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7

台灣傳統民居簡介

台灣傳統民居簡介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所謂台灣傳統建築,是指由閩粵移民所帶來漢文化的傳統建築,包括多數閩南系建築、少數閩東系建築和廣東建築。

  建築反映出一個族群在特定時空下的文化,臺灣傳統建築文化也具地域性特質,居民祖籍與建築風格有互相對應之關係,主要受閩南漳、泉;閩西、粵東客家人等影響。

  台灣的傳統建築,多數可以從移民原籍看出建築之風格,但同屬漢文化,基本大同,亦有小異。因長期相處、交流的現象也在建築上發現漳、泉、粵,甚至荷蘭的混合建築。

一、傳統建築基本概念

(一)中軸線(分金線):是擇地建屋時依地理師所定之房屋朝向而設的中心線。

(二)左右位置(龍、虎邊):傳統建築的左右以正殿(正廳)的神明(牌位)的位置來看,以神明(牌位)的左邊為尊。

(三)開間:古建築面寬的計算方式,以兩柱或兩面牆體之間的距離為一「間」、最中間一間稱明間。面寬的總開間數為奇數,取奇數為陽數為吉利數。

 (四)明間與次間:又稱中間或中宮,建築物當中之開間。次間:又稱小港間,在明間左右之開間。稍間:再次間左右之開間。盡間:最外開間。

(五)院落:「落」又稱「進」;「院」是「天井」、「埕」。

  

二、傳統建築的人文特色

(一)講究中軸線、強調左右對稱。

(二)注重風水:前池後山,導引雨水,虛實相間、陰陽調和、天人合一。

(三)重視倫理尊卑:正殿或正廳台基屋頂的高度最高材料講究外觀宏偉,以表現其地位的重要。前高後低、左尊右卑、中央至尊。

(四)運用自然材料:建材以就地取材如土、石、木、竹等呈現與環境和諧美感。

(五)木結構精神:榫接組合、斗拱系統。

(六)建築象徵意函:擬人化比例,如牆體分隔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檯腳,都具頭、身、腰、腳等人體部位表徵,彈性組合。

(七)重視裝飾:如木雕、石雕、磚雕、書畫、彩繪、剪黏、交趾陶等匠師們精心創作,結合文字的匾額對聯充分表現文人智慧。

  

三、傳統民居建築基本構造:可分為組群佈局、台基部分、屋身、屋架部分、屋頂等數部分,謹就組群佈局、屋頂兩部分說明。

(一)組群佈局:傳統民居建築雖有繁簡,基本上以三合院及四合院為主要形式。

1.一條龍:傳統民居最基本的佈局單位,數個房間排成一串,如「一」字型者叫一條龍。三個房間者稱為三間起,同理五個或七個房間者稱為五間起及七間起。因為一條龍為非主流之權宜形式,有時屋主會在兩側房間面向門口處的屋頂預留日後擴建的連接山尖,以便日後增建時屋頂有整體連續感。

傳統建築2

(上圖:一條龍的傳統佈局)

2.單伸手:又稱「轆轤把」、「護龍」、「橫屋」,是在一條龍式佈局加上一條廂房者(大多為三間),排列如「L」字形,稱為單伸手。由於傳統漢人尊左觀念,所增加的廂房會以左廂房為主;若限於地形而無法在左側增設廂房,則會在該處種樹避煞。單伸手如一條龍亦非主流佈局,若是屋主日後經濟許可,亦會有擴建的機會。

3.三合院:一條龍式佈局加上兩側廂房者,排列如「ㄇ」字形,稱為三合院。三合院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佈局模式。

4.四合院:三合院左右廂房前端加一門廳,中間形成一個院子而排列如「口」字形佈局者,為最基本的「二進一院」四合院。。若增加一進兩廂房如「日」字型,則變成「三進二院」四合院;依此類推,還有「目」字形之「四進三院」四合院以及「五進四院」四合院。院落是稱呼四合院規模的單位。院為中庭;落(又稱為「進」)為沿中軸線上之廳堂/門屋。口語化則為「X進X落」。

5.多護龍:當家族成員再增加或為某些性質空間需求,以橫向擴展與縱向進展兩種方式解決。橫向擴展是在護龍外,再加長形平面的護龍;中間仍以庭院分隔,稱為「外護龍」,外護龍的外側更可有「外外護」。目前最大的例子是左右各有四座護龍,客家建築尤其擅長護龍之變化,橫向擴展多用於農村。

