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萬美滯洪池規劃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 台北市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文山區興昌里的萬美街二段旁上,此區域原為「辛亥國高中」預定地,經由四十年來政府與地主之間反覆的土地徵收和買回,以及土地變更的問題,現終於進入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並興建「滯洪池」。 這塊萬美街二段旁的土地約為一千多坪,先前是學校預定用地,但因為鄰近軍事基地具有重要機密,先前軍方表示不可能讓政府改建,使得興建「辛亥國高中」的計畫停擺數十年。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九十三年間評估,認為文山區「近年人口成長漸緩,國、高中足以因應就學需求,「辛亥國高中」不太可能再蓋,因此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接手此案,並與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合作規劃,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歷經部分人士反對、里長為里民到市議會協調,以及水利處在里上召開兩次說明會後,終於拍板定案。待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及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經市議會同意,即可著手興建「滯洪池」。 會有興建滯洪池的計畫,主要原因為是位於下游的興隆路長年逢颱風豪雨就積水成災,北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於民國93年11月,在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規劃沿線設置15個滯洪池,最後選定萬美街二段旁為台北市中游地區最適宜建造滯洪池的地方。 「萬美街滯洪池」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滯洪池,共分上下兩層,地面池容量為2000立方米 、地下池容量則高達9000立方米 。光用地取得就耗資4億元,加上1億8000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經費將高達6億元,預估可削減約55%尖峰流量。 這座體積為一萬一千立方公尺,約高出地面四、五十公分,地下六層樓深的滯洪池,能夠為下游擋住至少六小時的大雨,可避免重演先前水淹胸部的慘況。目前辛亥路的底下都已埋 一米 高的涵管,所以只要增加新的地下涵管連接原有管線,利用分流系統分批導入滯洪池,讓這位於都市裡的滯洪池除了發揮儲蓄洪水、防止水患的功能,同時這些儲存的雨水也能用來提供消防用水,可說是一舉數得。 萬美街滯洪池將以生態公園的型態呈現,平面圖設計包含一棟三層樓高的里辦公室及里民活動中心,另外也結合生態學家,打造「生態島」,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以吸引鳥類、昆蟲等動物聚集,讓滯洪池不只在颱風季節才發揮作用,平時也結合此地的人文氣息特色,將滯洪池周邊變成一座多功能的公園,使此地變成里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本文取材自2009年3月27日發刊的世新大學小世界周報) 【滯洪池小檔案】面對山坡土地被過度開發,致原有地形及植被形態被改變,每次遇到降雨量較大時,經常發生雨水四處亂竄,如果以人工湖方式暫時吸納部份流水後再緩慢輸出,即可減輕排水溝渠的負荷,這種人工湖或池塘即稱為滯洪池。