展下萬盛溪被加蓋或填平,而仙通橋也被拆除,在拆除時仙通橋橋墩被附近居民保留在景華街204號旁邊的空地上,後來空地鋪上水泥,橋墩就被水泥固定住。而橋墩附近的土地最近幾年建商積極整合都市更新,居民店家已確定在102年6月15日前必須搬遷,而仙通通橋橋墩若無視當處置,就會被當成廢棄物丟棄了。 文山社區大學在102年第一學期的公民周,舉辦「文山水岸」系列活動,於5月 日由版主帶領萬盛溪遺跡踏查活動,當天台北市議員李慶鋒全程參與 ; 活動行經仙通橋橋墩,李議員允諾可以努力予以適當安置 ; 於是由文山社區大學提出申請,建議將橋墩安置到仙岩路六巷頭原址溪流遺跡旁。 行動力強的經李慶鋒議員在市政府召開跨局處的協調會,並於6月15日下午舉行第一次勘查,雖然原本溪流遺跡已變更地目為市府產權的住宅用地,經協調還是將橋墩暫時安置在橋樑原址,並於6月29日上午進行第二次勘查,決議由工務局協助遷移,並由文化局來管理,將來也會在仙通橋橋墩旁設置解說牌,介紹仙通橋的歷史。 如果本案順利進行,仙通橋橋墩能在原址重現,對地方歷史文物保留將是重要成就。屆時文山社大將舉辦盛大揭幕儀式,並進行耆老講古及文史踏查活動,來紀念此一重要的社區營造成果。感謝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積極推動、社區專員李東寬用心執行、市議員李慶鋒積極居間協調及台北市政府各局處基於保護地方文物的共同努力,讓仙通橋橋墩能重見天日。 文山社區大學行文給台北市文化局,有關仙通橋文史解說牌的文案草稿如下:「仙通橋以鋼筋水泥築成,橋墩寬30公分。據地方文史工作者何文賢訪問前興安里老里長許茂仁得知,仙通橋應為仙岩路16巷內興安宮後方的永豐煤礦運煤台車行經的橋樑,台車由興安宮前方通往仙岩路六巷、景華街,再與興隆路二段的台車道相接,將煤礦送到羅斯福路上的萬新鐵路十五分火車站(1955年更名為萬隆火車站)。萬新鐵路是日治時期大正十年(1921年)完工通車,由萬華到新店,依此推算,仙通橋可能於90年前就已存在,該地區小地名也因橋梁而稱為橋仔頭。台車道隨著萬新鐵路於1965年停駛而拆除,在都市發展中萬盛溪被加蓋或填平後,橋墩就被附近居民移至景華街204號旁。仙通橋橋墩的發現,印證十五分庄台車與萬盛溪存在的歷史,是地方發展脈絡的重要遺跡。」 十五分庄的仙通橋歷史…
第 49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