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 名: 景美石門宮
始 建: 道光19年(1839年)
廟 址: 景興路與木柵路一段交會口
廟內主神: 盤古大帝
一、石門地名歷史由來:
原位於景興路318號與木柵路一段交會口處是圳後山延伸下來的大岩石,大岩石旁原來是景後街的出入口,此處舊地名為「石門」,因霧裡薛圳自景美溪引水至此,遇到橫互在前的大岩石,於是鑿洞成門讓水通行而名。霧裡薛圳是台北最早的水圳,大約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霧裡薛圳已完工通水。圳路自木柵埤腹取景美溪水,經今世新大學前,在石門鑿山洞穿越,再經今景後街到公館,灌溉台北西區古亭、萬華、大安、中正、中山等一帶之農田。此水圳於日治明治40年(1907年),因推動水圳整併計畫,將霧裡薛圳併入「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因而廢除霧裡薛圳景美到公館段主幹線,公館以後的霧裡薛圳被整併為「瑠公圳第二幹線」。
二、建石門宮的意義:
石門宮正建於此水圳隧道上方,供奉「盤古大帝」,廟門傳說有一對聯,是清末舉人高選鋒所題:「石印足痕滿盤聖跡,門經手鑿亙古神工」,傳說盤古大帝是掌管工程的主神,供奉應與隧道工程艱鉅有關,建廟時間是道光19年(1839年),是景美頂街重要的信仰中心。
三、石門宮拆除:
一直到民國71年(1982年),拓寬景興路與木柵路一段,整塊大岩石被拆除,水圳隧道與岩石上的石門宮亦遭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