滯洪池是依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多數是選定在山坡地邊緣的低窪地闢建,其功能除了可以調節洪流流速、減緩水患的發生、降低水患衝擊及沈澱泥沙,如果在滯洪池內的特定地點適度增加景觀設施,也可以成為民眾運動休憩場所,具有多功能效果。
因景美溪貫穿整個文山區,由右岸(北方)通往左岸(南方)一定要經過橋樑,因而橋樑特別多,數量共有十座(如上圖),為全台北市第一。 橋樑由東而西依序是: (一)捷運橋:捷運由木柵站經景美溪至動物園站,為捷運專用橋樑。 (二)萬壽橋:秀明路一段經萬壽橋左轉新光路到動物園。 (三)道南橋:指南路一段經道南橋到政大。 (四)恆光橋:恆光街經恆光橋至老泉里。 (五)一壽橋:一壽街、樟新街經一壽橋至老泉街。 (六)寶橋:木新路經寶橋至新店寶橋路。 (七)景美溪橋:木柵路經景美溪橋到新店寶慶路,又稱萬善橋。 (八)景美橋:景文街經景美橋到新店順安街接北新路。 (九)鳴遠橋:羅斯福路六段經鳴遠橋、北新橋接新店北新路。 (十)水源便橋:景美河濱公園經水源便橋可到新店,此為自行車專用橋樑。 景美溪發源於石碇,流經深坑、木柵、景美,在溪子口匯入新店溪;景美溪出深坑後河道變寬,沖積出木柵景美之平原。 因景美溪而命名的舊地名有: (一)頭廷魁:原名頭前溪,村落前方有一溪流,故名,在今台北市立動物園前。…
文山區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邊面水,景美與木柵之間也有丘陵相隔。 早期的道路是沿著河邊興築,如目前的羅斯福路、景文街往新店(鐵道及公路)及木柵路往深坑,木柵路大多沿著景美溪,因而路徑蜿蜒。後來建築設備及技術發達,就把低矮度的丘陵剷除,使馬路相通,如興隆路原來只到三段再興學校前,後來把丘陵切除,變成興隆路四段通往木柵,因此興隆路三段與四段的分界不是在木柵路,而是往前約百公尺的再興學校。萬芳路也是將丘陵剷除,由興隆路與木柵路相通。 有些道路是直接越過山丘,如萬芳社區的萬美街,由萬芳路越過140高地連接辛亥路。如果丘陵太高、太陡無法剷除,也無法橫越,那就要挖築山洞貫穿丘陵,形成隧道。 文山區山多,因此隧道也很多,隧道數量和橋樑一樣,也是台北第一。 目前在文山區的隧道有(如上圖): (一)福爾摩莎高速公路(國道三號)木柵隧道:在木柵交流道與新店交流道之間。 (二)國道3號台北聯絡道(國道3甲)台北隧道:由木柵交流道通往辛亥路。 (三)信義快速道路文山隧道:由木柵路通往信義計畫區。 (四)莊敬隧道:由軍功路通往臥龍街(即將更名為和平東路四段) 。 (五)捷運文湖線隧道:穿越中埔山東峰,由捷運辛亥站通往麟光站。 (六)辛亥隧道:穿越中埔山,由景美通往大安區(辛亥路三段與四段之間) 。 (七)懷恩隧道:穿越景美山,由景美通往木柵(辛亥路五段與六段之間) 。…
在北海岸東北角風景區,曾有舊台銅工廠排放的廢水,形成兩種色澤的「陰陽海」;而在景美與公館的分界區域,也有一座不同用途的「陰陽山」(姑且稱之)。一邊是林木蓊鬱的蟾蜍山,另一邊是福興公墓的芳蘭山,而兩區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以前景美「萬盛庄」與「興福庄(十五分庄)」的行政區域劃分線。在興福庄的區域,舊地名稱「七十二砌(階)」,此地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需經過七十二個台階而名。