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臺北市公園處新聞稿】日期:2023年10月2日 文山森林公園手作步道 見證公私協力成果 台北市南郊的文山森林公園是深受民眾喜愛的遊憩地點,除了以自然及低衝擊的方式為規劃理念,並於今年結合在地社群與志工協助步道維護,建立公私協力的社會參與示範模式。 文山森林公園位於文山區與大安區交界的耙形山坡地,是都會區裡難得的里山自然生態環境,不僅佔地廣闊達11公頃,擁有豐富的生態和美麗的景觀,除了是許多動物的天然棲息地,更是老少皆宜的休閒環境。園區主要以維持自然生態、採低密度開發作為規劃理念,步道順應自然地形採透水碎石步道及土路設計,沿線將現地雜木進行整理,並種植大量在地原生種喬木及灌木復育山林生態,為市民提供一個逃離城市喧囂的完美場域。 自111年4月開放使用後,文山森林公園已成為臺北市民眾遊憩之熱門場域,然原有自然步道之木屑發生自然沉積、減少情形,又因地形及近年氣候變遷常有暴雨影響,導致步道出現積水、泥濘等情形。為了增加公園步道和設施安全、照顧公園生態品質,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以結合社會參與的模式,廣邀在地社群及熱心市民組成「文山森林公園志工隊」,以此建立步道經營維護之公民參與模式,並維繫文山森林公園的步道與生態環境。 通過公私協力的努力,今年至九月底為止,承辦單位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已辦理8梯次的實作體驗活動及4梯次的定期巡查及簡易維護,每梯次施作均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專業步道師帶領志工及熱心民眾,採取手作步道理念的自然生態工法,以減少自然衝擊的細緻施作工項,逐一改善步道排水及舖面下陷沖蝕等問題,以此維護文山森林公園內的步道狀況,並且提供市民安心舒服的郊山公園環境。 對於志工及民眾的參與,公園處副處長吳健羣表示感謝志工守護公園及步道的辛勤和奉獻。公園處將以「社區為主,共同參與及行動省思」為公私協力的精神,持續與志工夥伴們攜手合作共同守護這片寶貴的自然環境,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市民參與,一起守護臺北市珍貴的綠地空間及生態環境。有興趣參與的民眾,歡迎搜尋「文山森林公園志工隊」臉書專頁瞭解更多資訊。
道者-行之手足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所在的文山區 有很多的丘陵地 包含有著名的仙跡岩 及去年四月開放的文山森林公園 文山社大與臺北市政府合作 將文山森林公園以自然生態 低密度開發為規劃理念 自公園使用後 文山森林公園已成為 臺北市民眾遊憩之熱門場域 文山社大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共同維護手作步道 為文山森林公園步道做基礎加強…
台北市文山森林公園有一條1.5公里的森林步道,分別串連景美運動公園和福興公園,是台北市民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森林公園從去年四月開放以來,步道階面木屑有自然沉積和減少情形,導致步道階面下陷,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步伐會出現重心不穩,可能失足受傷。步道現況已對民眾步行安全形成潛在的危險。 為此,台北市政府委託文山社區大學、臺灣千里步道協會以社會參與服務方式,希望廣邀在地居民和有興趣的團體親自體驗手作步道維護活動,第一梯次的手作體驗在2023 年 4月 15 日展開,共有二十多名臺大山徑社學生參與。雖然步道施作當天雨勢愈下愈大,但絲毫不影響志工參與的熱情。 千里步道協會步道師江逸婷 : 像這個回填料不足的情況下,你在踩踏的時候,基本上你會覺得整個落差會變得很大,有些人可能會不想走在這麼大的落差,他可能會走在這種算是階梯的這個邊緣,那這個事實上是很危險的動作,尤其是天雨路滑的時候,就很容易滑倒, 所以原則上我們還是希望,確保大家行走的安全,所以還是把整個階梯面修補滿,讓大家能夠平穩踩踏上階梯。 公民記者 貝思特 臺北報導 /…
台北市文山社大李佳瑜說: 我們今天會辦這個活動呢 主要是我們這一期守護文山步道學 那是接受臺北市公園處委託 我們要做文山森林公園的步道維修 但是在這個課程當中 我們安排 特地安排不同的步道課題的判讀 所以今天特別帶同學來參訪 這個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就是讓同學看看一般的郊山步道 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旁白: 究竟郊山步道會有什麼問題呢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陳麗娜說:…
