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景美校園內的百年金龜樹) 景美國小校園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舊操場中兩棵高齡的金龜樹,因為一直相互為伴,也就被稱為”夫妻樹”。在景美國小建校之時,他倆就已在那兒了。哇!已經超過一百二十歲了喔! (約植於1890年)真是令人肅然起敬!不論晴雨,他倆總是默默的陪伴天真活潑的小朋友,也送走了一批批的畢業生。算來,他們的朋友可真多啊! 他倆的條件,符合台北市受保護樹木的定義(樹齡大於50歲、樹高超過15公尺、或離地80公分處的胸圍達2.5公尺),分別被編為1415和1416號,列管保護著。在一百多年的生活中,他們曾經生病過,還好,有樹醫生的醫治,至今仍安然無恙,真是謝天謝地! 金龜樹是豆科植物,原產於熱帶美洲,耐鹽耐風又定砂,在台灣常是學校、公園、或行道樹的樹種。她是常綠闊葉大喬木,二回羽狀複葉,四個葉片組成一片複葉,遠看像是一隻展翅的金龜子,故而得名。3至6月開花,花淡綠白色,會散發出特殊的香味,吸引金龜子前來覓食,這也是樹名的由來喲!果實為莢果,螺旋狀扭曲,成熟時裂開,種子黑色。其樹幹彎曲多節瘤,樹皮可提製黃色染料,功能還不少呢! 另外在游泳池大樓旁有兩棵楓樹(楓香),校園後方靠羅斯福路六段圍牆邊也有一棵楓樹,這三棵樹齡都超過50,樹高都達15公尺以上,所以都被列為受保護的樹木,編號分別為1411、1412和1413。楓香是台灣原生種植物,屬金縷梅科,落葉大喬木。單葉互生,掌狀3裂或5裂,葉柄長。每到秋天,葉子轉紅,楓紅美景,常是人們追逐的焦點,更是詩人吟詠的對象!其落葉壓乾後,可做成書籤;球形的蒴果,是乾燥花之素材。她的樹形優美,常被栽種為行道樹,木材可供建築。 (景美國小小園內的楓香老樹) 在景美國小旁邊的大樓(景文街110號,原是衛生所)前,也有一棵樹齡百年以上的茄冬老樹,編號1414。茄冬為台灣原生種,因樹齡長,又稱為重陽木。茄苳樹冠寬闊,老樹幹常有瘤狀突起,葉為三出複葉,細鋸齒緣,花小淡綠色,漿果球形綠色,甚小,成熟時褐色。 茄冬四季各有風情:春天,新葉初長鮮綠,加上腋出的淡綠色小花,一片油綠;夏天,枝繁葉茂,樹下是涼爽避暑的好地方;秋天,枝條掛滿一串串渾圓飽滿的黃色果實;冬天,葉片轉橙轉紅,色彩更加豐富了。 另外,將茄冬葉塞入雞腹中燉煮,就是民間有名的”茄冬雞”,據傳是幫助消化、促進發育的滋補品。另有一秘方:將茄冬葉洗淨打成汁,加入蜂蜜,給小兒服下,可以退燒,據說此方是早期先民用來對付日本腦炎的利器。 樹,有美化環境、淨化空氣、調節氣候、減輕噪音......等功能,又可蔽日遮雨,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怎能不愛護她們呢! (位於景文街景美國小旁的茄冬老樹)
景美國小為了提倡鄉土教育,讓小朋友了解家鄉的地理與歷史, 於2012年聘請藝術家黃耿茂先生,以景美街48號古厝所留下來的建築物件為素材,創作了四件公共藝術作品,來呈現景美溪與當地居民間的關係,作品總稱為「景美心 台北情」。四件作品分述如下: (一) 時光的探索 素材:木、陶瓷、鍍鋅鍛鐵、強化玻璃 作品位於校門左側,被堆放13年的古厝建料,孕藏豐富的故事與時間因子,是架構時光機最佳的物件。藝術家利用這些物件架構出互動式的公共藝術裝置「時光的探索」,時光機融合了附近的雀榕與樟木的景觀,展現出特殊的風味。 (二)未來的哩程 素材:木板 「未來的哩程」位於鄉土穿廊東側牆面,是一件木板浮雕作品,藝術家將已拆除的古厝板料,進行幾何切割,進而重新拼出一幅既抽象又具未來感的都市意象。整個作品結合景美街懷舊照片,表達出老景美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的展望。 (三)生命的搖籃 素材:陶瓷 「生命的搖籃」位於鄉土穿廊西側牆面,是一件陶板浮雕創作,作品融入古厝磚、瓦、土塊,以「土」為元素,由左而右呈現出河流的變化,中間淡藍色曲線部分寓義景美溪,以窯燒影像方式,將具歷史意義的景美老照片融入作品中,表達出景美溪豐富的生命力與發展過程。 (四)生命的禮讚 素材:陶瓷…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景文街121號) 義興樓餐廳取名自創辦人父親之名高義興。日治大正時期高義興原在直潭經營麵攤,1924年(大正13年),新店溪氾濫,他在直潭的麵攤洪水沖毀,只好遷居到景美,地方士紳看高義興為人正直,幫他在景美公有市場旁覓得一塊小空地搭建麵攤。 高義興之長子高李燈天資聰穎,國小畢業時名列前茅,因家境貧窮無法繼續唸書,進入製瓶工廠工作貼補家用。 1938年(昭和13年)高義興身染肺結核重病,高李燈便辭去製瓶工廠的工作,替父親撐起麵攤生意。高李燈將舊房子拿到合作社(類似現在的農會)抵押貸款,將麵攤發展為食堂,並以父親之名,命名為「義興公共食堂」,成為景美最大間的餐飲店,光復後改名為義興樓。食堂初創,麵攤的老主顧,像文山診所的張傳生醫師、吳東陽先生都有資助的意願,甚至還有位老地主想出借一家店面給他用,將來再「以吃抵帳」。但高李燈婉拒了朋友們的好意,將舊房子抵押貸籌資創業。 1998年,賀伯颱風來襲,義興樓漏水的天花板坍塌,經過數次修補,還是維持剛成立時的兩層樓磚造建築。相對於臨近之高樓林立,及周圍霓虹閃爍的招牌,義興樓更突顯其「百年老店」的地位。 2012年12月,70年歷史的老字號義興樓餐廳,曾因為土地糾紛問題,差點得拆屋還地。原來餐廳創始老闆和其姑丈在日治時代說好交換土地,你讓我開餐廳,我讓你有房有家住,當時兩家老人家都只是口頭承諾,沒有訂立契約。沒想到70年後,姑丈一家人向餐廳老闆要回土地,雙方上了法院,一審高家被台北地方法院判決敗訴。後經協調,餐廳方得保持營運。 (原名義興公共食堂,後更名為義興樓 ) (義興樓主要料理菜單) (招牌香酥鴨) (腰子麻油麵線) (蛋酥冬粉湯) (金錢蝦餅) (鮮蚵拌油條) (鹽水雞)
萬新鐵路為私人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所興建經營。萬華公館段於1921年1月22日通車;公館新店段3月25日通車。 興建目的是為了接駁運送自新店木柵、深坑、石碇、十五分等地開採的煤礦。當時該社另經營有兩條台車線,深坑線(景尾至石碇 全長10.6哩)與十五分線(萬隆至十五分,全長1.0哩)。 後來兼具觀光及通勤鐵路的性質,經常有遊客搭乘列車前往碧潭,或換搭台車前往烏來遊覽。臺北帝國大學(臺大)1928年3月16日創校後,校門口亦有水源地車站服務附近居民。 1949年6月台鐵花費新台幣180萬元收購經營,改稱縱貫鐵路新店支線。營業狀況曾高達每日上下旅客5200人次,貨運每日開往萬華10車次。1950年代後期北新公路逐漸完工後開行公路局客運路線,使得新店線的載客量逐年下滑,虧損日漸嚴重。加上路線並非以作為最大轉運站的台北車站為端點站,更註定了新店線沒落的命運。最終於1965年3月24日停止營運。 新店線廢止後,大部分路基改建為公路。萬華公館間路段修建為今天的汀州路一段至三段﹔公館至萬隆間路段為汀州路四段23巷與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兩巷串接﹔萬隆新店間路段則配合既有道路拓寬,成為今天的羅斯福路五、六段和北新路﹔原來經過景美溪所架設鐵橋的鐵橋,則改為現在的北新橋與鳴遠橋。 (萬新鐵路在景美有兩個停靠站:十五分與景尾) (由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 (萬新鐵路停靠站位置及公里數) (行駛萬新鐵路上的蒸汽火車)
