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7

木柵老街踏查報告

木柵老街踏查報告

邱螢輝104.09.20  上午0900~1200

一、木柵老街概說 --木柵老街之發展與大致範圍

清康乾年間閩粵先民到台北盆地墾殖,由淡水登陸,再溯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發展。至嘉慶、道光年間木柵漸成街肆,也成為再進入景美溪上游深坑、石碇的中繼站。到光復前後,木柵老街約以開元街及木柵路三段、保儀路、指南路一段等周邊為主的一帶街區:北至木柵國小,南至打鐵寮渡船頭;東起景美溪畔,西至保儀路集應廟、木柵國中一帶,包括今木柵、木新里部分地區。

參看下列地圖可檢視各時期木柵庄街發展情形。

42701  42702

上右1897年台灣堡圖,左1921年地形圖;

下左1966年木柵地形圖;右1994年木柵街道圖

42703  42704

 

二、木柵老街老地名簡介

  1. 木柵、內湖先民到今木柵墾殖荒地,為防備原住民之侵擾、攻擊,在大埤張姓族人發起下,於所居處設防,除在更寮山設更寮守望外,另在今之萬壽橋頭,經開元街、道南橋頭到打鐵寮河岸一帶,以木樁圍柵,設置欄柵以為屏障,是為木柵地名由來。木柵設置及拆除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但在今景美溪右岸道南橋頭立有「木柵舊址」碑可供憑弔。木柵之為地名,首見於清嘉慶17〈1812〉年《淡水廳志》的記載,拳山堡下轄「木柵庄」,初始應只是聚落名〈木柵內〉,而非行政區設治。一般民間使用地名早於官方文書,而成為行政地名應該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或具重要性之後的事,「木柵」取代「內湖」即是一例。

木柵地區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有景美溪貫穿,形成一東西向狹長之河谷平原及數個小盆地,閩南語「湖」即為盆地之意,又相對於台北城來說位居內陸,故自清代至日據時期皆稱為內湖,行政上為內湖庄。昔日之內湖庄範圍包括今日的木柵里、木新里、明興里、明義里、順興里、忠順里、樟腳里、樟新里、華興里、試院里、老泉里。

42705  42706

 

  1. 更寮與更寮山在今指南路一段與木柵路交叉處,昔日有一小山丘,入墾此地之先民在山丘上設有瞭望台,派員日夜看守,以防備原住民之攻擊。此瞭望台係一供更夫看守小屋,俗稱「更寮」,故此小山丘即稱更寮山。近年木柵路、木新路拓寬及堤防整建,小山丘已被剷平,並建置台塑加油站。
  2. 渡船頭與渡船巷昔木柵曾有多處渡口,在今道南橋頭河岸有渡船頭,為旅客必經之主要渡口。此渡船頭到開元街頂店間有一巷路,約為今之指南路56及96巷,稱為渡船巷。開元街與木新路交叉口一帶是木柵庄最早設店的地方,昔日稱為頂店。
  3. 打鐵寮  今木新路二段中段,有先民在此設打鐵店,打造墾荒所需各種農具,因此被稱為打鐵寮。另有一說是,木柵鄭姓家族認為,先祖鄭克鐵到此地開墾,搭寮而居,此寮被稱為鐵寮,久之被訛稱為「打鐵寮」,成了地名。打鐵寮往昔也稱「頂湖」意指「上內湖」,是相對於今木新路二、三段一帶樟腳的「下內湖」。
  4. 死人漥口〈香埔〉今政大體育館前方攤頭昔日設有渡船頭,可與對岸渡口對渡,因渡口很深,在未建道南橋前常因渡河溺死人,因此得到「死人漥口」的渾名。過去端午節時地方人士會為枉死的冤魂舉行划龍船,每當迎神賽會之後,鄉民街在這片河灘地擺桌餐敘,故又有「香埔」之稱。
  5. 柿仔腳保儀路與指南路交叉路口一帶,早年曾有張姓先民於此種植一片柿子林,因此地名柿子腳。

