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臺北市文山社大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2024年10月27日舉辦綠色健身房工作假期,吸引近三十位民眾參與文山森林公園手作步道的維護,當天酷熱高溫達三十度,很多民眾都是首次參與彼此並不認識,在步道師的指引下,大家分工合作,樂在其中。 遊客腳下踏過幾秒鐘的石階,是集結很多志工默默付出的汗水和體力,也讓參加的民眾更加認識一條都會型的公園步道維護多麼不易,友善環境需要大家一起身體力行。 公民記者 貝思特 臺北報導 / 臺北市文山社大公民新聞社
志工每月除綠癌 守護生態展決心 https://www.peopo.org/news/807186 文山森林公園志工隊日進行每月例行的除綠癌行動,儘管天氣炎熱,志工們仍全力清除名列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的植物小花蔓澤蘭及其他外來強勢種植物,為維護生態盡心盡力。 小花蔓澤蘭被稱為「植物殺手」,因為它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生長速度極快,能迅速攀附包覆其他植物,導致該植物死亡,因此也被稱為「綠癌」,是台灣山林中難以根除的外來威脅之一。 本次清除區域為文山森林公園大樹平台沿線兩側,志工們除了移除大量小花蔓澤蘭,也發現黃金葛與美洲含羞草等外來種,其中黃金葛雖常見於家中盆栽,但在野外可攀爬至樹冠,奪走陽光,抑制原生植物生長。今日移除的黃金葛葉片甚至比人臉還大,顯示其生長力驚人,對森林造成嚴重威脅。 參與的志工表示,透過活動不僅能為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也可兼顧運動與結交朋友,成為他們每月固定參加的行程。志工們的持續投入,正是守護文山森林公園原生生態的重要力量。 公民記者福哥台北市文山區採訪報導
文山區仙跡岩有一條步道,位於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的後面,它是景美山(仙跡岩)唯一以自然生態工法手作的步道。2014年9月27日與10月5日共安排兩次實作體驗,皆由當地居民、學生以及關心民眾一起用木頭和石材為材料,搭配非動力機具維修步道,使步道能自然融入環境中,不造成生態負擔。既保護步道不受人工水泥設施干擾,也讓行走的人更貼近自然環境、感到舒適。 千里步道協會調查發現,台北市政府列管的136條步道,總長114公里,其中有水泥、花崗岩等不透水或進口石材鋪面者高達74%,木棧道佔4.62%,完全自然的步道卻僅有10%。 千里步道協會表示,景美山仙跡岩風景區內有8條以上的步道,步道出入口也超過14個,唯一的自然步道卻只有海巡支線。為了加以保護,此次與文山社區大學、北市大地工程處、文山區公所合作,選在這裡辦理2次實作課程。 當天所有民眾分成兩組,一部分參與民眾以木頭施作步道路緣或做成木階梯;另一組則將原本容易積水泥濘的軟土挖起來,改鋪上碎石方便行走。經兩次實作後,剩餘的後續維護工程,將由大地處協助,由社區居民接棒負責。