實地踏查動機 住在台北市文山區30多年,對家鄉人文歷史認知有限。木柵一帶的老房子,狹小的街道、密集的民宅,隨處感受到人情味,確實存留著歷史遺跡:木柵老街。木柵老街以前是貓空與木柵地區的農產品交易中心,有麵線、茶油、綠竹筍、糕餅店、金紙店等多樣傳統產業,人潮經常絡繹不絕,到深坑、石碇的登山客或是到指南宮的香客都會經過老街。當時人們可以沿景美溪而下,到老街的開元街等進行農產品交換,景美溪不但能行船運送貨物,而且景美溪畔景色宜人,可是經過歲月的演化,原有景美溪的行船運送功能已不復現,而景美溪畔轉變成河濱公園、休憩步道與自行車道。景美溪以前既然能夠行船,其渡船前後一定有條人們必經的熱鬧街道及商家,所以我想找出這條過去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路─渡船巷與生意興隆的三芳製油廠、劉協昌麵線廠。同時實地踏查木柵公學校與木柵國民小學的現在與過去。 二、實地踏查內容 (一)渡船巷的位置與歷史 渡船巷現在位於指南路一段五十九及九十六巷,就在道南橋頭,別以為是因為道南橋而繁榮,其實是在道南橋未興建時就熱鬧的小巷子,許多旅人、商人都必須會經過這裡,因為在以前走過這條巷子就可以到渡船頭搭船出去,所以以前渡船巷是許多開店者最想要開店地方,可是因為道南橋的新建,使得渡船頭開始沒落,因為少了旅人和商人,所以變得很冷清,最後就成了現在在道南橋頭的一條不起眼的小路,沒有人想過以前這條巷子是多麼熱鬧。以前渡船巷是一條長長的巷子,可是因為道南橋的新建而形成南、北二段,中間夾著指南路,和道南橋連通。 指南路一段59巷 指南路一段96巷 渡船巷中間夾著指南路一段 (二)三芳製油廠與劉協昌麵線廠的位置與歷史 三芳製油廠位於木柵指南路一段,是台北市裡僅存的幾家傳統製油廠之一,也是不少懂門道的木柵人最愛光顧的油行。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裡,傳統製油廠一間間歇業關門,三芳製油廠繼續堅持著高品質、高純度的油品。三芳製油廠所使用的製油方法可分為兩種,分別為餅式壓榨法以及螺旋壓榨法;螺旋式壓榨法較常用於烘焙時間較短的冷壓油,壓出來的油質比較清澈,可以直接裝瓶,像是近幾年店裡賣得最好、適合高溫熱炒的苦茶油;餅式壓榨法屬於最傳統的製油方法,顧名思義也就是壓出來就是油粕像是大餅一般,大多是用在如芝麻油、花生油等油品製作上。茶籽因為一年只能採收一次,且得在入冬前後採收完畢,才能製作出芳香四溢的茶油。類似每年11月第三、四周才能上市的法國薄酒菜的採收期十分相似,因此有油界的薄酒萊之稱。 (三)木柵公學校與木柵國民小學的位置與歷史 木柵國民小學為超過百年歷史之老校,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三段191號,依山傍水,鄰近指南山、景美溪,景色優美秀麗。學區內交通便捷,公車路線多,鄰近木柵捷運站,動線便捷,由興隆路北行可達景美、公館、臺灣大學;經莊敬隧道可接鄰大安區;捷運木柵線可通達臺北東區、西區及北區等商圈;經由信義快速道路聯絡信義區﹔由木柵交流道上北二高支線可抵汐止與基隆或南下中永和、鶯歌,南來北往交通十分流暢。它的前身就是景尾公學校、木柵公學校,其演變與發展歷史如下: ◎西元1906年創立為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 ◎1909年河野猛擔任第1任校長。 ◎1910年加設農業科,並正式上課及實習。…