當時興福庄尚未規劃為公墓前,山上種植著鳳梨,農民挑著鳳梨經此捷徑到萬盛庄的市集販售,而萬盛庄的市集位於舊時十五分火車站(羅斯福路五段與景隆街交口)附近,此市集因而稱為「鳳梨店仔」(在番婆厝與三塊厝之間)。 對此地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福興路95巷(興福國中對面)沿著墳墓旁的山路至山腰的三合院前停車(舊地名為翁厝),再由公墓小徑往上步行至陵線,就可以很清楚的由所處環境為墓地,看到另一頭是景色幽靜的登山步道,沿著步道再往下,就可抵達萬盛街的花木批發市場。欲遠觀「陰陽山」者,可以由仙岩廟上方溪仔口山的陵線往北望,即可發現有趣的「陰陽」景觀(右邊為遍地墳墓、左側為花木扶梳場景)。
位於景美與木柵之間的萬芳社區,原地名稱為140高地,因標高140公尺的山坡地而名;地處辛亥路、興隆路、萬芳路、木柵路與軍功路之間。未開發前,山坡地上種植水稻、蔬菜、茶園、相思樹及竹林,有十幾戶磚造平房及一棟二層樓房,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山下有運煤的輕便車軌道,將對面山區的德豐煤礦所挖出的煤礦,運至萬新鐵路的萬隆站堆放。居民以務農維生,種植的茶葉是由一位潘姓農夫引入,因不知原茶種名稱,自稱此地生產的茶葉為「潘王茶」,居民以當地的相思樹製成的木炭來烘培茶葉,但「潘王茶」品質不如貓空鐵觀音,名氣不大,並未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當地居民、購物、販售農畜品等生活機能,皆仰賴木柵,一般步行往返約需一個半小時。當時山中居民的信仰中心是一座由石頭堆砌的小土地公廟,但卻於整地時被掩埋了,在原住戶期望下,於社區完工後,重新在萬芳七號公園內興建土地公廟,以維持傳統民間信仰。 1971年辛亥隧道開通,因平地取得不易,政府乃積極規劃此緩坡地為台北市第一個高地社區,作為山坡地開發的示範,並於1978年11月至1984年3月辦理土地徵收。1979年萬芳路開闢,連接興隆路與木柵路,經多年開發建設,140高地開發於焉完成,除了興建國宅外,並設立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為文山地區最晚開發但生活環境優雅的地區,因附近興隆山有「萬隆煤礦」及「芳川煤礦」,於是取名為「萬芳社區」,行政區域歸屬於木柵的博嘉里;1990年於木柵區與景美區合併為文山區時,單獨設為萬芳里,2002年再畫分為萬芳里及萬美里。 萬芳社區由辛亥路的萬美街二段與軍功路相通,萬美街一段、萬利街、萬和街與萬芳路相連,社區內的道路皆以「萬」字為開頭;自捷運木柵線完工設置萬芳社區站,對外交通更為便捷。2006年政府完成「140高地公園」的建設,於2.2公頃丘陵地的自然森林內,鋪設木質步道及簡易健身設施,提供台北市民一個與大自然接近的休憩場所,入口處位於萬寧街125號。
在景美地區沿著景美溪的河堤外,有三處長條型帶狀公園,分別是育英街萬慶街附近的景美公園、景慶公園,萬隆街底附近的萬和一、二、三號公園,以及萬福國小與汀州路四段間的萬年一、二、三號公園。一般公園都是近似方形,少有長條形的,所以景美這三處長條型的帶狀公園就值得深入了解了。 從日治時期的1926年台灣地形圖上,景美溪流到鳴遠橋(橫跨景美溪台北往新店的橋樑)就一分為二。在溪仔口附近(萬慶街底一帶)由兩條分流中間夾著兩塊沙洲地,在溪仔口前的沙洲叫頂溪洲,在頂公館(今公館街)附近的沙洲稱下溪洲。先民由淡水河新店溪到景美開墾時,由兩塊沙洲間的景美溪上岸,就稱此地為溪仔口(因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入口而名)。後來因景美溪經常氾濫成災,因此興築堤防,以避免水災發生。