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十五分庄踏查報告

一、十五分庄(興福庄) 開墾史

    到目前為止,在十五分地區所看見最早的土地開墾契約,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胡辛甲和錢亦之、羅克勤所訂的<立杜賣找斷根田契>,從契約中可以得知,此時已有興福庄的村落。

    根據《台北縣志》十五分庄的開墾事蹟敘述:「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據上所述,此地為合股開墾,共有十二人來自福建安溪縣的不同的鄉,分成十五股共同開墾,故興福庄亦稱為十五分庄。

另據乾隆42年(1777年)秀朗社庄番業戶君孝仔<立給山佃批>中提及,「山埔一所,坐落土名十五分山頂,東至林布生山」,此時已出現十五分的地名。

二、踏查路線

    武功國小 → 台北花木批發市場〈大型公共藝術〉 → 萬盛街〈老樹與土地公廟、舊道與新巷道、萬盛溪與瑠公圳、棣慕華牧師紀念館〉→古道、陰陽山與七十二階 → 翁厝 → 軍事碉堡 → 福興路與福興國中 → 土地公坡、福興宮 → 興德國小〈木蘭花老樹與外牆公共藝術〉 → 老電塔 → 江西會館與萬壽宮 → 賴氏萬壽塔 → 建塚紀念碑

三、 踏查文史景點簡介

1. 武功國小:位於羅斯福路與興隆路交叉口,民國48年挖仔內周氏家族周振西祭祀公業捐贈校地興建景美國校隆盛分校〈因位於萬隆里與萬盛里之間〉,民國53年獨立原名隆盛國校,民國54年為了感念周家捐地興學的美意,以周氏捐贈者的堂號「武功」為名,將校名改為武功國小。

2. 台北花木批發市場:位於興隆路一段15號、與羅斯福路五段交叉口附近,市場後方即昔日萬盛溪河道,故此區農田原本地勢低漥,曾為台北公車○南線起站及停車場;後改建為花木批發市場2004年4月啟用,成為南區假日休閒購買花木好去處。2009年配合花木市場意象,增建以「異想花開」為主題的四件大型公共藝術,分為:種子的夢想、夢想的萌芽、美麗的綻放、雲想花花想雲等四子題。

上圖四件大型公共藝術總主題為異想花開;上右圖為第一子題:種子的夢想

上圖表現在是場外牆為第三子題:美麗的綻放;上右圖為第二子題:種子的萌芽

上圖為第二子題:種子的萌芽,與上上右圖成對來表現;上右圖為第四子題:雲想花、花想雲

 

3. 萬盛街:從當門頭〈羅斯福路五段與萬盛街交叉口〉沿蟾蜍山南側東行進入地道路是萬盛街。行經百餘公尺轉南這段原為瑠公圳舊道,再前行即往花木市場與舊萬盛溪河道交錯〈此處曾有瑠公圳道小水梘〉,現今已成萬盛街巷道交叉的十字路口,左右前後都是萬盛街,這是古街道一個特殊的景象。萬盛街舊街道繼續沿山邊東行,街道彎曲狹窄。此區位於瑠公圳轉彎處,昔稱挖仔內,周氏族人聚居處,如今部分房舍仍未改建。

上兩圖公園及巷道〈前方陡坡上方即羅斯福路〉為萬盛溪舊河道,十字路口萬盛街巷道

上、下圖 萬盛街沿山邊而行,老街道狹窄、曲折起伏、較多老舊房子,有些正在改建,         舊街道電線桿仍標示「萬盛幹」

 

 

 4. 萬盛街的老樹與土地公:從街口沿蟾蜍山南側東行百餘公尺處,有一棵受市政府編號保護的大葉雀榕樹,老榕樹下有土地公廟。

 

 

 

 

 上圖土地公委棲在狹窄的空間,被夾在榕樹與老房舍之間,大雀榕後還有一間老房屋

 

