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壬辰年景美集應廟迎香慶典(一)   一、迎香慶典活動背景     去年(辛卯年、民國100年)農曆正月20日(國曆二月22日),由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神尊回北投恭奉一年,並熱鬧舉行北投及淡水地區的遶境活動(詳見本部落格景美集應廟分類中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迎香慶典的報導)。今年(壬辰年、民國101年)依往例由景美集應廟至北投迎老祖及老媽回鑾,依輪值順序今年由祭祀公業高同記主辦,時間已於去年歲末請示保儀尊王,訂在正月21日(國曆二月12日)。 二、迎香慶點準備出發     連續幾天陰雨濕冷的天氣終於放晴,今天非常難得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一大清早,四頂神轎已移出在景美集應廟廟埕(兩頂是二祖二媽的坐轎、另兩頂是準備至北投迎回老祖老媽的坐轎),擇良辰也將保儀尊王分靈的二祖及林氏夫人分靈的二媽神尊由神龕請至神桌上。陣頭陸續到位,六點半將二祖二媽神尊經過香、過火,請至神轎上安置妥當。六點四十分在菁桐聚樂社女子北管團的引領下,步出廟埕,步行至集應廟後方停車場,開始往北投集應廟進行迎香的慶典活動。 這次景美集應廟的迎香隊伍,依序是前導保儀尊王令旗車、大鼓亭車、兩部旗仔車、女子北管團、二媽神轎、二祖神轎、老媽神轎、老祖神轎、迎香信徒遊覽車,由景美集應廟後方停車場搭車出發,直接前往北投集應廟。 上圖:將二祖二媽神尊由神龕請出 上圖:四頂神轎在廟埕等待 上圖:保儀尊王神尊過火 上圖:保儀尊王入轎 上圖:由北管團引領出廟 上圖:神轎步出廟埕…
上圖:信眾設香案迎駕保儀尊王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五) 柒、信徒迎駕 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遶境時,有信眾手持令旗及清香或原地祈求平安、或跟著遶境隊伍走一段;沿路上有信眾會在住宅門前放置香案、插上鮮花、獻上供品、點上香燭及清香,以迎接遶境隊伍及祈求平安。看到有擺出香案的人家,報馬仔會趨前行禮表示感謝,並發給繼光餅及小餅乾吃平安;隨後有工作人員會以保儀尊王的清香與信眾交換,並插於香爐車上;另一工作人員也會獻上北投集應廟「奉保儀尊王靈符罡」的平安符,集福迎祥、應和平安,用以驅邪押煞。 所有擺出香案供品的信眾中,就以中途休息區入口處的排場最大,獻上ㄧ隻大神豬,並擺上水果及國內外各式酒品為供品,出手大方。 捌、信眾發心提供飲食 上午八點多由捷運奇岩站集合整隊出發的遶境隊伍集合,大約在十點半進入北投稻香路,參與遶境人員應該也有點累有點渴,此時開始有信眾擺出清涼飲料的攤位,免費提供參與遶境的人員飲用。大約十一點,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集應廟後,遶境隊伍集中在北投集應廟後方原266公車總站空地休息。休息現場人山人海,許多發心的信眾提供各式各樣的點心飲料,供參與遶境活動的人員及各地香客免費享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地信眾提供飲食慰勞辛苦的參與人員,完全沒有金錢交易行為,提供的飲食琳瑯滿目,有麻油雞、麻油雞飯、油飯、炒麵、炒米粉、麵線、麻糬、米苔目、粉圓、及各式飲料等等,讓參與遶境人員稍事休息後再進行下半場慶典活動。 上圖:扶老攜幼恭迎保儀尊王 上圖:長者虔誠隨香 上圖:殺豬公祭拜保儀尊王 上圖:舞獅隊為設香案信眾祈福 上圖:信眾沿途提供免費冷飲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中途休息站人山人海免費使用點心 上圖:信眾提供點心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信眾以竹籃裝置點心 分享在我的…