42707

上左圖踏查路線示意圖;右圖  2013木柵村里界圖

三、踏查路線 

文山區行政中心〈集合點〉→木柵國小〈公學校、迺閤張公頌德碑與張德明先生之碑舊址、御大禮樹記念碑〉→ 楓香樹〈NO.1384〉→文山區政中心旁小公園〈忠魂碑、畜魂碑〉→ 開元街〈文山教會〉→木新路〈更寮山〉→渡船巷〈指南路一段59及96巷〉→道南橋〈渡船頭、木柵舊址碑〉→ 指南路渡船頭福德宮→永安街〈翁公埤與翁公圳〉→指南路一段〈三芳油行、14巷內屠宰場舊址、集英街內木柵市場〉→保儀路〈瓦厝、木柵集應廟〉→木柵國中→木柵〈公路局〉車站〈參看踏查路線示意圖〉

42708  42709

上圖  文山社大文山學課程學員由何文賢、張秋蜜兩位老師率隊實地踏查木柵老街

四、踏查文史景點簡介

 

  1. 木柵國小〈木柵公學校 〉  日人入台後,開始設置國〈日〉語傳習所,1897〈明治30〉年12月設立基隆國〈日語〉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次年改為景尾公學校,即景美國小前身〉;1906〈明治39〉年設立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當時木柵轄屬於內湖庄〉,1909〈明治42〉年獨立改為內湖公學校,為木柵國小前身;1941年又改名為木柵國民學校。

日治初期為促台人接受日語教育,在全台設置14所「國語傳習所」;1898〈明治31〉年7月發佈「台灣公學校令」,將全部傳習所改為公學校。此時台灣除「公學校」外,另有「小學校」,兩者差別是公學校招收台灣人就讀,而小學校則以日本人為招收對象。1941〈昭和16〉年又發發佈「國民學校令」,將公學校改名為國民學校。

光復時仍名木柵國民學校,民國35年改名指南國民學校;民國39年又改回木柵國民學校;民國57年木柵改隸台北市,因實施九年國教,改為木柵國民小學〈後三年國教,另設國民中學施行〉。文山區的景美與木柵兩所國小均為百年歷史老校,值勘一書。

42710    42711

上圖  木柵國民小學   由木柵公學校到木柵國民小學,是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校

下圖  張秋蜜老師向學員解說木柵老街概況及木柵國小校園內的「御大禮記念樹」碑

42712  42713

  1. 公民會館位於木柵路三段189號,文山區行政中心斜對面、木柵國小右側,是建於1927〈昭和2〉年的日式平房,外形古樸素雅,尤其鑽石形氣窗令人印象深刻。它原是木柵公學校、國小歷任校長宿舍,1982年最後一位住此宿舍的校長辭世後,閒置荒廢一段時間。1999年在文山區公所透過與文山社大合辦的「地方領袖工作坊」,和地方團體及民眾、各界有識之士經多次討論,凝聚整建再利用的共識,在民政局經費支持下,重新整建為文山公民會館。公民會館已於2002年10月19日啟用,讓原本閒置空間重新連結了居民歷史記憶和文化空間想像,讓社區藝文在此發聲,也活絡了文山區的藝文氣息,對閒置空間的再利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4271442715

御大禮記念樹碑  位於木柵國小東側小山丘上,1915〈大正4〉年11月為慶賀日本大正天皇即位,並植樹立碑紀念,是為御大禮記念樹碑,因前任天皇駕崩,新天皇依禮制需守喪三年,因此遲至大正4年才舉行各項慶賀活動,並立碑紀念。

42716   42717

上圖 「御大禮記念樹」碑的現狀〈背面刻記立碑時間〉

  1. 迺閣張公頌德碑及張德明先生之碑張公迺閣與張德明先生係父子,因對地方教育、治安、產業發展有貢獻,為人敬重,故地方有識者商議立碑以禮讚、紀念其恩德。迺閣張公頌德碑於1907〈明治40〉年9月15日立;張德明先生之碑於1935〈昭和10〉年10月立,兩碑原在木柵國小東側小丘上比鄰而立,後遷移至貓空外樟湖。