5. 棣慕華牧師紀念館:位於萬盛街144號。棣慕華牧師〈1902~1989〉出生於江蘇六合縣、熱愛中國的美籍基督教貴格會宣教師、世界知名植物學家、台大教授。1957年5月受差派到台在景美萬盛里開始宣教;之後建立萬盛教會合一堂,並在台大任教,成立青年團契,對基督教貴格會在台發展及台灣植物分類學發展都有貢獻。萬盛教會經兩次改建,由平房而大樓並設立棣慕華牧師紀念館。如下圖。

台灣有一種原生的鳳仙花,名為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為何叫棣慕華鳳仙花?原來1973年台大黃增全教授在苗栗泰安觀霧大鹿林道支線山區發現這台灣特有種鳳仙花,為了紀念他的老師,對台灣植物分類學有貢獻的棣慕華教授而命名。棣慕華牧師詳細介紹可參閱附錄中「熾愛中國的棣慕華」 一文。

 

 6. 古道、陰陽山與七十二砌〈階〉:自萬盛街152號對面的山路而上,很快地翻越山頭,山頭前是茂密的林徑,山頭後整個山頭都是公墓;一邊是林木蓊鬱的蟾蜍山,另一邊是福興公墓的芳蘭山,而兩區中間的分界線〈姑且稱之為陰陽山〉,就是以前景美「萬盛庄」與「興福庄(十五分庄)」的行政區域劃分線。這條山道在興福庄的區域,舊地名稱「七十二砌(階)」,此地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需經過七十二個台階而名。當時興福庄尚未規劃為公墓前,山上種植著鳳梨,是昔日興福庄農民挑鳳梨到十五分車站旁鳳梨市場的捷徑古道。

 

 

 上、下圖 翻越陰陽山的古道,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

 

 

 7. 翁厝三合院:從陰陽山墳墓區下來後是翁厝,翁厝前有一口井,在多年前是當地居民飲水來源。翁厝現多由撿骨業者居住。如下圖。

 

 

 1.  軍事碉堡公館蟾蜍山底下有重要軍事單位,因此在山邊均設置管制用碉堡,今已廢棄不用。下左圖為隱蔽在福興庄墳墓旁的舊碉堡;下右圖為在萬盛街大雀榕土地公廟後的碉堡

 

 

 

 9. 福興路與興福國中:福興路得名則是因福興土地公廟因而得名之。興福國中位於福興路是供興福庄學子就學所需,校徽為蝙蝠造型,內鉗「興」字如下圖。興福國中學校位居興福庄故用興福為校名。

 

 

 10.福興宮與土地公坡:福興宮,又名十五份土地公廟,位於興隆路與福興路交叉口,為當地最早的土地公廟。成立初時最早的土地公,原本是一面刻有福德正神的石碑,後來擴建廟宇時,特地保留這塊石碑至於神座下方,續供信徒參拜。原本福興路兩側都是丘陵不利交通,福興宮後方原為陡峭山坡稱為土地公坡,原本無路可通,後來才開通巷道方便廟後區民進出。

 

 

 上圖:土地公坡、福興宮現況;

下圖:最早為信徒參拜的土地公石碑、廟前戲台;

 

 下圖:土地公神龕、「福德廣興」匾額、戲臺背景手繪三仙像、土地公龍側廂房據悉為興德國校初創時所借用教室、金爐、掛於興隆路前的指示牌。

 

 

 

 

 

 

 10. 興德國小、木蘭花與外牆的公共藝術、老電塔:

    民國46年景美國校設興德分校,51年獨立,由於興德校地狹小,人口遽增,61年再增設興隆國小形成兩校距離不到100公尺的奇特現象。興德校內有棵樹高達2、3層樓的木蘭花老樹已列市保護樹;外牆有蒙德里安風格之大型藝術牆。國小西側巷內有老電塔遺跡距今已逾七十年,這個電塔早期是萬隆一帶的台北變電所輸電至深坑,後期是深坑變電所輸電至與台北變電所。文山區的變電塔數特多,也成為文山區的另類特色之一,乃因位居深坑變電所與台北變電所之間所致。

 

 

 

 上圖:興德國小校內的老木蘭花樹、外牆的公共藝術、在附近已退休的老電塔

 