堤防沿著河邊興建,在頂溪洲的分流處,將頂溪洲留在河堤內,右邊的分流則變成在河堤外,到下溪洲時堤防建在下溪洲的左側,把下溪洲(當時已有居民入住開墾)及其右邊的分流都留在河堤外,在堤防外的分流已無河水流入,逐漸乾涸後將河道填土植樹,而形成現在的長條型帶狀公園。 在未築堤防前,下溪洲已有居民入住,當時溪州街就是通往下溪洲的道路,此路因行經景美溪的分流,當時還要經過一座橋樑才會通達下溪洲。下溪洲的位置就是汀州路四段與堤防之間的陸地,包括台師大公館校區及眷村改建大樓的區域(由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與當今地圖比對及一目瞭然)。 當筆者在景美圖書館介紹景美地方文史,提到此段地型的改變時,有一位學農的朋友會後告訴版主,在這些帶狀公園中,她經常看到水黃皮(註)的植物,在她專業領域的知識中,水黃皮大多生長在河流旁邊,所以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在這些帶狀公園內有那麼多水黃皮,經版主說明後她才恍然大悟。這也進一步印證,這些堤防外的帶狀公園的確是曾經是景美溪下游的水域。 註 : 水黃皮也稱水流豆,因其生長在水邊,故以水字為開頭來命名。在四、五月開花,七、八月結果,扁平的果夾於夏天成熟後,常漂流在溪流上,故稱水流豆。其葉搓揉後會產生異味,故又稱臭腥仔。
張秋蜜 整理 ◆廟宇建造: 一、指南宮俗稱『仙公廟』,建於西元1890年,奉祀主神是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本名呂嚴,又名純陽子; 二、所有廟宇採宮殿式社計建造,殿宇羅列佈置狀況: 1、孚佑帝君大殿: 本殿以道教為主體,是指南宮祈福消災、廣化眾生的功德道場; 2、凌霄寶殿: 玉皇殿,也以道教為主體,其一至三層是中華道教學院,第四層是三清殿,五、六層是三官殿; 3、大雄寶殿: 佛祖殿,以佛教為中心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等,殿內存放一座巴博元帥贈送的泰國國寶(釋迦牟尼佛),該佛像是泰國藝術部參照印度科達時代之印度佛像形態,融合泰國藝術之精華,以九種金屬礦:金、銀、紅銅、黃銅、鐵、矽、錫、海底礦砂、礦石精工鑄成的『釋迦牟尼佛』; 4、大成殿: 孔廟,除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外,並分祀亞聖『孟子』和宗聖『曾子』; 是同時具有道、釋、儒三教同體特色的廟宇。 ◆設計寓意:…
文/宋祖慈 攝影/王能佑(2009年7月臺北畫刊498期) 超過百年歷史的指南宮,是我們上一代長輩們小時候遠足的熱門地點,很多人的兒時記憶裡都有那一段1,185級的石階。其實指南宮所在的猴山坑海拔僅285公尺,但被群山環繞,環境清幽,而在1960年代之前環山公路(萬壽路)還末開闢時,香客與遊人只能走石階步道上山呢! 指南宮建基於清光緒16年(西元1890年),本殿所奉祀的主神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是於光緒8年來臺赴任的淡水知縣王彬林由山西的永樂宮分靈迎奉而來,起初供奉在艋舺;當時景尾(景美)地方一時流行傳染病,當地仕紳將呂祖師請來,果然平息了疾病蔓延,當地人感念神澤,於是捐地建廟,將呂祖迎來猴山坑供奉。 最早的指南宮只是用茅草搭蓋,後來一再有信徒許願還願、捐錢出力,逐漸擴大規模。最早的本殿純陽寶殿已經超過百年歷史並經過整修,殿上高懸「天下第一靈山」的題匾。寶殿有數幅青斗石石刻壁畫,主題為「純陽祖師成道記」與「純陽祖師顯化圖」,分別刻劃大家耳熟能詳的呂洞賓故事如「黃梁夢覺」、「三醉洞庭度柳仙」等。 