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熱門文章
- 木柵老街踏查報告 13651
- 道南橋的今生前世前前世 13239
- 台灣傳統民居簡介 10430
- 萬新鐵路的歷史 10206
- 木柵老街三寳---漢餅、麵線、茶油 9524
1.日治時期的景美國小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 2.日治時期初等教育晨間活動的升旗典禮 無論是日治時期,或光復初期,每天臺灣國民學校的學習活動都是從一早到校後的晨間活動開始,結束後才進入正式的課堂活動。 晨間活動包括朝會升旗儀式、強身(做體操)和打掃清潔等。日治時期,學校非常重視朝會儀式,朝會儀式包括唱國歌(日本國歌「君之代」)、升旗、朗誦教育敕語、面向東方(象徵日本天皇),師長訓話等。升旗時,要聽著歌頌日本皇室萬世興盛的國歌,以注目禮望著太陽旗如太陽般冉冉上升。透過這些儀式,可以提振學童勤學向上的精神,也點點滴滴灌輸學童對日本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意識。 3.日治時期景美國小的升旗典禮 照片中參加升旗的人數眾多,有男有女,服裝和髮型上都已西化,在時間上推斷應為日治中後期的相片。隊伍排列整齊,全體立正,顯見這是莊嚴肅穆的一刻。照片中升旗台上旗杆上的日本國旗(日之丸)已升至頂端,當時的景美國小學生面向升旗台,也許正升完旗,或許正聽著在台上師長的訓話。 景美國小升旗典禮的情形,是那個時代初等學校的的普遍現象。這張相片,不僅記錄了景美國小早期的學校生活,也為一個時代學校活動留下見證。
一、神轎過火 抬神明坐轎過火儀式,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潔淨信仰的一種儀式,目的在於一為驅除神明身上被邪魔依附的邪氣,一為信徒參與過火可以避邪改運。所以,過火是除穢袪厄,消災解禍的儀式。 儀式由法師道土進行場地掃淨工作,請神明庇佑信眾順利過火,並施以持咒、安符、撒鹽方式,建構一條安全通道,以竹竿將木炭舖平,掃鹽用以降溫。抬轎信眾必先茹素、潔身、齋戒,不近女色,家中不可有喪事,才能擔任過火抬轎者。 二、景美國小操場過火儀式 於1950年代(民國40年)左右,由景美集應廟舉辦的過火儀式,借用景美國小操場舉辦,可知當初的廟會活動是地方大事,各單位須全力配合。參與者為景美信眾,以景美國小操場場地較寬闊,容易聚集當地信眾,儀式進行也較為安全。
一、景美國小沿革 (一)日治時期的景尾國校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 (二)光復後的景美國小 1945年(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因景美隸屬於臺北縣深坑鄉,所以改名為「台北縣深坑鄉景尾國民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行政區重劃,景美獨立設鎮,更名為「台北縣景美鎮景美國民學校」,此後數年,分別成立「興德分校」(興德國小的前身)和「隆盛分校」(即武功國小的前身)。 1968年(民國5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納入台北縣的木柵鄉和景美鎮為區級單位,景美國校遂更名為「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學校」。同年,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全國一律將「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所以又再次改名為「台北市景美區景美國民小學」。1990年(民國79年),台北市政府因調整行政區域,將「木柵區」和「景美區」合併為「文山區」,景美國小遂更名為現在的「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國民小學」。 二、景美國小創校百週年紀念碑 1997年(民國86年)景美國小創校一百週年,於6月22日舉行了一百週年的校慶活動。活動中資深校友和傑出校友共同切下十層大蛋糕,全校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師生合力演出精彩的節目,熱鬧非凡。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蒞臨致詞,肯定景美校友對國家的貢獻。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亦贈予景美國小刻有「百年樹人」的紀念碑(如附圖),與校友獻立的學校沿革碑文,一豎一橫,置於校園的一角。 景美國小,這被譽為文山第一校的老學校,曾經是景美地區唯一的國民學校(木柵、德興與武功國小原來都是它的分校,後來才先後獨立出去)。走過繁華與樸實,隨著教育政策與行政區劃的調整多次易名,校地與設備亦逐漸擴增,為社會、國家孕育人才無數,亦見證了文山區文教歷史的發展 ! 迄今(2019年),又已過22年,在教育改革的列車中,景美國小也是向前奔跑的一節,全校師生與家長均投入開放教育的行列,因為景美不但教育孩子認識、尊重、珍惜傳統,更要教育孩子接納、學習與創造新潮!
