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從啟靈堂淺談無祀孤魂信仰

、啟靈堂簡介

    世新大學往景美溪橋的木柵路一段〈約47號附近〉左側山坡上,有座不起眼的祠廟-啟靈堂。這座小祠背景美山面景美溪,整體外觀形似墳塚,屋頂以瓦覆蓋馬背形式,左前方有金亭、右側有土地公。小祠只有正面一面牆,牆面有似墓碑的牌位,形似神龕,上書「萬善同歸  有求必應 〈民國戊申年茘月建〉」;上方祠名「啟靈堂」;左下方有「三龍塑膠工業有限公司  邱正龍  敬建」,沒有神像〈牌位前關公神像為外人所放,非原有設置〉,整體牆面也沒有任何裝飾,非常簡單。

啟靈堂的外觀與正面

這座似墳非墳似廟非廟的啟靈堂,是所謂的有應公,是陰廟,也就是一般民間對無祀孤魂的祭拜形式。

    啟靈堂的形成與沿革尚待深入了解,從牌位「民國戊申年茘月建」看,是建於民國57年,但考察附近的環境,推測啟靈堂的形成,可能是拓建木柵路時〈明治36年、1903年日人鋪設台車道;後又改為公路〉、或是更早在闢建霧裡薛圳時期〈雍正2年,1724年先民開鑿霧裡薛圳引水灌溉農田〉,在當地挖到的一些無主遺骨;孤魂身分可能是原住民或是早期到此區開墾的先民。因此後人按照漢人習俗祭祀,形成有應公;民國57年木柵併入台北市後拓建木柵路一段,啟靈堂才改建成現狀。

   這種有應公信仰情況,在台灣各地從古到今時有所聞,可進一步了解有關有應公,或無祀孤魂信仰的內涵。

啟靈堂兩側的金亭與土地公

二、淺談台灣無祀孤魂信仰

宮奉有應宮是台灣地區風俗習慣的特有形式,及本質是基於對無嗣、或無嗣枯骨、孤魂野鬼的恐懼新理所產生的亡靈崇拜。有關台灣無祀孤魂信仰,這裡想了解的是:什麼是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有應公、無祀孤魂信仰的來源、名稱與類別;無祀孤魂祠廟及其祭拜的特點與禁忌等問題。

 

〈一〉、何謂無祀孤魂信仰

1. 台灣民間咸信,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後三魂各有所歸:一歸地府,到地府依生前造業受審判,自有所歸;一歸神主,由亡者陽世子孫立神主讓亡者歸附,受後世子孫香火奉祀,若絕嗣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奉祀,則該魂將淪為「依附草木,作稅祟求食」的孤魂;依附枯骨,有子孫奉祀的靈魂會安居墳塋,無子孫奉祀的靈魂仍將淪為孤魂。因此無祀孤魂信仰即是對無祀孤魂的崇信與祭拜,無祀孤魂來自無祀孤魂及無主枯骨。所謂無祀,指未建祠堂前為無香火奉祀的狀態;所謂孤魂,是指無主、無嗣、或子孫雖在陽世,但不知先人遺骨、墳塋所在地的野鬼。

 

2. 無祀孤魂信仰,或稱孤魂祭祀,古代稱厲祭,為台灣一種民間信仰或民俗習慣,也就是民間會對因天災、戰爭、屠殺、械鬥、疾疫、冤屈、罪行、車禍等因意外枉死者,或無後、夭折者的收葬與祭祀,避免這些無嗣、橫死、冤死者之魂魄,因無香火供養而於人間作祟,逐漸衍生而成的一種習俗或信仰。在台灣長期的移民開墾過程中,這種死亡者來台大多半為孤身男丁,客死異鄉後屍骨若無人收葬將成無主孤魂,民間為害怕其作祟或求其庇祐,而將之集中祭祀,形成厲鬼信仰。

 

3. 奉祀無祀孤魂所建的祠廟,學者稱為「無祀祠」,民間習慣稱為「有應公廟」,或「小廟仔」,大多數的無祀孤魂姓名、祠廟沿革多不詳。清代以來台灣民間建祠祭祀有應公,極為普遍,可能其緣起於義塚、厲祭之舊習,故以往官方對無祀祠並未干涉,有部分亦得到官方之鼓倡。但日治時認為,台灣的無祀祠廟妨害社會的進步,故被視為淫祠,並不鼓勵。