黃梁夢覺 呂祖度人無數 孚佑帝君呂洞賓是八仙之一,民間習稱仙公或呂祖,是唐朝人,傅說他曾進士及第並擔任2任縣令,後來辭官歸隱廬山,得到火龍其人傳授天遁劍法及道家煉丹的祕訣;之後又受鍾離權的點化,也就是「黃梁一夢」的故事:鍾離權(也就是八仙中的漢鍾離)為呂洞賓做飯,呂洞賓睡著了,夢見自己中舉作官步步高昇、擁有嬌妻美妾、享盡榮華富貴,數年後突然獲罪、妻離子散孤苦無依,在夢中一浮一沉竟是50年過去了;呂洞賓一場大夢醒來,發現漢鍾離在榻旁煮的那鍋黃梁還沒熟呢,於是頓悟鍾離是神仙來度化自已,決心修道。從前指南宮的香客房叫做「祈夢室」,用的正是這個典故。 在正史中,信奉道教的宋徽宗封呂洞賓為「妙道真人」、元朝初封為「純道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時加封為「孚佑帝君」。每年農曆4月14日是孚佑帝君的生日,農曆5月初10到18日,指南宮會舉辦孚佑帝君成道慶祝大典及法會,是最熱鬧的時候,今年則慶祝成道1,129週年。平日來指南宮參拜,廟裡頗為幽靜,不妨在正殿旁的「自在茶亭」小坐品茗。 儒道釋三教同尊的建築特色 指南宮除了本殿之外,又陸續修建了大成殿、凌霄寶殿、大雄寶殿,建築多屬中國宮殿式風格,其中,於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凌霄寶殿則以道教為主體,奉祀玉皇上帝、三清道祖與三官大帝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佛祖、阿彌陀佛、藥師佛與觀音菩薩等。 大雄費殿樓高7層,其中供奉的一尊釋迦牟尼金佛是以9種金屬礦石在泰國鑄造,是很特別的一尊神像。民國55年落成的凌霄寶殿則是指南宮位置最高的建築,也是俯瞰大臺北最好的欣賞點。三官殿位於凌霄寶殿的第5、6層,分別奉祀三官大帝和玉皇上帝,諸位神明聖像同殿俯看著信眾,參拜時還真有天庭的氣氛。殿下一角還特別設置了立牌,讓你可以對照出諸神明的名號。 家中老小如果不方便爬山或想少走一點路,可多加利用公車棕 5、530至指南宮站再步行5至10分鐘即可抵達,如搭乘貓空遊園公車左線則可在指南宮後山纜車站下車,步行3至5分鐘就是凌霄寶殿了。 周邊山林步道…
木柵貓空玩樂全日通 文=鐘文萍 攝影=楊智仁 春茶陸續上市囉!綠蔭春深的四月天,找個晴天好日,到木柵走走仙跡岩自然步道,眺望遼遠的北市全景,漫步盛開遍野的杏花林,到茶園細品一杯剛採下來的新鮮好茶,一日暢遊下來,惬意無限。 「自然步道」是這幾年很流行的旅遊新觀念──不必上高山,只要市郊一座小山頭,就有無盡的自然生態景觀和四季多變的生命現象可以觀察,位於景美地區的仙跡岩自然步道就是其中一處。 仙跡岩步道幽潔雅靜 登山入口很多,但以位於景興路243巷口的牌樓目標較為明顯。仙跡岩又稱景美山,海拔雖然只有144公尺,但四周沒有其他山頭遮檔,視野開闊的不得了。 步道全長約650公尺。由牌樓拾級而上,一長段登仙坡叫人望而生畏,這段石階約有百來階,走一趟下來氣喘吁吁汗流挾背,保證有益身心,所以又叫「長壽梯」。坡頂接上綠色步道,沿路植物景觀為典型的自然殘留林,層次分明,先是生長在邊坡旁和林蔭下的眾多蕨類,接著是鬚根的榕樹世界,其他含笑、相思樹、筆筒樹等數十種植物沿步道兩側依次分佈,是認識臺灣低海拔自然植物的絕佳天然教室。尤其是蕨類,隨便一處石壁上,往往群聚了六、七種蕨附生共存,整座山頭蕨類種類多達44種,是就近認識這類古老植物生長方式的好所在。 鳥況也十分豐富,常見的約有二、三十種。春天以後,昆蟲紛紛出籠,扁鍬形蟲、象鼻蟲、星天牛等常在此地出沒,斯文豪攀晰、麗紋石龍子等也是常見的爬蟲類。不趕時間的話慢慢走,帶著圖鑑、望遠鏡仔細觀察,會是一趟收穫豐碩的生態之旅。 步道終點就是仙巖廟,可遠眺臺北盆地及對面的蟾蜍山,居高望遠,視野遼闊。此地也是一睹「仙跡」風采的重要據點。