一、實地踏查動機 現在,我們就住在世新大學的對面-新店上河圖社區,社區前面〈北邊〉有景美溪、世新大學與景美河濱步道,東邊跨過景美溪橋〈也稱萬善橋〉是木柵路一段,有木柵河濱公園、考試院與國家考場;西邊跨過景美橋〈也稱景美舊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是景文街,有著名的景美河濱公園、景美商圈市場、仙跡岩步道與歷史超過一世紀的景美國小〈古早的景尾公學校也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 我們經常跨過景美橋來到景美商圈市場買菜、景美河濱公園運動、仙跡岩步道遊山;也經常跨過景美溪橋來到木柵河濱公園堤岸散步、世新大學商圈消費等。因為我們生活圈常常看到景美橋頭的開道碑與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所以很想進一步認識開道碑與鯉魚山。 二、實地踏查內容 (一)開道碑的位置與歷史 「開道碑」位於景美國民小學校園外東南方角落,即在景美橋的景美橋頭,現今景文街底,該碑在記敘1909年秋日本政府在景美溪上建設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的竣工和地方公共衛生設施改善的事蹟。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連接景美新店兩地於1909年10月25日完成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橫跨在景美溪上,橋上人和車通行,橋下則可行船,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公共衛生的設施,讓景美到新店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然而,這些改善地方交通與環境的工程費用之中,部分是由地方士紳捐助,因此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懿行,所以日本政府在景美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光復後,此『開道碑』曾經遺失,後來經過社區人士〈重視社區文史的景慶社區發展協會〉努力尋找,結果在228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找到,於1996年9月28日再將它重新立於景文街底景美橋的橋頭。 從『開道碑』向西北邊望,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成立於1897年的景尾公學校,目前改為景美國民小學;校內有一對金龜樹,是從熱帶南美洲引進來的樹種,被校友們比喻為夫妻樹,譽為『鶼鰈情深』,深情不渝。 (二)鯉魚山與水尾福德宮的位置與歷史 鯉魚山位於木柵路一段國家考場後方那片山丘,也就是說在木柵路一段復興派出所後面區域,因為山形像鯉魚而得名。鯉魚頭在和興路東,鯉魚尾在景美溪,山上有座土地公廟即是『水尾福德宮』,此山的南面為埤腹,東面為溝子口地區。 鯉魚山海拔52公尺高,山腳下就是景美溪。史料記載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於溪流兩岸拓墾的先民曾在山麓修築霧裡薛圳〈景美溪,泰雅族語的稱呼〉,引水灌溉景美至公館街山麓到昔日大安庄一帶,面積達700餘甲。鯉魚山下的埤腹路〈今名和興路〉,曾住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雷震先生。 鯉魚山的山頂有座土地公廟,也就是『水尾福德宮』,位於現在的『永建國小』校門口對面和興路旁,當年擴建景美溪河堤時把土地公廟移往鯉魚山的山頂上,它的登山口由該處小徑往上走約5分鐘,即可到達水尾福德宮廟,廟中對聯:『土能生財家家足、地出黃金戶戶豐』、『澤人間人人得利、施境民個個平安』,觸動我對土地的珍惜與施澤的敬仰。由鯉魚山的山頂,環視二格山系的貓空山區、猴山岳、指南宮等,還有綿亙新店地區的群山,可見景美溪水向西流。 