集應廟迎香慶典一 圖一:景美集應廟請出老祖老媽等待迎回北投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一) 壹、活動緣起 清乾隆初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大坪村高氏族人越過黑水溝渡海來台,於淡水登陸,落腳北投。開墾之初,由安溪護身來台保護族人一路平安的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神像暫奉在草寮中。 部分高氏族人再沿淡水河、新店溪往南遷,就在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景美溪仔口登岸開墾。經一段時間開墾有成,於清咸豐十年(1860 )於竹圍仔內(現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安奉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於是將暫奉在北投草寮中之保儀尊王(稱老祖)及林氏夫人(稱老媽)神像移駕,恭奉於景美集應廟。同治六年(1867 )因風水因素,景美集應廟再遷建至景美街的現址。 光復後,北投高氏族人也興建集應廟,深感應迎回原落腳於北投之老祖、老媽神像恭奉。經協議每五年由北投集應廟至景美集應廟迎回奉祀一年,隔年再由景美集應廟請回奉祀四年,於是形成每五年由北投集應廟前來景美恭迎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聖駕回北投集應廟的盛事,並於北投、淡水舉行尊王出巡遶境之民間慶典活動(圖三)。次年,再由景美集應廟至北投請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神像,並在文山地區舉行尊王出巡遶境的慶典活動。 以上活動緣由的說法,記載於北投集應廟內,北投集應廟正門廟聯刻上「集福降祥靈分景美、應辰迪吉廟建稻香」之對聯(圖二),以記載北投是老祖、老媽由福建來台灣最早之落腳處。由以上說法推估,北投集應廟前來景美恭迎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聖駕回北投集應廟之慶典活動,應始於光復初年。但由景美集應廟之高氏耆老的說法是,活動早於清朝年間就開始進行,在日治時期由於物資缺乏暫時停辦,於光復後再次恢復慶典活動,延續至今;至於次年度請老祖、老媽神像回景美之活動,則於民國三十六年起,由高氏分派之「祭祀公業高同記」與「祭祀公業高萃記」輪流主辦,明年(民國一O一年歲次壬辰)之請回老祖、老媽迎香活動輪到祭祀公業高同記主辦。 圖二:北投集應廟中門楹聯說明奇為景美保儀尊王之祖廟 圖三:北投集應廟於遶境路線上公告活動通知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景美進興宮遶境III 五、遶境隊伍回進興宮 整個遶境慶典的最高潮是最後回廟宇的行禮儀式,獅陣、龍陣、三太子陣陸續上場表演;女子西樂隊變換各種隊形連續演出的時間長達十分鐘;在神將團由土地公領軍,依序進場的是順風耳、千里眼、齊天大聖、姜子牙公、呂仙公(仙翁呂洞賓);在神將團行禮後,有四為乩童入場,以巫器在頭背部來回行砍,血流滿面,以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在乩童退駕後,由什家將擺陣勢驅邪祈福;最後進行安座儀式,由轎中請出出巡主神福德正神,經過香安座;隨同出巡的還有文判官和武判官,也從神轎請出安座;由此可知進興宮已將里長階級的土地公地位提升至城隍爺級的規格,所以出巡遶境的陣頭與城隍爺的排場同等級。此時忽然出現口含棒棒糖、頭髮綁起幾束的起乩三太子,進行行禮儀式,之後在神職人員的協助下退駕,結束整個下午由一點至五點一刻的遶境活動。 