傳統建築5

(上圖:多護龍之傳統建築)

6.住宅空間布局臺灣早期的住屋雖然有閩南式或粵東式、客家式之分,但是內部的房間格局卻大同小異。基本上,所有房間都遵照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制度來安排次序,一切依長幼尊卑輩分來規定奉行,尤其是儒家、佛教家庭特別明顯。

傳統建築66

(上圖:傳統建築之內部格局)

*以上雖然是傳統民居建築的組群佈局,但亦可比照,用於廟宇建築的觀察與了解。

 

(二)屋頂的基本形式:中國式建築與外國建築最大的不同就在屋頂的形式,而中式建築的屋頂是一種極嚴格的三角形,加上微微的彎曲複合而成的「山形」屋頂。

傳統建築7

(上圖:傳統建築之屋頂樣式)

1.廡殿:前後左右成四坡之屋頂,為所有屋頂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只准宮殿及寺廟使用。本省原無此屋頂,現所見者均建於日據之後。傳統建築當中,皇帝登基、大壽、冊封皇后三節及受百官朝拜之紫禁城太和殿即為廡殿重簷,為屋頂等級最高者。

  傳統建築8

(上圖:國家劇院為重簷廡殿頂

2.歇山:上半部為懸山或硬山而下半部為廡殿之屋頂。歇山之等級僅次於廡殿,原只准官署使用,但民宅偶亦為之。紫禁城保和殿即為歇山重簷,此外孔廟大成殿亦為歇山重簷頂。

傳統建築9

(上圖:國家音樂廳為為重簷歇山頂)

3.懸山:為前後成兩坡而桁檁突出於山牆外之屋頂。此種屋頂於本省並不多見,現所見者大多建於日據時代。

4.硬山:外形與懸山相似但側面屋頂與山牆密接,為本省民間建築的主要屋頂形式。

5.攢尖:所有屋坡集聚於中央最高點之屋頂,多用於亭、塔及鐘鼓樓等附屬建築。紫禁城中和殿即為四方攢尖頂。「攢:ㄘㄨㄢˊ」。

6.捲棚:外形與懸山、硬山相似但無「正脊」之屋頂。

7.重簷:屋身高大且有簷廊之廡殿、歇山式建築多於原屋簷下加一小簷稱之。

8.其他:有複合式或變形的屋頂形式。盝「ㄌㄨˋ」頂:上半部為平頂而下半部為廡殿之屋頂。盔頂:如頭盔的屋頂。其特徵為屋坡呈外凸曲線且屋簷明顯地向外翻起。斷簷升箭口:將中央部分的屋頂整個向上抬高一架而與兩側明顯地斷開之屋頂。假四垂:於硬山的中央部分上添加一重歇山之屋頂。此種屋頂似源自喇嘛廟,在本省係因民初名匠陳應彬之使用而大為流行,現已成為近代寺廟之象徵。

*依清代規制,屋頂之等級:重簷廡殿、重簷歇山、廡殿、歇山、懸山、硬山。

  

四、臺灣傳統建築之特徵與北方建築之比較:臺灣閩南式傳統建築與中國北方的宮殿式建築(如紫禁城)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一)相同之處,在於屋頂形式及樑柱等基本結構,尤其是建築結構,中國人聰明的祖先早已發明「一以貫之」的方法,無論去到何處,儘管材料不同,卻都能適用。 

(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裝飾方面有較顯著的差異。南北建築的特色比較起來,就整體來看,宮殿建築注重氣勢,其屋頂裝飾著重於地位、吉祥等象徵之功能,南方建築之屋頂裝飾則較為細膩以追求美感為主。例如屋頂、斗栱各方面的裝飾,尤其是臺灣傳統寺廟建築的作法就較為玲瓏,所呈現出來的美感決不輸宮殿式。在外觀的造型方面,南方比較重視曲線的效果,因而予人以精緻秀麗的印象,與北方的樸拙渾厚呈現不同的趣味。因此無論南方或北方之建築均具有其特色,無法一口斷定其優劣。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傳統建築帶有移民建築的性格,其形式與作法除了由唐山(中國)傳入外,也融合了一些荷蘭的建築技術,因此臺灣的建築派別可說是另有其風格。

 

  

 

閱讀 11149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邱螢輝 / Chiu 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