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景美集應廟,是三級古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先後經過三次整修,擁有許多匠師的精心傑作,值得細細品味。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看,整個廟宇不僅只是傳統建築工藝的展現,也是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揚。前者是有形的工藝題材,如石雕、木雕、剪黏、彩繪、交趾陶等等;後者是作品背後蘊含的無形故事,無非希望藉由宗教典故、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教化人心。古蹟會說話,請聽古蹟說故事。以下我們將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由前而後,就可辨識的剪黏、彩繪和廟神,為你說故事。 甲 前殿 三川殿 屋頂 三川脊 脊肚 八仙瑤池慶壽 剪黏 八仙是中國道教及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八種不同人群。他們手持的寶物,代表各自的形象,稱為暗八仙。唐宋已有民間的八仙圖,人物各有變異。至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才定型。民間傳說八仙會定期赴蟠桃會,向西王母祝壽。 明八仙與暗八仙分別是: 1李鐵拐〈葫蘆〉 2 鍾離權或稱漢鍾離〈蒲扇〉3呂洞賓〈寶劍〉4張果老〈魚鼓〉5何仙姑〈荷花〉6曹國舅〈玉板〉7韓湘子〈竹笛〉8藍采和〈花籃〉 三川殿…
一、清領時期 1在清乾隆時期,景美地區分萬盛、興福兩庄,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淡水廳淡水堡。 2嘉慶17年(1812),分設拳山堡管轄,景美地區仍分萬盛、興福兩庄;拳山堡範圍約包括今日之臺北市文山區、新店、深坑、石碇及坪林等。 3同治年間,景美地區分公館街、溪仔口庄、十五分〈興福〉庄。 4光緒元年〈1887〉台北設府,隸屬福建省台北府淡水縣拳山堡;景美地區改回分萬盛、興福兩庄。 5光緒13年〈1887〉台灣建省,景美兩庄仍隸屬台灣省台北府淡水縣拳山堡。 6光緒20年(1894),取「文山秀氣」之意,將「拳山堡」改名為「文山堡」,景美萬盛、興福兩庄隸屬台灣省台北府淡水縣文山堡。今台北市文山區由景美與木柵合併而成,文山名稱也淵源於此。 二、日治時期 1明治28年〈1895〉景美地區仍分萬盛、興福兩庄隸屬台北縣文山堡 2明治30年〈1897〉景美萬盛、興福兩庄隸屬台北縣景尾辨務所 3明治33年〈1900〉景美萬盛、興福兩庄隸屬深坑廳景尾支廳 4明治42年〈1909〉景美萬盛、興福兩庄隸屬台北廳新店支廳 5大正8年〈1919〉實施街庄改正,景美地區轄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原萬盛庄分為六個保、原興福庄改為十五分保。 三、中華民國時期 1民國34年〈1945〉10月光復初期景美地區隸屬台北縣文山區深坑鄉,萬盛分六個村;興福為興福村。…
因溪仔口渡口逐漸淤積,於嘉慶道光年間渡口轉移至上游的梘腳潭,即景美老街前景美溪畔,而促使景美街的熱鬧繁榮,特別是接近渡口的頂街,更是大發利市。在目前景美街不同樓層的建築相互存在,仔細觀察在紅磚的平房多數是有閣樓的挑高建築,閣樓的設計是店家的儲貨空間;而在一樓則留有閩南建築的騎樓風格,在串街的騎樓空間可以看見圓拱型的造型元素,這是過去街市的典型設計。在都更的浪朝下,若能對景美老街有都更建築作業準則的規範,要求二樓以上往後退縮保留狹小景美街的日照權及視野景觀開闊,一樓則要求圓拱形的騎樓串接設計,可將百年老街的歷史延續下去,否則景美老街將毀滅於無章法規範的都更利益中。
興福庄「建塚記念碑」位於景美運動公園東側的山丘公墓的稜線上,但無法由公園直接抵達,必須沿著興順街往東走,在興順街197號附近有一間叫萬善堂的民間廟宇,在廟宇對面的山路往稜線走,約莫50公尺處,即是紀念碑所在地。 「建塚記念碑」為第143處臺北市市定古蹟,於2008年8月19日市政會議中通過,並於9月15日正式指定入冊。這是發生在1929年(日治昭和4年)的大事件,當時許多窮苦人家死後沒錢買地埋葬,日本政府發動社會捐款在北區大直庄購地五十餘甲、南區興福庄夠地三十餘甲,做為公墓使用。為紀念這件善行義舉,於1930年(日治昭和5年)立碑紀念。