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景美景文街早期在國校對面有好幾家五金材料行,近幾年有減少現象,聽高銘忠說他家位於景文街145號,五十幾年前也是五金材料兼文具用品買賣,因景美國校就在對面,後來才轉作純油漆行,原先自製油漆攪拌機械就現在店家後面,後來因產能需要增加,轉到木柵老泉街製造,後來又因高速公路經過工廠土地被徵收工廠沒了,於是再將工廠搬到新店安興路生產,由於需求品項漸漸多元,故放棄自行製造,改成純批發與零售是永記虹牌代理商。祖父高烶修,早年時期在景美溪渡船,作搖渡船船家,高墀衙是高烶修么兒烶修祖父在景尾渡船從事工作,因而景尾諺語有留下(烶修仔敖撐船),(撐甲咻咻哮)。高銘忠是父親高墀衙長子,以高氏家族輩份排行高墀衙,至今身體健朗均屬難能可貴,其父親高墀衙今年已90歲,除了耳朵重聽外,身體硬朗還可以跟隨兒子出國到北歐丹麥等國趴趴走,目前有外籍勞工陪伴,生活還能自理實在難得。目前油漆店也漸漸交給兩個小兒子管理,高銘忠就漸漸放手讓孩子們多磨練,有朝一日也能將油漆店邁向百年老店看齊。
、啟靈堂簡介 世新大學往景美溪橋的木柵路一段〈約47號附近〉左側山坡上,有座不起眼的祠廟-啟靈堂。這座小祠背景美山面景美溪,整體外觀形似墳塚,屋頂以瓦覆蓋馬背形式,左前方有金亭、右側有土地公。小祠只有正面一面牆,牆面有似墓碑的牌位,形似神龕,上書「萬善同歸 有求必應 〈民國戊申年茘月建〉」;上方祠名「啟靈堂」;左下方有「三龍塑膠工業有限公司 邱正龍 敬建」,沒有神像〈牌位前關公神像為外人所放,非原有設置〉,整體牆面也沒有任何裝飾,非常簡單。 啟靈堂的外觀與正面 這座似墳非墳似廟非廟的啟靈堂,是所謂的有應公,是陰廟,也就是一般民間對無祀孤魂的祭拜形式。 啟靈堂的形成與沿革尚待深入了解,從牌位「民國戊申年茘月建」看,是建於民國57年,但考察附近的環境,推測啟靈堂的形成,可能是拓建木柵路時〈明治36年、1903年日人鋪設台車道;後又改為公路〉、或是更早在闢建霧裡薛圳時期〈雍正2年,1724年先民開鑿霧裡薛圳引水灌溉農田〉,在當地挖到的一些無主遺骨;孤魂身分可能是原住民或是早期到此區開墾的先民。因此後人按照漢人習俗祭祀,形成有應公;民國57年木柵併入台北市後拓建木柵路一段,啟靈堂才改建成現狀。 這種有應公信仰情況,在台灣各地從古到今時有所聞,可進一步了解有關有應公,或無祀孤魂信仰的內涵。 啟靈堂兩側的金亭與土地公 二、淺談台灣無祀孤魂信仰 宮奉有應宮是台灣地區風俗習慣的特有形式,及本質是基於對無嗣、或無嗣枯骨、孤魂野鬼的恐懼新理所產生的亡靈崇拜。有關台灣無祀孤魂信仰,這裡想了解的是:什麼是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的來源、名稱與類別;無祀孤魂祠廟及其祭拜的特點與禁忌等問題。 〈一〉、何謂無祀孤魂信仰 1.…
一、 九月廿日戶外課時張秋蜜老師帶我們在木柵國小內一個優美的小山頭上看了一座小小的紀念碑-「御大禮植樹記念碑」現在就這個命題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二、 所謂御大禮在日本人來說就是天皇的登基大典,與即天皇位略有不同,即位是在前一位天皇逝世後立即就天皇位,但正式的登基大典要在遵古禮守喪期滿後再擇日舉行,一般是三年後但也有例外若容後再述。 三、 明治天皇於明治45年即西元1912年7月30日逝世,大正隨即繼位並即改元大正元年,但到了大正四年即服喪三年期滿後於11月10日正式登基,當天舉行御大禮也叫御大典;某些地方的學校就有了植樹記念的活動,並勒石以記其事,目前在台北地區所知尚存的有四座,即木柵國小(當時稱為木柵公學校),東園國小(當時稱為加蚋公學校),國立台北教大附小(當時稱為大安公學校),還有一座在金山國小(當時稱為三界壇分校);至於其他地方官署及民間是否尚有設置或留存待考。