傳說當年呂洞賓曾打算追求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卻不被接受,還一個不小心被何仙姑推下凡界,他一個跟蹌,一腳踩在今日公館的蟾蜍山上,另一腳就重重地踩在景美仙跡岩上,由於用力過猛,在石頭上留下了一個大足印,「仙跡岩」之名因此而來,這塊大石頭就位於仙巖廟後方,順著步道往上走,可以一探究竟。 來去動物園看大明星 木柵另一座高知名度的廟宇,就是指南宮,俗稱「仙公廟」,供奉呂洞賓,為臺灣道教聖地之一,終年香客不斷。從指南路山腳停車場往上走,得經過1,200個石階才能抵達廟門,曾有人說「多爬一個階梯可以多活20秒」,那麼登頂指南宮一趟,將近可以多活7個小時!這兒有個特別傳說,據傳呂洞賓當年追求何仙姑失敗,因此特別見不得別人感情好,因此情侶最好避免相偕到指南宮,以免被眼紅的呂洞賓拆散。這雖是民間奇談,卻也是信者恆信呢! 大人喜歡登山祈福進廟拜拜,市立動物園則是小朋友的最愛。偌大的園區分為亞洲熱帶雨林區、沙漠動物區、澳洲動物區、非洲動物區、溫帶動物區、鳥園區、兩棲爬蟲動物館、夜行動物館、無尾熊館、企鵝館、昆蟲館、蝴蝶館等多個主題展覽館,臺灣本土特有種的雲豹、藍腹鷴、領角鴞,澳洲袋鼠、鴨嘴獸,還有遠渡重洋而來的非洲象、駱駝、金剛猩猩等世界級珍獸,不必出國,在這兒就可以一次看個夠。 動物園裡的動物幾乎個個是明星,除了superstar澳洲無尾熊及南極國王企鵝之外,前陣子生小寶寶的長頸鹿、因為天氣冷擠成一團取暖的非洲河馬……也都是大小朋友關心的焦點。多久沒去動物園了?記得找個時間,和動物朋友們say hello吧!…
荒地變綠洲 文=陳慧瑩 攝影=王能佑 4年前,這裡被棄置的貨櫃車、工程車所淹沒,荒煙蔓草,行人只能在黑暗的夾縫中與垃圾爭道,非有必要,沒人願意在此出入,然而,它卻又位居交通的三角要塞,成群凌亂、缺乏照顧的樹木擋住來車視線,以致大小車禍頻傳,這個場景,被一群「不怕跌入山谷,只為幫社區找山蘇」的志工改變,譜出一段綠色奇蹟……。 雞婆派看不慣 垃圾堆變後花園 走進萬寧街與軍功路交接處的「芳寧公園」,裡面種滿了植栽,有土生土長的枹柚樹、球狀的金露花,迷你的筆筒樹、山蘇,腳底下踩著透水性極佳的鋪面,隱約可以感受到土壤快樂的心跳聲,造型簡約的路燈因為靠著太陽能發電而生生不息;公園週邊的花兒盛開著迎接春天,櫻花凋謝了,卻也出現粉嫩新枝。偶爾,會看到松鼠在樹林間出沒,也會目睹不到3公分大的小青蛙騰空跳躍。 4年前,它是一處名實不符的「文山47號公園」,因為雜草長得比人高,擋住人車視線而交通事故頻傳;放眼望去盡是廢棄的石堆、貨櫃車、工程車,儼然是片垃圾場,行人只能弓著身體穿梭其間。如今,它宛如社區的後花園,而且,在去年成為農委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所選定的「全國植樹綠美化模範社區」。 林美蘭,一位7、8年前移居此地的新住民,早就「看不慣」這塊被荒置多年的枯萎林地,2001年成立「芳寧杜區發展協會」,試圖改變歷史。他們的第一步是向市政府認養這座人人聞之色變的「三角錐」,開始變臉計畫。當時市府已開始有系列地鼓勵地方進行社區改造,文山社區規畫師楊致祥於次年向都市發展局提細部設計,並向內政部申請到10萬元經費,展開「除污行動」,以十多輛大卡車清走累積多年的雜草、垃圾及廢棄車輛。 颱風天大淹水 爛泥巴變營養劑 當大家開始改造公園,正愁沒有土壤來源時,那年因為一場颱風造成萬芳抽水站淹水,剷出33卡車的爛泥巴,結果變成公園邁向新生之路的最佳營養劑,於是,大家開始以最經濟的方式找植栽、植草皮,使得近300坪的公園開始有了一絲新綠。不過附近並無水源可澆花、澆樹,林美蘭就動員協會會員,從幾百公尺的住家或騎摩托車、或挑水、或開著發財車,一趟又一趟地,為節省人力,甚至把長長的水管接她家中,平均每2個月得花上一、二千元的水費,直至l年後申請到補助,裝了相關設施,才告別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 終於,在2004年尾,芳寧社區趕走一座「公園垃圾場」,而誕生了一處美麗的後花園。林美蘭說,當地擁有豐富的自然綠地,但過去住戶只能用眼睛看而無法親近及使用,集合志工力量催生出來的「芳寧公園」,除了有可親近的綠意外,公園裡的活動廣場,成為居民跳舞、練氣功、辦跳蚤市場的好所在。 厝邊菜好鄰居 復育百年枹柚樹…