六、遶境後的宴客聚會 在進興宮前面的景美街街道(由景後街至景文街之間)搭起帳篷,現場辦桌大開宴席百桌,宴請工作人員及信眾,排場頗大,晚宴現場也安排請康樂隊表演助興;景美夜市許多攤販也為了這次的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遶境慶典活動休市一天,以配合活動的進行,可見得這些攤販從過去受到土地公地庇佑下得以順利發展,也抱著感激之意。 上圖:大鼓亭回進興宮 上圖:獅陣回進興宮 上圖:三太子陣回進興宮 上圖:三太子陣回進興宮 上圖:龍陣回回進興宮 上圖:神將團回進興宮   上圖:女子西樂隊回回進興宮 上圖:北管團回進興宮 上圖:乩童入進興宮行禮…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景美進興宮遶境II 四、遶境的實況報導 廟會遶境活動最怕下雨,偏偏當天天氣惡劣,整個下午天氣變化多端,時而細雨紛飛、偶爾大雨磅礡、有時雨又停下,不過陣頭工作人員在遇到較大雨勢後,早就穿上輕便雨衣,神將、家將、龍頭等頭上也帶上防雨的塑膠袋袋,陣頭因雨也無法渾身解數的盡情演出,因而可看性大大降低,看熱鬧的人也少了,不過沿街擺出香案迎香的信眾倒是不少,讓人見識到信仰土地公的普及性。         在遶境的行程中,除了行經廟宇陣頭會擺陣行禮外,若有店家密集鳴炮,陣頭也會進行行禮儀式,特別是在進興宮重建時出資的聯山開發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的公司所在地,獅陣、龍陣、西樂團、北管、神將團演出外,家將還進入屋內繞行,以達驅邪祈福的目的,在密集鳴炮下,整個屋內炮煙瀰漫,另人無法正常呼吸、幾近窒息狀態。 上圖:進興宮前導車至會元洞 上圖:進興宮大鼓亭至會元洞 上圖:進興宮獅陣至會元洞…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一、難得一見的土地公廟單獨遶境 傳統上土地公廟因神格較低(相當於里長階級),鮮少單獨舉行遶境慶典。往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在景美會舉行區域廟宇的聯合遶境活動時,區域性的土地公廟就會積極參與。在民國100年的景美地區的聯合遶境中,在景美集應廟南側的進興宮土地公廟的陣頭排場就相當有看頭。 進興宮建廟於1938年(日治昭和13年)(可參閱本部落格的其它有關進興宮的文章介紹),於2007年廟宇重新。改建後在財力雄厚的信徒資支助下,就開始有積極的慶典儀式,從民國100年起,在福德正神土地公聖誕時(農曆二月初二)就開始單獨舉行遶境儀式,今年(壬辰年、民國101年)是第二年舉辦慶祝土地公生日的遶境祈福的慶典活動。二、遶境區域在景字里內 景美進興宮是景美地區景字開頭的里(包括景美里、景仁里、景行里、景慶里、景東里、景華里,早期是景美街的轄區)中唯一的角頭土地公廟,因此以守護地方平安繁榮為職志。其遶境的路線並沒有印出,但遶境區域就以景字里為範圍,當天遶境路線由總指揮在前導車上指示。 這次遶境路線由景美街的進興宮出發,右轉景文街、右轉景中街集結隊伍,之後沿著景行公園西側接景後街,在景新圖書館前左轉接景興路,陣頭神轎至代天宮媽祖廟參禮,之後再沿著景興路右轉興隆路,在興隆路二段22巷右轉行經會元洞清水祖師廟參禮,之後左轉經巷弄至景華街右轉,沿著景華街經景華公園到景華街3巷右轉,遇三福街左轉直行至羅斯福路六段142巷,再直走至河堤左轉直行,到萬慶街的萬慶巖清水祖師廟參禮,再穿越景福街168巷、175巷,在溪口街107巷右轉至溪口街,直行遇羅斯福路右轉,在聯山開發公司前祈福,再右轉景福街、左轉育英街,沿著育英街穿越羅斯福路左轉,沿著羅斯福路至景中街右轉接景文街,在景美橋前左轉入景美街至景興路左轉,再由景興路 左轉進入景新圖書館入口前之巷道,再右轉進入景美街回到進興宮。 