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劉芊薰、甘家忠 壹、 喙鼻仔嶺-木柵戰俘營〈1943/06/24~1944/12/06〉 木柵公園北邊的緩坡,曾經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將在南洋戰爭中擄獲的盟軍人員(主要是英軍)囚禁的戰俘營。據現有資料與實地考查研判,戰俘營應在現今木柵路一段335巷山坡尾處。據當地耆老回憶:「被關在喙鼻番仔嶺的英國戰犯,都是一些軍官,每天下午會放風到公園北邊的緩坡上看管羊群,因為阿喙仔(指英軍戰俘)有著高挺略鉤的鼻子,很像是老鷹的喙,當時木柵地區居民因而概稱此處為啄〈喙〉鼻仔嶺。今日由335巷緩坡而上已不見戰俘營絲毫遺跡,巷口為一新建住宅大樓,但於巷底見一正進行地上房舍拆除的工地,圍籬外樹立一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的告示牌,說明此處為軍方所維管之房舍,據此推斷此區域應為戰俘營舊址。因無任何遺跡可尋只好從圖書館尋找拼湊有關戰俘營的相關資料。 原本是因為給國際組織檢查的樣板戰俘營玉里戰俘營以及花蓮戰俘營於1943年6月關閉,〈台灣的花蓮戰俘營非常特殊,專門收容軍階在上校以上的俘虜,當年菲律賓的美軍司令、新加坡的英軍司令、印尼的荷蘭總督等都在這裡關過。〉其中32名高階軍官轉來木柵為他們特別建立的戰俘營,於是1943/06/24木柵戰俘營成立。此處高階軍官不需做任何工作,而其隨從也只需做一些園藝及抬水等營區日常例行雜務工作。日本管理階層是想利用這個戰俘營作為宣傳之用,所以有野餐釣魚等活動安排,並允許他們聽唱片,東京電台廣播,及日文的當地報紙,也可收藏書籍,他們有自己的房間或與他人同住。這個戰俘營生活情況不錯,但沒有能持續太久。隨著戰事情況對日本的不利,日本最高統帥決定從1944年10月開始將這些戰俘從台灣轉送到滿州,於是木柵戰俘營1944/12/06結束。 這些最高將領先被移送到屏東戰俘營,飛往日本再轉轉送至滿州。其餘人員與其他眾多的高階軍官從白河戰俘營,從基隆搭船到日本再轉到滿州。1944年12月1日,這32位將領,再被轉送到滿州北邊即現今吉林省遼原市的營地,他們在此直等到戰爭末期盟軍前來拯救。 . 貳、台灣的日本戰俘營〈1942~1945〉 日軍於台灣設立有16處戰俘營,關押在菲律賓與在新加坡俘虜的戰俘。戰俘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紐西蘭及南非等國。由於生存條件甚差、管理嚴苛、水土不服、醫藥無著等因素,不少戰俘命喪於戰俘營中。自1942年7月起,收容人數最多時曾達兩千四百二十人。 【日軍將在東南亞戰場部分英、美軍俘虜轉送至台灣、朝鮮及滿州(中國東北)。目的除了可以讓這些白人俘虜充當生產擴充及軍事勞務之用外,更大的作用是:打破殖民地人民對白人的崇拜.進而發揮精神動員。這些俘虜被送到台灣,從上岸開始就被當成參觀的對象,日本政府以號外告知民眾,並發動學生來看,以達到宣傳的效果。】 台灣十六處戰俘營 第一戰俘營 金瓜石戰俘營 11/14/1942 -…
一、前言 2016二十四節氣〝小滿〞之際。 文山學春季班〝景美溪左岸〞第10堂課,戶外踏查第4堂課,我們要去木柵指南宮實地踏查,這北臺灣百年老廟宇。 指南客運530號公車到萬壽路終點站,再上去斜坡便是指南宮了。司機把車停妥,稀落的香客和山民各自下車走向各自的目的地。招呼站旁加蓋的公廁廣場,數位上年紀的婦人,坐著閒聊,山居家常,一旁小孫子自在地玩耍嬉鬧,山上的年輕人此時都早已下山去上班打拼。 〝大冠鷲〞也罕見的在貓空方向的天空中自在來回飛翔盤旋,是曬翅膀也順便舒展筋骨吧!這連日的陰雨不定,大家伙都悶得慌。