迺閣張公,出身安溪大坪望族,前清貢生,少讀書通經史,復習醫有成,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對窮困者不收醫療費,行醫之餘,總董一鄉,排難解紛,有善士之稱。

迺閣張公三子德明先生,生於木柵,通儒學、語學、曾任把總;日治時期曾任通譯兼台灣語教授、致力於初等教育、改善風俗,又因土匪猖獗籌組木柵防護勇團,致力維護地方治安;1899〈明治32〉年日人施行民政,迄德明先生1922〈大正11〉年辭世,歷任街庄長、州協議會議員達20餘年。此外他勤於農事改良,特別是對郡下茶業發展貢獻極大;1918〈大正7〉年率先籌組「木柵信用組合」〈即木柵區農會前身〉,便利地方金融。德明先生一生以增進地方福址為念,在民政、教育、農業、治安、金融等方面對地方發展都有貢獻,其犧牲奉獻精神為地方所感念、崇敬,因此在他辭世多年後,值日人領台40周年之際立碑紀念。

 

42718  42719

上圖 「迺閣張公頌德碑及張德明先生之碑」立於木柵國小時的情況,現已移走成為休閒平台〈下左圖〉;下右圖 台北市受保護樹木1384號楓香樹

42720   42721

  1. 楓香樹位在木柵國小東側門巷內有一棵台北市保護老樹編號1384,踏查過程中實際估測樹高、胸圍、樹齡,雖未符合老樹標準,但楓香為台灣原生樹種,且距老樹標準差距不大,因此列入保護。
  1. 忠魂碑原在1897〈明治30〉年8月立於木新路橋旁更寮山上,後木新路開發,山丘被剷平,並設加油站,忠魂碑移至文山區政中心大樓旁公園內,唯碑文已被塗抹不明。

此碑牽涉一日治初期的歷史事件。1895〈明治28〉年6月間,日軍依據馬關條約入台統治,當時民氣反日,同年12月各地抗日義軍蜂起,31日深坑日警6人到新店、景尾、木柵巡查,當晚在木柵頂店附近,遭抗日軍包圍襲殺而亡,是謂「頂店事件」。之後日人將殉職日警合葬於深坑街,並在深坑中正橋頭及木柵更寮山兩地立忠魂碑以為紀念。光復後木柵民選鄉長張榮森〈49年1月至57年6月兩屆、併北市後為派任區長至60年5月〉,為免年輕人不了解時空背景誤解是在頌揚日本,而不知立碑幕後的抗日事件原委,故將碑文以水泥塗蓋,致碑文不明。其後忠魂碑遷移至文山公園時,未另設置解說牌,讓民眾了解深入這塊石碑的時空背景、事實及其所隱藏的歷史事件,甚為可惜。

42722  42723

上圖  在於文山公園一角並立的忠魂碑〈左側較高者,碑文已遭塗去〉與畜魂碑〈背面〉

  1. 開元街與頂店開元街接近渡船頭,與木新路交叉口一帶,是木柵最早發展的街區之一,也是木柵庄最早設店的地方,昔日稱為頂店。日治初期曾發生抗日志士襲殺日警6人的「頂店事件」,也是日人設立忠魂碑處所。

 

  1. 文山教會全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位於開元街,1875〈光緒元〉年指南山區茶農張迺鴻途經新店屈尺適逢馬偕博士佈道深受感動而信教,其後帶鄰人參加禮拜,1878〈光緒4〉年成為新店教會長老。為方便做禮拜,1891〈光緒17〉年在指南村渡船頭〈政大渡賢橋附近〉成立內湖教會〈為新店教會支會〉;1897〈明治30〉年購得開元街現址興建教堂,取名木柵教會;1954〈民國43〉年4月正式升格為堂會;民國45年因內部不和,部分信徒於隔鄰街區另立新興教會;民國51年在台北中會努力下兩教會復合,並更名「文山教會」,其後因信徒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教堂經多年進行改建,在民國87年4月完成獻堂工作。木柵地處台北盆地內陸早期交通不便,文山教會的發展見證基督教早期在木柵傳佈的歷程。