臺北市文山森林公園是以自然生態為主角所規劃的公園, 園區除了步道之外,並不刻意人為造景,而是以復育自然山林生態為目標。 但可能土地留有施工前的種子,或於施工期間種苗帶入強勢外來種, 經歷一段期間的繁衍,目前文山森林公園許多地方, 已被俗稱綠癌的小花蔓澤蘭盤踞! 眼看文山森林公園已快變成文山綠癌公園, 文山社區大學於四月中旬舉辦移除小花蔓澤蘭的領隊志工培訓活動。 .... 經過一整個下午的教導與勘察,劃分各組負責的範圍, 準備在5月3日上午帶領志工,來分區進行小花蔓澤蘭的移除工作, 一起為森林保育盡一份心力。
文山社區大學 第一次舉辦清除小花蔓澤蘭的行動,在 5月3日早上舉行。 這個活動召集了社區大學的學員和一般民眾參與。 文山森林公園開園才沒多久,但是公園內步道的兩側已經有許多小花蔓澤蘭, 有些地方的葉子甚至已經大到和人的臉一樣大了。 參加這次活動的志工大部分是文山區的居民,有些也是在地志工隊的隊員,他們對森林公園都有一份疼惜心。 這次的清除行動是由文山社區大學的陳德鴻老師負責規劃,並且擔任總指揮。活動把參加的人員編作4組,做好分區和分工,進行清除的工作。 小花蔓澤蘭是入侵種植物,是生命力很強的一種多年生的藤蔓。它的侵略性極強,對生態有很大的危害,所以被我們稱作綠癌。 陳德鴻老師要求所有的志工要順藤摸根,不要只是摘除上面的葉子,應該要從根清除。因為小花蔓澤蘭的每一個節,只要碰觸到土就會長出根。所以一定要把在下面爬的根徹底清除掉,這樣做才有意義。 這次文山社區大學動用30個人力 ,花兩個鐘頭的時間,清除實際面積510平方公尺,總共清出36個大袋的小花蔓澤蘭。 公民記者 黑傑客 臺北報導
落實無痕山林-實作文山森林公園 我閃到腰 是在我幫我家的貓 清貓砂的時候 無痕山林守則的第二原則 行走或宿營在可承受的地表 那可承受的地表 就是無痕山林的一個關鍵 它其實一方面是說 我們如果作為一個山友 我們要選擇可承受的地表去行走 所以簡單講 已經鋪好的步道我們不要繞開 我們就走在步道上 如果沒有步道的時候…
無痕山林 手作步道 親山 近山 不侵山 文山森林公園自開幕以來 已成為市民休閒的健行路線 有別於一般的水泥步道 透過簡單的工具 就地取材的手做工法 呼應無痕山林的準則 確保人走入戶外時 降低對生態的干擾 打造出符合自然環境與安全的手作步道 讓用路人親山…
台北市文山森林公園結合自然生態、森林步道和人文歷史等多項元素,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閒遊憩的場所。然而要持續維護公園生態環境和步道行走的安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專業技術支持,也需要大量的志工投入定期巡察和維護。 手作步道專家徐銘謙帶文山森林志工隊實地觀察、認識影響步道維護的主要因子,發現影響步道周邊環境效益最大的因素是植被的覆蓋程度,他認為,公園雜草清除的速度太快,反而不利於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維護成效,此也凸顯民眾對於公園生態美學狹隘的認知。 有鑑於此,台北市文山社大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日前為巡守志工隊開設培力課程,訓練志工監測公園生態環境問題,藉此協助台北市政府公園處未來能改善公園品質。 透過志工持續的投入和市府的支持,文山森林公園不只是手作步道的典範,期待也能翻轉民眾的生態美學認知,才能實現公園多樣化的景觀與生態平衡。 照片 (圖片來源:AI生圖) 公民記者 貝思特 臺北報導 / 臺北市文山社大公民新聞社
在一個下大雨的午後,一群志工冒雨走上文山森林公園。 他們依照原定計畫,進行定期性的公園步道巡查和監測。 才出發沒多久,許多人的褲子就已經濕透了。 但是這場大雨對他們來說,反而是樂意見到的。 因為下雨天是檢視步道的最佳時機。 文山社大朱泰樹老師: 「剛好今天有下這個午後雷陣雨,我們沿路看到很多我們之前所做的改善。」 2023年起,台北市公園管理處委託文山社區大學,一起推廣手作步道的理念。 除了辦理課程、培訓志工之外,並且進行步道的巡查和維護。 手作步道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的工具輔助進行的步道施作。 所以它的優點就是在於作法是比較單純,清理和維護上也比較簡單。 定期的維護,是在追蹤舊的問題和發現新的問題,以保持遊客的安全和步道的穩定。 幾個月之前,文山社區大學的志工和手作步道協會的人一起進行了步道改善的施作。有改善過的部分,看起來大都在穩定狀態內。 朱泰樹老師表示,不管任何形式的作法,步道都是需要經常做維護的。 現在,文山森林公園的巡查與監測,幾乎都是由志工在擔任。…