「忽-忽-忽溜-忽溜」的叫聲響徹貓空上空與四方。 時序〝小滿〞,臺灣農諺 •小滿雨水相趕:此時臺灣正進入梅雨季節。 •小滿櫃,芒種穗:北部地區水稻在小滿前後開始「做櫃」(含苞),到芒種附近近吐穗開花。 此時萬種作物稍有結實,卻又將滿未滿,青黃不定之時最需要風調雨順,去醞釀去長大熟成吧!這〝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老生常談,但卻是人們最大的祝願了。 早到了些到處逛逛,斜坡二側的商店,10店有9關門...稍有福泰的婦人,坐看稀落的人來人往有點落寞。客運司機把握住發車前的短短時間猛抽香菸。已有早到的同學三三兩兩的在站牌裡喧嘩道早。 清早8點多,9點不到的指南宮山腳下,有人在話家常,有人上山參拜,有人要上來踏查...這曾經車水馬龍人馬雜沓的宗教聖地。2016年〝小滿〞之際卻是有點冷涼...,何時會再有結實纍纍、豐收連年之日呢? 二、指南宮的緣起 「指南宮民間習稱仙公廟,奉祀的主神是純陽祖師呂洞賓。」 〝呂洞賓〞是深入民間的道教神仙,家喻戶曉,是八仙之一,民間尊稱仙公,道界稱〝孚佑帝君〞,意是對廣大信眾的祈求必能孚期願望,而且保佑平安之意。指南宮的觀光摺頁上,開宗明義地如此自許定位。…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錯誤,第二部分為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更正。 一、指南宮的歷史源起傳說之錯誤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生吳宗明,在該研究所王雅萍教授指導下,於2015年6月.26日完成《鸞堂建構與家族經營:以指南宮為例》之研究,7月通過碩士學位論文口試,7月14日經國立政治大學正式發表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該論文,對指南宮的歷史源起有重要之澄清。 轉錄該論文五章之二章摘要如下: 『一、指南宮的歷史源起:本章考證補充前人過於簡單模糊的記載,確定了現在的指南宮可溯源至光緒八年(1882)猴山的一間茅草屋,艋舺王斌林縣長於光緒十一年(1885)在此設書房「玉清齋」,後與景美肫風社等共同建設指南宮。王斌林之子王毓卿即指南宮的開山董事。 二、指南宮與鸞堂信仰的密切關係:本章發現,景美肫風社應該是屬於善社的組織;光緒十六年〈1890〉指南宮奉祀的是鸞堂的三恩主,...』 指南宮的歷史源起部分,蔣秀純在【「指南宮沿革」,臺北文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74年9月25日出版,蔣秀純撰】有不同說法,蔣秀純之說法為:『清光緒八年歲次壬午(西元一八八二年),淡水縣縣長王彬林,自大陸帶來呂祖香火,當時奉祀於萬華北皮寮(現在東園街)堂號玉清齋,...。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肫風社高標旺到石碣頭點地,玉清齋人士聞之合併建設此廟,...』。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卿希泰,主編之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冊,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12-01簡體書)的第四卷第九編仙境宮觀,提及『指南宮...。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大陸至臺灣赴任,同時迎奉山西永樂宮呂純陽神像到臺。