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開道碑的由來

乾隆初年(1740年)由萬盛庄挖仔內周氏族人完成了霧裡薛圳,灌溉臺北盆地西畔農田;乾隆25年 (1760年) 後,郭錫瑠完成了瑠公圳,灌溉臺北盆地東區錫口、興雅一帶農田。

    1907年(日明治40年)日政府實施公共埤圳組合政策,整併瑠公圳、霧裡薛圳及上埤,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同時進行各項圳道整併、整治措施。

    在景尾地區的措施包括:廢除霧裡薛圳景尾到萬盛段主幹道,改由瑠公圳供水;瑠公圳景尾街圳道廢除,改走景文街新開圳道到景美集應廟前接上原圳道北行;廢除木梘水橋,改建為水陸兩用鋼筋混泥土的瑠公橋。

    1908年(明治41年)景文街圳道及瑠公橋完工,留下的景尾街舊圳道的空溝造成了環境髒亂,日治官府決定與地方人士共同出資、將舊圳道填平、改善環境衛生,形成今日之景美街的道路〈頂街及下街〉。同時又打通石門,將沿景美溪小徑拓建成通往木柵道路,即木柵路一段前身,改善了往木柵深坑之交通。

   事成後1909年(明治42年)日政府將事件經過及捐款人銘刻紀念,碑文由清末舉人高選鋒(景美高氏族人)所撰寫,名為開道碑,立於瑠公橋邊,見證景美的開發歷史。

 

閱讀 1632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邱螢輝 / Chiu 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