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網站對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的說明如下: 「建塚記念碑」為典型日式建碑形式,其位置位於山稜線上,遠觀之地景相當突出。方形的紀念碑造型完整優美,碑頂為一塊自然石,下方曲面向外凸出,結構良好,碑身四面崁入觀音山石碑,碑文雕刻頗深,具有時代性及藝術價值。清晰的碑文,詳細記載社會各界捐款購地建置興福、大直二庄公墓之經過及捐款人、商號之姓名,其中不乏著名社會賢達,如辜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從碑文及捐款者姓名中可以看出募建過程與當時社會具有熱心公益者群像,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建塚建念碑現址保存,不僅見證臺北市空間更迭變遷,亦為日治時期集資募款闢建喪葬用地之見證。」
在景豐街底的景美運動公園,原是義芳化工廠舊址,工廠搬遷後,土地部分被徵收為公園用地。在面山左側山邊處,發現疑似是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或植物園文化早期之「十五份遺址」的所在地(距今2000至2500年前,因缺乏陶片佐證,無法完全確認使用的年代)。由此地出土的石器,包括巴圖(Patu)形石斧六件及網墜十九件,這是在1986年植樹節當天,由一在地居民響應植樹種樹活動,在住宅後方挖坑種樹時,挖掘出來的石器,因種種因素及因緣際會下,於2006年10月由住在景美的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鄭景隆先生,將友人所贈之此批石器的照片,輾轉送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教授手中,經劉教授考證推定,此批石器可能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園文化之「十五份遺址」的文物。文山社區大學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出遺址認定申請,文化局於2007年9月7日邀請考古學者及公部門人員進行現場勘查,但因出土的詳細位置不夠精確,且缺乏陶片佐證,現以"疑似十五份遺址"來認定,尚無法進展為列冊及指定遺址的層級。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日治昭和3年)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整地時,由十五份挖土填校地時被發現,當時土俗人種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石器,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移川子之藏並於1934年發表論文,開啟泛太平洋文化交流的開端。日人離開台灣後,該遺址具體地點資訊也失傳。經多年努力,台北市文化局同意立碑紀念,於2015年5月完成「疑似十五份遺址器物發現過程紀念碑」之工程,現場除陶製碑文外,還有一支162公分高的放大版燒陶巴圖。之後,也希望也能將景美運動公園更名為十五份遺址公園,讓更多人瞭認識五份遺址。
 興隆路二段22巷口,設置金碧輝煌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牌樓(民國九十五年新設),沿著22巷進入,即可看見美輪美奐的清水祖師廟。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西庚人士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渡海來臺,至十五分耙形(現興福里、興安里一帶)開墾,並請來清水師爺及靈著尊王(許遠)供奉。1984年(民國73年),許標重祭祀公業捐出現址,興建二層樓建築,一樓為許氏祠堂「公號四美堂」,二樓正殿中央供奉清水祖師,左配神為靈著尊王許遠,右配神為法主聖君張慈觀,於1987年(民國76年)2月完工。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聖誕,聘請布袋戲團扮戲三日慶祝。在許氏後代子孫中,就以許炳南先生當上監察委員官位最高,因此建廟時,中間門就請當時監察院長余俊賢贈聯,龍門由副院長黃尊秋贈聯,虎門由許炳南贈聯,而廟宇的門聯就安排當時台北市市長許水德贈聯(也是姓許),廟宇因有名人加持更添光采。在廟宇前方靜巷道路鋪設著花崗石,與一班舖設柏油馬路明顯不同,原來當時里長許新榮先生在建置牌樓時,也構思將廟埕前方經營成興福里咖啡巷,除優閒品嘗咖啡外,也可提供假日市集聚集的好場所,提升里民生活趣味,可惜無法解決停車問題而未能達成預期目標。