11. 江西會館與萬壽宮:興隆路二段116號一棟獨立三層樓房,一二樓租給餐廳業使用,建築外牆上掛著台北市江西會館、台北市江西同鄉會。原來國軍遷台時,江西保安團由鄭執慶團長帶領來到文山區落腳,之後江西同鄉聚資購地興建江西會館,很多弟兄也在會館後方購地建屋,形成聚落,將台灣當成了後半生的家鄉。在江西會館一樓左側〈興隆路二段96巷〉為萬壽宮,供奉著江西人的保護神許真君、以及國民革命各階段戰爭中為國犧牲的江西將士英靈。內殿兩側支柱一對門楹「暫奉靈魂安寶島;待隨旗鼓返神州」道盡了他們當時的心境。

 

 上圖:位在興隆路二段116號的江西會館、會館西側的萬壽宮

 

12. 賴氏萬壽塔:  

景美「賴氏萬壽塔」坐落於興隆路二段203巷108號對面山坡上,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的家族祖塔。墓塔就在排水溝上方,墓塔入口有階梯,左側有塊造墓者為防止後人破壞而置放的石碑「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以警告嚇阻意圖破壞者。拾階而上,在右側即為地面墓室建築,墓塔上方有混泥土塑造的獅子頭造型盤據。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墓塔的結構特殊,墓塔門上方有吉獸,塔頂有葫蘆,四方位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研究墳墓的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表示,景美福興路底芳蘭山區的幾百座墓塚中,這座最有特色,在台灣、中國與日本研究民俗與葬式的學術圈鼎鼎有名。鄭遠祥指出,「賴氏萬壽塔」興建於1940年,應是在黑潮文化圈內彼此文化交融下的墓塔,極有可能是北台灣唯一一座擁有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墓塔佔地約三十坪,屬於大型墳墓,前方墓頂混凝土獅子頭塑像,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可能來自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也與沖繩雷同。後方的屋頂具有台灣攢尖墓塔的原型,墓塔的圓頂尖端部分為葫蘆型,象徵匯聚天地之氣,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屋頂上的屋頂面的洗石子飾面與兩側落水口,也蘊含傳統風水意象,極可能是台灣攢尖屋頂墓塔的始祖。墓塔風格特殊、建材用料精美,工法亦頗精良,是值得保存文化建物。

「賴氏萬壽塔」位在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上的公園預定地,原定2007年初動工拆遷墓區各墓塚,但因有深具特色的「賴氏萬壽塔」,經文史工作者及市議員多次陳情、協調,希望保留墓區內的「賴氏萬壽塔」;台北市文化局曾於2006年6月、2008年9月兩次召開古蹟審議會議,歷經波折,雖不算是古蹟,終於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賴氏萬壽塔」列為歷史建築,也為文山區再添一筆文化資產。

在傳統觀念人們都避免接近陰森的墓園,但「賴氏萬壽塔」列為歷史建築,且坐落於未來的公園中,可因容易接觸,而能讓人們減少對死亡的恐懼、進一步了解墓葬文化,也是一種很好的生命教育教材。

 

 上圖:賴氏萬壽塔外觀、入口;下圖:萬壽塔的地面墓室、墓室門口上方的風獅爺造型

 

 

 

 

 上圖:墓室上方寶頂頂尖的葫蘆造型、寶頂磁磚、邊緣四個方位的南瓜、螺旋紋造型。

下圖:寶頂背部〈後方〉、墓室內情況。

 

 

 

 上圖:設置於萬壽塔入口左側的警告石碑、墓埕右前方的后土

 

13. 建塚記念碑:在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現為公園預定地上,有處建於1930年〈昭和5〉年的「建塚記念碑」,四方體基座上置一石碑:基座四面刻有建碑捐款芳名錄;石碑正面刻「建塚記念碑」、背面刻建碑原由,文如次:

「此地之建塔為供臺地市民便嗣  自昭和四年春楊同志發起得成于事准捐金三萬圓至本年三月募齊獻於市當局購地置塚修道建亭擬置墓地五十甲先買市內大直庄及文山郡興福庄計三十餘甲餘款存市以備更買此事纔告厥成實由市內諸大家熱心公德咸樂贊襄尤幸市當局    輿緒  成法從此澤及枯骨矣援記其事以昭來許   

