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難得一見的土地公廟單獨遶境 傳統上土地公廟因神格較低(相當於里長階級),鮮少單獨舉行遶境慶典。往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在景美會舉行區域廟宇的聯合遶境活動時,區域性的土地公廟就會積極參與。在民國100年的景美地區的聯合遶境中,在景美集應廟南側的進興宮土地公廟的陣頭排場就相當有看頭。 進興宮建廟於1934年(日治昭和9年),於2007年廟宇拆除重建。改建後在財力雄厚的信徒資支助下,就開始有積極的慶典儀式,從民國100年起,在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時(農曆二月初二)就開始單獨舉行遶境儀式,壬辰年(民國101年)是第二年舉辦慶祝土地公生日的遶境祈福的慶典活動。 二、遶境區域在景字里內 景美進興宮是景美地區景字開頭的里(包括景美里、景仁里、景行里、景慶里、景東里、景華里,早期是景美街的轄區)中唯一的角頭土地公廟,因此以守護地方平安繁榮為職志。其遶境的路線並沒有印出,但遶境區域就以景字里為範圍,當天遶境路線由總指揮在前導車上指示。 這次遶境路線由景美街的進興宮出發,右轉景文街、右轉景中街集結隊伍,之後沿著景行公園西側接景後街,在景新圖書館前左轉接景興路,陣頭神轎至代天宮媽祖廟參禮,之後再沿著景興路右轉興隆路,在興隆路二段22巷右轉行經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參禮,之後左轉經巷弄至景華街右轉,沿著景華街經景華公園到景華街3巷右轉,遇三福街左轉直行至羅斯福路六段142巷,再直走至河堤左轉直行,到萬慶街的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參禮,再穿越景福街168巷、175巷,在溪口街107巷右轉至溪口街,直行遇羅斯福路右轉,在聯山開發公司前祈福,再右轉景福街、左轉育英街,沿著育英街穿越羅斯福路左轉,沿著羅斯福路至景中街右轉接景文街,在景美橋前左轉入景美街至景興路左轉,再由景興路 左轉進入景新圖書館入口前之巷道,再右轉進入景美街回到進興宮。 三、遶境的陣頭及其贊助者 這次遶境的陣頭及藝閣也頗有規模,依序有前導車、進興宮頭旗、大鼓亭、獅陣、三太子陣、龍陣、女子西樂隊、北管團、神將團、什家將、福德正神神轎、福德正神旗。一間三坪大的小廟能展現如此豐富完整的陣頭,的確令人另眼看待。仔細去觀察這次進興宮遶境經費的主要贊助者,大都是在景美地區開發房地產的建設公司,如聯山開發、景美開發、福隆建設、岳泰建設、泰舍建設、華豐建設、敦信建設等,土地公掌管土地大事,從事不動產開發的建設公司自然會奉祀土地公,祈求給予順利開發的保佑,而在景美街的進興宮就是他們平常經走動禮拜的廟宇了。 四、遶境的實況報導 廟會遶境活動最怕下雨,偏偏當天天氣惡劣,整個下午天氣變化多端,時而細雨紛飛、偶爾大雨磅礡、有時雨又停下,不過陣頭工作人員在遇到較大雨勢後,早就穿上輕便雨衣,神將、家將、龍頭等頭上也帶上防雨的塑膠袋袋,陣頭因雨也無法渾身解數的盡情演出,因而可看性大大降低,看熱鬧的人也少了,不過沿街擺出香案迎香的信眾倒是不少,讓人見識到信仰土地公的普及性。 在遶境的行程中,除了行經廟宇陣頭會擺陣行禮外,若有店家密集鳴炮,陣頭也會進行行禮儀式,特別是在進興宮重建時出資的聯山開發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的公司所在地,獅陣、龍陣、西樂團、北管、神將團演出外,家將還進入屋內繞行,以達驅邪祈福的目的,在密集鳴炮下,整個屋內炮煙瀰漫,另人無法正常呼吸、幾近窒息狀態。 五、遶境隊伍回進興宮 整個遶境慶典的最高潮是最後回廟宇的行禮儀式,獅陣、龍陣、三太子陣陸續上場表演;女子西樂隊變換各種隊形連續演出的時間長達十分鐘;在神將團由土地公領軍,依序進場的是順風耳、千里眼、齊天大聖、姜子牙公、呂仙公(仙翁呂洞賓);在神將團行禮後,有四為乩童入場,以巫器在頭背部來回行砍,血流滿面,以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在乩童退駕後,由什家將擺陣勢驅邪祈福;最後進行安座儀式,由轎中請出出巡主神福德正神,經過香安座;隨同出巡的還有文判官和武判官,也從神轎請出安座;由此可知進興宮已將里長階級的土地公地位提升至城隍爺級的規格,所以出巡遶境的陣頭與城隍爺的排場同等級。此時忽然出現口含棒棒糖、頭髮綁起幾束的起乩三太子,進行行禮儀式,之後在神職人員的協助下退駕,結束整個下午由一點至五點一刻的遶境活動。 六、遶境後的宴客聚會…
