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商行成立時間超半百原名稱是盛貿商行,位於景美街91號,他是劉樹春創立於民國42年,如今創立人已88歲,出生於民國21年是在地景尾人,耳朵稍微重聽,外公名叫劉佛成,佛成夫婦只生女兒沒生男孩,於是女兒劉梅治招贅范兆鸞為婿。范兆鸞是從福建省汀州來台工作看流年是算命師,其父需五路去居無定所,成婚後生下劉樹春與其弟弟,樹春五歲時生母劉梅治過世,兄弟從小就由外公外嬤箍桶賺錢養大。小學畢業後13歲到基隆跟著三井產物學大人做買賣,當時稱為海蟑螂。由於交易買賣需以黃金支付,當時黃金1兩2千多元,順便做黃金買賣。民國36年228亦有記憶描述,壞人有耳聞都跑了,大學生反而都被抓了。約莫到18歲即到姑丈迪化街陳其昌魚行做學徒,騎腳踏車到南門市場、東門市場等招攬生意,推銷蝦仁魷魚乾貨等,由於人面逐漸熟悉到21歲就在景美街開立雜貨店與弟弟合開,店面兩用一邊賣菜一邊開雜貨店,太太順便幫學生做製服貼補家用,當時景美街有5、6家雜貨經營,由於在迪化街人面熟拿貨可賒欠,而其他店面是租來的,所以競爭力較優的盛茂商行就留存下來後來經指點改名煥昌商行至今,現址年底都更將改為14層樓高,一樓一樣留存店面。37歲時做景行里里長連做4屆16年,後來張水柳出來就由張里長連任6屆,劉里長任內就是仙跡巖募款改建之事有募到義芳化學兩百萬與其他募款包括收丁口錢到家家戶戶募款共募得300萬做為改建仙跡巖廟宇基金,將原先破敗的樣貌建成現在的模樣,後因仙跡巖廟宇是屬違建,於是再找地方名人許炳南等名人集資買仙跡巖周圍土地,約花一千多萬將仙跡巖合法化,近年仙跡巖亦成立慈善基金會。又當市場主任委員又為景美市場爭取到3000萬經費搭蓋遮雨棚,為多雨的景美市場美化盡心,功敗垂成下街市場有人聯名反對。年初有小中風過,目前記憶還清楚能侃侃而談,他說仙跡巖天公祖有庇佑讓他身體健康,一生中頭銜很多公務繁忙,不過他是樂在其中,也是個熱心公益的長者。
自從103年12月13日何文賢老師對景美集應廟內外的裝飾作了詳盡的解說並且推介了一本名為「聽台灣廟宇說故事」的大作後,感到台灣各地的廟宇何止千千萬,有精美石刻、泥塑及彩繪的不計其數,每一件都有一個故事,但因欠缺資料以致不知所云,有了這本書及其續作「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之後似乎對於這些故事有了霍然開朗的感覺。 這個月十九日跟隨良友登山隊到瑞芳登了三座小小的山--龍潭山、瑞芳山及秀崎山;下山時在瑞芳老街經過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廟,忽然眼睛一亮發現廟門口的石雕非常精緻,於是告別其他隊友停了下來,再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並不是我厲害而是這個故事太通俗了因此可以一眼看出),再看看他對面的另一石雕發現好像是空城計中孔明坐在城樓上的樣子,這下我的興趣來了,先向主神致敬後就到裏面把牆上的浮雕一一照了下來,回來後就按圖索驥,不料照出來的相片十分不清楚,能够明辨的只有幾張,而且要從這麼多的故中找出來也是有點難度,謹就已能分辨的幾張配合故事簡單的說明一下: 第一張就是「三英戰呂布」,這個題材似乎台灣的匠師很喜歡用,最上方是舞著雙劍的劉備,中間左邊是拿著青龍青龍偃月刀的關雲長,中間右邊手拿方天畫戟跨著赤兔馬的就是以一敵三的呂布了,下方拿著丈八蛇矛的就是猛張飛了,整個雕功十分細膩。 