(士林國小應有,但在何處待查。) 四、 大正天皇於大正15年12月25日逝世,昭和即位即改元為昭和元年,因此昭和元年只有6天,但在服喪二年期滿後的昭和三年11月10日即舉行登基大典,目前所知台灣尚存之御大禮記念碑只有八里國小,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已被樹根包覆圍起來,也從而証明這顆樹就是當年植的那顆,因其他方所有原植的是那顆樹都已無可考。 五、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月7日逝世,明仁太子即位改元平成元年,因此昭和天皇雖然名義上當了64年天皇,其實第一年只有6天,最後一年只有7天,算來只能說是62年零13天,也是趣談。 六、 平成天皇於平成二年(1990年)十一月九日行登基大禮。 七、 特將這幾位天皇的生卒年月記載如下: 明治天皇生於1852年11月3日,即位於1868年,歿於1912年7月30日。…
在民國39年景美鎮地區成立第一家戲院是景美戲院,它是景美鎮唯一戲院,是景美集應廟後方景後街附近,早期這裡只是一個木頭搭蓋的棚子,供歌劇、歌仔戲、新劇話劇表演,外圍有設門禁,看表演須付費,後來改建後,看板外觀燈火通明,是一棟兩層樓建築,是為典型鄉村戲院。記得父親喜歡的是日本片,因與他出生時間有關,父親出生年代與李登輝總統同年是民國12年,相信他小時候是看日本片長大的,所以在50年代他帶我們看日本人拍攝的電影,有摩斯拉的誕生影片,摩斯拉恐龍大鬧街廓影片續集,都是在景美戲院看的,在小時候的印象看電影是很是新奇,父親帶看的電影有日式武裝片,如盲劍客、大盜賊、在台語發音是(強巴剌)也就是有武士刀揮來揮去的電影,很是有趣有很深的印記,後來又有台語片悲情公路是金梅與蔡揚名、石軍與白蘭等人主演的愛情文藝片,矮仔才王哥柳哥遊台灣的遊記,及博多夜船等。記得看板見過小林旭這號人物,在早期交通不便利,又沒電視台,平日消遣就靠電影這種傳播工具,後來70年代佳佳來來戲院成立後,這間老戲院沒有新設備,放映又是三級色情片,於是看這種電影人口就侷限於一小撮人,只好收起來改建大樓,目前位置就在燦坤電器這棟樓附近。
坐落在木柵路一段59巷1號的溝子口福德宮,據陳姓管理員(廟公,年約六十多歲)說約有七、八十年之久。本是路邊的簡陋小廟,直至興建早安綠莊的欣託建設公司著手建造社區住屋,捐地50坪給福德宮管理委員會重建廟舍,始成現在之規模。 新廟於庚申年(民國69年)12月竣工立碑,碑文中詳列捐獻者芳名,建設公司除捐地之外,該公司全體股東共捐60萬元,是新廟的主要的捐助者;福德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乾、三龍塑膠鄭玉龍各捐5萬元,金額最少者為2千元。 這間廟宇座西面東,小巧精緻,廟旁有一棵老榕樹,應是舊廟時期就已存在,重建新廟時,很幸運的被保留下來,此刻,這棵樹和這間廟共同成為早安綠莊社區居民的守護者。廟的外圍有磚牆和鐵欄杆護著,建築為一進式,正脊裝飾正中央有福祿壽三仙,並有雙龍守護,兩端有為燕尾翹脊,另有色彩鮮豔的剪黏圖案。廟簷覆以紅瓦,配上藍色的瓦當,獅頭型的滴水,頗有可看性。 踏上四、五個階梯,進入廟廊,廟廊上有香爐(天公爐)、供桌,兩根雕刻繁複精美的龍柱,龍柱頂端之托木彩繪華麗,廊頂之斗拱極為醒目,龍邊有金亭。正殿兩邊之頂堵,各有一幅彩繪故事,身堵為雕刻精細的花窗,廟的規模雖不大,裝飾卻蠻講究的。