 

4. 但是,此種信仰與祭祀,與祭拜陰界神明的信仰,如城隍廟、地藏庵、東嶽殿、閻羅宮〈這些都是神廟,祭拜的是正神〉等不可混淆,亦不可同日而語。

 

〈二〉、無祀孤魂信仰起源

1. 從鬼魂面向來看     

    無祀孤魂信仰源起於漢人的靈魂信仰,認為人的靈魂不滅,故在世者對亡者的靈魂有種種的對應方式。民間相信人死後靈魂繼續存在,屍體若無人掩埋或祭祀,其依附在枯骨中的靈魂會不斷到世間作祟;是否自然死亡或遺體有無得到照料,會影響靈魂是否能順利投胎,否則會成為厲鬼而影響活者的安寧。為安撫民心,自古官方府、縣都置有厲壇來進行厲祭,祭祀無主魂魄。這也就是台灣陰曆七月普渡的習慣。

    鬼魂的分類:民間認為人死後就成鬼,鬼魂分為兩類,一為善鬼,即是祖靈,亦稱有緣鬼魂,得到子孫的祭祀。另一為惡鬼,即是厲鬼,亦稱無緣鬼魂。此無緣鬼魂又分為沒有子孫祭祀,在陰間淪為乞丐餓鬼的無嗣孤魂,以及自殺、夭折、橫死的凶死亡魂。另也有從死者與生者的差等關係,將鬼分為:一是家鬼,指的是有主之新喪未葬者及有主無嗣者;二是野鬼,即普通的無主、無祀之鬼;三是厲鬼,即凶死、枉死、疫死、暴屍在外而無主、無祀之鬼。略如下表:

鬼魂分類:善鬼〈祖靈、有緣鬼魂〉

          惡鬼〈厲鬼、無緣鬼魂〉又分:無嗣孤鬼〈無嗣祭祀,淪為乞丐餓鬼〉

                                      凶死亡魂〈自殺、夭折、橫死者〉

 

另一分類:家鬼〈有主之新喪未葬者及有主無嗣者〉

          野鬼〈無主、無祀之鬼〉

          厲鬼〈凶死、枉死、疫死、暴屍在外而無主、無祀之鬼〉

 

    善鬼得到奉祀,靈魂得以安寧可庇佑子孫;而惡鬼〈或厲鬼〉則得不到祭祀,若得不到任何處理或祭祀,靈魂飄蕩無所依歸,會作祟人間。對於此種厲鬼,民間處理以建祠祭祀,以求厲鬼轉換為厲神,成為有求必應的鬼魂,不再為害人間,通常以「有應公」或「百姓公」稱之,此種信仰在台灣各地區相當普遍。

 

    厲的意義:古人對於非自然死或無安葬奉祀者稱為厲或厲鬼。厲含有疾病、罪惡、惡鬼的意思。厲用來指鬼魂時,是指無後的死者,「鬼無後」為厲。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說:「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強死是被殺,尤其遭滅門者。因其無後,斷以遭冤強死,無法在另一個世界安息,往往會回到活人世界以威嚇恐怖手段,求覓飲食及供養或復仇洩恨。因此必須給奉祀。「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責任就落到主政者或社會大眾上。

 

2. 從歷史與文化面向看    祭祀一直是華人的文化傳統,祭祖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表現。至於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基於人道的關懷,悲憫其無人奉祀,因此為祂建祠,使之有所依歸,這也是華南閩粵民間信仰的共同觀念。此種信仰是隨閩南人、客家移民傳佈到台灣,成為台灣民間信仰。

    孤魂野鬼的產生,是從民間的鬼魂觀與祖先崇拜德觀念發展而來。認為,靈魂不滅,陰間的鬼魂與陽間一樣有需求,因此人死後,後代子孫需祭拜祖先。反之,客死異鄉,無嗣而亡、無人奉祀,將淪為遊魂餓鬼,成為厲鬼。也就是陰、陽兩世界間有緊密的互動關係:人有賴於鬼的庇佑,鬼有賴人的供養。

