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景興路243巷口登山口,新立了一塊「仙跡岩親山步道.景興路登山口」的小石碑,刻有衛星定位座標以及緊急救援電話。這個石碑的設立,是跟下列的一段故事有關: 2008年5月份,正準備5月20日要上任的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先生偕同夫人,在其住家附近北市萬芳社區140高地公園步道爬山時,突覺身體不適,當場倒下休克,其妻向路過登山民眾大聲呼救,路人協助撥打119報案。但因登山路徑不易形容,因而拖延救援時間,且高地公園的登山步道坡度陡峭,輸送困難,送至萬芳醫院經搶救仍然不治,享年五十七歲。廖風德在攀上從政生涯新高峰的前夕傳出不幸,政壇友人和宜蘭鄉親同感悲傷不捨,感嘆人生無常,並且認為這是國家的損失。 事後,台北市政府為加強各登山步道口的衛星座標標示,產業發展局於2008年6月11日宣布,將於九月底前,全市九十四條登山步道、一百五十五處登山口,加裝登山口辨別牌誌,標明步道編號、登山口名稱、座標,資料同時傳送消防局,讓救援人員接到通報後,迅速抵達現場,縮短救援時間。後續於登山步道內,每隔一百或兩百公尺加裝石牌告示,提醒登山者距離最近的登山口、距離及登山口的座標,一旦山友在步道內發生意外,可迅速掌握地點。
在日治時期,景美地區唯一的工廠是在羅斯福路六段142巷的台北製醰會社(二戰後為公賣局製瓶廠),再加上在景隆街的台北變電所的公營機構之外,其餘大面積土地為農田及住宅為主。 在台北縣景美鎮的年代(1940-1967),是公司登記在台北市其製造工廠設置的重要地方,以及公營機構設置的地點。盤點過去在景美設廠的公司及公營機構分列如下: (一)羅斯福路東側(由北而南) 1.台灣中國生化製藥廠(羅斯福路五段97巷北側) 2.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3.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4.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內) 5.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6.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和國際實驗工廠(景隆街) 7.玉兔文具(變電所南側) 8.龍口食品廠(三福街4巷近景華公園) 9.公路局修護廠及材料試驗所(三福街兩側) 10.泰興染織廠(三福街4巷兩側) 11.景美印染廠(景華街光華新村北側) 12.景美電信局(景美街1號、景華街口)…
1970年至1980年間在景美地區的工廠陸續搬遷,至1980年後只剩下幾間工廠待遷及公營機構: 1.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2.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3.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 4.東進造漆廠(景福街54巷入左側) 5.蜜斯佛陀公司(羅斯福路五段218巷38弄) 6.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 7.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8.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 9.中華電信(景美街1號、景華街口) 10.公路總局第一區工程處景美工務段 11.台北市新工處工程隊及營建署之機關(原瀝青拌合場) 到1990年代工廠全數遷出,只剩下六處公營機構土地待利用: 1.國防部軍法司(興隆路二段88號,現已遷出改為社福預定地) 2.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北側地下化工程進行中)…
一、日治時期的專賣制度 日治時期的臺灣專賣事業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後藤新平提倡的鴉片專賣。兩年後,實施食鹽和樟腦專賣。1901年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由後藤新平擔任局長,統籌各項專賣業務,一直到1922年(大正十一年)實施酒專賣為止,鴉片、食鹽、樟腦、煙草和酒成為日治時期臺灣五大專賣事業。專賣的收入佔當時臺灣財政收入的一大部份。 專賣局為控制各項專賣業務,在各地設專賣機構,大致上分為支局、出張所與工場。支局與出張所負責各項專賣商品的收購與出售,工場負責專賣物品的研發與製造。 二、日治時期的廣告宣傳類型 日治時期的廣告宣傳類型相當多元、豐富,舉凡報紙、書籍、雜誌等平面媒體的商業廣告,電子媒體「廣播」,以及街頭的告宣傳,諸如街道的商業看板、廣告車隊遊街與商品櫥窗的展示方式。不僅提升商品的價值,美化、包裝商店形象,也藉此吸引顧客的目光,進而勾起消費的慾望。 三、專賣局景尾支局的促銷宣傳 日治時期的專賣局景尾支局位於今天景福街113號,現為臺灣菸酒公司景美營業所。照片中景尾支局的職員正以帶面具、持海報沿街遊行的方式,在車前路前準備出發做促銷宣傳。隊伍最前方蹲下來的職員,頭上戴著寫有「酒」字的帽子,其旁邊蹲著的另一職員,則手持竿子,竿子上掛有畫著一隻大酒瓶的宣傳海報。隊伍中間似又有職員打扮成店小二的樣子。隊伍人數不算少,頗有聲勢。若非有圖為證,今人實很難想像原來當時也有如此活潑有趣的宣傳手法!