起初供於艋舟甲(今萬華)玉清齋,後又分靈奉祀於景尾的肫風社...光緒十六年在現址建指南宮。』說法雷同於蔣秀純,由時間及地方等角度來看,卿希泰說法有可能使用蔣秀純說法;因為它們有相同的錯誤。按,卿希泰,1928年生,四川三台縣人。1949年5月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革命青年組織。1951年四川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生畢業。1980年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並任所長。曾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這裡我們要指出中國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卿希泰說法中『清光緒八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大陸至台灣赴任,同時迎奉山西永樂宮呂純陽神像到臺。起初供於艋舟甲(今萬華)玉清齋,...』是錯誤的。 依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之清代官職表查詢系統,由《臺灣地理及歷史.官師志》和《臺灣慣習記事之臺灣行政組織表》,沒有王彬林,只有王斌林,安徽人,任職於1865,臺灣府淡水廳艋舺縣丞。 另根據臺北縣新莊市發展年表之清朝新莊發展簡史,知『1809嘉慶14新莊縣丞改名艋舺縣丞,仍駐新莊。1875光緒1年裁撤艋舺縣丞,設臺北府、淡水縣』。也就是說光緒後,才有設臺北府、淡水縣。 再查,光緒年間,至1895年臺灣歸於日本,臺北府淡水縣知縣姓名與就任原文如下: 可以確定: 一、清光緒八年(1882)並未設淡水縣; 二、淡水縣知縣絕無王彬林或類似人名者;…
一、歷史的由來 在什麼情況下木柵國小會誕生? 根據史料記載 ,最早木柵國小,前身是西元1906年日人設立的「景美公校內湖分校」然後再依次改建擴編而成。而更早的形成遠因是當時的“甲午戰爭”之賜。此役清國大敗,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時稱下關)的春帆樓內把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當做國和國之間打輸架的財物損失賠償。 清朝18世紀中的“八國聯軍”讓沉睡已久的老獅想振作,但也是突吼數聲;空自振作,卻也更突顯衰老終至改朝換代。 日本在幕府後期,美國強力叩關的“黑船事件”中猛然覺醒,再不改變難逃被殖民或亡國。於是“明治維新”起始。日本人接二連三的派使節出國,徹底西化...諸種原由不容細說...,但最最重要的是“教育”-不僅日本國人徹底奉行,也密謀在日後各佔有地、殖民國,依樣推行。因之,才會剛於1895年取得台灣初始,便也在全台各地廣設日人所謂的“國語傳習所”這類似現今的“語言補習班”是通往日後公學普及的引道,語言先能溝通,才可能進一步學習、佈達和統治。 “木柵國小”也是在這種因緣際會中和全台許多當時稱之公學校(小學校)一起誕生,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甲午戰爭”那理論上就沒有木柵國小。 二、日本人的教育推行理念和實際做法: 1895年,日人取得台灣便也一手掃蕩,一手建設,為日後西進政策鋪路。總督府同時頒布命令,在全台14大都市開設“國語傳習所”開始“書同文”的統治第一步,此時抗議(日)之聲猶壯,也有著名的八芝蘭學務官僚事件的發生。