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文山學學員蔡雅文、周嘉順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位於新店碧潭的瑠公圳取水口舊照) 郭錫瑠(1705年-1765年),又名錫流,天賜。本籍福建漳州,幼年隨父親移民至台灣,居彰化。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連同漳州族人從彰化北上台北開墾,定居於台北中崙庄。因開墾中崙附近的興雅庄(今松山區的台鐵臺北機廠、松山菸廠及信義區一帶)一帶土地。當時興雅庄附近的農田,都是仰賴柴頭埤(現在的信義計畫區靠山邊一帶)儲水灌溉,但是由於污泥的淤積,所以柴頭埤的水量逐年減少,無法灌溉大部份的農田。郭錫瑠先生眼看著一大片的土地,因為缺水而無法種植水稻,開闢為良田,覺得非常可惜,他根據早年在彰化的開發經驗,認為唯有水圳的開發,才能幫助這些缺水的旱田變為水源豐沛的良田,便決心尋找新的水源,開發水圳,灌溉農田。 乾隆五年(1740)郭錫瑠沿著新店溪溯溪而上尋找水源,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的地方,水源豐沛,河床又高,非常適合築堤建埤,他認為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經大坪林、景美等地區直達台北市,一定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 這段水利工程最大的困難,在築壩攔水後,還必需開鑿一條長約二百公尺的引水渠道(時稱石腔),才能將水引到大坪林過景美溪,灌溉台北東半部農田。石腔工程最艱難的部分是必須在新店街東南方新店溪岸邊一百多公尺岩石陡壁下,鑿穿一條引水隧道,不僅工程難度高,該地又地處泰雅族部落內,開圳建埤工人時常遭受伏擊,使工程的困難度更大。 當時的引水渠道工程,完全憑藉著石匠用人力一鑿一垂敲鑿,鑿石工人鑿入數公尺後,洞內就沒有光線,鑿石所用豆大的油燈照明繼續開鑿下去,再把敲下的碎石,用畚萁運出洞外,出隧道口是最危險時候,泰雅原住民常埋伏在洞口等候,等工匠一出洞口就給予出奇不意的攻擊,因此必需調派壯丁守護洞口,保衛工作人員之安全。據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2)墾戶蕭妙興等人所訂五庄合約中記載:「…與有關經營者一起做實地勘察試探的結果,同行者均說:谷深山又高,預定的圳路遍布岩石,要開鑿極為困難而叫苦不已!…生番兇惡百出,前後被攻擊數次而多人遇害。又生番出沒無常,實難令人預料,當時實是百苦艱難無與倫比。譬如支那列國史所載,即仗孫臏及吳起之勇,將軍之謀事,往往也會失敗,何況是我們,即使再如何注意週到,入深山之番界要避番害,實在是難上加難。至乾隆十八年屢次與生番接觸血戰,一連多年。乾隆二十五年圳路貫穿石腔時,當時之石材師鐘阿傳等,把當時與生番之血戰狀況,雕刻予當地圳路之路旁石上。…」 百年前,先民開墾時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水源,而寶貴水源的取得,甚至引發原住民不惜發動戰爭。郭錫瑠公是位有遠見的冒險家,開圳取水,供水向農民收租金(這也是後來全國有農田水利會的由來),這是個十分困難但很能獲利的模式。當時的創意包括在山中挖出河道,設置竹籠,甚至搭建水橋。史料記載郭錫瑠公為了與原住民講和,採用了最實際的”和親政策”娶原住民為妾,還聘請原住民當他的保鏢。 瑠公圳的水利工程於1740年(乾隆五年)開始進行,歷經郭錫瑠父子兩代,費時近三十年所建的圳道,到了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完成V字型木梘,真正解決通過景美溪的輸送問題,才正式完工,灌溉面積達一千兩百甲。圳渠全部完成之後,分為兩條,一條自新店溪上游入口處轉支流青潭溪,流至大坪林的部份被稱為「大坪林圳」,又稱為「上埤大圳」,而由碧潭入口經景美至台北的部份稱為「下埤大圳」。克紹箕裘,一時傳為佳話,人們為了感念郭錫瑠父子建圳造福鄉民的功德,就把下埤大圳稱為「瑠公圳」。