在現今高樓林立的景文街中,82號的四層樓建築物看似普通,卻是景美地區的第一棟四層「樓仔厝」。這棟建築於1950年代中期建造完成,原來的地址是景美鎮中正路73號(1968年景美併入台北市後,中正路更名為景文街),當時散置於景美區的房子,都是平房或不超過兩層建築,爬上公寓頂樓可以看盡景美、木柵田野,甚至遠眺總統府,松山機場,享受居高臨下觀山賞景的樂趣。這棟四層樓的出現,成為繼「許興泉洋樓」之後景美地區的另一新地標。 這棟每層約二十坪的建築所在地,原是一處水塘,起造人是陳井泉先生的母親陳章凸女士,建造時非常重視施工品質。地基先以經過防腐處理,高約兩丈,寛約一人環抱的木椿,密集埋設於基地四周,覆土後再以鵝卵石鋪設地面層。而牆面、地面則以鋼筋混凝土及紅磚配合使用,牆面的厚度達一尺半。這棟樓房外牆原係以洗石子處理,後才改為現今的牆面。一至三樓建有沖水式廁所,這在當時家庭仍是一項稀有的設備。
1.已不存在的古厝 景美街48號高家百年老厝是已經不存在的古厝。曾是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高銘發先人的故居。臺北市政府基於防災需要及都市計畫的完整,拆除高家古厝及左兩家民宅以規劃出一條與景美街相交叉的街道。但其碎瓦殘片已經煥化成景美國小的公共藝術作品,作品總稱為「景美心・臺北情」,共有四件:「生命的搖籃」、「生命的禮讚」、「未來的哩程」、「時光的探索」,尚可供後人緬懷。 2.景美高家的由來 遠在唐朝末年,林姓、高姓、張姓家族因避黃巢之亂,由河南光州遷徙至福建安溪一帶居住。清康熙末年,又因當地資源貧瘠,生計艱困,輾轉移居來台,由最初的淡水溯溪而上,至北投、萬華、大安,直至270多年前(乾隆初年)來到景美溪與新店溪交匯的溪仔口。後來張姓族人溯霧裡薛溪(今景美溪)進入內湖(今木柵);高林二族人留在景美平原,林姓族人往北開墾,建立三塊厝、番婆厝聚落;高姓族人則向東發展至景美老街一帶。根據原來古厝內供桌上靈位的記載:高姓第31世「培」,已遷入景美,歷經32世「鐘」、33世「派」字輩至1990年代已繁衍到37世「銘」和38世「泉」字輩。 3.古厝的特色 高家古厝建於清朝末年,是典型的福建住宅,揉合泉州杉木,紅磚及紅瓦建築而成。牆壁厚達二尺二,全以泉州磚砌成。因其厚,故廚房碗櫥可嵌進牆壁內,是舊時建築的特色。二十四坪大的高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上特殊的古式屋樑,挑高的室內空間和位於半空的房間設置(閣樓),與今日的樓中樓景觀頗有異取同工之妙。閣樓外牆上有個小窗戶,據說是古時用來探察來訪者的身份。隔間木板上有葫蘆型開孔,在日治時期是為讓房間內的燈光透出照明走道用的。
一、景美街及頂、下街的形成 景美街在清朝統治時期,因位於輸水木梘的尾端稱「梘尾街」, 日治時期以「梘」字少見,改稱「景尾街」,1950年(民國39年)景美設鎮,又以「尾」字不佳,定名為「景美街」。 景美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的一段,1908年(明治41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景尾街圳路填平,今日的景美街道路於焉形成。然景美街實際上是一個街廓的概念,是指以景後街(東),景文街(西),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北)和臨溪的景美街(南)所圍起來的區域。 1919年(大正8年)於今景文街137號設景美公有市場,市場內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的景美老街,當時人稱「頂街」,為景美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能在頂街開店的以本地有錢人居多 ; 豬肉攤以北的部份則稱「下街」, 則是外地人趕集和攤販聚集的地方。 