正殿內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供桌上有另一對土地公和土地婆,並擺有簡單的供品。 福德宮是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廟宇,是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語。對面的和興路就另有兩間福德宮(永興廟和水尾福德宮),足以驗證此諺語之真實性。土地公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地方。祂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人們祈福、保平安、求收成的祈求對象。每年農曆十月15日,廟宇會聘演布袋戲酬神。 此廟位於木柵路一段與和興路的交叉路口,是仙跡岩(景美山)和鯉魚山間 鞍部之隘口,早期應是通往來內湖庄必經之地。另外一提,此廟主任委員陳乾也是木柵忠順廟的主委,因此,每年四月忠順廟迎尪公遶境活動就以此廟為起點,為此廟增添熱鬧之氣氛! 溝子口福德宮外觀 碑文 正脊 斗拱、托木、龍柱 頂堵之彩繪 身堵(螭虎窗花) 福德正神
商行成立時間超半百原名稱是盛貿商行,位於景美街91號,他是劉樹春創立於民國42年,如今創立人已88歲,出生於民國21年是在地景尾人,耳朵稍微重聽,外公名叫劉佛成,佛成夫婦只生女兒沒生男孩,於是女兒劉梅治招贅范兆鸞為婿。范兆鸞是從福建省汀州來台工作看流年是算命師,其父需五路去居無定所,成婚後生下劉樹春與其弟弟,樹春五歲時生母劉梅治過世,兄弟從小就由外公外嬤箍桶賺錢養大。小學畢業後13歲到基隆跟著三井產物學大人做買賣,當時稱為海蟑螂。由於交易買賣需以黃金支付,當時黃金1兩2千多元,順便做黃金買賣。民國36年228亦有記憶描述,壞人有耳聞都跑了,大學生反而都被抓了。約莫到18歲即到姑丈迪化街陳其昌魚行做學徒,騎腳踏車到南門市場、東門市場等招攬生意,推銷蝦仁魷魚乾貨等,由於人面逐漸熟悉到21歲就在景美街開立雜貨店與弟弟合開,店面兩用一邊賣菜一邊開雜貨店,太太順便幫學生做製服貼補家用,當時景美街有5、6家雜貨經營,由於在迪化街人面熟拿貨可賒欠,而其他店面是租來的,所以競爭力較優的盛茂商行就留存下來後來經指點改名煥昌商行至今,現址年底都更將改為14層樓高,一樓一樣留存店面。37歲時做景行里里長連做4屆16年,後來張水柳出來就由張里長連任6屆,劉里長任內就是仙跡巖募款改建之事有募到義芳化學兩百萬與其他募款包括收丁口錢到家家戶戶募款共募得300萬做為改建仙跡巖廟宇基金,將原先破敗的樣貌建成現在的模樣,後因仙跡巖廟宇是屬違建,於是再找地方名人許炳南等名人集資買仙跡巖周圍土地,約花一千多萬將仙跡巖合法化,近年仙跡巖亦成立慈善基金會。又當市場主任委員又為景美市場爭取到3000萬經費搭蓋遮雨棚,為多雨的景美市場美化盡心,功敗垂成下街市場有人聯名反對。年初有小中風過,目前記憶還清楚能侃侃而談,他說仙跡巖天公祖有庇佑讓他身體健康,一生中頭銜很多公務繁忙,不過他是樂在其中,也是個熱心公益的長者。