從鯉魚山東側山腳和興路走到木柵路右轉,東行過辛亥路右轉,信步來到中港抽水站;抽水站旁有棟「國家山莊」,此建物的基地原來是中興自來水廠,水源來自景美溪,民國44年時完工供水;山莊門口一棵數人合抱的大榕樹,是走向下崙路的重要地標;此處也緊鄰大大的排水溝,看見排水溝後纔讓人恍然大悟:為什麼這一帶被稱為「溝仔口」。 鯉魚山的地質是由古老的南港岩層構成。臺北盆地的老地層,是由華南古陸塊的泥沙沉積而來,浮出海平面而成為臺北丘陵,地層變動陷落的地方成為湖泊,地勢較高的鯉魚山就成了湖中島…
庇祐宮,又稱嶺頭土地公廟。位在台北市文山區和平東路四段66巷80弄39號。是嶺頭古道(土地公嶺古道)上歷史悠久的土地廟 。廟與石碑並存,見證其久遠。依立碑年代推論,為清代嘉慶24年(1819AD),迄今已有186年。 庇祐宮歷經變遷,如今成為安祿宮的一部分,舊廟與舊碑原地保存在ㄧ樓,二樓另建新的土地廟,形成廟中廟的景象,許多登山客路過來此,莫不稱奇。它同時也是尋幽訪勝、探究古蹟的景點,歡迎到此一遊。 上二圖左下方的紅圈,即是庇祐宮的約略位置。庇祐宮就在古道上,而這條古道是當年四條運送物資的古道,其中的ㄧ條。曾經商旅往來不絕。庇祐宮在土地公嶺古道下坡的終端,上坡的起點。 ”土地公嶺古道”因為有庇祐宮這座土地廟而得名,又稱做”嶺頭古道”。 進ㄧ步細說這四條古道的由來。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張犁、六張黎與南港、文山隔著幾座小山,ㄧ兩百年來,兩地間的農民,透過往來運輸米茶,在這片丘陵山區走出四條聯絡道路。它們是: 1糶米古道(註:糶,音同”跳”字,出售穀物之意。糶米就是賣米的意思。)又稱挑米古道、米路,通往三張犁。 2拳山古道(又稱陂內坑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3 嶺頭古道(又稱土地公嶺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4 茶路古道:通往六張犁。這條路也是昔日淡蘭兵備道的ㄧ段。 以下我們可從手繪清代古道,看出整個形勢。 這四條古道,在山脊上和今天的崇德街銜接。其中拳山、嶺頭、茶路三條古道交會處相近。當年這裡就是販夫走卒,行旅往來的越嶺口。走到山邊,居高臨下,可ㄧ覽信義區的風光。 接下來,我們再從交通路線,看往庇祐宮的方向。…
壹、祭祀主神之典故: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時,叛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變自稱為燕國。 這是唐朝發生的最大叛亂,史稱為『安史之亂』(西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為期七年三個月。 唐肅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正月)燕軍將領尹子奇率兵十三萬攻打睢陽城,當時 睢陽城郡守許遠向駐守寧陵節度副史張巡求援,張巡率兵入城與許遠共同守城, 因許遠不擅作戰把軍權交與張巡指揮,自己則擔任後勤的補給工作。 睢陽城守軍(6,800名)與燕軍大戰四百回合終於寡不敵眾,彈盡糧絕之下被敵軍破城,於是張巡、許遠及其部將陸續為國捐軀。 因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之故,使燕軍攻勢拖延而保全江淮一帶,唐朝也因此平亂可說是功績顯赫,於戰亂平息後唐肅宗立雙忠廟祭祀,宋代敕封張巡為東平威列昭濟顯慶靈祐王(尊稱為保儀尊王),許遠為都督(尊稱為保儀大夫),而捨身與士兵吃食張巡愛妾林夫人為申國夫人。 福建泉州安溪地區人民視為鄉土守護神之一,俗稱『尪公』類似於台灣民間信仰之『王爺』。 