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一、 豬公祭典 景美集應廟每年農曆元宵節後,經擲茭決定日期,由祭祀公業輪值,負責舉辦祭品與豬公祭典事宜,並聘請道長上疏祭文,設宴款請親朋好友,連絡情誼。 每年準備數隻大豬公,嘴巴啣著鳳梨、吉橘,脖子掛上錢幣項鍊及雞、鴨、魚等祭品,香案擺設鮮花、香燭、供品,並敬香獻酒,虔誠禮敬保儀尊王及諸神明,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依宗教系教授研究,稱「饋食之禮」。 二、 集應廟舉辦盛況 過去農業社會,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是景美地區年度盛事,盛況比美農曆過年,是日參與觀眾,總是人山人海,將廟埕擠得水洩不通,實非今日民眾所能想像。 景美集應廟每年輪流殺豬公,是由福建泉州帶來的習俗,景美二甲、木柵二甲、北投一甲來輪值,輪到北投時就由北投集應廟來景美將老祖迎香至北投供奉,隔一年再由景美集應廟將老祖迎香回景美。
每年農曆元宵節後,景美集應廟依輪值主辦豬公敬神祭典,祭典日期由擲茭所決定。民國103年於2月16日(農曆元月17日)下午一點起,在景美集應廟廟埕舉辦豬公祭,主要是祭祀主神保儀尊王的庇佑。 民國103年值年單位是祭祀公業高萃記旗下的十五分甲,負責準備祭典事宜,並聘請道長上疏祭文,並設宴款待親戚好友連絡情誼。廟埕共有四隻大豬公,豬公嘴巴啣著鳳梨或橘子,脖子掛者錢幣項鍊及垂掛雞、鴨、魚及豬內臟,香案擺著鮮花、香燭、供品,並敬香獻酒,虔誠祭祀保儀尊王,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豬公祭典的來由依真理大學宗教系張家麟教授的研究,是根據禮記士大夫祭拜天、地、神祇、祖先用豬祭拜稱為「饋食之禮」,而儒家鄉紳階級(士)以豬來祭拜保儀尊王張巡乃維持傳統禮俗精神。在過去農業時期,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當日觀眾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與現在工業社會僅由高氏家族維繫及觀禮,大異其趣。 景美高家之祭祀公業分為高同記及高萃記兩個系統,以景美「石門宮」盤古帝王廟為基點,南北延伸為分界線(今景興路)。高同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西,為沿景美溪西下之下游,高同記之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分成四甲分別是溪仔口甲、大坪林甲(含阿泉坑) 、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南、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北﹔高萃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東,為沿景美溪東溯之上游﹔高萃記之萃記代表「萃集一心」,分成四甲分別是內湖甲(含待老坑)、頭廷魁甲、十五分甲、深坑甲(包括石碇坪林)。後來高萃記廟產再一分為四,分別是保儀尊王、高萃記、高集記、高材記。祭祀公業有田地公產生產稻米,以「石」為單位(一石為120斤),每記分一百六十石,各記再分給各所屬之甲,每甲各四十石。 景美集應廟值年及迎香之甲份,就以高同記之祭祀公業四甲、高萃記之祭祀公業四甲及北投集應廟來輪值,其輪值的年份如下表所示: 民國103年由高萃記之十五分甲值年,民國104年就由高同記之台北鐵道北區甲來值年,到105年除正常值年外,北投集應廟會到景美集應廟進行五年一次的迎尪公老祖及尪娘至北投的迎香儀式,尪公老祖及尪娘留在北投集應廟一年,隔年106年就由北投負責值年,該年高萃記輪值至北投集應廟將尪公老祖及尪娘迎回景美集應廟,值年的甲份就依上表順序輪流。