文◎曾美慧 清時興福庄對外聯絡道路,日據時發現庄內山區有豐富的煤礦,乃拓築一馬蹄形彎曲道路,並鋪運煤台車軌道,貫通興福庄。民國三十九年一度命名為自強路,民國五十三年道路拓寬更名為興隆路。 ◎段數:四段 ◎分段點:景興路、辛亥路、再興中小學 ◎全長:四、四九八公尺 文山區與字頭的里名有十里,皆是昔日興福庄聚落的範圍,漢人開墾之前為霧裡薛社原住民漁獵場所。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0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裡已有興福庄記載,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福建泉州安溪縣許氏堂兄弟與鄉親共分十五股合力開墾興福庄荒地,嘉慶之後人們慣稱「十五份庄」,日據時稱「十五份保」,光復後又改名興福村。民國三十九年景美設鎮,十五份保分興福、興德兩里,隨著外來移民人口不斷增加,今擴編為十里。 民國三十三年,許茂仁出生於十五份的下厝許,祖先最早在耙形(興隆市場後面)落腳拓墾,子孫代代繁衍後分出頂厝許(景華街二一六巷內)和下厝許(興隆路二段二十二巷)。孩提時站在祖厝往外望,無垠水田綿延,一眼就能看見萬新鐵路上奔馳的火車。當時興隆路一段尚未打通(民國五十三年闢路),一、二段交會處昔日有小溪,溪上有小橋,舊名「橋頭」,橋頭路從萬隆變電所直抵羅斯福路上。 早年興福庄四周圍繞一座座山崙,許茂仁的父親指著遠處的山頭告訴他,今興隆國小後面的山貌似「虎形」、興隆公園附近的山崗則像「獅形」,許家祖厝後的那座山坡像耕田的耙……一覽無遺的地景,視線暢通無阻。他們習慣稱萬新鐵路十五份站(民國四十四年改萬隆站)一帶為「十五份口」,許家厝附近為「十五份」,虎形山腳下興德市場一帶為「十五份內」,以高姓居多。民國三十八年,大批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民進入文山,不少江西人隨部隊落腳於興福庄,買下興隆路二段農地設立小小祠堂,今改建為堂皇的「江西會館」。 「童年的興隆路二段僅有六至十米寬的馬路,路旁舖有運煤的台車軌道。」許茂仁指出,文山五大煤礦之一的永豐煤礦礦坑口位址在興安宮,興安宮至仙岩公園附近為儲煤場,今仙岩路原台車軌道支線,延伸到景華街口與興隆路交會,轉至萬隆車站,再經由火車運輸各地。當年台車軌道平日除了忙碌運輸煤礦之外,也是鄉鎮便利的替代交通工具,每逢清明節,運煤台車拆下四片車板改裝成「輕便車」,運載到興隆路山區掃墓的大批人潮。 民國四十五年,許家農田上興築私立靜心中小學校舍,民國五十九年,許茂仁遷入二段最早的四層樓仔厝,興隆路的農田日漸被住宅取代,連山坡也矗立公寓樓房,在民生需求日增下,剷平筊白筍田,設立興隆市場。隨著學童日益增多,民國四十三年,景美國小興德分校成立(五十一年獨立為興德國小),五年後,在今興隆路一段設立景美國小隆盛分校(武功國小前身),民國六十四年又設立興隆國小,興德和興隆兩校緊緊相鄰。 過辛亥路口,昔日的十五份內多為茅草矮屋,在興德路口中央有一瓦房,古地名叫做「中瓦厝」。民國五十四年,中國技術學院創校(原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八十九學年改制),兩年後,台灣警察專科學校(民國三十四年於廣州街創校)也遷入興隆路三段,改變了中瓦厝的景觀。