42724  42725

上圖文山教會

  1. 渡船頭與渡船巷最初打鐵寮今木新路二段一帶昔為木柵渡船頭,可與對岸政大渡賢橋附近渡口對渡,為木柵地區最重要渡口,1924〈大正13〉年遭大水災沖毀,渡船頭移往上游今道南橋頭附近。由此渡船頭與開元街有一通道〈今指南路一段56及96巷〉,方便往來旅客,老代人稱為渡船巷。之後景美溪漸淤積船運功能沒落,加上道南橋的興建、景美至石碇的公路開通,木柵渡船頭亦廢棄而漸消失。今在政大渡賢橋對面河濱公園已設一處渡船頭廣場供人憑弔。

42726  42727

42728

上左圖 渡船巷、右圖 渡船頭廣場 ;下圖 昔日渡船頭河段兩岸現狀〈對岸為政大校園〉

42729  42730

  1. 道南橋今昔往昔從木柵到景美溪對岸的新興、貓空唯有渡河一途,既不方便又危險。1935〈昭和10〉年,為方便指南宮香客上山參拜仙公祖純陽祖師呂洞賓、亦方便兩岸往來,於是集資興建道南橋,渡船頭也因此日漸廢棄不用。1950年代以後道南橋不僅是香客到指南宮參拜,更是政大師生就學的交通要道。

道南橋初建較為簡易其後經改建:50年代改為造型美觀的拱橋形式橋墩,隨著交通量增加及景美溪行水區通暢之需求,民國73年間再改建為直式橋墩、橋面兩側加設行人及自行車專用道,是為目前使用形式。

42731   42732

上圖 道南橋今昔,左圖為民國50年代的拱形橋墩、右圖為橋樑現況

  1. 木柵舊址碑位於景美溪右岸道南橋橋頭堤防上。先民入墾木柵形成聚落,為防原住民的侵擾、襲擊,在老街景美溪岸結木為垣,以資屏障,這也是木柵地名的由來。木柵確切設立、棄毀年分已難考定,台北市文獻會乃於民國72年4月在木柵舊址中段處、道南橋頭旁,立碑為記。唯此碑碑文有錯誤,亟待商榷。

碑文稱,「…結木為垣…,遂名木柵村。…嘉慶年間…陞木柵村木柵庄。嗣以人口增多,另建內湖庄以容之」,碑文之意,是木柵庄設治早於內湖庄,事實上清代及日治時期,除清同治13〈1862〉年至光緒13〈1887〉年一段時期外,現今木柵地區在行政上都轄屬內湖庄,若有稱木柵村〈或庄、街〉,有可能是一般民間對聚落的說法。光復後民國35年1月木柵村仍屬深坑鄉,39年3月才設木柵鄉。

在《清乾隆台灣與輿圖》〈約乾隆27~30年間繪製,現藏於台北故宮〉即載有「拳頭山、內湖、秀朗、大坪、興福等庄,共八百餘口」,均屬現今大文山地區庄名、社名,其中即有內湖。

42733   42734

上圖  立於道南橋頭的「木柵舊址」石碑,張秋蜜老師正在為學員講解

  1. 指南路渡船頭福德宮

42735  42736  42737

上圖  渡船頭福德宮外觀及祭拜用香爐、燈籠

  1. 翁公埤與翁公圳位在渡船頭福德宮後方一帶昔日有埤塘稱為翁公埤。先民從萬壽橋頭一帶引景美溪水,開圳道經今木新路西側一帶,經翁公埤〈蓄水及調節水位〉,再經今永安街,灌溉屠宰場周邊至崙仔尾一帶農田,此為翁公圳。今經濟發展,早將埤圳填平開發成街區,未留下痕跡。
  1. 屠宰場與畜魂碑昔日吃豬肉不易,加之日治時期為控制稅收禁止民間私宰,豬隻需由屠宰場宰殺,蓋上大紅印才能送至一般市集販售,位於今指南路一段14巷3號的磚造房舍是木柵地區昔日的屠宰場,但規模不大,每日僅宰殺豬隻五、六隻。

