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文山學-文山區木柵「光明戲院」之美麗與哀愁 報告人:時嫘璜 2015.10.29 指導老師:何文賢.張秋蜜 -目次- 一、前言/動機 二、光明戲院之美麗與哀愁 三、是否風華再現? 四、結論 五、參考資料 一、前言/動機 2015年夏天回到童年的故鄉尋找兒時舊回憶,於是我循模糊的記憶找到台南市新營區延平路上的「康樂大戲院」,斑駁的外牆與電影看板,破碎的窗戶及休業的公告... 我魂縈夢繫中,那造成萬人空巷【藝霞歌舞團】是當時標榜媲美日本寶塚,清一色由女扮男裝的華麗扮相演出而著稱。那梁山伯與祝英台淒美的愛情故事藉由現在看來粗糙的乾冰技術及濃濃的明星花露水香氣伴著一對很假很假的蝴蝶飛進我幼小心靈的記憶寶盒中。 但今這一切已成追憶...。 「我的少女時代」-五專時在同學口耳相傳「花少少的錢就能看二部片子的好康」,在當時只有鮮少零用錢的我可真是心靈饗宴呢。在窮極無聊的下午時光,和三五同學搭車過懷恩隧道、溝子口轉個彎,在同學熟門熟路的引領下找到了【巷內好物】,買了票就可以吹著很冷的冷氣度過漫漫的夏季青澀歲月。…
開道碑與鯉魚山踏查 楊昌鵬、方元綺〈2015/10/18—10/29〉 一、實地踏查動機 現在,我們就住在世新大學的對面-新店上河圖社區,社區前面〈北邊〉有景美溪、世新大學與景美河濱步道,東邊跨過景美溪橋〈也稱萬善橋〉是木柵路一段,有木柵河濱公園、考試院與國家考場;西邊跨過景美橋〈也稱景美舊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是景文街,有著名的景美河濱公園、景美商圈市場、仙跡岩步道與歷史超過一世紀的景美國小〈古早的景尾公學校也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 我們經常跨過景美橋來到景美商圈市場買菜、景美河濱公園運動、仙跡岩步道遊山;也經常跨過景美溪橋來到木柵河濱公園堤岸散步、世新大學商圈消費等。因為我們生活圈常常看到景美橋頭的開道碑與國家考場後方的鯉魚山,所以很想進一步認識開道碑與鯉魚山。 二、實地踏查內容 (一)開道碑的位置與歷史 「開道碑」位於景美國民小學校園外東南方角落,即在景美橋的景美橋頭,現今景文街底,該碑在記敘1909年秋日本政府在景美溪上建設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的竣工和地方公共衛生設施改善的事蹟。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連接景美新店兩地於1909年10月25日完成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取代古早的『瑠公橋』,橫跨在景美溪上,橋上人和車通行,橋下則可行船,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公共衛生的設施,讓景美到新店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然而,這些改善地方交通與環境的工程費用之中,部分是由地方士紳捐助,因此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懿行,所以日本政府在景美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光復後,此『開道碑』曾經遺失,後來經過社區人士〈重視社區文史的景慶社區發展協會〉努力尋找,結果在228紀念公園〈原名台北新公園〉找到,於1996年9月28日再將它重新立於景文街底景美橋的橋頭。 從『開道碑』向西北邊望,是文山區最古老的學校,成立於1897年的景尾公學校,目前改為景美國民小學;校內有一對金龜樹,是從熱帶南美洲引進來的樹種,被校友們比喻為夫妻樹,譽為『鶼鰈情深』,深情不渝。…
從霧裡薛圳初探台北盆地南區的水圳發展 報告人:劉芊薰、甘家忠 壹、 開圳背景 ─ 台灣土地初墾略述 台灣土地的開發在荷蘭時期由官方資助開墾,明鄭時期是官方規畫以屯田方式拓墾,而清朝時期是由民間自力開發形成的。開發的順序是「由南而北,先西後東」。 清朝時期土地開墾由有力家族擔任墾首〈墾戶〉,向官方申請開發地區,取得開發執照後,自行招募佃農來開墾土地。此種開墾除了資金勞力,還可能遭遇原住民阻擾,風險極大。為湊足資金就發展出以合股的方式募集資金〈類似現代企業股份制〉,不僅墾首以合股方式進行,佃農也以合股方式向墾首承租土地,而且這些股份是可以轉讓的。先民就以此方式開墾出台灣西部平原。18世紀初西部平原就呈飽和狀態,這些土地開墾移民不斷增多以倍數成長,台北盆地已大規模拓墾〈泉州人的『陳賴章墾號』是最早獲得台北盆地墾照的,之後漳泉移民開墾大佳臘堡〈今台北市的大部分,包括萬華、大同、士林、中山、中正、大安、松山、信義、南港〉。吸引福建移民來台的物產主要是「米」和「糖」,因走私米回銷福建很有賺頭,糖甚至還銷到長江三角洲〈1684台灣漢人不過十二萬人左右,1811年已達一百九十四萬,一百餘年增加近二十倍〉。 台灣先民開墾初期沒有水利灌溉時只能行粗放旱作,收成好壞全然看天〈看天田〉。於是墾地都聚集在近溪澗處利用天然池沼或鑿坑儲水〈稱為埤〉。「埤」,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而成的池沼,為簡易的灌溉方式,水源多來自雨水非從河流引水,因水源不穩定又容易淤積浮覆,導致居民占墾,蓄水面積縮小。可發揮灌溉的面積有限,於是開始有人興築水圳已尋求穩定水源。在稻米種植區需在水圳興建完成取得固定水源成為「田」後,才算完成土地的開墾,水圳開鑿完成後,稻米一年二熟,每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才使台灣農業經營由粗放進入精細耕作。 所以土地開墾伴隨著水利開發。水圳與聚落就互為因果。聚落興起有開圳之必要,水圳開成水田增加,土地利用需更多勞力,吸引更多人口形成聚落甚至成為市街。 水圳興築的方式有獨資、合股、割地換水、業者和佃戶合作等。水圳開鑿完成後墾首利潤提高〈稻產量提高又可抽取水租〉只是投資的資本龐大,開鑿的技術困難,原住民的破壞等問題須有極強的冒險與謀利精神才能完成。如就我們所知:「霧裡薛圳」興築之初因漢番衝突資金不足失敗後由周姓族人合股投資成為「周七股圳」。「瑠公圳」因興建過程中常遭泰雅族人破壞,於是郭錫瑠取泰雅族女子為妾大量雇用該族人為護衛或佃戶以示友善才獲解決;又因資金不足大坪林蕭妙興等五庄合作出資捐地才有「大坪林圳」的併存。 貳、 台北盆地﹝南區﹞瑠公圳系統 ﹝北區有七星水圳系統非本文論述範圍﹞ 一、…
第 32 頁,共 4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