景美應廟值甲傳統說明 一、景美集應廟值甲年份為:表例106-北投,107-深坑,108-木柵、內湖,09-新店、大坪林,110-南區,111-北投,112-頭廷魁,113-十五份,114-北區,115-景美、溪子口…。 二、值甲介紹: 原先高氏家族建集應廟,有分成數個「甲」,各個「甲」輪流當主要祭 的主祀者,或當出錢者,其分法為: (一)高萃記有四甲:分別是內湖(木柵貓空)一甲、頭廷魁(動物園)一甲、十五份一甲、深坑一甲。 (二)高同記有四甲:景美溪仔口一甲(石門宮景興路以西)、大坪林(新店)一甲、台北南區(鐵路為南)一甲、台北北區(鐵路以北)一甲。(三)北投集應廟一甲。總計九甲輪值。 景美集應廟有一些廟的田產,收成也會分給值甲者,由值甲出錢安排 祭典及祭品準備。另外,高萃記一分為四:保儀尊王、高萃記、高集記、高材記。 三、由於信眾範圍變動,目前輪甲範圍如上,形成一種特殊的輪值方式。 另每五年北投集應廟迎景美老祖、尪娘回北投一年,稱「北投迎香」。隔年輪值者「迎香」迎回北投老祖、尪娘回景美集應廟,如「同記迎香」。
景美集應廟匾額 景美集應廟始建於1860年( 清咸豐10年)的竹圍內(在今景美國小南側操場),因近景美溪經常淹水、風水不佳,於1867年(清同治6年)遷建於景美街37號現址。歷經1924年(日治大正13年)、1959年(民國48年)、2013年(民國92年)三次大整修,歷次整修都留下匾額碑文做為記錄。 1867年(同治6年)落成匾額「大平世澤」,因高氏祖先在唐末自河南遷居福建安溪大平,再從大平到台灣,所以所有各集應廟及高氏宗祠中,皆有此「大平世澤」匾額。 1924年(大正13年)修峻匾額「南閩遠服」、「威鎮東瀛」。 1959年(民國48年)匾額為「神靈顯赫」、「澤普黎庶」、「安邦護眾」。 2013年(國92年)匾額「睢陽傳徽」。 每次修建也撰寫碑文或捐款芳名碑,分別嵌在廟內及立在廟前石碑。
一、 景美集應廟繞境 景美保儀尊王為安溪移民守護神,相傳受玉皇大帝帝敕封為「驅蟲害神格」的神格。於是農業社會時期,台北各地常有迎請景美保儀尊王繞境的活動,稱為「迎尪公」,因信眾都暱稱保儀尊王為尪公(由恩公轉音而來)。政府為以節約為由,要求各區迎神賽廟會在統一時間舉行,景美地區決議以每年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辦保儀尊王(尪公)與各廟宇聯合繞境,即俗稱景美大拜拜。 二、 場景--景文街49號 照片為1960年代廟會隊伍,正通過景文街49號,當時店家有:景美全祥茶莊、景美獎券行,店名有「景美」字樣,是1950年景美設鎮後的年代;繞境隊伍是當時景美集應廟的義樂軒,陣頭為:七爺、八爺。義樂軒於1980年代因成員老化而解散,這對七爺八爺則供奉在景美集應廟的正殿前方兩側,在每年農曆10月15日景美聯合遶境的日子,也會參與陣頭的繞境。
一、 景美廟會慶典 景美集應廟傳統的迎靈繞境是農曆五月12日,是景美地區的迎尪公,各廟也有其廟會的特定吉日,因配合國民政府要求實施「統一祭典」,景美地區決議以每年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辦保儀尊王(尪公)與各廟宇聯合繞境,即俗稱景美大拜拜,台北市區稱為南區大拜拜。當時景美集應廟有「義樂軒」北管陣頭(由頂街「文義軒」與下街「文樂軒」合併而來),成員技藝精通,常應全國各地廟會聘請為繞境陣頭,頗獲好評,為地方鄉里爭光。 二、民國50年代景美農會前 照片呈現民國50年代,景文街是由羅斯福路進入景美的主要幹道,當時仍是平房及兩層樓為主體的街道建築。景美農會前身是景美信用購買組合,於1918年(日治大正7年)10月成立,是農民加入社員後的資金存貸的互助機構,是景美地區主要農業機構,照片是在農業時代在景文街農會前留下難得的地方廟會繞境影像。
廟名:景美萬慶巖清水祖師廟 始建:道光11年(1831年) 廟址:萬慶街124號 主神:清水祖師 一、建廟歷史: 萬慶街與景福街交會口,離萬慶公園不遠處,即是景美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文山區萬慶街124號)。 相傳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民安溪移民,由福建安溪蓬萊山「清水巖」請來清水祖師三尊,渡海來台,從滬尾(淡水)溯河而上到梘尾(景美)溪仔口靠岸,在河邊建廟供奉,後因溪邊泥沙淤積、水災頻仍,道光7年(1827年)乃遷移到現址,至道光11年(1831年)建峻。 