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廟位於和興路中段、埤腹核心地帶,鯉魚山南面的半山坡上,名為「永興廟」卻是供奉土地公的廟宇。永興廟已有150年以上歷史,最初為一福德正神石碑,之後才建廟。該福德正神石碑今仍置放於石質香爐後供民眾祭拜。
永興廟外觀,廟旁受保護老樹為擎天樹
香爐後方為最早的福德正神石碑
在永興廟廟前有兩方石碑並立,都叫「福壽碑」:較新的福壽碑立於民國58年,碑文清楚,是在讚頌福德正神土地公庇佑地方的功德,信徒捐獻土地建廟永久奉祀,祈求地方永興,人壽年豐,並將獻地建廟的信士列榜刻碑永誌紀念,碑文曰:
福壽碑〈橫幅碑名〉
和興里永興廟捐獻土地紀念碑
偉哉大哉,福德正神;廣施恩澤,保民四方;
神功浩蕩,物阜民康;境內清泰,賴我神光;
推仁錫福,惠我梓邦;謹獻土地,以壯廟堂;
全里感戴,常兆隆昌;願神庇佑,時降吉祥;
人壽年豐,百事興旺;馨香頂禮,永祀無疆;
獻地信士,書列左傍;聊表虔誠,藉誌不忘。
信士 劉宗塗 敬獻
中華民國 五十八年 七月 謹誌
另一方外觀很有年代的福壽碑,立於日本明治3年,碑體風化嚴重,碑文模糊,文字殘缺不全,後人的描紅也只有上半部分的碑文。檢視描紅文字的內容應是早年永興廟董事會人名榜,碑文為:
上圖,新、舊兩方福壽碑現狀:舊碑嚴重風化,碑刻文字模糊不清;新碑碑文清楚。
福壽碑〈牌?〉〈橫幅碑名〉
謹○碑〈埤腹?〉○○永興廟○○○○
董事人〈會?〉○○
吳陳國 高鄧坤 高○○ ○○○
周自遠 高仕居 鄭九○ ○○○
周連生 周士○ 陳○○ ○○○
黃士選 李連登 周○○ ○○○
高士樣 陳上海 ○○○ 王○○
明〈同?〉治三〈三十?〉 年丁酉〈?〉○○○○○○
對永興廟這一新、一舊兩方福壽碑,發現有些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新福壽碑文字清晰、內容明確。舊碑風化嚴重,文字殘缺,經過整理、描紅的文字發現有一明顯的錯誤,就是立碑時間的「明治3年」與歲次「丁酉」年發生矛盾。
我認為此兩碑是兩碑一體,所記為同一件事。
首先,兩碑並立、同稱「福壽碑」;其次,審視碑文內容,新碑明白記載,「獻地信士,書列左傍;聊表虔誠,藉誌不忘」。舊碑立於新碑的左傍,明顯是人名榜,也就是新碑所載獻地建廟的信士。因此兩碑應該合在一起看,或是兩碑結合視同一個碑。
推測可能情況是,民國58年永興廟重新整/改建後,主事者將已殘破、記錄早年捐地建廟的石碑進行整理,同時再立一新碑,補充說明早先前人捐地建廟的事蹟。至於碑文描紅,可能是在新碑立後多年,再次整修,後人將兩碑一起描紅。
舊碑上年代的錯誤應該不可能發生在原始立碑者,而是因風化碑文模糊,後人描紅的無心之誤。考察舊碑描紅在年代上的錯誤/矛盾,有可能為:「同」治誤描為「明」治;「3」年有誤,可能是1~9的任何一個數;「丁酉」根本不明顯,誤描了;當然也可能兩或三處同時出錯。
A. 若丁酉年無誤,則近兩百年的丁酉年為:1957〈民國46〉年、1897〈明治30〉年、1837〈道光17〉年。以上三個年份中,有可能是「明治30年」,也就是「三」年原來為「三十」。但從碑文文字間隔看,該數字應是1~9的個位數,除非「三十」用「卅」的縮寫法。
B. 若「明治三年」無誤,當年是清同治9年,1870年,歲次庚午。此情況也與「丁酉」年不符,而且台灣仍處清朝統治時期,也不可能使用日本年號。
C. 若是「明」治有誤,則同治3年,歲次甲子,西元1864年,歲次不符,但比較擎天樹年代,接近建廟年代。史料記載約於乾隆7〈1742〉年,有泉州人高培○等人來到埤腹從事開墾活動,因此,到同治3〈1864〉年已歷120年,埤腹地區開墾應已大致底定,這時地方人士捐地集資建廟永祀福德正神,應屬合理。
以上討論簡略歸納如下表:
年 分 歲次 西 元 說明
同治 3年 甲子 1864 歲次與碑文丁酉矛盾,但接近建廟年代〈參照擎天樹〉
明治 3年 庚午 1870 歲次不符,且台灣仍處清朝,不可能用日本年號
明治 30年 丁酉 1897 歲次符合,但碑文文字間隔為個位數
從上討論與推理,我以為,舊碑年代為同治3年〈歲次有錯〉與明治30年〈數字有錯〉兩者都有可能。同治3年、明治30年兩年分相差33年,要解決此問題,應繼續從調查舊碑所列人名的身分、事蹟,及其生殁年代著手;其次,應再深入了解永興廟歷史、建廟沿革。此外,碑名的緣由也需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