二、日治時期因交通便利下街取代頂街而起 1920年代的下街,景美溪河道廢弛、1921年萬新鐵路的建造完成及後續公路的相繼通車,因交通便利,逐漸聚集人口和許多外地趕集的攤販。1943年的下街,房子已相當密集,許多街屋的深度甚至較頂街的房子要來得深長,沿下街做買賣的外地人也都發了財。一直到今日,下街仍維持著比頂街還要熱鬧的景況。 三、台灣光復後的下街 1949~1950年的下街熱鬧已遠甚於頂街,使當時剛退伍的恒茂藥房第四代傳人張水柳先生,於1952年將藥房從頂街移到下街的景美公有市場旁。196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外地人口的湧入,沿著下街進興宮廟周邊形成彎彎曲曲的市集,白天為菜市場,晚上則為熱鬧的夜市,總計臨時攤位近300攤,有成衣、雜類物品、各種風味的小吃攤,從早到晚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土地公廟北邊附近的景美集應廟,亦擁擠在攤販團團包圍中,與下街市場連成一氣,景美老街的商圈,由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往北延伸至景中街。 唯好景不常,1955年景美橋通車,1965年萬興鐵路停駛,隨後北新橋通車,景美淪為通過性地帶,商機漸失。許水德擔任市長時(1985~1988),曾計劃以景美街為台北南區的觀光夜市,唯景美夜市又因受限於街道寛度不夠而作罷。1990年之後的下街,雖與景中街商圈串成一氣,但傳統叫賣式攤販的舊街形態難敵新商圈的財團運作經營方式,三十年來維持不變的景美下街終究難掩其落寞景象!
一、景美老街及頂街、下街之形成 景美街在清朝統治時期,因位於輸水木梘的尾端稱「梘尾街」, 日治時期以「梘」字少見,改稱「景尾街」,1950年(民國39年)景美設鎮,又以「尾」字不佳,定名為「景美街」。 景美街原為瑠公圳舊圳路的一段,1908年(明治41年)瑠公圳改行景文街,景尾街圳路填平,景美老街圳道便道路於焉形成。然景美街實際上是一個街廓的概念,是指以景後街(東),景文街(西),第一橫街的景美街(北)和臨溪的景美街(南)所圍起來的區域。 1919年(大正8年)於今景文街137號設景美公有市場,市場內豬肉攤以南到溪邊的景美老街,當時人稱「頂街」,為景美早期最熱鬧的街道,能在頂街開店的以本地有錢人居多;豬肉攤以北的部份則稱「下街」, 則是外地人趕集和攤販聚集的地方。 二、頂街的興衰 (一)頂街以地利之便成為文山地區的貨物集散地 清代的交通以水運為主,1820年左右(清嘉道年間),由於景美溪入新店溪的溪仔口渡口附近河道淤積,改由上游的「梘脚潭」上岸,是為梘尾渡口,渡口邊的梘尾街因佔地利之便,於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右漸成街肆。 當時景美無路可通木柵,深坑及石碇,無橋可通新店,坪林和宜蘭,景美靠著河運成為文山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包括萬華、大稻埕都到這裡做買賣,在渡口邊的頂街遂成為台北盆地南方最繁華的街肆,除了茶行、染布行、中藥行、糕餅店、雜貨店、五金行和釀酒廠、銀樓…之外,碼頭邊船桅林立,舟楫繁忙。頂街街端一側開起了「南方食堂」解決來往人群吃的問題;繁榮帶動富裕,另一側在1930年也蓋起了百餘坪的巴洛克式兩層樓建築--「許興泉洋樓」,這樣繁榮的景象大致一直持續到日治初前。 (二)交通形式的改變造成頂街的沒落 日治初期瑠公橋圳完工(1908) 往木柵道路也鑿通擴寬(1909),商販逐漸轉移新店、木柵做買賣,頂街開始由盛而衰。接著,1920年代,景美河道廢弛,萬新鐵路(1921)的建造完成及公路的相繼開通,下街因交通便利漸聚人口,頂街開始失去貨物集散的地位,街市亦漸形蕭條。臺灣光後後,1950年頂街的熱鬧程度已確定遠遜於下街。 即便如此,日治中後期的頂街仍與下街經常互別苗頭,例如:每逢節慶繞境,頂街的「文義軒」 和下街的「文樂軒」在戲碼和戲服上各出巧思以求壓倒對方,一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各項迎神賽會活動被迫停止為止。臺灣光復後,1960年代每年的元宵節藝閣遊行及端午節划龍舟比賽,頂、下街雙方人馬亦大車拼、龍爭虎鬥到人疲力竭,曲終人散。