三、遶境的陣頭及其贊助者…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景美代天宮 景美代天宮是景美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位於景興路與景中街交口往上的山坡上。正確住址是景興路201巷12弄8號,由景興路上可以看到的「景美代天宮天上聖母」牌樓的兩個巷子進入都可到達。 目前景美代天宮正舉辦三十周年宮慶的進香活動,將於民國一百年三月12.13日(農曆二月8.9日)兩天,回到雲林縣崙背鄉奉天宮祖廟舉行遶境踩街的進香活動,隔天下午回到景美也有繞境祈福活動。 景美代天宮所奉祀的媽祖,是三十年前(民國七十年)陳姓人士由崙背的奉天宮分靈而來,現在的廟宇是民國八十年開始興建。目前代天宮所在的土地是與建設公司交換而來,原來廟方持有的土地在現在摩斯漢堡那棟大樓(景興路191號)的後方,地目是第三種商業用地,建設公司持有現在廟宇所在地的土地,地目是第二種住宅用地;在建設公司規劃下,提出換地的邀約,換的後建設公司有完整的土地可供開發,廟方也擁有較大的土地可供建廟;建設公司也協助廟方完成廟宇的初胚建築。目前在建設公司完成兩棟大樓中間留下空地,作為開放空間用途(在原來漢神百貨的正對面),剛好就是廟宇的正前方。因此由景興路193號旁的大樓開放空間走到底,再走兩側樓梯上去,也可以到達景美代天宮,由此角度也才可以觀看代天宮的雄偉全貌 代天宮一樓的正殿是奉祀天上聖母媽祖,中間除了有有一尊大媽祖的神像外,神龕上還供奉十五尊體型較小的媽祖神像,左右兩側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中間還有三尊三太子神像。這些為數眾多的媽祖神像是滿足信眾有需要時,能請回家中短暫供奉。 代天宮除主神媽祖外,還同時供奉許多神明,是筆者目前所見同時供奉最多道教神祇的廟宇。 由龍門進入廟內的點香處,有一個告示牌說明總共要點十九柱清香,分別是一樓的天公爐三柱、天上聖母爐三柱、五聖恩主一柱(五聖恩主是關聖帝君、司令帝君、王靈天君、孚祐帝君、玄天上帝)、福德財神一柱(福德正神及武財神) 、虎爺將軍爐一柱(虎爺在正殿神龕下)、令旗爐一柱(「代天宮天上聖母香位」在以廟為中心的左前方) ,另外二樓主殿三清道祖爐三柱(三清道祖是靈寶天尊、原始天尊、道德天尊) 、救世堂爐三柱(以媽祖和觀世音為主)、太歲星君爐一柱、五營將軍爐一柱、土治尊王一柱,以上就是點十九柱清香參拜眾神明後要插的香爐。另外二樓還有許多神祇未擺設香爐,分別是二樓主殿左配奉祀的地母娘娘、瑤池金母、九天玄女,右配奉祀的佛祖觀音及註生娘娘,二樓左殿還有關聖帝君、濟公禪師、華陀仙翁、文昌帝君、太乙真人,一共奉祀有三十尊不同神明及六十尊以上的神像。…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文山興隆宮 興隆宮位於興隆路三段229巷臨5之2號,建於1970年代。地址為臨時編設,屬於非正式永久的土地使用,乃因在都市計畫變更前該廟已落腳,但目前非屬都市計畫的合法使用範圍,為尊重民間信仰,暫予核准使用。 原先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在廟宇大門兩旁的門聯刻著: 「興國民福正明道 隆泰安德神顯化」 如果把對聯上下兩字兩字唸,則為「興隆國泰民安 福德正神民顯道化」。很有深度一副對聯,可以上下左右讀,都具有廟宇相關的意函。 在廟前的門柱上對聯為: 「土地蕃昌受出風化雨 地方安靖享俎豆馨香」…