6名日本學官(老師)因故被殺於今日芝山岩,但仍不影響日本人的大決策。1896年7月更發佈“國民學校令”將全台的傳習所升等成正式學校並提高上學人數和修業年限。為掃除當時島內大量的文盲而努力。記住,清朝已割台,那時台人已是日本人了。當時公學校視台人就讀,小學校則僅限日籍人士,渭涇分明...。施以教育的同時,也授予生活中必備必知的知識和技能(類似職業教育)。如男生學初級農業、工業和手工業。女生則學初級家事和裁縫等等。並導入西式的全民運動及各項田賽、徑賽和球類運動以及大型運動會及全台操練統一的“國民健康操”...也同時雷厲風行。 三、成立沿革及重大人事: .景尾公學內湖分校 1906年(明治39年)成立在木柵集應廟內 .獨立為木柵公學校-首任校長河野猛(日人) 1911年(明治44年) .改稱木柵國民小學…
一、〝地名〞如何被任名(命名)? 通常人們會約定成俗來為一個特定地區,以當地最大特色取名號之,便於雙方在溝通上的方便與準確性。如新店、柿子腳、番婆厝...等不一而足,而明清以降渡海來台的先驅們大都是販夫走卒,墾丁...等羅漢腳之流,在原鄉機會極低的白丁人士,大字不識幾個,雖談不上粗魯無文,但卻也不是墨客騷人,日常用字對話自是十分直白,而命名更部會咬文嚼字教忠教孝,通常看到什麼特別的便脫口而出,而久之便也約定成俗。 清初,郁永河渡海來台採硫,從“鹿耳門”登陸,一路勞頓的走陸路從“新港”沿“倒咯閣”“他里霧”沿“大肚”“雙寮”“南坎”“八里分”...入北投採硫,各種地名,有的是原住民社名,有的是形狀取名,有的則依地形取之。 而日據時代日人“安倍明義”認為地名的取得,在台地理由諸多,因人而異,原住民、歐洲移民、明鄭或清朝各自因當時心境或情景為同地取不同名字。有清一朝可歸數類形或依山、川、水、流而取或依動、植物生長而取或依地形、地物,特定人物而取,或依防止原住民出草傷人而取...這和“木柵”一詞倒有瓜葛,古人或以土、以石、以木圍之,壘之。常用在他鄉開拓時,保住身家性命之用...白天外出耕種漁獵,夜時回柵,安穩的渡過一夜,明日再墾拓。如此說來“木柵”是當時的堡壘和心靈寄託。 二、歷史上文山區“木柵”之由來 有史記載以來拳山堡(文山堡之前身)開拓甚早,乾隆年中(1736年)便有墾戶順淡水河進入景美溪溯流而上,當時文山一帶的原住民屬平埔族霧裡薛社的居住地而地名也由拳山堡、文山堡、內湖庄...等不一而足,文獻上始有“木柵”這官方稱謂是“同治”年間(西元1862~1873年)開始見諸文字記錄。 1895年日人來台,時屬台北縣直轄陂內湖坑,內湖庄。 1946年稱之台北縣文山區深坑鄉木柵村 以後一路高昇為木柵鄉木柵區 1990年則和景美區/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分分合合中的木柵行政區不同,但人們口中的木柵依然約定成俗的存在著。 三、古木柵到底在哪裡? 1說:「往昔先民於景美溪右岸,由今“開元街”頭至“更寮山”麓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成欄,以禦山胞侵襲...何時廢亡已不可考...。」 -台北文獻73期P87/林萬傳.西元1984年.木柵地名沿考 1說:「木柵初時仍先民墾拓之根據地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欄…