1.台灣電力的發展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完工 台灣電力的使用開始於清朝劉銘傳來到台灣的時候,當時台北府城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以柴油發電機發電,點亮街道,但台灣電力的發展主要是從日本統治時期開始的。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人在新店溪上游建設龜山水力發電廠,同時在今高雄橋頭地區興建第一座火力發電廠,主要供應民生用電。1919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積極進行電力的開發建設,為日後的「南進政策」與「工業化」做準備。1934年(日治昭和9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竣工,同時完成南、北之輸電幹線,西部整個地區電力互聯系統完成,電力調度由地方性改為中央調度方式。充足的電力不僅使農產加工產量逐年增加、有利軍需工業的發展,也南電北送解決台北當時電量已不夠使用的燃眉之急。 2.台北變電所的出現 從發電廠送出來的電,都是高壓電,需要透過變電所一次變電或二次變電將高壓電降壓,一般民宅才能使用,於是有「台北變電所」的出現(因位於萬隆地區,現被稱為「萬隆變電所」)。「台北變電所」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於1934年6月完工,完工後肩負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電進行一次變電後,送四萬二千瓦至臺北、基隆、新竹、淡水、桃園和宜蘭等北臺灣一帶的任務。 附圖為1960年代左右的「台北變電所」,被圍在高高的圍牆內,當時變電所周邊仍都是稻田。
話說植物不像動物可自由移動,為保護自己,乃發展出許多保護自己的機制,例如硬刺、毒素等、都是正常的自衛方式。不過大部分的植物也都有演化出各式的避險策略來,保護自己,例如使用硬刺、或身懷植物鹼(生物鹼),令動物咬食時變得難吃、難以吞嚥或摘拾者有針刺、臭味刺激等威脅有不方便的感覺,或擬態身上有分泌物黏液屍臭味等等,讓入侵者知難而退之效果,以上等等都是植物演化而來的避險策略方法之一。甚至有些植物為適應乾旱及寒冷的氣候在適合的器官長出毛來,有長有短,有剛有柔,利用毛來截留水滴(露珠),以保全植物本身需要之基本水分,或致使掠食者難以吞嚥而免遭被吞噬故具刺。尤其是防止嚙食植物之動物往往不會顧及其食物之長期供應,而往往趕盡殺絕的肆虐植物,於是乎經長期演化,某些植物會演化出棘刺來保護自身,舉例如今天文中所列之各項植物。 植物與真菌亦發展出生物鹼,不但能調節彼此之間的生長速度,或是嚇阻動物的食用,這也是植物的化學武器競賽。其中以組織胺與蟻酸最為直接,例如咬人貓與咬人狗,全身被焮毛,似針筒人畜碰觸其先端隨即釋放出組織胺蟻酸毒液,霎時皮膚馬上紅腫灼熱真有如切膚之痛,這即是扼阻牲畜最佳的防護機制。由於植物既無長棘又無毒液,於是有些植物就發展出另類的避險妙招以避開掠食者侵害,如臺灣百合於秋末種子成熟後,不久,植株隨即枯萎,因而逃避乾旱及寒冬季節與掠食者的嚙食,並且將養分快速貯藏於地下莖,直到翌年春天再度萌發新芽,再度成長,年復一年,於是乎這也是植物避險的生存之道之一。 圖片 1:咬人貓(蕁麻科) 全株長滿針刺狀焮毛,若不慎碰觸到皮膚,會有長時間的疼痛、灼熱感。咬人貓是北溫帶最常見的尖刺有毒性植物,其葉片兩面附生的焮毛,含有蟻酸類的刺激性有毒化學物質,接觸後蟻酸會令人又痛又癢。處理方法咬人貓、屬酸性毒類,建議使用鹼性類,如肥皂水、尿液等加以酸鹼中和,即可去毒止癢。