雙忠是安史之亂中守城殉國的忠臣,亦為武神,自然有防禦寇難的能力,當時之移民皆信奉之。以防備生番(台灣原住民)出草侵擾。 貳、建廟之緣由: 清聖祖康熙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高、林、張三姓人士恭請尪公(保儀尊王)、夫人媽(申國夫人)渡台開墾,一同奉祀神明。但在頂下郊拚事件三姓決定抽籤分家。高姓人士抽到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在各地建廟祭祀。 清德宗甲午年(西元1894年)由當地仕紳募款興建。圖示前方稻田之灌溉水埤,則稱為「尪公埤」,圖示右後方建築即為木柵集應廟,亦俗稱為「尪公廟」。 下圖為建廟之初由地方仕紳張德明獻之匾額。 民國10年(西元1921)整修…
大坑溪中段左岸溪谷,亦即指南路三段40巷下方山坡到大坑溪之區域,是貓空茶園區,有包括健康、茶展中心、小天空及壺穴等歩道,經整合為茶香環狀步道,是景觀良好、設施完善,適合ㄧ般民眾及親子健行的歩道。 從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前方左右兩側不遠處都有步道入口,步道內除茶園、茶餐廳,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人文景觀,尤其壺穴歩道可觀賞ㄋㄧㄠˋ ㄎㄤ〈皺穴、壺穴〉地質景觀,就是貓空地名的由來。 茶香環狀步道的人文景點簡介如下: 1.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 位於指南路三段40巷8之2號,成立於民國74年,係結合農業生活文化與休閒,提供市民一個知性的休閒的活動場所,並引導民眾深入了解木柵鐵觀音製茶過程、泡茶、喝茶知識,以及茶產業發展情形。此外茶推中心園區有示範茶園、各種花草植物、人工降雨沖蝕槽及生態池,中心不定期舉辦茶體驗等活動,於例假日有志工導覽帶領參觀、講解說明,是很好的休閒去處。 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入口及其前方階梯茶園景觀 貓空福德宮 土地公為地方保護神,臺灣農村每個村里都有土地公廟,貓空〈狹義的〉亦不例外,先民到貓空墾拓有成後即建廟供奉。其後歷經百數十年,因土地廟久舊失修、空間狹小,民國90年代晚期,由庄內仕紳張連吉倡議擴建整新,邀地方人士、信眾共同捐資改建,於民國100年間改建完成,除規模變大,屋頂裝飾也更精緻;廟門楹聯:「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福祿並臻民稱順正 德功顯耀世代庥神」,成為貓空福德宮現狀。 3. ㄋㄧㄠˋ ㄎㄤ〈壺穴〉自然景觀 經整建既能保護自然還環境,又讓人易於親近觀賞。…
一、 前言 我們為了尋訪故鄉的記憶來參加探討文山堡這個課程,老師帶領我們踏查馬明潭、牛山萃湖我們來到了安康社區,在這一路踏查的歷程中突然領悟到在尋訪遺跡的同時我們也正在見證歷史,再過多年以後我們也將成為年輕人眼中所期待的,想挖出歷史寶藏的耆老,走思至此不經令人自問:你認識你的家鄉嗎? 經過資料蒐集及訪問市府社會局派駐安康平宅社福的前後兩位督導李鈴姿〈103年調延吉平宅〉、吳盈如〈現任〉整理出以下的報告。 坐落於文山區木柵路二段、興隆路四段交叉口附近的安康平宅,興建於一九七○年代,是臺北市第一批也是規模最大(一,○二四 戶)的平價住宅,住宅內單元面積狹小,僅十四坪或十二坪,且 公共設施不足,歷經四十多年,硬體設施落後與老舊〈沒有電梯,樓梯間狹窄而陰暗,房間格局非常狹小,採光、通風缺乏〉,根據社會局資料顯示,其住戶組成以無工作能力者居多,安康社區儼然已被貼上臺北市最大貧民聚集地的標籤。而…同為文山區住民的我們是否曾經用心的認識她呢? 