         昭和五年歲次庚午四月一日    倪希昶撰並書 〈印記二方〉」

   由碑文得知,原來是1930年熱心公益的台北仕紳,發起集資、購置南、北兩處土地設置公共墓園,俾便往生市民安葬之用,事成之後將此事緣由、過程立碑為記。位在興福庄公園預定地內的建塚記念碑,讓我們了解80多年前的這件義舉,深具文化及教育意義,值得保留在未來的公園中。

 

 

 

 上圖:建塚記念碑全景、基座上的石碑,正面碑文「建塚記念碑」

 

 

 

 

 上上圖:建塚記念碑背面、背面碑文記述購地、置建公墓緣由、過程

上圖;記念碑基座四面石碑,上刻捐款方名錄

 

附錄:熾愛中國的棣慕華(Sarah1902~1989)   20070526摘自『每日靈糧』

看到「棣慕華」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一位美國的宣教士,心中對中國人的愛有多大。他的父母愛中國,一生以醫療獻身給中國的百姓,也把在中國未完的使命交付給他們的兒女,以致棣慕華順服上帝的呼召和母親的遺言,選擇了往中國宣教的道路。

    1902民國前八年,棣慕華出生在江蘇六合縣的一個小鎮上。時他們稱他為小查理,按著中國人的習俗,棣醫生夫婦請大家吃紅蛋,讓大家分享他們的喜悅。他的父親棣喬治醫生,是城內唯一穿洋服和沒紮辮子的人。雖然周圍的每一個人都稱他們為洋人,但他們一家人卻以中國為他們的家。

    查理快十歲的時候,他的父母返美度假看到美國的一切,固然心裏很高興,但無論他們走到那裏,總有一種「作客」的感覺。於是一年後,他們又回到中國。童年時一頭紅髮的小查理,跟中國孩子一起上私塾背三字經、千字文,家教很嚴。棣醫生雖然很忙碌,但他總不忘盡量陪伴他的三個孩子,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教導孩子們許多事理。查理也每天晚上都用聖經故事,培養他們明白上帝的心意或與他們禱告。所以棣慕華從小在父母身上,學會了儉僕生活、敬畏上帝,以及用上帝的愛去愛中國人。成長的過程中,查理在父親的薰陶下,珍愛上帝所創造的每樣東西,慢慢地,他學會全身每一條肌肉、每一根骨頭的科學名稱,以及天上飛鳥的學名、俗名,對蕨類有獨到的研究後來更成為舉世聞名的植物學家,他常在證道的時候,以大自然的奧妙來驗證神的智慧與權能。

    1917.18年,查理的父母相繼離世,只有高中畢業的查理,帶著兩個妹妹,回到美國,寄居到親戚家。為了生活,查理漸漸習慣於農夫的工作但想起母親臨終的話,要他回去中國,

他開始提醒自己,要持定去中國傳道的異象和使命。大學畢業後,他原打算留在俄亥俄州的百哈利學校教書。卻意外地接到俄亥俄貴格會年會海外差傳部的支持,神適時地讓他和新婚的妻子蘿拉,前往中國開始宣教的工作。

    再次回到中國,查理有另一種回家的感覺。盛大的歡迎會之後,他們在南京貴格會的宣教中心安頓下來,開始學習中國語文。儘管中國的一切讓蘿拉心儀,但是烽火漫天的中國內戰,使當時的宣教士情勢危急,甚至得讓妻子退避到後方,分隔兩地。憤怒的暴民固然可怕,上帝差遣一些中國朋友協助他們逃難,更令人感動。但是因為六合的醫院和教會幾都夷為平地,查理和蘿拉只好返回美國查理在鄉間的一所小教會牧會,後他們一起應聘在俄亥俄州的馬利安大學任教。