所以,從小養成不隨意攀折花木的習慣是相當重要的。 圖片2:陽明山薊(菊科薊屬),別稱:南國薊、小薊、濱薊、雞鵤刺 葉緣多刺、葉面長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約0.5m高。莖多分枝,密被長柔毛。葉呈披針形,葉緣羽狀全裂,多刺;葉基下延、抱莖。總苞片貼伏。 分布:臺灣特有變種,分布於全島海濱及低至中海拔之開闊地,北海岸、東北角海岸常見。 在我們的生活周圍,植物擁有利刺的樣貌繁複,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尖、有的鈍,有的長在葉上,有長在莖上,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於是我們要問為什麼這些植物要長刺?而不同的刺又具有怎樣的作用?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 植物為何要長刺? 一、防止動物的啃食、踩踏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食草動物,在面對一棵全身長滿利刺的植物時,你還有吃它的慾望嗎?某些植物就是利用這種策略來保護自己,例如在葉片上下二面各長著一排利刺的雙面刺,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此外,植物利刺的作用,除了可以防止食草動物的直接啃食外,還可以減少動物不小心的踩踏或有意的攀折。 圖片3、4:臺灣楤木(五加科楤木屬) 臺灣楤木又名裏白蔥木,為五加科楤木屬的植物,莖幹表皮及葉片上下兩面長滿刺,連小鳥都不敢停棲、踩踏。 二、減少水分的蒸散…
在木柵國小東側門的小徑上,一棵楓香識相的長在廚房的牆角,沒有妨礙到學校教職員的進出,真是貼心啊! 楓香是台灣原生樹種,屬金縷梅科,分佈在全島中低海拔。她的樹姿挺直高雅,因此普遍被栽植為行道樹及景觀樹。她的名字好聽,常是詩人吟詠的對象。例如唐朝詩人張繼的七言絕句「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多麼淒美的詩句啊!時序一入秋天,台灣中海拔地區和中緯度國家,楓香的葉片由綠逐漸轉為淺黃,繼而金黃、微紅、橙紅、殷紅,色彩繽紛亮麗,甚為迷人,故有不少國人,為了追逐楓紅,不惜上山甚或遠出國門。 楓香是落葉大喬木,樹幹暗灰色,有縱裂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掌狀三裂(幼時或為五裂),成三角形,鋸齒緣,葉片搓揉後有蕃石榴的香味。花單性,雄花為穗狀花序,雌花為球形頭狀花序,雌雄同株。其木材可供建築,亦是栽種香菇的優良段木。蒴果可作為乾燥花素材,落葉壓乾後,可做成書籤。 一般民眾常分不清楓香與青楓(又名槭樹),因為葉形極為相似。要區別她們, 得先從葉序著手,楓香的葉是互生,青楓葉是對生。如在結果期,就容易辨識了,楓香是球狀蒴果,而青楓結的是翅果。此外,楓香樹型較高聳,青楓枝葉橫展,樹高較楓香矮。至於三楓五槭的說法(指葉的裂數)則不足採信! 一棵樹要被認定為老樹,須具備三個條件: 1.樹齡要50年以上 2.數高要超過15公尺 3.離地80公分處的樹圍須達2.5公尺 木柵國小的這棵楓香,雖然不是明定的老樹,但她也有三、四樓的高度,樹高大約有12公尺。她因與百年學校同處一地,時時刻刻陪伴莘莘學子,值得被保護留下,故被認定為”台北市受保護樹木”,編號1384。相信暇與時日,她定能與時俱進,晉身老樹的行列。可惜的是,近日看她,卻是一樹光禿,身上連一片葉子都沒有,好可憐喔!這可能是八月”蘇迪勒”颱風,和九月”杜鵑”颱風,兩次強風連續摧殘所致。但她仍然屹立不搖,相信以她堅強的生命力,必能度過生命的寒冬,來年再展風華!