文山福興宮 景美有兩所福興宮,皆奉嗣福德正神土地公,各自在宮名前冠上區域名稱,以玆分辨,分別是福興路的景美福興宮及興隆路三段185巷底的文山福興宮。 文山福興宮由「興隆社區」牌坊往山坡上走,即沿著興隆路三段185巷走到底,就可找到。該廟安座於民國74年(歲次乙丑) ,每年農曆七月舉辦普渡法會,敦請道士做法祈求平安,法會後讚普者可得領豬公肉一塊及白米一包,作為讚普的答謝禮,2007年普渡法會計有236戶登記參加,規模不小,這也是該廟的傳統特色。 該廟旁邊有一條往興隆山的登山步道,是附近居民的運動好去處。此外,廟所亦是興家里及興光里的里民活動中心,平日亦為老人家聚會聊天及卡拉OK的歡唱場所。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東福宮 東福宮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廟址位於辛亥路四段166巷底的興泰公園旁,對面為文山駕訓班,地理位置就在捷運辛亥站後方山丘的另一面山坡下。根據耆老的說法,原廟在目前廟宇前方農田旁的大樹下,以石塊砌成的小廟,內奉石雕的土地公神祇,在1970年代初期,信眾受土地公指示,因當地風水已遭破壞,土地公不擬再居舊所,於是募資興建新廟於大樹上方的山坡上,目前仍在大樹下的原小廟處,以石塊堆砌模型以紀念該廟之發跡地(第二張照片所示)。 在東福宮的正後方山壁上,嵌有「山神」的石碑,以祭拜主管山脈的神祇,也是傳統道教崇拜大自然多元神祇的常有現象。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萬隆集應廟 萬隆集應廟位於羅斯福路五段211巷1號2樓,即捷運新店線萬隆站3號出口巷子前方,主祀尪公保儀尊王張巡及尪娘林氏夫人(賜封申國夫人),為林氏家族所籌建。康熙末年(一說是乾隆年間),高﹑張﹑林三姓以保儀尊王護身隨行,由福建安溪渡海來台,登台後同奉祀保儀尊王;1853年(咸豐3年),三氏人丁繁衍,意見分歧,乃決定分立祭祀,並以拈鬮(抽籤)決定鎮廟之寶歸誰奉祀;最後高氏得保儀尊王神像,林姓得林氏夫人神像,張氏得白瓷香爐。林氏爰立廟於三塊厝(台電變電所附近,為林﹑周﹑陳三姓共同開發,故名),於1921年(大正10年)遷建小廟於現址旁(舊地名番婆厝),且於1947年(民國36年)整修;最後於1985年(民國74年歲次乙丑)籌建完成目前之富麗大廟。建廟當時,考量一樓可公里民活動空間使用,乃規劃以二樓為神明廳。目前主祀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外,左配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右配神為福德正神土地公,並陸續增加供奉民間道教多神祇信仰之神明(包括尊王左右護駕霆驅魔大將軍雷萬春﹑南齊雲,黑虎大將軍(虎爺公)﹑太歲星君及入口處的五營兵將)。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林氏夫人生日﹑二月初二為保儀尊王聖誕,舉辦慶祝繞境儀式;根據萬隆集應廟廟方記載,2007年為保儀尊王1298年聖誕,依此前推,保儀尊王生於西元709年,時為唐朝中宗神龍五年。 目前年輕一輩的林姓家族,力圖擺脫萬隆集應廟等同林氏集應廟的家廟印象,積極推廣萬隆集應廟公開化,歡迎各界香客蒞臨祭祀(一樓目前放置神轎及尊王出巡道具,並供停車使用),最近因水泥掉落於102年10月完成門面整修。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和伯公廟 位於興隆路二段25巷1號。原廟建於1931年(昭和六年)在25巷口的興隆路上,民國五十三年因興隆路拓寬才由興隆路遷移至現址,當時因地處低窪地區的農田,因而常遭水患,是於民國五十七年墊高重修,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再次大飾整修。廟中奉祀和伯公,本名為羅和,一般民眾尊稱其為和伯公。據說和伯公生前待人和善,熱心公益,因未娶妻生子,死後其土地無人繼承而被人佔據,附近居民感念其善行,將其骨灰收葬並設香爐供人膜拜,後有石碑打造業者奉獻石碑,相傳頗為靈驗,之後信士又打造金身供奉於廟中石碑前。 和伯公廟已於2010年因都市更新興建大樓而暫予拆除 , 於大樓西側另建新廟.
第 46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