    即或生活的安逸和女兒的誕生,帶給查理和蘿拉許多快樂,但他們時時刻刻惦記著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異象。1931年,中國內部情勢稍為穩定,貴格會差會總部果然發通知召他們回去中國大陸。中國仍陷在抗日的戰爭中所以回到六合以後的工作,一切還是非常拮拒。

    在中國宣教的日子,查理並未放棄他對科學的興趣尤其是蕨類植物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他發現了好幾種全世界還沒有發現的羊齒草其中有一種羊齒草,經由他的鑽研,著成論文,被世界學術界肯定而命名為「棣氏羊齒草」。

    中日戰爭的尾聲中,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在上海的日本人竟逮捕與中國人頻繁往來的美國人,於是查理被關進集中營,直到1943年9月才被釋放得以回到美國與妻女團聚。他不太願意回意噩夢連連的集中營生活,只是告訴他的家人,第一要緊的是:要好好將神的話藏在心裏;第二,要多學詩歌,這兩樣東西是他在集中營裏最大的安慰。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隔年,查理馬上又返回中國,但緊接著,共產黨陸續占據了許多城市,六合也不能倖免,十分危急中,查理逃過一劫,平安的離開上海,再次被迫回到美國,以為從此再也回不到中國人的地方了。但不久,貴格會俄亥俄州年會海外宣道部邀請他們進入新的工場─台灣。這個使命是他們沒有預期過的聽說那裏沒有教會學校、沒有教會、沒有信徒、也沒有可配合的中國牧師,但是,禱告的結果,他們順服了。

    1957年4月,他們抵達台灣出乎他們的意料,在台灣的工作進展的很快,除了講道、探訪,查理意外的應聘在台大教課,更有助於福音工作。信徒們也很快成為他們夫婦的好朋友並且替查理取了一個新名字─棣慕華。他的名片上只有中文名字棣慕華,右上角則寫著「寄籍江蘇六合」。

    在台灣,原來貴格會只有嘉義一處教會,後來在台北的萬里、大坪林都設立了教會,所以他每星期都得奔波於台北、嘉義幾趟。他樂於助人、容易和人和睦相處,疼愛學生,他和師母的生活簡單儉樸,卻樂善好施只要別人有困難,他一定傾囊相助。他熱愛中國,講課時還能純熟的運用《大學》、《中庸》恐怕許多中國人還不能及呢!中美斷交的時候,他印製許多「我愛中華美地」的詩歌,含著淚水教導學生吟唱又在聯合報發表「今生矢志為中國人」以表心志堅定。

    1979年,棣牧師罹患骨癌,病情愈來愈惡化;1980年依依不捨的揮別奉獻一生所熱愛的中國,回到美國俄亥俄州養病。1986年萬里教會獻新堂,他不顧身體的疼痛,隻身來台,當他看見自己辛勤栽種的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欣慰之情讓他幾度哽咽得說不出話來。1989年夏天,棣牧師用完早餐,面龐帶著滿足的微笑,安然的離開世界。這位上帝的僕人,在中國六十餘年,五度被迫離華返華,中國之堅定是槍彈打不走、艱困嚇不倒的,他的一生為上帝和中國,綻放了最美的色彩和最濃郁的馨香。

台灣原生的鳳仙花共有一屬三種,分別為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及紫花鳳仙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三者皆為臺灣特有種,其中棣慕華鳳仙花的棲地,在全世界中僅分布於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之鄰近區域,佔有面積小於100平方公里,屬於小而且狹隘分布的族群。根據IUCN認定的稀有植物受威脅程度分類標準,將其歸類為易受害(vulnerable),因此棣慕華鳳仙花早已被雪霸國家公園列為第一優先的保育類植物。

為何叫棣慕華鳳仙花  1973年台大黃增全教授在苗栗泰安觀霧大鹿林道支線山區發現這台灣特有種鳳仙花,為了紀念他的老師,對台灣植物分類學有貢獻的棣慕華教授而命名。

 

 

 

 

 

 

 

 

 

 

 

 

 

 

 

 

 

 

 

 

 

 

 

 

 

 

 

 

 

 

 

 

 

 

 

 

 

 

 

 

 

閱讀 908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邱螢輝 / Chiu 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