第二張我猜是「空城計」,樓上端坐著諸葛亮,旁邊還有兩個小童,城外則有三個帶著武器的兵將,但因與書上描述的情景不大一樣,沒看到掃地的偽裝士兵,但因與三英戰呂布分別在廟門的左右,姑且就算他是空城計罷。 第三張是王母娘娘蟠桃大會,可看出左方有侍女在後是王母娘娘,右邊則為獻壽的各方神祗,第一個應該是麻姑獻桃,第二位坦胸露肚的是漢鍾離,後面應有福祿壽三仙及八仙等,但因照得十分不清楚無法法辨別,待下回專誠去一趟再把所有的照清楚。 第四張則很明顯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間的是漢鍾離把芭蕉扇放在海面上,他右邊的是把葫蘆投入海中的鐵拐李;再右邊的是手拿花籃腳踩著金蟾的藍采和,再右邊就是踩在魚身上的何仙姑了,回過來漢鍾離右邊的是踩著玉笛的韓湘子,再來是踩著陰陽版的曹國舅,最右邊依打扮應該是張果老;天上有兩隻鳳凰,帶著兩個天兵天將,但不知何故獨缺呂洞賓,希望下回再去遇到廟祝時向他請教。 前面幾個雕塑都是在廟中很明顯的地方,但其他各處也都有不同的浮雕,目前辨認出來的只有底下一個,因為兩位武將用的武器都是雙鎚,而故事中這種情形的只有李元霸大戰裴元慶了,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淵第四子裴元慶是裴仁基的三子,兩人都是英雄出少年,都使數百斤重的雙鎚,兩人見面不由分說就打了起來,大戰數百回合仍不分勝負,兩人英雄相惜,陣前互稱兄弟各自回營繳令。依照一般的作法在兩人旁邊都會配上一名擂鼓助陣的將軍,而此浮雕也符合此特徵,因此就作此判斷了。 在瑞芳的老街有這麼一個充滿了民俗故事精美藝術的福德正神廟,可是好像也沒在其他地方介紹,據旁邊小吃店的女主人說這座土地廟已有一百八十年的歷史了,當然其間經過多次的整建,現在規模比以前大多了;此外這家弓吃店中也有很多已經消失的物品,因為以前是雜貨店,因此留下了很多專賣的招牌,例如鹽、酒、烟等的鐵牌,還有一些香煙的盒子,甚至還有很多以前的飲料瓶連內裝飲料都保存了下來,下面就再貼一張榮冠可樂的照片作為本報告的暫時結束。 廿一日又跟友人赴基隆外木山地區爬山,車停在湖海路旁的大武崙澳仔福德宮旁見此宮雖小但顏色艷麗,結果說是由對岸的王福宮分香而來,後方另有一古樸的小廟才是原有的福德廟,廟前紅磚應是以前台灣煉瓦所製,蓋有年矣。 此福德宮三面外牆均有裝飾色彩鮮艷的浮雕,貼上「祈求」「吉慶」兩張謹請指正。
讀小學時瑞泰麻油就在對街不遠處就能聞到麻油味道,店頭常見到人們提桶子或瓶子貼麻油,它是當時在店內提煉麻油的商號。瑞泰麻油是一家近百年傳承的老商號,日治時期從福建來台灣找出路,第一代老闆是高春波就在現在在景美瑠公圳溝旁,景文街147號地方重操舊業榨麻油兼賣雞鴨,傳到第二代高銘章時正好是民國光復初期,當時人們生活都很困頓,且物資都很缺乏,工廠就設在店裡,生意又不是頂好,要養小孩更是辛苦,雖然是小生意但是顧信用,於是生意漸漸起步,可惜一家之主高銘章突然過世,妻子周寶卿只能獨立負起照料全家的重任,全家共生了七個小孩。