一、前言/動機 2015年夏天回到童年的故鄉尋找兒時舊回憶,於是我循模糊的記憶找到台南市新營區延平路上的「康樂大戲院」,斑駁的外牆與電影看板,破碎的窗戶及休業的公告... 我魂縈夢繫中,那造成萬人空巷【藝霞歌舞團】是當時標榜媲美日本寶塚,清一色由女扮男裝的華麗扮相演出而著稱。那梁山伯與祝英台淒美的愛情故事藉由現在看來粗糙的乾冰技術及濃濃的明星花露水香氣伴著一對很假很假的蝴蝶飛進我幼小心靈的記憶寶盒中。 但今這一切已成追憶...。 「我的少女時代」-五專時在同學口耳相傳「花少少的錢就能看二部片子的好康」,在當時只有鮮少零用錢的我可真是心靈饗宴呢。在窮極無聊的下午時光,和三五同學搭車過懷恩隧道、溝子口轉個彎,在同學熟門熟路的引領下找到了【巷內好物】,買了票就可以吹著很冷的冷氣度過漫漫的夏季青澀歲月。 再次與她相遇我已是兩位小學生心目中恐怖的虎媽,有不願意錯過的片子,總耐心地等到院線下片輪到光明戲院上映時,買上一本打過折的套票,可以享受一下午的親子時光。 雖然孩子老是抱怨她的"老態龍鍾",這些抱怨通常被我用爆米花和熱狗給打發了,殊不知她可是老媽我省錢的法寶。再次與她遇已是2015.10.18「鯉魚山鄉土踏查」的終點站,匆匆一撇往事一幕幕如放映片慢速播放著,於是我選擇她為這次報告的主角,讓我好好地聽她敘述著她的美麗與哀愁。 二、光明戲院之美麗與哀愁 光明大戲院的誕生: 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原台北縣木柵鄉升格改制成台北市木柵區,這對木柵區來說是一個邁入繁榮發展新的里程碑,這時在木柵路一段巷弄中一棟嶄新的戲院與周邊市場一風光開幕。她就是木柵「光明大戲院」。(註一) 成立之初因設備新穎,又位於考試院、銓敘部、革命實踐研究院...公教機構旁,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期間不管是正統院線片播放、布袋戲、歌仔戲、歌舞團、甚至是萬人空巷的巨星隨片登台...一幕幕的庶民風情畫,由她紀錄譜寫著一部活生生的庶民史。期間恆光橋頭的「木柵戲院」因不敵她的閃耀風華因而黯然下台。 光明大戲院的力圖轉型: 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民生娛樂需求日新月異,交通路線的四通八達,又因民國76年底(西元1987年)的一場惡火,使原本就競爭激烈的環境更加的險惡。但業主仍力圖振作,重新裝潢成4廳,成為聯映4片的二輪片戲院。她,仍堅守崗位的守護鄰近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中國市政、東南工專...的年輕學子打發求學過程中無聊苦悶強說愁的青春歲月。她也是鄰近家庭主婦買菜歇腳喘息的中繼站,更是長青族們的充電與消磨時間的好去處。更值得一提的事:她是隔壁「中山小學」兒童節的仙杜瑞拉神仙教母。有十幾年的時間在中山小學校長劉美淡女士本著地方產業需要支持的理念,遂以包場方式,編入特色課程中。在兒童節當日安排學生們如戶外教學方式徒步至光明戲院觀看一部好電影,並以觀後心得在說話課中發表的方式支持著光明戲院。在當時物資貧脊的年代一部好片加上一支甜筒即是最好的獎賞。可見當時劉美淡校長的用心了。(註二) 光明大戲院-無奈黯然的內部整修: 隨著都市交通建設的陸續開發,台北市捷運的棕、綠、藍、黃、紅...五顏六色的路線陸續完工通車,不但搞得市民頭昏眼花,也發揮的大眾運輸網的威力,隨著路線通車周邊摩兒一個接著一個地開,百貨商場林立,應有盡有一應俱全。錢潮、人潮如江浪般快速挪移,滿足著人們驛動的速食心。…
永興廟位於和興路中段、埤腹核心地帶,鯉魚山南面的半山坡上,名為「永興廟」卻是供奉土地公的廟宇。永興廟已有150年以上歷史,最初為一福德正神石碑,之後才建廟。該福德正神石碑今仍置放於石質香爐後供民眾祭拜。 永興廟外觀,廟旁受保護老樹為擎天樹 香爐後方為最早的福德正神石碑 在永興廟廟前有兩方石碑並立,都叫「福壽碑」:較新的福壽碑立於民國58年,碑文清楚,是在讚頌福德正神土地公庇佑地方的功德,信徒捐獻土地建廟永久奉祀,祈求地方永興,人壽年豐,並將獻地建廟的信士列榜刻碑永誌紀念,碑文曰: 福壽碑〈橫幅碑名〉 和興里永興廟捐獻土地紀念碑 偉哉大哉,福德正神;廣施恩澤,保民四方; 神功浩蕩,物阜民康;境內清泰,賴我神光; 推仁錫福,惠我梓邦;謹獻土地,以壯廟堂; 全里感戴,常兆隆昌;願神庇佑,時降吉祥; 人壽年豐,百事興旺;馨香頂禮,永祀無疆; 獻地信士,書列左傍;聊表虔誠,藉誌不忘。 信士 劉宗塗 敬獻…