警察學校後方山坡地曾飄散茶香,十五份茶一度馳名,但產量不多。評茂仁也曾在祖厝附近山邊種茶,不過都只能自足而已。除了少數的茶園,文山豐富的煤礦就蘊藏在三段的山區,著名的有中山煤礦、朝發煤礦(萬芳醫院附近,曾二度改名萬隆、文山煤礦)、警察學校後方的德豐煤礦,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後方的長興煤礦 (後改名新益煤礦)等。日據時期萬芳一帶的礦區榮景非常,直到民國四、五0年代文山礦業依然風光。 民國五十三年,廢棄的台車軌道終於拆除,開始拓築鋪路。民國八十六年,從警察學校大門彎延至萬芳路的捷運木柵線,象徵新時代的來臨。景華社區、萬芳醫院、捷運站、密集的校區(中國技術學院、萬芳高中、興華國小、警察學校等)皆群聚在興隆路三段,這一帶成為興隆路上人氣最興旺、街市最昌隆的路段。 日人為了開闢興隆路,將三段、四段相連的山丘一分為二,交會點的私立再興中小學是興隆路上第一所學校,於民國四十二年創立,此處也是昔日景美鎮與木柵鄉的交界。今日安康社區和木柵公園一帶,原是地勢高凸的山丘,農家牧牛之地,土地名叫做「牛埔」,經過木柵路至忠順街路面高低起伏特別明顯。 時代巨輪輾轉而過興隆路,山崙化為平地,鄉村化為城市,街上再也看不到全身黑污污的礦工,只有不時跳入眼簾的樹林無聲見證興隆路的千變萬化。
文◎曾美慧 昔日有一山澗上引馬明潭潭水,在此地出口,故舊名溝子口。民國四十年,設立考試院,道路乃命名為試院路。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五七八公尺 試路南起木柵路一段,隔考試院分成單號與雙號兩路,此一奇特景況,或可上溯昔日地理變遷。考試院大門口原有兩埤塘相連,狀似一條褲子,土地名為「褲腳埤」,買到民國七十一年木柵路拓寬,考試院拓建,才將埤池填平。考試院一帶舊名溝子口,臨近景美溪,土地肥沃適合耕種,早在乾隆年間,就留下泉州人開墾的紀錄。但溝仔口發展較木柵各地遲緩,除了日據時代部分機關、宿舍遷入木柵之外,要等到民國四十年全國最高考選機關考試院,在溝子口現址設立(遷台初期一度暫借大龍峒孔廟),才漸蛻去鄉野面貌。 試院路雙號路頭的永建國小建於民國四十一年,原為考試院附屬小學,斜對面是考選部大樓(民國八十三年完工)。沿路是寧靜住宅區,東側有數條坡道,有的緩平、有的陡峭,通往山坡上的別墅社區,綠樹紅花掩映其間,爬上路底最峻的坡道,住宅區中藏有一座真脩寺(民國四十九年創立,七十年重新整建),偶有孩童的嘻笑聲打破寧靜。西側世新大學傳播大廈、籃球場、活動中心、舍我大樓等校舍橫瓦於試院路上。民國四十五年,成舍我先生創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創校當年溝子口一片荒地雜草,學生僅六十三人,民國四十九年改制為專科學校,八十年改制為新聞傳播學院,八十六年升格為大學,遼闊校園魏魏聳立於山坡,不可同日而語。 試院路單號入口殘留幾處日式平房宿舍,經過世新大學停車場,銓敘部即在眼前。有趣的是停車場前寬敞的巷道劃歸於木柵路,試院路的門牌要沿著銓敘部大門旁的消防通道才找得到。這兒多是一至三樓的舊房舍,彷彿走入民國四、五0年代樸實封閉的眷村,時空錯置,與雙號氣派的別墅住宅形成強烈對比,大異其趣。 淡淡三月天拜訪試院路,濡濕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單號道和雙號道兩樣風情,同樣有大隱於市的幽靜,唯一的人聲來自世新大學籃球場上打球的學生,為寧靜的街路注入活潑生氣。
第 35 頁,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