老店堅持品質,一貫誠信,於是老客戶只認老闆娘,生意不好時,兒子跟媽媽說請媽媽到店門口坐一坐,瑞泰麻油在老老闆娘周寶卿主持下建立了許多忠實老顧客,但是老店傳承不易,傳至第三代大兒子高盛正因病早逝,由二兒子高盛德接下重任,但是在接掌7年後中風身體無法自理,於是由老三高盛隆接掌管理,在高盛隆接手後店裡慢慢做了改變,像原本桶裝儲存一瓢一瓢賣的麻油,全部包裝上架近來更增加商品品項,有黑白麻油、苦茶油、芝麻醬、麵線等,凡是跟麻油料理有關的產品一應俱全,增加便利性,並且重新裝修店面讓老顧客眼睛一亮,一目了然,相信老店也能跟得上時代演進,更何況近年發生黑心油事件,搞得人人談油色變,所以如何能找到值得信賴的食品商真的不容易,希望傳承百年的好品質商號能留香留名再百年。
話說義興樓住在景美的在地人應該都不陌生,住鄉下地方,婚喪喜慶都請外燴師傅到府上或是在廟埕旁搭棚子,宴請親朋好友小酌,一切委由總舖師全權處理,義興樓亦曾經有這歲月,另外也曾做辦桌的桌椅碗盤出租。在5,60年代景美木柵十月十五大拜拜是很盛大的事,家家戶戶皆辦桌請客,馬路上車子很多人擠人,印象中是政府為節約能源,十大建設需資金龐大,而將這大拜拜民俗給取消了,辦桌的生意就少了許多,人們的節慶就改去餐館用餐。義興樓現在還有外賣,只是吃的東西就必須自個帶回﹐碗盤有扣押金,奉還時給予退還押金。目前老闆已傳到第四代在主持。義興樓從民國27年就開始營業,但更早時只是一間路邊攤,歷經日治時期第一代老闆名叫高義興,第二代老闆是高李燈,當時名稱叫(公共義興食堂)到了民國75年才改為義興樓至今,第三代老闆是高李燈三子高其仁今年68歲,目前由第四代高世振在掌理。今年榮登米其林推薦最佳美食獎讓沉寂一陣子的義興樓又像鳳凰展翅一樣,令老饕們驚豔,尤其對於台菜有依戀的人們,再遠都會搭車過來嚐嚐久違的美食,景美這個小鎮目前正在都更,相信這個餐館對於未來的景美小鎮是有加分作用的。
僑興戲院的前身是民國40年成立的仙都戲院,於民國57年由天成飯店老闆引進僑資重新改名為僑興戲院,是景美夜市旁交通便利的戲院,民國80年因國片不景氣,受影帶出租業競爭影響,改放映二輪片。之前因為重新裝修,設備新穎有四個影視廳,位在景文街72號旁巷內,經過一番整修煥然一新,堪稱當年景美地區包括景美、木柵、新店等地,最新潮的戲院。戲院商品部在當時已有販售球狀冰淇淋,以及金幣型紙裝巧克力,僑興戲院因地緣關係與景美國校僅隔一條街,是國小學生很愛去晃愰的電影院,它是南區大戲院,是大專院校,台大、政大、世新等學生的首選戲院,當時放映的影片有首輪中、西院線片,由於學生較窮所以是在60年代是很受同學,歡迎的院線,但是民國67年3月後增加佳佳來來戲院接踵而來,僑興戲院設備在民國85年再在重新裝潢,還是跟不上時代潮流,記得曾在小時候看過梁山伯與祝英台,戲院門口盛況空前人擠人。戲院舊址就位於台北富邦銀行後面於民國96年1月走入了歷史洪流,也就是現今羅斯福路六段岳泰峰範大樓的現址了。