自從103年12月13日何文賢老師對景美集應廟內外的裝飾作了詳盡的解說並且推介了一本名為「聽台灣廟宇說故事」的大作後,感到台灣各地的廟宇何止千千萬,有精美石刻、泥塑及彩繪的不計其數,每一件都有一個故事,但因欠缺資料以致不知所云,有了這本書及其續作「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之後似乎對於這些故事有了霍然開朗的感覺。 這個月十九日跟隨良友登山隊到瑞芳登了三座小小的山--龍潭山、瑞芳山及秀崎山;下山時在瑞芳老街經過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廟,忽然眼睛一亮發現廟門口的石雕非常精緻,於是告別其他隊友停了下來,再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並不是我厲害而是這個故事太通俗了因此可以一眼看出),再看看他對面的另一石雕發現好像是空城計中孔明坐在城樓上的樣子,這下我的興趣來了,先向主神致敬後就到裏面把牆上的浮雕一一照了下來,回來後就按圖索驥,不料照出來的相片十分不清楚,能够明辨的只有幾張,而且要從這麼多的故中找出來也是有點難度,謹就已能分辨的幾張配合故事簡單的說明一下: 第一張就是「三英戰呂布」,這個題材似乎台灣的匠師很喜歡用,最上方是舞著雙劍的劉備,中間左邊是拿著青龍青龍偃月刀的關雲長,中間右邊手拿方天畫戟跨著赤兔馬的就是以一敵三的呂布了,下方拿著丈八蛇矛的就是猛張飛了,整個雕功十分細膩。 第二張我猜是「空城計」,樓上端坐著諸葛亮,旁邊還有兩個小童,城外則有三個帶著武器的兵將,但因與書上描述的情景不大一樣,沒看到掃地的偽裝士兵,但因與三英戰呂布分別在廟門的左右,姑且就算他是空城計罷。 第三張是王母娘娘蟠桃大會,可看出左方有侍女在後是王母娘娘,右邊則為獻壽的各方神祗,第一個應該是麻姑獻桃,第二位坦胸露肚的是漢鍾離,後面應有福祿壽三仙及八仙等,但因照得十分不清楚無法法辨別,待下回專誠去一趟再把所有的照清楚。 第四張則很明顯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間的是漢鍾離把芭蕉扇放在海面上,他右邊的是把葫蘆投入海中的鐵拐李;再右邊的是手拿花籃腳踩著金蟾的藍采和,再右邊就是踩在魚身上的何仙姑了,回過來漢鍾離右邊的是踩著玉笛的韓湘子,再來是踩著陰陽版的曹國舅,最右邊依打扮應該是張果老;天上有兩隻鳳凰,帶著兩個天兵天將,但不知何故獨缺呂洞賓,希望下回再去遇到廟祝時向他請教。 前面幾個雕塑都是在廟中很明顯的地方,但其他各處也都有不同的浮雕,目前辨認出來的只有底下一個,因為兩位武將用的武器都是雙鎚,而故事中這種情形的只有李元霸大戰裴元慶了,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淵第四子裴元慶是裴仁基的三子,兩人都是英雄出少年,都使數百斤重的雙鎚,兩人見面不由分說就打了起來,大戰數百回合仍不分勝負,兩人英雄相惜,陣前互稱兄弟各自回營繳令。依照一般的作法在兩人旁邊都會配上一名擂鼓助陣的將軍,而此浮雕也符合此特徵,因此就作此判斷了。 在瑞芳的老街有這麼一個充滿了民俗故事精美藝術的福德正神廟,可是好像也沒在其他地方介紹,據旁邊小吃店的女主人說這座土地廟已有一百八十年的歷史了,當然其間經過多次的整建,現在規模比以前大多了;此外這家弓吃店中也有很多已經消失的物品,因為以前是雜貨店,因此留下了很多專賣的招牌,例如鹽、酒、烟等的鐵牌,還有一些香煙的盒子,甚至還有很多以前的飲料瓶連內裝飲料都保存了下來,下面就再貼一張榮冠可樂的照片作為本報告的暫時結束。 廿一日又跟友人赴基隆外木山地區爬山,車停在湖海路旁的大武崙澳仔福德宮旁見此宮雖小但顏色艷麗,結果說是由對岸的王福宮分香而來,後方另有一古樸的小廟才是原有的福德廟,廟前紅磚應是以前台灣煉瓦所製,蓋有年矣。 此福德宮三面外牆均有裝飾色彩鮮艷的浮雕,貼上「祈求」「吉慶」兩張謹請指正。