景美集應廟為景美地區150多年歷史老廟,台灣傳統老廟於節慶必演出各種酬神戲曲,尤其是早期農業時代更是鄉里間年度盛事。到廟埕看戲,也是一年之內難得的庄民休閒活動。 一般演出野台戲,以歌仔戲、布袋戲為主。戲台是以木板臨時搭建,演完即拆除。漸漸地,廟方為能滿足戲班演出,及庄民看戲需求,有建立長久使用的戲台。 景美集應廟廟埕戲台建於1959年(民國48年),所以戲台構造為鋼筋水泥所建造。之後,由於集應廟邊攤販活動活絡,攤販空間發展至廟埕前方、側方,整個集應廟全被攤販圍繞,甚至於廟埕戲台下方四周也被攤商所使用。一直到1980年代是景美市場最繁華時期,周邊商圈形成「一日三市」,早上菜市場到中午,晚上夜市從傍晚到深夜,加上周邊全天店面興圈,真是人潮錢潮滾滾。 1990年代,台灣商業模式隨著經濟成長,新型態商業模式陸續引入,百貨公司、商店街、量販店、超市、超商陸續在台灣市場興起,新商圈吸引新一代消費客群。景美市場在原地踏步,無法滿足時代需求,人潮逐漸淡去。 景美集廟是市定古蹟,廟方為吸引更多來景美逛街購物人潮,希望整頓廟埕四周環保及戲台附近攤商,並逐漸收回不合理的使用,將來待法律程序完成,希望拆掉廟埕戲台,使廟前廣場為地方的文化活動場所,並在景文街設置廟門牌樓,成為景美捷運站1號出口觀光地標,帶動景美市場再造新時代風潮。
1.日治初期的初等教育 日本治臺初期,臺灣總督府並未建立完整的學制,為因應現實需要,1896年先設國語傳習所,兩年後設立公學校加以取代。在初等教育部分,臺灣人學童就讀的「公學校」、原住民學童就讀「蕃人公學校」、日本人學童就讀「小學校」。三個系統分軌進行差別待遇教育。公學校的教育目的在「涵養國民性」、練習國語(日本語)、修練實用技能」,不以升學為前提。 2.日治時期的景美國小 景美國小創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原為「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以集應廟龍邊(左側)廂房為為教室,是日本人在文山地區首度設立的教育機構。次年,改隸台北國語傳習所。1898年9月30日依「臺灣公學校令」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1901年成立女子部。1904年於景文街現址購置校地,闢建校舍,學校始具規模。並於1941年公、小學校合併,改稱景尾國民學校。 3. 1915年景尾公學校的畢業合影 由照片可知,1915年景尾公學校的畢業生人數不多,約只有十五人上下,應與此時臺灣民眾受教育觀念尚未普及有關,據統計1915年公學校兒童入學率未達10%。穿著上似仍以漢服為主,髮型上斷髮者有之,然辮髮者似居半數以上,這種現象可從當時日本對於臺灣男性辮髮採取漸禁政策,僅透過學校教育和媒體加以宣傳鼓勵,直到1915年才透過保甲制度全面推動斷髮來理解。
日本政府於1919年(日治大正8年)在現在景文街與景興路282巷交口處設立公有市場,這也是景美老街頂街與下街的分界點。之後景美街的市場就以公有市場往北(往下街進興宮的方向)延伸,形成在景美街的兩側攤販林立。大多數是店家或住家前方的道路出租給攤商,有些攤商是每日租用的常期租戶,有些一周租一次或兩次的流動租戶,早市與夜市分開租。 而由公有市場到進興宮又分兩段,前段到景美街48號止,上方以鋼架及霧面玻璃為遮雨棚;過了景美街48號則未施作遮雨棚,店家以活動式的伸縮塑膠帆布來當遮雨棚,下雨天溼答答極為不便。這也可說是一街兩制,說明景美街改善的困境。 照片中式1960年代的景美菜市場,可清楚了解生意人在景美街的道路兩邊擺攤做小生意,與現在的狀況差異不大,這樣看來景美街的現況,已經是50年來傳統景象了!官方也請多次請專家提出專案改善方案,但依然原地踏步!