日治時期明治時代,由高新明開設在景尾頂街,因為沒有生小孩,於是從公館收養養女高桃,入贅女婿林金盆接掌店務,林金盆學問好,曾任日治時期20年保正,為高家生三個兒子,長子高上林,二子林登高,三子高森林,高上林在物資局上班,有建築技正證照,為簡任級公務人員,後來保正由二叔林登高接任,高上林長子高振榮先生是現任老闆,畢業於景美國小,初中畢業南山中學為人客氣沒有架子很耐斯,從小就在家裡送貨,當兵回來進保險業服務,家裡業務除了批發也有做一般民生用品買賣,也有交給學校機關的福利社,由於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就從事雜貨批發,以前渡口在景美街,就由淡水河船渡將貨品由景美渡卸貨轉運花蓮開分店,後來因時代變遷花蓮分店就沒有經營,目前店的住址暫租景美街155號,目前店舊址景美街161號正在都更,天際大廈明年底就可完工。高振榮與隔壁恆德藥房張友仁老闆媽媽高麗貞有姑侄關係,高家老祖母高桃以前有很多地,但是因政府三七五減租,很多土地被政府放領征收,改發放股票如台泥、工礦、農林等股票,現在子孫分枝散葉繁多,所以都就不奢望靠土地發財,子女都很用功讀台大、政大目前也都有公職。高振榮老闆有一手絕活,50年前當兵時與同僚打賭,由別人出題給月日,他就能說出是星期幾,由於一般人鐵齒不信,所以他說輸的人請客,讓他當兵有吃不完的飯局,真是有趣。
2014年12月06日(週六)在何文賢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景美地區廟宇神明聯合遶境活動。參加的廟宇不少,有景美集應廟、進興宮、代天宮、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興福巖清水祖師廟、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公館福德宮、木柵集應廟、木柵忠順廟……等,場面十分熱鬧盛大。 東道主是景美集應廟,所以各廟宇之神轎、頭旗頭燈車陣、風帆陣、鼓亭陣、車吹陣、哨角陣、七爺八爺、神降團、八家將、獅陣……等先後向尪公致意。其中最最引人注目的是神轎之致意禮儀,是以三進三出之衝進後退方式表現,好比現在的三鞠躬禮。但是三進三出的儀式,其難度可是很高唷!,因為6~8個人同抬一轎,其步伐之大小與快慢要一致,才能順利移動神轎,這可要有相當的訓練和經驗才能擔當。 其次是七爺八爺,高個兒的是七爺謝將軍,因身高之原因,不方便行禮,是以甩手的方式行之,在行禮之時也有特殊的步伐;矮個子的是八爺范將軍,也以不同的步伐與方式行禮。八家將之首是增、損二將軍,卻以三人出現(化二為三),臉部有鮮明之彩繪。增將軍通常身穿紅袍,手拿三叉槍(武器);損將軍則穿綠袍,手拿銬(刑具)。 順風耳有長長的耳朵,千里眼有大而突出的眼睛,很容易辨識,均是四大護法之一。車吹陣通常會演奏北管樂,而哨角陣則以很大很長的樂器吹奏(形似超大型的嗩吶,銀白色),我還是第一次見識到的呢! 舞獅也很吸引人,喧鬧的銅鑼聲,俏皮靈活逗趣的動作,是小朋友最喜愛的項目。而獅子面具也有台灣獅與廣東獅之別,台灣獅較傳統樸素,廣東獅則較繁複花俏。比較特別的是,遶境隊伍中也有現代的鼓樂隊,和前面的隊伍截然不同,可謂新舊並存、傳統與現代結合喔! 我從小在鄉間長大,經常看到迎神遶境的隊伍,也許因為太容易看到,不覺得稀奇珍貴,故而沒認真辨識過,所以總是有看沒有懂。 何老師在事前有詳細的解說,配合此次實際的觀賞,終於有較深切的認識!