讀小學時瑞泰麻油就在對街不遠處就能聞到麻油味道,店頭常見到人們提桶子或瓶子貼麻油,它是當時在店內提煉麻油的商號。瑞泰麻油是一家近百年傳承的老商號,日治時期從福建來台灣找出路,第一代老闆是高春波就在現在在景美瑠公圳溝旁,景文街147號地方重操舊業榨麻油兼賣雞鴨,傳到第二代高銘章時正好是民國光復初期,當時人們生活都很困頓,且物資都很缺乏,工廠就設在店裡,生意又不是頂好,要養小孩更是辛苦,雖然是小生意但是顧信用,於是生意漸漸起步,可惜一家之主高銘章突然過世,妻子周寶卿只能獨立負起照料全家的重任,全家共生了七個小孩。老店堅持品質,一貫誠信,於是老客戶只認老闆娘,生意不好時,兒子跟媽媽說請媽媽到店門口坐一坐,瑞泰麻油在老老闆娘周寶卿主持下建立了許多忠實老顧客,但是老店傳承不易,傳至第三代大兒子高盛正因病早逝,由二兒子高盛德接下重任,但是在接掌7年後中風身體無法自理,於是由老三高盛隆接掌管理,在高盛隆接手後店裡慢慢做了改變,像原本桶裝儲存一瓢一瓢賣的麻油,全部包裝上架近來更增加商品品項,有黑白麻油、苦茶油、芝麻醬、麵線等,凡是跟麻油料理有關的產品一應俱全,增加便利性,並且重新裝修店面讓老顧客眼睛一亮,一目了然,相信老店也能跟得上時代演進,更何況近年發生黑心油事件,搞得人人談油色變,所以如何能找到值得信賴的食品商真的不容易,希望傳承百年的好品質商號能留香留名再百年。
話說義興樓住在景美的在地人應該都不陌生,住鄉下地方,婚喪喜慶都請外燴師傅到府上或是在廟埕旁搭棚子,宴請親朋好友小酌,一切委由總舖師全權處理,義興樓亦曾經有這歲月,另外也曾做辦桌的桌椅碗盤出租。在5,60年代景美木柵十月十五大拜拜是很盛大的事,家家戶戶皆辦桌請客,馬路上車子很多人擠人,印象中是政府為節約能源,十大建設需資金龐大,而將這大拜拜民俗給取消了,辦桌的生意就少了許多,人們的節慶就改去餐館用餐。義興樓現在還有外賣,只是吃的東西就必須自個帶回﹐碗盤有扣押金,奉還時給予退還押金。目前老闆已傳到第四代在主持。義興樓從民國27年就開始營業,但更早時只是一間路邊攤,歷經日治時期第一代老闆名叫高義興,第二代老闆是高李燈,當時名稱叫(公共義興食堂)到了民國75年才改為義興樓至今,第三代老闆是高李燈三子高其仁今年68歲,目前由第四代高世振在掌理。今年榮登米其林推薦最佳美食獎讓沉寂一陣子的義興樓又像鳳凰展翅一樣,令老饕們驚豔,尤其對於台菜有依戀的人們,再遠都會搭車過來嚐嚐久違的美食,景美這個小鎮目前正在都更,相信這個餐館對於未來的景美小鎮是有加分作用的。
僑興戲院的前身是民國40年成立的仙都戲院,於民國57年由天成飯店老闆引進僑資重新改名為僑興戲院,是景美夜市旁交通便利的戲院,民國80年因國片不景氣,受影帶出租業競爭影響,改放映二輪片。之前因為重新裝修,設備新穎有四個影視廳,位在景文街72號旁巷內,經過一番整修煥然一新,堪稱當年景美地區包括景美、木柵、新店等地,最新潮的戲院。戲院商品部在當時已有販售球狀冰淇淋,以及金幣型紙裝巧克力,僑興戲院因地緣關係與景美國校僅隔一條街,是國小學生很愛去晃愰的電影院,它是南區大戲院,是大專院校,台大、政大、世新等學生的首選戲院,當時放映的影片有首輪中、西院線片,由於學生較窮所以是在60年代是很受同學,歡迎的院線,但是民國67年3月後增加佳佳來來戲院接踵而來,僑興戲院設備在民國85年再在重新裝潢,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記得曾在小時候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戲院門口盛況空前人擠人。戲院舊址就位於台北富邦銀行後面於民國96年1月走入了歷史洪流,也就是現今羅斯福路六段岳泰峰範大樓的現址了。