    此外,也有學者研究認為孤魂信仰的習俗源自古代的閩越民族,後也漸為北方移入的漢人所接受,成為閩粵民間的信仰。

    因移民社會特性的影響  台灣是移民社會,在長期移墾過程中,到台者有很多孤身、羅漢腳,且與原鄉斷絕,死後無人照顧而成無主孤魂。此外,原住民原本生息領域,在移墾過程逐步遭漢人侵佔而退往深山,先民在開墾過程挖出的原住民骸骨即成無主孤魂,漢人依俗以有應公祭祀。民間信仰有應公的動機:1、基於悲憫、同情的善心。2、因恐懼心理,怕厲鬼作祟為害。3、祈求達成私願。4、基於處境、身分、精神上的認同。5、隨俗而為。

 

〈三〉、無祀孤魂祠廟的名稱與類別

1. 無祀孤魂的名稱甚多,因地域、收葬方式、性別等而有不同稱呼。如有應公、有英公、金斗公、百姓公、萬姓公、萬應公、萬善公、萬善爺、萬善同歸、無嗣陰公、地府陰公、水流公/媽、大眾爺/媽、眾人公、眾靈公、大塚公、大墓公、聖公/媽等等。

    在福建、臺灣以有應公、萬應公、萬善爺、大眾爺的稱呼最為普遍。凡因修路、建築、遷葬所挖掘出土的無名骨骸,或有無名屍則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金斗公」、「大墓公」等;如為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以示男女有別;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如「十八王公廟」;有些醫院也設有「院公」、「院婆」的小祠廟,供奉死於院中的病患。

    事實上,台灣民間口語稱呼無祀孤魂,用「百姓公」比「有應公」更為普遍。有學者〈戴文鋒〉研究認為有應公為日治之後才有的名稱--清以前無祀祠並未稱「有應公」,民間多稱為百姓公。有應者,取其有求必應之意,鄉愚迷信,於人力無能為之情況下,動輒求諸鬼神,咸認有求必應。此名稱具有由消極的懼怕,轉變為積極的祈求的意義。

  

2. 無祀孤魂祠廟的類別:台灣的無祀孤魂,許多學者常用「有應公」一詞來概括,也就是說,祖靈以外的亡魂統稱有應公—無祀孤魂。然而,無祀孤魂名稱甚多而繁雜,台灣各地區無祀孤魂因其來源或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也有各種各樣分類方式,以下以名稱及厲神神格階序之別,略分如次:

A. 一般有應公:即一般的無祀孤魂,不具神格。各種無祀孤魂,例如有因無主遺骸致生善、惡靈異事件而建祠祭祀;有因開發挖掘出的骸骨:有因無故遭殺害,因懼亡魂為害而祭祀。此類皆屬有應公

此類有應公因死因、死亡地點、事故不同有各種名稱分類,如:野墓有應公、水流有應公、戰亡有應公、成仁有應公、殉職有應公、車禍有應公、田頭有應公、囝仔有應公、女娘有應公、外人有應公、發財有應公、牲畜有應公〈若畜魂碑有人祭拜〉、飄渺有應公等類。

 

B. 義民廟、大眾爺/媽:也屬有應公,是厲鬼,但神格處轉化、提升的過程。

「義民廟」:因協助官方勦匪、平亂而犧牲不名者,通常人數很多,官方嘉許其義行,為集體收葬、給予褒揚,建廟供奉祭祀,如新埔「義民廟」、「褒忠廟」。開台初期,清廷經常借用客家子弟力量勦平民變,但也不只限客籍,所以這種義民廟以客家地區為多。

 

「大眾廟」:因各種原因,如與其他神合祀、與祭祀圈地方互動良好,香火鼎盛,提升神格而為將軍、元帥、王爺者;又如成群無依之厲鬼,仁人善士收埋枯骨,由於懼其作祟,為建祠祀之,尊稱為大眾爺,也有稱大將爺、聖公、陰陽公、千眾爺等名稱。因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等事件而亡者,則以義×公、×義公等名稱奉祀。有學者指出大眾爺的三種不同面貌,分別為:和一般有應公相同;二和佛教信仰結合,成為冥府之神;三是成為有名有姓的大將爺,和一般王爺幾乎沒什麼區別。〈林富士〉