2015年的10月18日早上,何文賢老師帶我們來訪視位於木柵路一段238巷內的一棵老樟樹,目前已編號為台北市第1514號受保護老樹。 王積祝家的老樟樹,至少有85年歷史,該棵老樹是北市第一棵被登錄的受保護樹木。 這棵老樟樹的故事跟我們文山社大有關: 2000年的春天,當地住戶王積祝先生與王太太陳之筑女士,來到台北市文山社大反映說,他們家所在的巷子長九十公尺,有十九棵大樹,住不到十個居民,卻面臨市府要來砍樹拓寬巷道的情況,請文山社大幫忙設法留住這一條綠色巷道。 一群來自文山區幾個里的居民,透過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發起號召,從台北市的都市熱島效應很強、居民需求、公帑支用效能等面向,加以評估,認為這是很不理想的措施,於是聯合幾個社區組織發起【老樟有情 文山有愛】的活動,邀請老樹爸爸廖守義老師幫忙導覽解說、客家籍音樂創作者顏志文老師來演唱、指南國小兒童劇團表演等,許多人來參加並連署,表達「保留老樹的心聲」。 經過大家的努力,終於在2000/2/16 文化局會勘木柵路一段二三八巷老樟樹,會中決議保留老樹,是為臺北市後續推動「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之濫觴。 這次訪視中,大家本來在圍牆外欣賞老樟之美和老桂之香,也許聲音較大,驚動屋裏的主人王積祝先生與王太太陳之筑女士,問明原因之後,開大門歡迎我們入內參觀,也跟我們介紹這些老樟和老桂樹的歷史,和當時如何保護老樟的經過。 三樓高的桂花樹,也是日治時期所種植。 桂花正開,為何都是雄花? 粗大的莖幹與根系受到石牆的保護 節錄6篇文章,請大家參考: 附錄1(摘自蘋果即時)015年09月10日20:12 絕對不是妖怪 …
“陂” 係指兩山中間之低地、谷地,常有小溪流過。木柵的陂內坑有陂內坑溪川流其間,形成濕潤的環境,特別適合某些植物的生長。而 “水氏三姊妹” 顧名思義,就是適合生長在溪澗旁潮濕的低海拔森林中之植物。 一、首先介紹大姊 ”水同木” 台灣原生樹種,桑科,榕屬。常綠喬木,樹皮褐色。單葉互生,厚紙質,葉面光滑,長橢圓形或倒卵形,葉全緣大型,葉背的葉脈有二級分支,嫩葉紅色。雌雄異株,隱花果球形,具短梗,光滑無毛,可見明顯皮孔,有白色斑點,密生於樹幹上,或分散在枝條。熟果橙紅色,是鳥類和松鼠之食物。腐果是甲蟲及蛺蝶科蝴蝶的最愛,也是長斑擬燈蛾的寄主植物。 水同木,單葉互生、全緣大型、葉脈明顯 水同木,葉背的葉脈突出、二級分支明顯 水同木,樹皮褐色、枝條橫生 二、二姊 ”水冬瓜” 又名水東哥、水管心、大冇樹,也是台灣原生樹種,獼猴桃科,水冬瓜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瘤狀斑點,常被麟片,其幼枝、嫩葉及葉柄均有黑褐色短剛毛。單葉互生,葉片為橢圓形,甚長,可達20公分,葉緣有鋸齒,葉表有細毛,葉面和葉背中肋均具肉刺,嫩葉為紅褐色。聚繖花序腋生,花小,粉紅色,五裂。漿果球形,成熟時呈白色,味甜可食,具宿存萼,果實汁稠如鼻涕,原住民稱之為 “鼻涕果” ;白色熟果配上宿存萼,常令人以為是白色花苞,要小心上當哦!…