 福興宮位於福興路5號,因位在十五分庄內又名十五分土地公廟。在1859年(咸豐9年)以六塊石板建祠奉祀,在神龕下方保留刻有「福德正神」的長方形石板,俗稱「土地公基」,就是建廟時留下來的古物。1916年(大正5年)福興宮改建成五坪大的土地廟,由保正許梓矮負責管理。光復後,1950年(民國39年)有地方志士高張先進等人倡議改建,除供奉土地、公婆神像外,又增設集會所及簡易戲台。1975年(民國64年)4月,再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完工,此次擴建的部分有金亭、戲台台階等。新廟為一座宮殿式的鋼筋水泥建築,設施完備,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一應俱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中,實屬少見。福興宮的戲台,屋宇高聳,隔著廟埕與廟體三川脊遙相呼應。正面牆壁繪有大幅的福祿壽三仙,線條優美生動,為許連成畫師的大作。福興宮於民國104年11月18日被列為台北市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其理由1.景美地區民間土地公信仰之中心,為地方文化之表徵,亦為十五分地方開拓使之見證。2.福興宮創建於1859年,歷經多次重修,現為鋼筋混凝土造。寺廟之龍柱、剪黏、泥塑手工細膩,造型優美,代表當時之工藝水準。屋頂曲面比例適當,亦具建築價值,同時戲臺彩繪與正殿門神為知名彩繪匠師許連成所繪,具有保存價值。民國108年重修及增建廟體,擬增設文昌殿和太歲殿。
 在景豐街底景美運動公園對面的景美忠勤三莊,為1970年代國防部聯勤單位佔用台北市政府的公有土地興建,共分成三棟,2010年建物已移交北市府財政局接管,2015年前國防部仍向台北市政府無償租用西側兩大棟。東側獨立的一棟原為軍官退役宿舍,現已是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直屬第一分隊的辦公室;西側兩大棟為五層樓建物,每棟各有兩個大門,分成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和平樓,共有175個房間,每間3到4坪,為聯勤單位提供給單身士官退員(榮民)宿舍。最近一次軍方向台北市政府借用期間自2015年7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借用期間軍方不得安置新退員進住。借用契約期滿後,國防部軍備局並未提出續借申請。在2016年6月僅14位退員符合國軍單身退員宿舍管理作業規定,年齡在86歲到95歲間,但包括眷屬11人及遺眷11人仍有36入住,並使用93間房間,使用情形不僅難謂符合比例原則,且導致閒置空間四散難以規劃利用。配合北市府社會局等公務使用需求,北市府財政局遂於2016年6月16日邀集國防部軍備局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請軍方另覓地點安置榮民,若無適宜安置之地點而仍需使用忠勤三莊,應將退員配置集中同一棟管理,以兼顧老榮民得以繼續安置,又能促進市產有效利用之雙贏局面。2017年國防部已將入住的退員集中安置在最西側那棟仁愛樓及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那一棟共87戶,已於2017年已清空。台北市政府2018年7月對外招標,委外經營九年,由「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年租金為五十五萬二千元,由民間包租代管業者出資整修,估計每戶對外招租月租不超過一萬元。得標廠商於2020年初開始進行整修工程,其中會打造交流的共用空間,宿舍過去就用公共衛浴,為讓房客有更多互動機會,廠商決定維持原設計,不設計獨立衛浴。這是台北市政府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青年出租住宅的第一案,台北市財政局盤點85處基地,閒置市有眷舍超過650戶,許多眷戶已遷出,老屋又尚未進入都更,陸續都會以ROT方式委託民間修繕營運,整修為平價住宅,讓無法住進公宅的民眾,能有另種租屋的選擇。
第 16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