二、 成立背景 民國53年蔣中正總統指示以54年地價稅收入的執行社會福利措施:各縣市貧民區環境之整頓,及貧民生活救助之改善,改善項目包含醫療設施與貧民住宅。54年台灣省社會處訂定「54年度增收地價稅收入辦理社會措施計畫綱要」,擬定各地方計畫進度,台北市需興建一千戶。55年台灣省擬定「臺灣省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一期四年計畫」,臺北市配合擬定「臺北市加強社會福利措施第一期四年計畫」,訂定四年平價住宅計畫(55〜58),但遭逢覓地之困難與其他因素,此階段尚未有明確成果 。59年台北市政府繼續續訂定「平價住宅十年計畫」,預計每年興建平宅七百戶。61年台灣省社會處訂定的「消滅貧窮綱要─小康計畫」,宣布興建分別為8、10、12坪的住房型態的平價住宅2529戶,預計共補助68225000元。同年台北市政府配合訂定「台北市安康計畫」,計畫中包含興建貧民住宅,台北市的平宅興建計畫至此開始付諸具體的議程與行動,台北市也成為迄今台灣首先且唯一興建平宅的區域。 台北市共計興建5處平宅, 58年松山區福德平宅丙種504戶(已拆除), 61年北投區陽明山大同之家丙種61戶, 64年文山〈木柵〉區安康平宅甲種544戶、乙種480戶,…
我們可從許金回先生所寫的【木柵許太嶽許氏宗祠】,看出一些木柵許氏家族在陂內坑開發的史蹟。 開基始祖:宗關公、宗珪公、宗琴公。 重修年代: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公元一九八八年)六月廿五日 宗祠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一二三號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許氏,許太嶽渡台始祖,諱宗關公,於弱冠之年,奉父命,懷岐黃濟世,雄圖海外壯志,於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告別故里,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四十一都田寮鄉,渡海來台。于台南府城創設「化育堂藥舖」。當時台灣道憲之夫人身染重病,經宗關醫治痊癒,受贈許明使匾額,並為文推介,醫名因而遠播矣。 宗關公懸壺數載,經濟漸裕。訪得北台灣鎬繡之地,乃至台北拳山堡頭重溪北畔營建晉江厝,拓殖抱子腳三坑十八(佃)基業、乾隆十一年丙寅,清廷解除海禁,離鄉日久,思鄉更切,乃返故里省親,並攜帶夫人王氏伍娘媽,長子可平公,胞弟宗珪公夫婦及侄可岳公等,自淡水上岸入台,醫耕並重,開展鴻圖,未久,堂弟宗琴公攜眷來台相聚。其後於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一七五六年),宗琴公一房遷居深坑子新陵內墾殖,我太嶽苗裔在台三大房之基業乃告底定。繁衍綿綿,至今歷經二百五十餘載,遂蔚成一大巨族焉。 迨至民國六十年前後,祖業管理人老成凋謝,又屢遭水患,公業權狀、字契、帳冊、族譜俱皆波失。公業管理乏人,族人形同散沙,幸族親許再添先生熱心奔走籌措,至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廿六日,乃得正式舉行開派下員大會。推舉管理人,組織管理委員會。祖業管理於焉重上軌道矣。 民國七十五年派下員大會,感於原公有廳(晉江厝原址)老舊窄小,乃議決運用祖地被政府征收之補償款,於木柵路四段一二三號現址,興建宗祠,是年十月規劃設計完成,十月十四日發包,十一月十三日動土,十一月十八日奠定柱基,民國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卯時上樑。