在景美溪畔景美街頭屹立半世紀的許興泉洋樓,1982年因開闢景興路及拓寛木柵路,部份土地被徵收,南半邊前後遭多次拆除,洋樓因此成為半壁廢墟,並一度成為居民擔心的危樓,爭論不休,今非昔比,令人唏噓! 由被拆除後的狀況來觀察,二樓陽台兩側原應分立兩根希臘愛奧尼克式的立柱,現存一根,柱頭四角各有一秀逸纖巧的渦卷裝飾。其他在樑柱承接轉角處,二樓欄杆,二樓樓頂女兒牆及側面弧形山牆等建築外觀,均呈現匠師的藝術巧手。 因賠償訴訟及產權問題,洋樓遲遲未能重建。2012年6月僅剩半壁殘垣的許興泉洋樓終被徹底鏟除改建成新大樓,起造人是原豪宅主人許能才先生的四子許春輝先生,新樓於2015年完工,因二、三樓立面保留「許興泉」商號名稱及原來洋樓的愛奧尼克式希臘古典柱頭樣式,讓豪宅的歷史得以延續,2016年並榮獲第18屆國家建築金質獎。
1997是景慶社區發展協會出版《梘尾・景美鄉土專輯》的一年,為景美地區留下了可貴的文史資料,也是舉辦「景美人文日」的一年。 「景美人文日」由景慶社區發展協會、世界新聞傳播學院、陽明信用合作社景美分社、陽信文教基金會合辦,當日景慶社區發展協會的高理事長銘發致歡迎詞並介紹景美人文日的由來。主辦單位在景行公園安排表演節目、民俗童玩攤位(仙人擺渡)及品嚐文山春茶,景美國小合唱團等多個學校、社區團體都上台表演歌唱、相聲,公園內還有景美老照片展,也有透過跳蚤市場進行環保宣導,資源回收,吸引了不少親子參加,公園裡裡外外都擠滿了人潮。 這項活動特別發行了景美護照,免費贈送給民眾。拿著護照的民眾,循著護照標示的地圖到狹小的景美街上的百年老厝、景美集應廟、景美國小百年金龜老樹…處古跡尋幽訪勝。參觀過的民眾都表示,每天到景美市場買菜、逛街,卻從未發現景美歷史就在其中。 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1995年,致力於社區在地人文傳承及環境美化,打造溫馨美麗的理想家園。短短兩年即有如此的成果,實令人敬佩。惜人文日似乎僅舉辦過一次,未能成為一種行之有年的傳統,殊為可惜。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是景美地區聯合遶境的例行慶典活動,民國108年11月11日景美集應廟在景後街架設臨時祭壇,是慶典活動的起點及終點。 己亥年參加遶境的廟宇陣頭有進興宮、木柵集應廟、景美代天宮、景美十五份福興宮、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福興巖清水祖師廟、公館福德宮、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木柵忠順廟、文山溪洲福德宮、景美集應廟共十一座廟宇的陣頭神轎共同參與。 上午九時開始拜廟,十時準時出發,中午於文山運動中心休息,至下午五點結束遶境活動。遶境時有警車隨隊監督,盡量以電子炮取代傳統鞭炮,以符合環保的潮流。 108年少了萬隆集應廟,增加文山溪洲福德宮,遶境路線與往年有局部改變,以遶境至當年度參加的廟宇拜廟為路線規劃原則,遶境路線如下: 景美集應廟後方廣場出發→景後街→景新圖書館左轉→景興路→景美代天宮→景興路→興隆路二段22巷會元洞清水祖師廟→三段112巷紫雲宮(112巷8弄7號)→文山運動中心(中午休息)→興隆路三段(警察學校、萬芳醫院)→興隆路二段福興宮(福興路4巷9號)→一段興福巖清水祖師廟(興隆路一段99巷) →直行羅斯福五段→羅斯福路五段170巷→-汀州路四段左轉→右轉溪洲福德宮→右轉汀州路四段(師大分部) →羅斯福五段206巷→公館福德宮→羅斯福路五段、六段→景福街→萬慶街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景福街230巷→育英街→左轉羅斯福路六段→右轉車前路→左轉景文街→進興宮→繞轉景美集應廟神尊拜廟→廟後廣場(圓滿)
1.台北製罈會社(1927~1947)與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1949~1985) 「公賣局製瓶工廠」全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其前身為「台北製罈會社」(「罈」,是酒瓶的意思)。製罈會社坐落於今天羅斯福路六段142巷,是景仁里寶貴的文史重地。成立於1927年(日治昭和2年),成立的原因是為了提供在地居民就業機會,由令人敬重的景美耆老林佛國先生會同幾位好友捐地數甲,爭取「台北製罈會社」到當時的景尾設廠。 為了運輸產品和原料,當時的萬新鐵路在今天羅斯福路六段、三福街口處設有「製罈會社前車站」,並有一小段支線沿著溪口街直接進入製瓶工廠。當時的台北製罈會社,讓景尾地區的經濟著實有著飛躍性的發展。 