萬物皆有生命,惜生戒殺是對生命的尊重,屠戶與肉販卻不得不殺生,為讓被宰殺動物靈魂安息,也供屠戶、豬販祭拜,藉以安人心,因此建碑超渡,表達歉疚,並祈畜魂及早解脫。木柵屠宰場以宰殺豬隻為主,於1915〈昭和12〉年4月設立畜魂碑。

昔日木柵屠宰場一帶仍少人居,屠宰豬隻的噪音不影響居民生活,如今時空轉換,因地方發展、道路拓寬,昔日屠宰場早已廢除,畜魂碑僅存基座,石碑已移至文山區政中心旁小公園內。原居住在磚房人家每年農曆12月4日仍依例祭拜。

目前台北市仍存三塊日據時期的畜魂碑,除木柵這塊外,另有在北投區大豐公園內、信義區四獸山天寶宮門外等兩塊;此外在淡水、宜蘭、朴子也有日治時期留下的畜魂碑。

42738  42739

上圖  木柵屠宰場今昔:左圖昔屠宰場周邊仍為稻田,右圖 14巷底磚房即為昔日屠宰場址

下圖  文山公園一角的畜魂碑,碑體不大,只刻例碑時間,但未刻名立碑者名〈個人或單位〉

42740  42741

  1. 老街內的幾個老厝
    1. 四美古厝名,在今木柵路三段118號一帶,1755〈乾隆20〉年安溪張光龍來到木柵開墾,光龍有延表、延砂、延戰、延烈四子,因此乾隆末年間興建大厝即以「四美」命名。古厝已於多年前木柵路拓寬時拆除。
    2. 五常 古厝名,古厝已遭拆除,今永安街底「奧德莎花園社區」即為舊址。清嘉慶年間張光培來台拓墾,生五子港和〈延漢〉、源涉〈延水〉、福榮〈延茂〉、寶山〈延海〉、春成〈延至〉,並在嘉慶年間蓋了大厝,因有五子,故以「五常」命名。
    3. 八合  古厝名,為張姓宗親家族居厝名,位在今開元街、木柵市場附近,清代此地住有張姓八兄弟,以勇猛同心聞名,取合作、團結、合力、合群之義為「八合」。古厝已拆除。有一說老厝於「頂街事件」時曾遭日警燒毀。
    4. 瓦厝內位於保儀路26巷6弄9號,為前清把總張德明先生故居。張德明先生於日治時期曾任內湖區區長、深坑庄庄長,當時區長稱為總理,德明先生且將其居宅當辦公處所,故稱此宅為「總理衙門」。現門楣掛有「保我黎民」、屋內掛「平安宅」等匾額。瓦厝內,曾被當做木柵行政辦公處所「總理衙門」、「役場」,之後役場三度在木柵路三段135號、開元街40及42號搬移,至民國39年深坑、木柵、景美分治,木柵升格為鄉,設鄉公所於木柵路三段220號,今為文山區行政中心現址。

42742瓦厝內門楣所掛的「保我黎民」匾額

  1. 老街內的幾家老店
    1. 三芳製油廠  位於指南路一段9號,成立於民國67年,主要生產花生油、麻油、茶油等食用油品。油廠老闆最初產製花生油、麻油,因木柵指南山區產茶,每年冬天盛產茶籽,老闆進一步精研掌握獨到烘培技術與壓榨法,製造出高品質茶油,受到顧客肯定。因茶籽每年在霜降前後採收,立冬前後製成茶油上市,與法國薄酒萊每年一次在11月第三、四週間上市相似,故曾被譽為「油界薄酒萊」。茶油嚴格來說,應分苦茶油及茶籽油:茶籽油是用一般茶樹的茶籽壓榨而成,而苦茶油則是用油茶樹的茶籽製成,樹種完全不同。茶油為傳統食品,具保健之效,夏日婦女坐月子烹調茶油雞補身不易上火,而茶油拌麵線的香氣更讓人難以抗拒。此外,茶籽經烘培、榨油過後所剩的茶籽渣,可研磨成粉末做肥皂替代品,也是昔日婦人用以洗澡、洗髮的傳統清潔劑。