C. 其他類:有名有姓、來源清楚,生前為善,貢獻地方但無後者,地方人士以其遺產建廟供奉,或無後嗣者,生前先約定以田產交換某家後代的奉祀;從其來源而論,也是屬於無祀孤魂信仰,然而因為有名有姓,其信仰也就被冠上姓氏或以其特性來稱呼。此類有應公的神格發展並不明確。

 

但是,古代生前有官職爵位,枉死之後已被視為神明者;或有功績過世以後,經天子、朝廷或諸侯追贈封號者,如保儀尊王,已為正神,就不能被視為有應公。現代雖無帝王敕封,若如經地方人群廟主神敕封,則會升格稱為某某將軍、某某元帥、某某千歲等,也是脫離有應公。如南部地區的王爺信仰。

 

〈四〉、無祀孤魂祠廟與其祭拜的特點

1. 無祀孤魂祠廟的特徵:有應公的祭祀多於死者骸骨發現或罹難處建立小祠祭拜,即所謂陰廟,部分並結合墓塚、骨灰罈或金斗等祭拜。一般而言,陰廟小祠多無廟門,也無門神,門楣上常懸掛有紅布,部分題上「有求必應」字樣。屋脊亦不做鴟尾等雕飾,與一般廟宇不同。祭祀後,焚燒銀紙,廟旁所建焚燒紙錢之處亦稱「銀爐」。不設籤詩桶。

2. 無祀孤魂的祭拜的特點:有關台灣民間社會對神與鬼的區別,李亦園教授認為,神與鬼有相當清楚的區分,如拜祖先,拜的對象是牌位,無論是個人牌位或集體牌位,都只是一個木製牌位。鬼與神的差別在於有無神像,他說,成為神者就必須塑成偶像而供奉之,所以稱為「神像」,而祖先只是鬼的一種,因此不能塑像,只能製成牌位供奉。同樣的,一般未達神格的鬼廟,如有應公、萬靈公、「好兄弟」(無主的白骨)等,都不能塑神像,只能有牌位,或寫在廟牆上,甚至拜一個骨灰罐而已,這也就是在台灣民間信仰的寺廟中有所謂「陰廟」與「陽廟」的分別。

   歸納有應公的「陰廟」有以下特點:

一是使用牌位,原則上沒有神像;

二是大多為「三面壁」式的小廟;

三是祭品都是熟食茶飯;

四是陰廟所燒冥紙為銀紙而非金紙;

五是陰廟所供奉的無主枯骨沒有生日可祭,祭期大都在農曆七月的「普度」;

六是陰廟的管理少有管理委員會或神明會等有組織的行動;

七是一般人很少從陰廟分香回家;

八是陰廟少有立光明燈者(但已有例外);

九是不提供籤詩的設備;

十是來陰廟拜供的人會獻上一條紅布掛在廟前,名為「謝綵」,其意義在於藉紅色的象徵避陰氣的污染。

 

上列特點似乎強調,神像之有是判斷神鬼區別很重要的標準,但卻不是絕對,是有例外情形。實際上現今無祀孤魂廟以牌位和塑像供奉的,為數不少。不過,無論有無神像,一般人還是將其視為百姓公,屬於無祀孤魂,和一般真正的神明還是有所區隔。

3. 孤魂祭祀的禁忌  

一般無祀孤魂身分不明,生辰、死亡日期不詳,因此台灣民間祭祀孤魂的   祭儀,最常於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節舉行,或於醮祭的最後一天也常有普施孤魂的儀式。一般而言,臺灣民間忌諱於日落之後前往陰廟祭祀,除非是賭徒求勝,或祈求違法不正之事。此外,若在陰廟有所祈求時,包含單純求平安,若日後心願達成,必定要還願。

       