二、廟的前後殿因道路拓寬曾拆除修建: 民國65年(1976年),開闢景福街,部份後殿被拆除,民國68年(1979年)修建完竣,舉辦改建慶成三朝祈安植福清醮。民國78年(1989年),為拓寬堤防環河道路,部份前殿被拆除,於民國79年(1990年)修建竣,於民國81年11月20日啟建慶成三朝祈安植福清醮。因無法保持原來的廟貌,於是無法成為市定古蹟。 三、廟內主神: 廟內供奉福建安溪移民地方保護神清水祖師,俗名陳普足,又名黑面祖師公(昭應祖師),相傳是北宋福建高僧,曾於清水巖修道,稱清水祖師,又稱黑面祖師。又傳說清水祖師靈驗,以落鼻示警,稱落鼻祖師。 四、見証溪仔口渡船口: 安溪人種茶為業,清水祖師以求雨靈驗聞名,在台北信仰蓬勃發展,在台北有三處知名清水祖師廟--淡水、三峽、 萬華,台北移民安溪人比例頗高。此區域原為先民進入景尾開墾之最早渡口,即舊地名溪仔口之由來。廟前堤內的水源高架橋下,就是早期船舶靠岸渡口。
傳統農業社會,每於農閒時節,舉各村落的廟會活動,一來感謝當地守護神庇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社會祥和;一來舉辦迎神賽會,出動陣頭藝閣,各村落較量一番,彼此連絡感情,也款待親朋好友,是台灣傳統社會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其精神意義,非迷信二字所能簡化。傳統活動當中,陣頭內容南北不同,各地有異,彼此競賽,也互相學習。 景美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保正公保正婆陣頭,是眾多陣頭當中,非常特殊少見的陣頭。神偶有一位「保正公」,一位「保正婆」,流傳至古代地方保甲制度的人物,當時各庄頭設有保正值位,如同今日的村里長,充當各庄頭意見領袖,也擔任政府官令的推動者,庄頭有婚喪喜慶,保正必然到場關心協助。 有趣的是,地方頭人保正為民服務,但在保正家中仍有一位可管得了保正的太太,庄民皆稱之為「保正嬸」或「保正婆」,保正平時在外服務,有時需要透過保正嬸傳達幫忙,於是保正嬸形成是地方保正的中間人、潤滑劑。久而久之,在廟會活動中,保正伯保正嬸的身分有如土地公土地婆般關懷庄頭百姓,於是出現了「保正公保正婆」在景美萬慶巖祖師廟的陣頭中,留存此項非常特殊少見的民間陣頭。
名 稱: 景美輕便車 起終站:景美—木柵—深坑—石碇 興 建:大正8年(1919年) 拆 除:民國54年之後(因萬新鐵路停駛) 一、 建造時間: 大正8年(1919年)在萬新鐵路興建之前,已有在南門與石碇間架設輕便車,早期以運送樟腦原料到南門工場為主,後期則以運送煤礦為大宗,輕便車往來於景美、木柵、深坑、石碇之間,包括運送物資、與人員。上坡使用人力上推,下坡、平坡使用滑力前進,欲減速或停車時使用木頭阻煞,車軌都是雙軌單向道,會車時則需一車抬下軌道讓另一車先行,是火車開通前省力的陸運工具。 二、輕便車取代傳統河運: 鐵路開通後,輕便車以景美站為轉運站,即由石碇、深坑、木柵,搭輕便車到景美換搭乘火車,包括物資、人員,景美溪沿岸河港地位從此逐漸消失,包括景美渡船口、木柵渡船口、深坑渡船口、楓仔林渡船口。 三、 拆除時間:…
傳統農業社會,每於農閒時節,舉各村落的廟會活動,一來感謝當地守護神庇佑風調雨順、五穀丰收、社會祥和;一來舉辦迎神賽會,出動陣頭藝閣,各村落較量一番,彼此連絡感情,也款待親朋好友,是台灣傳統社會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其精神意義非迷信二字所能簡化。 傳統活動當中,陣頭內容南北不同,各地有異,彼此競賽,也互相學習。其中最為逗趣活動,以「公背婆」最討人歡喜。由一男性拌成「婆相」,穿戴婆裝,濃妝艷抹更形討喜。在婆相前加裝一「公相」布偶,有頭戴帽,有腰部半身穿上衣,連結在婆身,下身穿公裝,形成「公背婆」的俏皮扮相,婆相不斷扇動扇子,似在為公扇涼,其實是男性一人拌二相的可愛陣頭,邊走邊跳,是男人假拌女人的有趣走路相,一投足一舉手,一頻一笑,一閉眼一張眼,皆是眾人觀看焦點。 照片為景美廟會活動時,公揹婆陣頭在街上賣力演出的影像。
第 10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