42743  42744

上左圖 三芳製油廠在指南路一段,集英街在指南路及開元街之間,往內走即為木柵市場

  1. 金益香餅舖位於木柵路三段,創立於1921〈大正10〉年迄今已逾90載仍然受到地方人士肯定。金益香餅店成立初期是以販售雜貨為主,後來鑽研糕餅製作技巧才以生產傳統漢式糕餅為主業,以應付地方婚喪喜慶、廟會祭典、特殊節慶之需要,因應時代潮流,目前也開發一些新口味的產品,以滿足現代社會大眾需求。
  2. 劉協昌麵線廠位於木柵路三段85巷內,是成立已近一甲子的老店。木柵麵線的盛行,相傳早年有位福州老師傅在今文山區行政中心後方附近,以手工製作麵線謀生,為因應產量需求,陸續收了許多徒弟,也因此讓木柵成為北區麵線重要產地,全盛時期木柵一帶約有二十多家麵線工廠,因此有「麵線窟」之稱號。由於時代與環境變遷,看天候吃飯、製作工序繁複、靠體力等多重原因,手工麵線已式微。劉協昌麵線廠,傳承第二代的老闆年近80歲,堅持傳統手工製作,難能可貴,找尋年輕一輩接手、學習傳統手藝,已成當務之急。

42745 42746

上圖 昔日木柵麵線廠曬麵情景

  1. 保儀路及木柵集應廟位於保儀路,主要祭祀保儀尊王張巡、申國夫人林氏夫人,為張氏家族祭祀之廟。清咸豐年間張、高、林族人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人丁繁衍,三姓協議集應廟分立,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各自建廟奉祀,形成文山區三座集應廟各為一姓一廟祭祀的情況:高氏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集應廟奉祀、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張家獲香爐,另到木柵於1894〈光緒20年歲次甲午〉年建廟奉祀,木柵集應廟從大陸帶來的這個陶製香爐已成鎮廟之寶,因略有裂縫,故以金屬框鑲嵌,並置於保險箱內妥善保護,木柵集應廟建成後也漸成地區信仰之勝地。

木柵集應廟的地理風水與選址,可從集應廟初所撰正門對聯來了解:

   「上聯:分鯤島 鎮鯉湖 集安百姓  下聯:面牛山 背猴嶺 應接群峰

鯤島意為沙洲,為台灣古稱之一、「分」意指主祀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係由大陸分靈而來;牛山指崙仔尾牛埔仔一帶、猴嶺總稱貓空猴山岳、鯉湖指鯉魚山和內湖庄;兩聯各嵌「集、應」一字,合成「集應」廟名。〈見下圖木柵集應廟的門聯〉

4274842747

集應廟建成後,於民國38年因白蟻之害,重新整修;民國67年又因保儀路拓寬及信徒日眾格局不敷使用,再次就地重建二樓廟宇,歷四年,於民國70年10月竣工使用。

42749  42750

上左圖 從保儀路看木柵集應廟外觀;右圖為二樓正殿神龕

下圖 廟內「大平世澤」、「保我黎民」、「澤被東南」、「聰明正直」均為光緒甲午建廟時的匾額

42751427524275342754

集應廟主祀神明為保儀尊王,緣於雙忠廟信仰的張巡與許遠。保儀尊王張巡,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係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壯烈殉難的守將張巡與太守許遠,其忠義精神受人民崇敬,肅宗時建廟祭祀名為「雙忠廟」。唐末中原動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南遷避難隨身攜帶尊王神像以求庇護。三姓族人安抵福建安溪落戶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一路庇祐,乃建廟供奉,在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乃將廟命名「集應廟」,成為安溪三姓族人保護神。