景美集應廟,是三級古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先後經過三次整修,擁有許多匠師的精心傑作,值得細細品味。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看,整個廟宇不僅只是傳統建築工藝的展現,也是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揚。前者是有形的工藝題材,如石雕、木雕、剪黏、彩繪、交趾陶等等;後者是作品背後蘊含的無形故事,無非希望藉由宗教典故、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教化人心。古蹟會說話,請聽古蹟說故事。以下我們將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由前而後,就可辨識的剪黏、彩繪和廟神,為你說故事。 甲 前殿 三川殿 屋頂 三川脊 脊肚 八仙瑤池慶壽 剪黏 八仙是中國道教及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八種不同人群。他們手持的寶物,代表各自的形象,稱為暗八仙。唐宋已有民間的八仙圖,人物各有變異。至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才定型。民間傳說八仙會定期赴蟠桃會,向西王母祝壽。 明八仙與暗八仙分別是: 1李鐵拐〈葫蘆〉 2 鍾離權或稱漢鍾離〈蒲扇〉3呂洞賓〈寶劍〉4張果老〈魚鼓〉5何仙姑〈荷花〉6曹國舅〈玉板〉7韓湘子〈竹笛〉8藍采和〈花籃〉 三川殿…
溝子口萬善堂(大亡公)位於台北市木柵路一段57-4號對街(即景美溪橋橋頭),距今歷史不可考。僅留下1975年信徒 吳媽陽、陳乾捐贈之香爐。一般”萬善堂”係於道路開挖沿途挖掘到的無名屍骨,無以厚殮,只得綑束骸骨,挖坑合葬,立碑「萬善同歸」。 現今所見之萬善堂,為民國七十一年拓寬道路,原地重修所建,民國八十五年因建景美溪橋全部拆除,經地方人士奔走陳情,終獲台北市政府保留原地橋下重建。堂前橫批「萬善同歸」,聯曰「萬垂香火千秋花,善發靈光萬古尊」。正龕奉祀「萬善堂」碑版,石色闃黑、肅穆,聯曰「萬姓顯赫佑梓里,善心敬仰護眾民」。 匾額日期為壬戌年為民國71年(1982) 打鐵店 鐵的物理性質: 鐵是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硬而有延展性,熔點為1538℃,沸點為2750℃,有很強的鐵磁性,並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導熱性。 金屬:淺灰色至銀白色 鋼:碳約佔鋼材重量的0.2%至2.1%。 淬火: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後予以驟冷,以獲得高硬度的麻田散鐵。 回火:將淬火鋼加熱到723° C 以下的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以調整其組織與機械性質,並除淬火應力。 木柵路一段打鐵店 老闆:謝來發…
走訪木柵老街區,除了看史蹟、建物,也可以在穿梭的人群中,體會歷史悠久的木柵市場的熱絡買氣;也可以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店,感受傳統老店的氛圍。順便挑選伴手禮,自用得宜,送人實惠。所謂三寳指三家老店的特色產品。分別是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以及三芳的油品。 到 金益香 買漢餅 木柵路三段139號 不同的油籽,依照不同需求,採用不同的製油方法。三芳有兩 種製油方式。第一種、餅式壓榨法,是最傳統的製油方法,榨過的油粕像ㄧ塊大餅,故有此名。多用於芝麻油,花生油。第二種、螺旋壓榨法,茶油系列的茶籽油、苦茶油都用此種製法。 金益香是一家傳統漢式糕餅店。 榮列為台北市15家糕餅老店之一。