廟名:景美進興宮 始建:昭和9年(1934年) 廟址:景美街下街尾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一、建廟歷史: 位於景美街夜市內(下街尾),最早興建年代昭和9年(1934年),為景尾街下街信仰中心,廟內供奉主神為土地公、土地婆。 二、代表特色: 景美街繁榮起於1830年代,是景美溪邊景美渡船口前的市街,為木柵、深坑、石碇在河運時期進出艋舺的重要河港。最先發展的街區為靠近渡船頭的頂街,到了1921年(大正10年)萬新鐵路通車,陸運替代了河運功能,渡船口開始走下坡,於是景美街人潮轉移至離火車站較近的下街(1950年代),在外來攤商繼續擁入,形成下街比頂街繁榮,在1934年興建進興宮為下街的信仰中心。 三、民間傳說: 由於景美街先繁榮頂街,後因陸運交通發展,延伸繁榮下街,因此有土地公眼睛朝上之說,意為土地公照顧外來攤商的說法,依「梘尾景美鄉土專輯」的記載,土地公神尊眼神曾由上望修正往下望,以祈保佑在地人生意能持續興隆。
廟名: 景美進興宮 始建:昭和9年(1934年) 重建:民國96年(2007年) 廟址:景美街下街尾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一、重建緣由: 進興宮始建於1934年,2007年原址重建完工。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至百業蕭條,在地建設公司許願若危機順利過關將重建進興宮。疫情結束後,百業迅速復甦,在地建設公司履行承諾,但將舊廟全部拆除,新建一座新穎土地公廟。 二、新建特色: 福德正神戴上官帽,左右兩側有文武判官,猶如城隍,廟門門神以木雕刻成,是一般土地公廟所少見。 但舊廟的廟匾、門楹詩句、一磚一瓦、建廟沿革皆無依保留,儼然是一座無歷史的全新廟宇,殊為可惜! 三、廟宇慶典: 每年農曆2月初2日土地公聖誕時,獨力舉辦土地公繞境,所需經費很快就募足而停止捐款。並舉辦平安桌活動,總是擺滿百桌,熱鬧非凡,代表景美街市場攤商生意暢旺,一日三市,早上菜市,晚上夜市,再加上傳統商店門市生意,景美商圈總是一片活力滿滿的市場。
、難得一見的土地公廟單獨遶境 傳統上土地公廟因神格較低(相當於里長階級),鮮少單獨舉行遶境慶典。往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在景美會舉行區域廟宇的聯合遶境活動時,區域性的土地公廟就會積極參與。在民國100年的景美地區的聯合遶境中,在景美集應廟南側的進興宮土地公廟的陣頭排場就相當有看頭。 進興宮建廟於1934年(日治昭和9年),於2007年廟宇拆除重建。改建後在財力雄厚的信徒資支助下,就開始有積極的慶典儀式,從民國100年起,在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時(農曆二月初二)就開始單獨舉行遶境儀式,壬辰年(民國101年)是第二年舉辦慶祝土地公生日的遶境祈福的慶典活動。 二、遶境區域在景字里內 景美進興宮是景美地區景字開頭的里(包括景美里、景仁里、景行里、景慶里、景東里、景華里,早期是景美街的轄區)中唯一的角頭土地公廟,因此以守護地方平安繁榮為職志。其遶境的路線並沒有印出,但遶境區域就以景字里為範圍,當天遶境路線由總指揮在前導車上指示。 這次遶境路線由景美街的進興宮出發,右轉景文街、右轉景中街集結隊伍,之後沿著景行公園西側接景後街,在景新圖書館前左轉接景興路,陣頭神轎至代天宮媽祖廟參禮,之後再沿著景興路右轉興隆路,在興隆路二段22巷右轉行經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參禮,之後左轉經巷弄至景華街右轉,沿著景華街經景華公園到景華街3巷右轉,遇三福街左轉直行至羅斯福路六段142巷,再直走至河堤左轉直行,到萬慶街的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參禮,再穿越景福街168巷、175巷,在溪口街107巷右轉至溪口街,直行遇羅斯福路右轉,在聯山開發公司前祈福,再右轉景福街、左轉育英街,沿著育英街穿越羅斯福路左轉,沿著羅斯福路至景中街右轉接景文街,在景美橋前左轉入景美街至景興路左轉,再由景興路 左轉進入景新圖書館入口前之巷道,再右轉進入景美街回到進興宮。 