(文山學學員蔡雅文、蒯宜生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台北最早的灌溉水圳是霧裡薛圳,因引用霧裡薛溪的溪水而名,霧裡薛溪就是現在的景美溪。相傳「霧裡薛」係平埔族語"美麗的河流"之意,是當時居住於景美溪旁的霧裡薛社(秀朗社的一支)的稱呼,因此景美溪最早稱為霧裡薛溪。1865年英國探險家航行淡水河流,於由景美溪經楓子林欲往基隆,見溪水清澈讚嘆此溪為"掬水可飲"之美稱。 霧裡薛圳在《淡水廳志》稱內湖陂,是第一條大規模引自霧裡薛溪(景美溪)進入臺北盆地的水圳,比瑠公圳更早開發。根據《臺北市誌》,清雍正乾隆年間有周姓等七人合資興建此圳,又叫周七股圳,此圳是從木柵鯉魚山麓的霧裡薛溪築石壩截流引水,通過埤腹,沿景美山腰開闢圳道,鑿穿石門,沿今日景後街到十五分迴繞蟾蜍山麓至昔日大安庄,圳道在今溫州街、辛亥路與新生南路交會處再分為九條中圳,灌溉大台北區水田七百餘甲,其圳道之寬度自上游最寬一丈二尺(4公尺)至下游最窄六尺(1.5公尺)不等。「霧裡薛圳」主要灌溉臺北西南區域,此圳引水灌溉木柵、景美至公館,並銜接到昔日古亭、大安庄、陂仔腳(仁愛路二段與忠孝東路二段間)、三板橋(南京東路一段與林森北路一帶)、下陂頭(中崙一帶)以及艋舺(萬華)一帶農田,是當時重要的水利設施。
「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杆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建置志,水利,1871,頁76。提到瑠公圳:「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二十里。業戶郭錫瑠佃所置。其水自大坪林築陂鑿石穿山,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 當水圳和溪流交叉,必須架木梘,讓水圳跨越溪流,以繼續流到灌溉區。挖仔內附近有條萬盛溪,我們來看,在萬盛街附近這看不見的萬盛溪。 在興隆路一段83巷內,這裡有一條這看不見溪的橋,告訴我們,這裡有一條看不見的萬盛溪。 橋墩上書寫著萬盛橋,也寫著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建造。顯然那時溪還在流。 現在溪流不見了,只留下橋兩側的綠化小巷。 來到萬盛公園,它陷入路面下,以前應該是萬盛溪旁的河階地。 怎麼知道呢?注意一下奇特橋的遺跡,這橋以前跨越萬盛溪,更早以前它是陳培桂在《淡水廳志》提到,提到瑠公圳:『…. 瑠公圳,引過大木梘溪仔口,再引至挖仔內過小木梘…』.的小木梘。 在花木批發市場後方羅斯福路五段97巷,可以看見超大的大水溝溝蓋,它下方是俗稱大溝的萬盛溪。 繼續走到羅斯福路五段97巷口,看見的萬盛溪探出頭呼吸。 萬盛溪再潛入地下,再度出現時已是中正區汀州路3段230巷之永福公園內,寶藏巖歷史聚落附近。 然後匯流新店溪。 二、萬盛街 萬盛街以萬盛溪來命名,相對於萬盛溪,萬盛街算是短的。目前的萬盛街只有一部分是在舊時萬盛溪旁邊,萬盛街的分佈如下圖,主要街道以咖啡色粗線條表示,巷道以咖啡色細線條表示。…
Because the wooden trough bridge, which was used to send irrigation water, often needed repairs…
第 22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