一、化作焦炭也相思-相思樹 韭菜花開心一枝,花正黃時葉正肥。願郎摘花連葉摘,到死心頭不肯離。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樹頭結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時? 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斷做柴攀。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離樹何時還。 郎槌大鼓妾打鑼,稽首天西媽祖婆。今生夠受相思苦,乞求他生無折磨。 綠陰陰處打檳榔,蘸得蒟醬待勸郎。願郎到口莫嫌澀,箇中甘苦郎細嘗。 -台灣竹枝詞 梁啟超 二、淺談相思樹 相思樹又名臺灣相思、香絲樹、相思仔、假葉豆,為豆科含羞草亞科金合歡屬植物。原種於臺灣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一帶。臺灣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廣泛種植至全臺各地。 .特徵: 相思樹屬常綠喬木,樹枝摸起來較平滑無刺。在種子及幼苗階 段,可發現它的“真葉”(真正的葉子,有別於稍後的葉柄變態 葉子形狀的“假葉”,真葉是二回羽狀複葉,在相思樹長大後 ,葉子會退化成假葉。因相思樹生長在較乾旱的地區,為了減…
一.前言﹕ 北台灣的春天,從來沒有如此冷過,又冷又濕的天氣接連近整個月。從中國華北吹來的季風夾雜著一波又一波的雨。沿著海峽,順從淡水河口吹來台北盆地的最南端山系「貓空」一帶,濕冷的風和雨帶來不便和討厭,但也帶來此地最佳的〝天賜禮物〞-雲霧飄搖,終年濕潤微雨,晨昏之間帶著詩意的迷霧...這種丘陵地,溼冷淺淺的一座又一座不高不矮的山地...像極了原鄉...那產茶又懂茶的福建安溪。 我們在風雨交加的巴士站前,熱呼呼地展開文山學景美溪左岸的第一堂課。今天,秋蜜老師要引領我們認識貓空的文史和地理環境還有這片不大卻也吸引往大台北都會人,三不五時驅車前來的茶區,台北人得天獨厚;一小時不到,便可藉由各種交通工具上得山來,或穿山越嶺,有各條大小不一的山徑步道可健走、慢行...而或是三五好友覓一溫馨的茶莊或角落,泡茶、品茗、暢談心中之塊壘,極目四望,青綠山色,一洗塵埃...。 「貓空」這塊台北南區的心肺寶地,清初,是泰雅山胞傳統的獵場...乾隆年間,漢人溯淡水河,一路蠶食鯨吞的進逼到拳山堡。沿景美溪上溯到石碇、深坑、木柵...原住民天性純樸,不擅陶朱...之所以如此一路退敗,中間或有些許抵抗(出草),但終究抵不過漢人的〝人海攻勢〞(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從而退居更遠的內山去(烏來、孝義...)。這部移民史,血淚斑斑。入墾的漢人,十去六回頭,有人丟失生命,但原住民也好不到哪裡,被迫(或被騙)退居更遠更高的山地...。想來貓空的今日繁盛,中間有許許多多的血淚和傳說吧。 二.什麼是貓空?貓空的前世今生地景和人文 「貓空」,台語是〝有皺摺的孔洞〞之義;有音無字借此一用。 是河流日積月累之下切割運送的自然現象,大小不一;歪七扭八的壺穴,遠望之,閩人便脫口而出「貓空!貓空!」。 這是典型成語,滴水穿石的寫照版,當然自然界也信服〝吃軟不吃硬〞,而有關貓空的自然形成,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多作探討。 貓空或貓空茶區,係指文山區下轄政大里和老泉里而言。 面積:7.4平方公里 人口:7470人 戶數:2687戶 而茶區大多數是"老泉里"的轄區,張姓是此地的大姓,也是入墾最有利之人士。關於貓空/老泉里的開發史相傳如下: 西元1746年(乾隆11年)泉州人陳文選入山煮腦(樟腦),不幸被山胞所殺,西元1748年(乾隆14年)泉州人高阿泉繼入墾山,阿泉里便因之而名,而見諸文字的開拓史;有下列二古文契留傳。 西元1824年(道光4年)猴山岳坑庄/大小坑水流通灌溉-古地契…
第 15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