(臺北故事館 甜點歷史展) 1921年(民國10年,大正10年)高番薯先生在木柵路三段創立本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金益香自第一代成立以來,配合時空背景,除了餅類也兼賣雜貨。隨後由於社會變遷,因應市場需求,才轉為糕餅的專業製作,專門生產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年節的製品,如:麵龜、壽桃、素豬、素羊以及訂婚喜餅,深受顧客的喜愛,客源擴及北臺灣。 目前由第三代高全福負責經營,已有二十多年。第四代的兒子也已投身店務,為傳承百年老店而努力。 金益香第三代老闆 高全福…
壹、 前言 文山區志/卷四經濟篇/第一章經濟發展: 文山區在清代以農業經濟為主,先民來到此地開墾,主要是稻米,山區則是兼種植茶葉與大菁為生。 由此可見貓空山區之兩大產業為茶葉及大菁。今以此為主題論述報告。 木柵鐵觀音是臺灣十大名茶(註一)之一,年年得獎。是貓空人的驕傲更是長期以來賴以為生的產業,在可尋的木柵地區文史資料中佔有大篇幅的記載,但同樣也是重要產業的大菁卻隨著歷史的洪流,流轉的消失無蹤,令人不甚噓唏感嘆。我們就從歷史的軌跡中來尋找她的蹤影。 .1770年(清.乾隆35年)漢人陸續由中國原鄉(福建安溪)來臺開墾,帶來茶苗發現木柵適合茶樹種植,但因早期茶葉生產及技術限制沒有多大發展。反而,當時藍染利潤較高,山丘遍植大菁,製造藍色染料。 .1866年(清.同治5年)世界市場急需茶葉,但中國的廈門、福建、漢口茶葉輸出卻處於衰退期,英人陶德自安溪引進茶樹在木柵附近種植並全數收購鼓勵種植,並更新製茶設備。 .1877年(清.光緒3年)木柵山區原有大菁被剷除,紛紛改種茶樹。邁入木柵茶業的黃金時代。 .1896年(清.光緒22年或明治29年))德國BASF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天然藍靛快速喪失原有市場並被取代。 貳、淺談大菁產業興衰 ˙大菁的生長環境 馬(山)藍:又名「大菁」,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生長在低海拔森林,中國西南部,東南亞等地區均有生長。 大菁因忌直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陽山谷坡地,故名「山藍」 。於雜樹林下潮濕地或山溝溪旁的腐植土繁殖,扦插法栽植生產,葉片大如手掌般,生葉乾燥時呈黑色,秋季花期,花呈吊鐘形淺紫色,每年五月、十月兩次採收菁葉以沉澱法加工製造染料。…
過去沒有瓦斯,家家戶戶都必須依賴木材或木炭做為日常生活主要燃材,所以燒製木炭行業發達。瓦斯普及後,木炭逐漸沒落,加上燒製木炭工作辛苦,當今一些年輕人缺少老輩人吃苦耐勞、執著和堅忍的精神,難以傳承燒窯製碳工作,現在幾乎看不到炭窯了。 早期木柵山區多相思樹,也曾有炭窯燒製木炭供應臺北地區民生用柴及木柵茶業炒茶、烘培等的需求,但如今也消失了。貓空纜車站往三玄宮前進不遠處,有一實體相思木炭窯,並設有解説牌,透過木炭窯的實體展示與解說,讓遊客了解木炭製程,認識燒製木炭炭窯這項傳統產業文化,頗具意義。 一、 木炭窯結構: 依據解說牌,炭窯窯體主要分兩大部分:燃燒室與悶燒室,兩室以導熱管連接〈也有在窯體內設阻隔牆─「燕子窩」,分隔兩室的做法〉,窯體以磚、石排列成圓形,推疊約2、3人高,並以土漿固定密封縫隙,窯頂〈龜〉呈圓弧穹隆狀形如龜背。 悶燒室是堆放製作木炭原材之處,設窯門為放入炭材、取出木炭成品之用,悶燒室需設出煙管或於小洞口〈上方〉以排煙霧、餘熱。 燃燒室,窯體較小,附於悶燒室之旁〈或於主窯體內以燕仔窩隔出一小空間做為然燒室〉,燒材生產高熱後,熱氣通過導熱管通到悶燒室,避免熱火直接火燒悶燒室木材。為保護窯體受風吹雨淋毀壞,可於上方再設窯厝、棚架。 二、木炭窯建造與燒製木炭過程、步驟: 1. 選定窯址基地,並進行地基整理。 2. 窯體塊石〈磚〉堆砌:用其哩岸石及砂岩塊石堆疊窯體,以土漿密封固定。 3. 木材堆疊:將相思木或龍眼木等木料放入炭窯,推疊成圓頂狀備作窯頂。 4.…
第 20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