〈五〉、對無祀孤魂信仰的一些討論

    1.有應公神格可能提升、發展:神鬼有階序,神鬼有階序 有應公可能各種原因,經一定歷程而提升成神格。學者指出,民俗信仰中的神祇體系是 中國官僚體系的反映。民間的觀念認為鬼神是有所區別的,並以有應公、百姓公等概括無祀孤魂,並將此類厲鬼視為一種階級,在鬼神觀念裡安插了一個位序。但是無祀孤魂,在某些原因及條件下,經過了靈異傳說、民間闡述與良好互動的階段,有應公的厲鬼神格,可能轉變、提升成具有元帥神祇性格,民間的闡述是由鬼成神的重要動力。從厲神的發展論,一般的無祀孤魂與知道姓或名的無祀孤魂,是可以有些區隔的。一般不知姓名的無祀孤魂,通常發展有限,不管其祠廟的發展為何,甚至有了部分神祇同祀,在一般民間的觀念裡,它還是百姓公或有應公,也就是說它還是屬於厲鬼信仰。然而有名有姓的厲鬼,其發展可能由厲鬼逐漸轉化為元帥,類似王爺神格的神祇。學者李豐楙更指出在民間鬼神世界的建構上,民間比較傾向靈驗性,儒家比較傾向道德性、教育性,而道教則兼具有靈驗性與道德性,各家的信仰理念在祭祀習慣上有所差異。而民間以較原始的宗教信仰習俗為基礎,適度地吸納儒、道及佛教的部分思想,展現民眾的信仰習俗與活力。

 

    2.台灣民間社會對無祀孤魂有一種看法,反映著民眾內心深層的價值觀念:有應公因其不具神性而有人性,能回應正神難以回應的祈求。民間認為,大神、正神祂們是制法、執法者,致力於維繫社會道德與規範。正神的階序愈大,愈不會參與賭博之類違法違序之事,階序小的正神如土地公要服務地方群眾就可能被捲入「大家樂」,不敢向神祈求的事,便可轉求於無主鬼魂。賭徒大都相信,大神是正神不會管「大家樂」,只能向不具神性而較有人性無主鬼魂祈求。也因此,大家樂盛行時,賭徒往往求助於「有應公」,藉由各種靈異傳說,就使此類的無主孤魂香火大興。

 

    3.台灣無祀孤魂信仰應可視為「進行式」及「變動中」的神靈:民間對此種孤魂信仰其看法是相當活潑的,對於此類信仰,或因地方社會的變遷,或因信仰本身的條件,都有可能讓某些厲鬼信仰在種種機會中蛻變,而有較為不同的發展,祂可能停留在厲鬼階段,也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神祇。所以看待這些厲鬼、陰神或是厲神,應該以「發展中的神靈」視之,將其視為發展中的信仰。

 

參考資料

王治宇,台灣的無祀孤魂信仰新論--以竹山地區祠廟為中心的探討,

許獻平,台南縣北門區有應公信仰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 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戴文鋒,台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察,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第18卷第3期〈民國100年9月〉,PP141~173

台灣的陰廟信仰,靜宜大學中文系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孤魂信仰,維基百科

  

三、結語—對踏查過的有應公〈無祀孤魂祠廟〉的回顧

 

    過去一年多我們在景美、木柵踏查過具無祀孤魂性質的有應公:除先前提到的啟靈堂外,還有景美竹林義應公廟、興隆路一段和伯公廟、景美溪橋橋頭下的萬善堂、新店碧潭瑠公圳取水口的萬善同歸。將各小祠狀況歸納如下表,略作回顧:

在景美與木柵地區應還有許多有應公祠廟,及其不為人知的故事,有機會可再進一步的調查與了解,為文山文史留下一些資料。

 

下圖位於景美溪橋下的溝仔口萬善堂;

下圖位於景興路  巷山坡的竹林公及神像

下圖由育英街遷移過來與竹林公、地藏王合祀的義民爺,稱義應公,神像為由外送來安置者

上圖左,景興路竹林義應公廟的入口簡易牌坊;上圖右為與地藏王合祀的義應公與竹林公

 

下圖和伯公紀念會館外觀、室內牌位、金身

下圖   新店碧潭瑠公圳取水口附近的萬善同歸

 

 

 

 

 

 

 

 

 

 

 

 

 

 

 

 

 

 

 

 

 

 

 

 

 

 

 

 

 

 

 

 

 

 

 

 

 

 

 

 

 

 

 

 

 

 

 

閱讀 681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邱螢輝 / Chiu 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