台灣美麗的山林正遭遇一個麻煩。 青山綠水之中,一種侵略性極強的蔓藤正在悄悄蔓延,它叫做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是一個外來種的植物,葉子呈現略長三角的心形樣子,白色小花,莖有細毛,擅於纏繞,攀附能力極強,莖上的節突若讓它沾上土,它就能長出根然後就會一直延伸。 小花蔓澤蘭生長速度奇快無比,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把整棵樹覆蓋起來,讓樹木死掉,是一種生命力旺暢的入侵種蔓藤植物。它的開花期雖然是說在10月至隔年2月,但是暑假之前很多地方就已經看見小花蔓澤蘭的花已經開了。 其實很早前就有人注意到小花蔓澤蘭,要大家動手把它清除掉。儘管政府也提出呼籲,不過民眾好似並沒有看到這個威脅。許多人根本都還不認識小花蔓澤蘭,更不用說知道它到底有多可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台北工作站技正郭倩文說, 其實,農業部林業自然保育署從2001年就開始處理小花蔓澤蘭。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針對小花蔓澤蘭,每年會對它做一個基礎的調查,了解它危害的位置跟它危害的面積,另外也會透過各種宣傳的活動,讓民眾可以了解它的長相和防治的方法。 自2009年 開始,農業部以每公斤5塊錢的價格來收購小花蔓澤蘭,希望獎勵民眾 能夠較有意願來協助清除。統計到2023年,農業部已經支出五千多萬的收購經費,另外這5年,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的移除經費也超過 9000萬,但是小花蔓澤蘭還是一直在蔓延。 暑假時,我們走一趟台北文山地區,探看小花蔓澤蘭蔓延的情況,發現它已經無所不在,除了有人在照顧的花園、農園之外,它已經隨處可見。從景美、仙跡岩、世新大學,轉到東山高中、老泉里到政大、動物園、深坑,不論在景美溪的沿岸和河濱公園,或是文山森林公園,這些常有遊客的地方也都處處可以看見小花蔓澤蘭的蹤跡。 有的甚至就長在伸手就能觸摸到的行道旁邊。市區街路的空地也有這種情形。貓空整座山也是,有些私人花圃和菜園,只要稍微不注意,它就長出來了。在各個地點訪問到的遊客以及當地居民,卻幾乎沒有人知道小花蔓澤蘭是什麼東西。好不容易才碰到一位知道的人,他是看新聞報導。 清除小花蔓澤蘭這件事情,好像只有特定的群體才有認識到它重要性。像文山森林公園目前差不多是靠公園志工隊在做。但總是感到力孤勢單。 志工黃月東表示,「總是覺得很沮喪,因為今年清完以後明年它又蔓延開來。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幫助我們一些的話,比如說在民眾宣導上,讓民眾更了解這種入侵種的危害,讓更多的老百姓可以參與這樣清除的活動。」…
臺北市文山森林公園的步道,是一條親善遊客的手作步道。 所謂手作步道,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所進行的步道施作。 它是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等環境特性,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與專業知能,進行因地制宜的一種適當而貼切所設計的步道。根本上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外來材料進入。 千里步道種子步道師鄭雅紋:文山森林公園原本就是想要用自然的材料,做一條適合大眾等級的步道。它的分級就是比較偏輕質。因為之前它的鋪面是容易被沖刷的,所以造成地面凹凸不平,怕行走的人會絆倒,所以我們就要將鋪面做導水的設施,然後再進行路面的回填,讓整個鋪面可以維護得很好。所以,除了這邊做一個橫向排水之外,我們要再多做兩道的分檔。在坡度比較陡的地方,我們會設置一些橫向排水。同時,我們也會在不同的區段做砌石橫梁,讓它不會因為水流就一直往下沖刷。 11月26日,由文山社大辦理的森林公園志工隊定期維護計畫,在天氣不是很穩定的狀況下,由千里步道協會朱樹泰老師領導,進行兩個梯次的志工例行維護。 千里步道協會朱泰樹老師:那我們今天是文山森林公園志工隊的一個例行維護。今天,就是前面正在工作,就是前面有一段路,它是相對比較平緩的,很容易積水泥濘,那走過這邊的人都會是非常像是到沼澤一樣的爛泥巴。那我們現在的工項就是要把這些爛泥巴給刨除,然後把它改成石板的鋪面。然後做的是有點像是排水的感覺,讓這段路走過去之後,不會再泥濘的狀況發生。 千里步道種子步道師鄭雅紋:文山森林公園他們有組了一個志工隊,所以他們之後都會對這條步道做例行性的維護。那今天就是例行性維護的場次之一。因為這些自然的鋪面,其實都會需要偶爾定期有人來重新整理,它就會維持得很好。 手作步道學員蘇歆雅:今天 早上有下雨,然後下午的時候也有下一場微微的雨。其實今天整個過程我覺得是還蠻順利的,就是很涼爽。在這種很涼爽的環境下流汗,其實真的蠻舒服。 志工隊 周玓宇:因為我本身就住在文山森林公園附近的社區,平常也會來這邊走動,所以會希望這邊的環境變好,所以會想要來參加志工活動。其實每次都會有一些體力上的一個付出,可是跟夥伴一起完成這些工作的話,其實都會覺得蠻開心的。而且又有專業的步道師來帶,那也可以學到一些維護步道的知識跟經驗,覺得蠻好的。 大學培訓志工余衡:我覺得大家真的都對這個步道很有經驗,然後老師也很專業,看他在拼那個石頭,我覺得真的還是比起一個工程更像一門藝術的感覺。我覺得今天非常精彩 光靠人力手作就可以進行維護,是手作步道的特色。 只是這樣的工作,不應該以義務方式交給志工執行。臺北市政府應該編列長期預算給進行維護的人。 公民記者 …
第 1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