位於景美街140號裡有住一位修錶的長者,名叫高樹穀民國19年生排行老八。其父親高春定原先在景美橋頭開立信美鐘錶行,因景美橋改建道路拓寬被迫搬家到景美街146號承租,後來有錢再買景美街140號即現址,先前140號是土桷厝平房,於民國56年店家重建成現在樓層的模樣,高樹穀的雙腳走路不穩,是小時候躲跑空襲從火車上跌下,招火車輾傷小腿及腳趾頭的關係,樹穀母親平日在家幫樹穀看前看後,打掃店面民國80年左右過世。平日樹穀就坐在店面修錶工作檯,很專注在修理手錶,只要你一靠近,就會閒話家常,鄰家小孩如數家珍一一唱名,問結婚了沒,目的就是想要幫人牽線做媒,聽說高李秀英(即樹穀太太)與兒子高尚賢住萬隆新房子,平日在公館做服飾買賣,由於高樹穀不習慣去新家住,也就沒去和老婆李氏合住,於是吃東西就只好外買, 高樹穀先生牙齒不大好,吃東西消化不好,長期飲食營養不均衡,結果民國102年沒預警就病倒住院,之後就沒有出院了,記得我送修的手錶就被送到恆德藥房等人認領,相信一定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必須到恆德藥房那兒去認領回手錶。高樹穀老先生對於景美大大小小的事非常清楚,常常聽到他與人和善的一面,我母親也很喜歡去他店裡聊天,那兒像是情報交換站,凡是景美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可在這而探聽一下,相信少了這個修錶大師,景美街就少了八卦話題站,也少了個技術傳承的商店了,實在可惜。
南芳食堂位於景美街148號為兩層樓洗石子建築,前身在日治時期是個麵攤,老闆是高綢女士經營,位在景美街與木柵路口,許興泉豪宅對面,每天有熙來攘往的人們,都為填飽五臟廟而來,主人翁高綢女士在賣切仔麵,可配酒菜的麵攤,由於無生小孩收養2女當養女之後招贅,經營麵食湯頭好吃價格公道,提供素民吃的便利,加上位處交通要道上木柵景美交叉口,有輕便車經過及渡口上岸處,有很多做完工作的散工、礦工提供飲食,相信生意一定很好。於是賺到錢就購地於民國36?年,建了餐館並取名南芳食堂,當時是何等的風光,一做就好幾十年,直到民國71年木柵路一段拓寬將房子側身削去一大半,後來又作人行道再縮減一些,於是店面根本無法好好運用,實用性就漸漸沒了,曾經有做其他用途,但是實在面積太小,經營都不怎麼樣,後來鐵門都關著,原來在十來年前由於其兒子過世,將土地給賣給了一家建設公司,由於南芳食堂隔壁景美街146號也已經賣了,於是為了不傷和氣,近兩年兩家建設公司接洽商量後轉手成功,雖然面積還是不夠大,但是確定將來一定會改建,相信未來可見到像許興泉大廈一樣漂亮的房子才是。
位於景美街113號的恆茂藥行,在招牌上不忘以注音符號加注是很有趣,使人皆可朗朗上口,在以前受教育不是普遍時代,實在很受用。早期恆茂藥行的老闆是張水柳的外祖父鄭明賢,他的醫術高超精於小兒科,因罹患重病只能躺在床上替人把脈、問診,沒辦法起身抓藥,無奈只好出高薪,想聘請一位精通藥理的人來幫忙抓藥。張水柳的父親就在這樣機會裡,來到恆茂藥行從操舊業,原先在木柵已經習得中醫醫術又因勤快認真而受鄭明賢賞識,故將自己的大女兒許配給張水柳的父親,於是就繼承恆茂藥行的經營管理。張水柳在二十來歲也繼承父業接手恆茂藥行,原老家在木柵的張家就因此在景美落地生根。目前老醫師張水柳上午還有在問診開處方,下午由兒子接手。他說除了癌症之外,其它疑難雜症,尤其皮膚病方面也更有心得,由於張水柳里長連任六屆,為人熱心,公私忙碌連正常吃飯睡覺都是奢望,最後生病後經一段時間調養後才又恢復健康,繼續服務鄉里。地方上都稱他為水柳伯,目前各個兒子中有中醫、西醫、牙醫、還有在榮民總醫院上班。其中大兒子目前在店裡幫忙,也有在國外的,個個都很出色。張水柳在行醫多年後,對於社區中貧困急需幫助者,皆積極投入社會關懷,並且對於窮困者免費醫療,又捐贈景行公園健康步道及座椅,並且積極參與獅子會各項公益活動,深受地方上的好評。