民國七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大功告成,舉行隆重之神主牌位入火奉祀大典,同月三十日,頂樓聖尊廟恭請神明聖駕入廟安座。本宗祠為一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貼深紅色磁磚,屋脊雕塑五彩齜鳳,簷下彩繒吉祥圖案,極為富麗莊嚴。頂樓恭請感天大帝許真人公扶乩(鑾)賜名為聖尊廟,恭奉感天大帝、保儀尊王、保儀大夫、觀音佛祖、福德正神,三樓為許太嶽宗祠,供奉來台後歷祖先,二樓為會議廳兼辦公室,一樓及地下室,供族人喜慶聚會。茲值宗祠慶成,全族歡慶,至盼宗親克紹祖武,敦睦同心,孝悌傳家,光我太嶽門楣,庶幾無負宗關公、宗珪公、宗琴公渡台建業開基之豪情狀志也。爰為之記。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公元一九八八年)蒲月吉旦,渡台八世裔杜金敬撰 晉江厝公廳與宗祠同向,舊址在宗祠正後方約百公尺處,民國七十七年被政府劃為捷運工程交通用地,現已夷為平地矣。 中華民國八一年壬申冬月再記。摘自:(許太嶽許氏世系族譜) 木柵許太嶽許氏宗祠楹聯: 大門楣匾聯:【 許太嶽許宗祠 】…
一、歷史沿革 清康熙派施琅攻克台灣後,開始對台灣實行治權並開放墾拓收取官租,清康雍乾年間福建泉州墾民大量移入。成為今日文山區各主要姓氏宗族的「開台祖」。而原鄉各宗族探究其源流,則多半因唐末因戰爭而由河南大量遷徙至福建成為「開閩祖。 台灣俗諺有云:「唐山過台灣,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由此可見先民渡海來台開墾是多麼艱辛的一件事。 張氏耆老義隆先生說:早年人們渡台一定要帶上祖先牌位。除了緬懷祖德,他們相信先祖靈魂附在牌位上,可以保佑平安。若船不幸翻覆,先救得不是小孩,而是牌位。因為「小孩再生就有,牌位只有一個」。 先祖白天辛苦開墾,夜晚還須防止原住民的偷襲,如此的苦日子,讓來台的墾民沒空想祭拜祖先的事。由於先祖的開疆闢土將大片土地留給了後代,後代發達了,為了經營祖產團結宗親共同抵禦外侮,相同姓氏便設立了祭祀公業。 今日所探討之姓氏源流即是木柵大姓「張」氏,所拜訪的對象即是下崙路上: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祖厝。 圖一: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祖厝現貌 二、宗祠介紹 根據張氏族譜,,木柵張氏祖先源出清河堂。 張姓家廟由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舊地名)橫廂尾厝。張慶望(16世)、張秀卿(17世)之後裔,,於清乾隆13年渡海來台後,,在木柵地區開發各房子孫頗稱昌熾。於清朝時期由樟湖、猴山坑、下崙尾、番仔公館、大竹林等地。 24世裔孫建字輩建仍、建與、建火、建智、建舊、建安、建性等。以開闢就緒, 欲興祀典,圖報祖德。發起組成此一同祖之家廟。現今之建築興建於民國23年(1934)。民國91年(2002)增設開台祖(光經、永晤、永游、永肥)神主牌位一座,於右龕奉祀。(註1) 【註1:台北市文山區志第五章宗祠-第二節 張氏家廟】 張氏宗祠建於日治時期(1934),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適合台灣海洋型潮濕的氣候。其面寬三開間,建築牆體以實磚牆為主,屋架採擱稟式木構架,屋頂採硬山式兩坡水屋頂,上鋪以紅板瓦。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作法,燕尾翹脊高昂,,為安溪厝的特色。…
第 13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