三、遶境的陣頭及其贊助者 這次遶境的陣頭及藝閣也頗有規模,依序有前導車、進興宮頭旗、大鼓亭、獅陣、三太子陣、龍陣、女子西樂隊、北管團、神將團、什家將、福德正神神轎、福德正神旗。一間三坪大的小廟能展現如此豐富完整的陣頭,的確令人另眼看待。仔細去觀察這次進興宮遶境經費的主要贊助者,大都是在景美地區開發房地產的建設公司,如聯山開發、景美開發、福隆建設、岳泰建設、泰舍建設、華豐建設、敦信建設等,土地公掌管土地大事,從事不動產開發的建設公司自然會奉祀土地公,祈求給予順利開發的保佑,而在景美街的進興宮就是他們平常經走動禮拜的廟宇了。 四、遶境的實況報導 廟會遶境活動最怕下雨,偏偏當天天氣惡劣,整個下午天氣變化多端,時而細雨紛飛、偶爾大雨磅礡、有時雨又停下,不過陣頭工作人員在遇到較大雨勢後,早就穿上輕便雨衣,神將、家將、龍頭等頭上也帶上防雨的塑膠袋袋,陣頭因雨也無法渾身解數的盡情演出,因而可看性大大降低,看熱鬧的人也少了,不過沿街擺出香案迎香的信眾倒是不少,讓人見識到信仰土地公的普及性。 在遶境的行程中,除了行經廟宇陣頭會擺陣行禮外,若有店家密集鳴炮,陣頭也會進行行禮儀式,特別是在進興宮重建時出資的聯山開發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的公司所在地,獅陣、龍陣、西樂團、北管、神將團演出外,家將還進入屋內繞行,以達驅邪祈福的目的,在密集鳴炮下,整個屋內炮煙瀰漫,另人無法正常呼吸、幾近窒息狀態。 五、遶境隊伍回進興宮 整個遶境慶典的最高潮是最後回廟宇的行禮儀式,獅陣、龍陣、三太子陣陸續上場表演;女子西樂隊變換各種隊形連續演出的時間長達十分鐘;在神將團由土地公領軍,依序進場的是順風耳、千里眼、齊天大聖、姜子牙公、呂仙公(仙翁呂洞賓);在神將團行禮後,有四為乩童入場,以巫器在頭背部來回行砍,血流滿面,以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在乩童退駕後,由什家將擺陣勢驅邪祈福;最後進行安座儀式,由轎中請出出巡主神福德正神,經過香安座;隨同出巡的還有文判官和武判官,也從神轎請出安座;由此可知進興宮已將里長階級的土地公地位提升至城隍爺級的規格,所以出巡遶境的陣頭與城隍爺的排場同等級。此時忽然出現口含棒棒糖、頭髮綁起幾束的起乩三太子,進行行禮儀式,之後在神職人員的協助下退駕,結束整個下午由一點至五點一刻的遶境活動。 六、遶境後的宴客聚會…
廟 名:景美集應廟 始 建:咸豐6年(1860年) 廟 址:景美街37號 特 色:正月台北迎尪公,迎請集應廟保儀尊王 一、保儀尊王由移民保護神,演變為驅虫害的神格 保儀尊王受封,成為安溪人守護神,從河南光州到福建安溪再到台灣, 如同客家人奉祀三山國王、義民爺,同安人奉祀保生大帝,漳州人奉祀開漳聖王為守護神一樣,都是屬於地方移民保護神的信仰。 保儀尊王信眾暱稱為尪公,同時也是武將戰神,傳說受玉帝冊封為驅蟲害的神格,能庇佑農作物成長五穀豐收。 二、台北迎尪公的習俗 於是早年農業社會,為祈求農作物豐收,在淡水河流域,於春耕前會舉辦「迎尪公繞境」的習俗。各地於前一年先掛單,依排定時間到景美集廟迎尪公到各個庄頭繞境求平安,元宵節前後在中山、大同、大安、松山、信義等區,仍保有迎尪公的習俗。根據莊永明老師的考證,台灣名謠「桃花過渡」,其中開始的一段歌詞這樣寫著「正月人迓尪,單身的娘守空房…」,歌詞就是在描寫台北農業社會正月迓尪公的熱鬧盛況。 三、景美集應廟有300多尊尪公分身…
第 6 頁,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