日治時期明治時代,由高新明開設在景尾頂街,因為沒有生小孩,於是從公館收養養女高桃,入贅女婿林金盆接掌店務,林金盆學問好,曾任日治時期20年保正,為高家生三個兒子,長子高上林,二子林登高,三子高森林,高上林在物資局上班,有建築技正證照,為簡任級公務人員,後來保正由二叔林登高接任,高上林長子高振榮先生是現任老闆,畢業於景美國小,初中畢業南山中學為人客氣沒有架子很耐斯,從小就在家裡送貨,當兵回來進保險業服務,家裡業務除了批發也有做一般民生用品買賣,也有交給學校機關的福利社,由於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就從事雜貨批發,以前渡口在景美街,就由淡水河船渡將貨品由景美渡卸貨轉運花蓮開分店,後來因時代變遷花蓮分店就沒有經營,目前店的住址暫租景美街155號,目前店舊址景美街161號正在都更,天際大廈明年底就可完工。高振榮與隔壁恆德藥房張友仁老闆媽媽高麗貞有姑侄關係,高家老祖母高桃以前有很多地,但是因政府三七五減租,很多土地被政府放領征收,改發放股票如台泥、工礦、農林等股票,現在子孫分枝散葉繁多,所以都就不奢望靠土地發財,子女都很用功讀台大、政大目前也都有公職。高振榮老闆有一手絕活,50年前當兵時與同僚打賭,由別人出題給月日,他就能說出是星期幾,由於一般人鐵齒不信,所以他說輸的人請客,讓他當兵有吃不完的飯局,真是有趣。
2014年12月06日(週六)在何文賢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景美地區廟宇神明聯合遶境活動。參加的廟宇不少,有景美集應廟、進興宮、代天宮、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興福巖清水祖師廟、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公館福德宮、木柵集應廟、木柵忠順廟……等,場面十分熱鬧盛大。 東道主是景美集應廟,所以各廟宇之神轎、頭旗頭燈車陣、風帆陣、鼓亭陣、車吹陣、哨角陣、七爺八爺、神降團、八家將、獅陣……等先後向尪公致意。其中最最引人注目的是神轎之致意禮儀,是以三進三出之衝進後退方式表現,好比現在的三鞠躬禮。但是三進三出的儀式,其難度可是很高唷!,因為6~8個人同抬一轎,其步伐之大小與快慢要一致,才能順利移動神轎,這可要有相當的訓練和經驗才能擔當。 其次是七爺八爺,高個兒的是七爺謝將軍,因身高之原因,不方便行禮,是以甩手的方式行之,在行禮之時也有特殊的步伐;矮個子的是八爺范將軍,也以不同的步伐與方式行禮。八家將之首是增、損二將軍,卻以三人出現(化二為三),臉部有鮮明之彩繪。增將軍通常身穿紅袍,手拿三叉槍(武器);損將軍則穿綠袍,手拿銬(刑具)。 順風耳有長長的耳朵,千里眼有大而突出的眼睛,很容易辨識,均是四大護法之一。車吹陣通常會演奏北管樂,而哨角陣則以很大很長的樂器吹奏(形似超大型的嗩吶,銀白色),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的呢! 舞獅也很吸引人,喧鬧的銅鑼聲,俏皮靈活逗趣的動作,是小朋友最喜愛的項目。而獅子面具也有台灣獅與廣東獅之別,台灣獅較傳統樸素,廣東獅則較繁複花俏。比較特別的是,遶境隊伍中也有現代的鼓樂隊,和前面的隊伍截然不同,可謂新舊並存、傳統與現代結合喔! 我從小在鄉間長大,經常看到迎神遶境的隊伍,也許因為太容易看到,不覺得稀奇珍貴,故而沒認真辨識過,所以總是有看沒有懂。 何老師在事前有詳細的解說,配合此次實際的觀賞,終於有較深切的認識!
第 15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