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景美集應廟(一)建廟歷史

廟 名:景美集應廟

始 建:咸豐6年(1860年)

廟 址:景美街37號

特 色:唐代武將受封為安溪守護神

照 片:拍攝於民國40年代

一、 集應廟的由來 

集應廟的由來,要上推到唐代。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位於河南光州的

高、張、林家族,舉家遷移到福建避難。沿途奉祀河南地方守護神張巡、許遠作為保護神,一路平安抵達福建安溪。而且在遷移過程中,族人集體感應保護神明的庇佑,於是在福建安溪建廟祭祀,廟的名稱始稱為集應廟,也就是集體感應的廟宇。

二、景美集應廟建廟由來

到了清代康熙末年,高、張、林家族在福建生活又陷入困頓,於是居民再

次遷移台灣,來到台灣北部淡水(滬尾)上岸,經北投、沿淡水河,向上尋找能開發的土地,最後抵達景美溪仔口上岸,進行景美木柵等地的開墾。

經過百年努力經營,開拓有成,生活也逐漸安定,移民感恩神明的庇佑,

於咸豐10年(1860年)在今景美國小南側竹圍內興建集應廟,後來又因淹水及風水問題,於同治6年(1867年)遷建到景美街37號的現址至今。

三、 集應廟為何又稱為尪公廟

高姓族人會稱集應廟為尪公廟,稱保儀尊王張巡與保儀大夫許遠為尪公,

是感於兩位神明有恩於該家族平安遷徙,於是暱稱神明為「恩公」,恩公叫久了就轉音變成「尪公」了 

四、 文山區三座集應廟由來

清咸豐3年(1853年),台北艋舺發生頂下郊拚,同安人與同是泉州的三邑

人發生械鬥,同安人退居大稻埕。在那時,景美泉州安溪人的高、張、林家族,原本共同信奉尪公,但因支持對象意見相左,於是決定分開祭祀,由拈鬮(抽籤來)決定三項寶物歸屬,抽籤結果,高家抽到尪公神尊,於1860年在景美建廟。林家抽到林氏夫人神尊,於在萬隆建廟。張家抽到瓷製香爐,於木柵建廟。各自建廟後也都稱為集應廟,為了清楚分辨,各自在廟名上冠上地區名稱,所以分別稱為景美集應廟、木柵集應廟、和萬隆集應廟。

 

閱讀 1407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顏文魁

最新自 顏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