在景美頂街,景美街187號恆德藥房,是從清朝到現在,五代辛苦經營,文山區最最古老的藥房,是張潤屋(嘉慶十二年¬至同治八年)所創,原在枋寮(今中和市)至其兒子張文遠(咸豐七年至民國八年)始遷回景尾頂街,約在光緒十年設立,而後歷經張瀛洲(光緒二十二西元1896年至民國六十七年)漢學深醫術高明,懸壺開藥店,外號阿闊先,好詩文與林佛國、高文淵、同為瀛社社友,景美仙跡岩與石門盤古宮(民國七十一年拓寬木柵路拆除)均留有張瀛洲楹聯,至後傳子張安祥(民國十三年至民國八十九年)接掌,目前由兒子張友仁主持,孫子張某某目前也在中國北京同仁堂,學習中藥醫理。恆德藥房,以前在店裡常見到一位女子看店,即是張安祥先生女兒張曉玲女士,之前偶而有遇見張友仁太太顧店,但是來店抓藥的客人一看到陌生的老闆娘就不願意走進去,於是又把常見的女兒找回來顧店,話家常聊聊也可以隨便點,也比較有熟悉度,因為以前他父親在時,她就經常幫忙抓藥給客人,客人也習慣找她抓藥。
官大興生於民國27年排行次子,在3歲時由父親從苗栗帶到彰化田中種田務農,由於客語不會講,就稱自己是彰化人。官大興排行老二共有5個兄弟,民國45年由祖母范姜女士從彰化田中帶上台北縣討生活,找工作都是透過介紹所引薦,每次介紹所收費新台幣3.5元,官大興年輕時做過中連貨運搬運工、蜜餞行夥計、藥劑生、織布工廠技工、八堵伐木林場造林,一天工資80元但工作是太粗重於是轉作廚房廚工、民國53年官大興與全家從彰化田中北上,在集應廟口就瑠公圳旁景美街2號開立美合香雜貨商行,官太太吳秀騰女士37年次於民國54年嫁給官大興,祖父官德儣是竹東人,是官九和四大房後代,官德廣入贅於范姜,共生4個小孩,老大姓范姜,父親官有伸排行老2,當時全家一起經營美合香雜貨商行,除了零售又做送貨批發,當時生意很好有請4~5位女店員幫忙店內事務,後來因瑠公圳加蓋,再搬到景美街5號,民國59年長子出生時再搬至車前路5號,兄弟老三官大順分別在木柵路三段永安街開立雜貨商行及老五官大和在新店復興路也開立批發商店,民國64年再搬至車前路21號由老四官大方接掌,名稱更改為美合香糖果行,因為民國64年兄弟分家貨源各自獨立經營。官大興自己出去開聯合公司專做批發生意,民國66年不景氣跳票風潮很盛,於是官大興回來做門市生意可以收現避免客戶跳票危機,以前在台北這樣的雜貨商很多,但是後來統一超商又進駐社區,漸漸雜貨生意也就更難做,於是車前路21號美合香糖果行兼賣玩具,於是69年9月26日再改名為順泰玩具食品行,並兼做玩具批發生意。民國95年因該地段財團進駐都更新建岳泰峰範大樓,在都更情形下,於民國95年再搬到現在地址羅斯福路六段453號,至今也13年了,聽老闆說,明年這裡也要都更了。以前官大興開立的店是中盤批發,生意廣佈全台,每天營業額好幾萬,現在這裡月租七萬,想想這樣的租金每天要賣東西多少才夠付房租,這老闆實在夠厲害,每天不分晝夜無休息將店撐起來,他說老人工加減顧,看來這樣的店就頂多再一兩年左右就會消失無蹤了。官大興今年已82歲,他說現在小孩也不肯接續店務,所以只能顧一天算一天了,今天是雙十節來訪問,見到店門生意一樣人進人出,毫無影響生意,只是這樣的老人還能顧店多久呢?這樣的店面以後會不會見不到了呢!
第 14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