廟 名:景美集應廟 始 建:咸豐6年(1860年) 廟 址:景美街37號 特 色:正月台北迎尪公,迎請集應廟保儀尊王 一、保儀尊王由移民保護神,演變為驅虫害的神格 保儀尊王受封,成為安溪人守護神,從河南光州到福建安溪再到台灣, 如同客家人奉祀三山國王、義民爺,同安人奉祀保生大帝,漳州人奉祀開漳聖王為守護神一樣,都是屬於地方移民保護神的信仰。 保儀尊王信眾暱稱為尪公,同時也是武將戰神,傳說受玉帝冊封為驅蟲害的神格,能庇佑農作物成長五穀豐收。 二、台北迎尪公的習俗 於是早年農業社會,為祈求農作物豐收,在淡水河流域,於春耕前會舉辦「迎尪公繞境」的習俗。各地於前一年先掛單,依排定時間到景美集廟迎尪公到各個庄頭繞境求平安,元宵節前後在中山、大同、大安、松山、信義等區,仍保有迎尪公的習俗。根據莊永明老師的考證,台灣名謠「桃花過渡」,其中開始的一段歌詞這樣寫著「正月人迓尪,單身的娘守空房…」,歌詞就是在描寫台北農業社會正月迓尪公的熱鬧盛況。 三、景美集應廟有300多尊尪公分身…
廟 名:景美集應廟 始 建:咸豐6年(1860年) 廟 址:景美街37號 主 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林氏夫人 一 、景美集應廟主祀神來自於-唐代河南雙忠廟 景美集應廟主祀神是保儀尊王,信眾稱為尪公,集應廟也稱為尪公廟 。 保儀尊王,相傳是唐代武將張巡。在八世紀中葉唐玄宗在位時,發生安史之亂,那時武將張巡與太守許遠,奉命死守睢陽城,(睢陽城在今鄭州與徐州之間),以3000兵力力抗安史10萬亂軍,兩人忠肝義膽,最後壯烈成仁,期間守住了江淮穀倉,確保大唐江山,使郭子儀能起兵平定亂事。亂事平息之後,唐肅宗下旨於河南建雙忠廟奉祀張巡、許遠,為歷史上當代戰死當下即受封蓋廟之唯一。河南商丘固始高、張、林家族奉為保護神,唐末黃巢之亂陸續舉家遷移福建安溪。後於清康熙末年又舉家遷到台灣,於溪仔口上岸,拓墾景美木柵等地,帶來安溪保護神-尪公。 二、宋代追封為保儀尊王保儀大夫: 到了宋代,皇帝追封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一般人以張巡為尊王,許遠為大夫,也有兩者互換。…
始 建:咸豐6年(1860年) 廟 址:景美街37號 修 建:三次整修 特 色:保留完整,工法特殊,列台北市市定古蹟 一、 修建過程與保留文物 景美集應廟創建於咸豐10年(1860年),於同治6 年(1867年)遷建於此,歷經三次修建。建築雖不是非常壯觀,但非常細緻典雅,修建過程保留完整,留下文物甚多,有清同治砂岩石柱,日本大正年間龍柱、石獅,及同治6年(1867年)、大正13年(1924年)、民國48年(1959年)、民國92年(2003年)等不同年代匾額。 二、 特殊建築工法 採用抬樑式大木結構建築,輕巧美觀。廟頂泥塑剪黏、壁堵石雕,及名家三重許連成門神彩繪,及保留1867年初建原型,樣樣匠心獨運,深得國內古蹟建築行家讚譽。於民國64年(1975年),獲列國家三級古蹟,民國90年12月19日起改列台北市市定古蹟。
景美集應廟於民國105年在廟宇後方興建社區文化館,一二樓出租做為營業空間,三樓為廟方自用空間及文物館展示,地下三層樓做為停車空間,解決景美商圈停車問題。 前方廟埕將將況大道景文街,中間的戲台(中正台)將予以拆除,期間有些私人地將予以承購,占用廟方空間獎予以補償搬遷,待仍有不願搬遷的攤商,則進行訴訟,土地一塊一塊解決。待廟前方攤商產權做合理解決後,廟方將在捷運站1號出口正對面的景文街旁,興建一座壯觀的三門牌樓,當成是景美地區的重要地標,連接集應廟廟埕,廣大的廟埕將做為社區文化廣場,供公益使用。屆時景美集應廟與景美市場商圈、仙跡岩風景區、與景美老渡口自行車道將可串連,使古蹟周邊改造計畫,期能能帶動景美老街區的新發展。