    自古漢人遷移外地發展,為求身家平安、事業順利,攜帶原鄉保護神同行已然成傳統,如媽祖、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山國王、保儀尊王、城隍爺等都是各不同地域、族群的保護神。康熙末年,三姓族人因安溪地區生活困頓,決定一同渡海來台發展,在「尪公」的庇祐下平安抵台,安溪人的原鄉保護神集應廟保儀尊王,也隨著安溪人三姓族人渡台到景美、木柵。

42755  42756

上左圖 二樓正殿;右圖 張秋蜜老師、何文賢老師在集應廟內進行講解、討論

    集應廟保儀尊王以保護神受供奉,除保護信徒之生命財產安全外,隨環境不同與需求而產生其他功能。相傳玉皇大帝嘉許張巡許遠之忠義志節,特封祂們為保護農田、能驅疫除蟲的神祇農業時期在淡水河流域各地區非常注重迎尪公的慶典以保祐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從心理需求言,來台墾民須克服台北盆地開墾艱困環境,又時時需防範原住民的侵擾的情況下,保儀尊王也變演戰神的角色成為具多元神格的保護神。保儀尊王神像每年定期到祭祀區內各處出巡,保護信徒平安,形成了保儀尊王遶境活動〈即「迎尪公」〉的傳統
    保儀尊王信仰隨著安溪三姓族人帶入台灣,開墾地域沿淡水河而到景美溪,集應廟亦遍佈台北盆地南北。木柵集應廟分立未建廟前,神像是由值年爐主請到家中供奉;蓋廟後,張家九房在木柵有六房頭〈長房一、二,二房一、二,三房二、三〉、在淡水有三房頭〈長房三,三房一、三〉,故循往例保儀尊王6年住木柵,3年住淡水,昔時每逢出駐淡水、返回木柵時均有盛大廟會,進行送香、迎香的祭儀,成為木柵、景美與淡水間特有的集應廟保儀尊王傳統宗教活動

42757  42758

上左圖 從農校巷看集應廟 ;右圖  木柵國中〈也借用文山社大教學〉校門,門前道路為木柵路三段102巷,舊稱農校巷

  1. 木柵國中位於木柵路三段102巷〈當初名為農校巷〉、木柵集應廟前方,初創於日治時期大正14〈1925〉年秋,當時名為木柵農業補習學校,專事培養農業人才。嗣後於昭和6〈1931〉年改制為農業專修學校,並增設高級班;臺灣光復後遷校於現址,更名為台北縣立木柵初級農業學校,校地一千四百餘坪。民國48年改制為臺北縣立木柵初級中學,並試辦社會中心教育;民國57年7月木柵改隸臺北市後,改名為臺北市立木柵國民中學,校地也漸擴增三千五百餘坪,從創校迄今已有九十年。

42759   42760

上左圖 昔日木柵〈公路局〉車站;右圖  現今停車場,僅設公車站亭

  1. 木柵〈公路局〉車站在木柵路三段,曾為公路局木柵站〈含停車場〉,後為欣欣客運236、251總站,現已廢站〈只留公車站牌〉,暫作停車場等待開發。

光復前後的木柵街是今日的木柵路三段一帶,當時店鋪多集中於農校巷以東,市況也不熱鬧,民國38年大陸來台人士在此落地生根後,商業活動才漸熱絡。民國40年初期公共運輸漸發達,指南、欣欣、台北客運陸續在木柵設站,尤其是公路局木柵站為其全台最初所建七個車站之一,成為往返台北、深坑、石碇的中繼與轉運站,尤其指南宮也帶來大量香客,造就木柵老街的繁榮。到民國70年左右為木柵街的黃金時期,之後道路四通八達,汽機車逐漸普及,木柵站漸失去中繼、轉運功能,最終遭廢站。

 

資料來源:

  1.張秋蜜 編撰,《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文山區-探討拳山堡、文山保-木柵篇  之景美溪右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人文學程文山學民國104年9月

  2. 何文賢  編輯  木柵文史資料彙編,民國104年9月

 

閱讀 14416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邱螢輝 / Chiu 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