台灣光復後,1947年(民國36年)改稱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景美第一製造廠」,算是個過渡時期,兩年後,1949年(民國38年)即被菸酒公賣局接收,改稱「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1985年(民國74年)之後,改為「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所」及「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類研究所」。 2.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員工的休閒活動 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員工公餘的休閒活動是什麼? 照片中讓我們知道當時一群員工似乎在公家提供的休閒娛樂室中下棋聯誼,有人穿著襯衫,也有人似乎僅著T恤形式的汗衫,一派輕鬆。下的是圍棋,而非象棋,與現今一般公餘的文康活動也大異其趣。
一、迎香慶典活動背景 辛卯年(民國100年)農曆正月20日(國曆二月22日),由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神尊回北投恭奉一年,並熱鬧舉行北投及淡水地區的遶境活動(詳見本部落格景美集應廟分類中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迎香慶典的報導)。壬辰年(民國101年)依往例由景美集應廟至北投迎老祖及老媽回鑾,依輪值順序今年由祭祀公業高同記主辦,時間已於去年歲末請示保儀尊王,訂在正月21日(國曆二月12日)進行迎香慶典。 二、迎香慶點準備出發 連續幾天陰雨濕冷的天氣終於放晴,當天非常難得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一大清早,四頂神轎已移出在景美集應廟廟埕(兩頂是二祖二媽的坐轎、另兩頂是準備至北投迎回老祖老媽的坐轎),擇良辰也將保儀尊王分靈的二祖及林氏夫人分靈的二媽神尊由神龕請至神桌上。陣頭陸續到位,六點半將二祖二媽神尊經過香、過火,請至神轎上安置妥當。六點四十分在菁桐聚樂社女子北管團的引領下,步出廟埕,步行至集應廟後方停車場,開始往北投集應廟進行迎香的慶典活動。 這次景美集應廟的迎香隊伍,依序是前導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轎、迎香信徒遊覽車,由景美集應廟後方停車場搭車出發,直接前往北投集應廟。 三、北投集應廟送行 約七點四十分到達北投集應廟,在廟埕進行迎接轎神轎儀式(鳴炮與衝轎)。景美集應廟代表入廟祭拜,並請出老祖老媽神尊入轎安置。 在八點時刻,神轎步出北投集應廟,廟方安排進行送轎遶境儀式。步行遶境路線較為簡單,由北投集應廟出發,經稻香路左轉中央北路一段,接中央南路一段,右轉三合街二段至捷運奇岩站前。 遶境隊伍依序是北投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香爐車、竹子湖保儀尊王神轎車,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驕,前導轎車、淡水坪頂集應廟令旗車、興福寮真聖宮大鼓車、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淡水國隆社北管團、坪頂集應廟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淡水玄樂社北管團、北投集應廟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披虎皮)。 在捷運奇岩站前十字路口進行最後送轎儀式,各廟宇的保儀尊王神轎在激烈的鞭炮聲中來回對衝,完成儀式後,陣頭神轎分別搭上車前往景美。 四、迎香隊伍回景美遶境 大約十點遶境隊伍搭車抵達景美,在台師大公館校區下車整隊後,步行遶境回景美集應廟。 遶境隊伍依序是前導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前導轎車、北投集應廟的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香爐車、竹子湖保儀尊王神轎車、淡水玄樂社北管團、北投集應廟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驕。 在景美步行遶境路線是由台師大前羅斯福路五段往南方向行進,後轉入景文街,在文山劇場對面的迎香慶點牌仿進入景美街,經過擁擠熱鬧的景美市場回到景美集應廟。 五、圓滿完成迎香慶典活動…
第 2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