景美集應廟遷建於1867年(清同治6年),廟址在景美街37號,1924年、1959年級2003年重修。 在彩繪作品中,以門神彩繪為最出名。門神故事中門是傳統秦叔寶、尉遲恭,是唐太宗與龍王故事。龍邊是老侍官造型,表現「合境平安富貴」,虎邊是年輕侍官,表現「多福多壽多子孫」。景美集應廟門神彩繪,傳聞是出自於台北三重廟宇彩繪大師-許連成大師之手,門神最精彩處是「四顧眼」,即不論站在前方任何面對角度,都會感覺門神眼神與你交會,這是近代畫師的作畫技巧。 彩繪另一項傑出作品是廟內前殿上方「四不足警世語」。一般信眾到廟裡拜拜,不是求平安,就是求發財、求順遂、求健康、其功名。台灣廟宇正是一般民間信仰的反映,但自古先民即了然這種人心趨向,特在廟宇彩繪當中,加上這四則警世故事,以勉勵眾生當求所求,不可求不當之求,陷入「貪心不義」之途。四則警世故事分別為:「彭祖焚香延壽年」、「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面醜」、「漢(梁)武帝君欲作仙」,充分顯示警世作用。在未設正式學校教育之前,廟宇扮演著社會教育的功能,到廟參拜的同時,也可教導後輩子孫忠孝節義與做人處事的道理。
景美集應廟遷建於1867年(同治6年),廟址在景美街37號,於1924年、1959年、2003年重修。前殿大木是「二通三瓜」,正殿大木是「三通五瓜」,通是通樑,瓜是瓜筒,這是疊斗式的大木架構,廟宇龍邊護龍則是抬樑式大木架構,兩者的區別在於對桁的承接方式不同。相片中可以看到兩根直通,下面稱大通,上面二通,兩根通之間有兩顆南瓜形木雕,叫趖瓜斗,大樑和二通之間一顆叫坐瓜斗。趖瓜斗包住通樑,坐瓜斗只是坐著沒包覆。這樣結構,將大樑和屋脊重量層層分散,接到點金柱時,重量已變得少很多,這種結構稱為兩通三瓜。 集應廟其他木結構: 其他木結構有:搭配的斗拱、托木(插角)、員光(兩柱之間,穩定柱樑),獅座、雞舌等木作配件組合而成,大木結構上都有精彩的名師彩繪,一般皆是傳統忠孝節義與教孝教忠的歷史傳說故事,在古代資訊貧乏的時代,信眾的為人處事教材,往往來自於廟宇彩繪故事。 另外集應廟尚保留清代傳統廟宇的特色,是前殿步口上的紅色木柵欄,其他地方廟宇大部份已拆除,唯景美集應廟仍保有此項傳統。
美集應廟遷建於1867年,廟址在景美街37號,1924年、1959年、2003年重修。最精彩的建築工法為前殿屋脊「手工泥塑剪黏」。 泥塑剪黏工法是以水泥鐵條做好架構,再以彩色玻璃、彩碗裁剪細片黏貼而成,主要呈現吉祥如意的歷史神話故事。 前殿呈三川殿造型,三川殿上方三川脊,中間明間(中門)上方屋脊(中央)站立「福、祿、壽」三神仙,意為「吉星高照」。 三仙兩旁為「龍首魚身」之鰲魚-,意為「鯉躍龍門」,又鰲魚喜吃火,有防火平安之意。 脊下方有洞為「西施脊」,脊肚處中間為「王母娘娘」,旁有「八仙」,是「八仙瑤池慶壽」,傳說吃蟠桃可延年益壽,意寓「長壽」之意。 左右兩邊次間(邊門)屋脊上為「雙龍護衛」,為五爪龍,呈雙龍護衛。但實際上龍爪只四根,因集應廟屬王爺級廟宇,嚴守廟宇等級分際。屋脊上的燕尾及垂脊上的花草人物,工法精湛。 正殿屋脊「雙龍護塔」,為單純一條龍大脊,脊上是雙龍護塔。 四垂脊「四牌頭」,由左至右四個剪黏故事題材分別為:「周文王聘姜子牙」、「穆桂英大戰楊宗保」、「姜子牙大戰聞太師」、「堯聘舜」等四大民間故事。
1950年代之前,景美除了集應廟為地方信仰神中心之外,在景美渡船頭的頂街旁也建有石門宮,為頂街的信仰中心。經過景美的萬新鐵路於1921年通車,造就景美下街攤商活躍,生意逐漸勝於頂街,於景美街集應廟側邊,1934年另建進興宮土地公廟為下街的信仰中心。於是頂街與下街各自有其信仰中心,建立陣頭與北管樂團,頂街稱為「文義軒」,下街稱「文樂軒」,於迎神賽會時,互相較勁,成為地方年度盛事。 1950年代後,為謀求地方和諧,於是地方人士提議將兩軒合併為「義樂軒」,以景美集應廟為陣頭駐點廟宇,文物由景美集應廟保管。在正殿龍虎邊水車堵交趾陶下方,有神明出巡用的法器,正殿最前方左右兩側有供奉七爺與八爺的神將,法器與七爺、八爺正是兩陣頭合併改名「義樂軒」的陣頭法器與神將,留下景尾街發展過程中,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第 9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