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103 (甲午)年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綜述 (一)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緣起與意義 保儀尊王為福建安溪人保護神,隨安溪人高、張、林三姓家族來台墾殖而到台北文山地區,「保儀尊王」受玉帝敕封成具有「驅除蟲害神力」的神明,常有地方迎請「保儀尊王」至田裡巡境,驅除蟲害以確保農作物能順利豐收,稱之為「迎尪公」,雖然社會發展環境已大不同,但此一農業社會習俗仍傳承至今。經國民政府以節約為由,要求各區迎神廟會在統一時間辦理,景美地區決議在每年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行保儀尊王( 尪公) 及廟宇聯合的景美遶境活動,俗稱景美大拜拜。今甲午年農曆10月15日( 民國103年12月6日) 照例舉行保儀尊王遶境大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參加今年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隊伍 …
十五分庄舊地名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未有道路名稱前,庄內的聚落名稱皆以地理位置、地形、景物或居住者姓氏來稱呼。以地理位置稱呼之地名如十五分口、十五分、十五分內、湖仔內等,以地形稱呼者如耙形、獅形、虎形、猴形、蜈蚣牙、貢生坳等,以景物稱呼者如橋頭、土地公坡、七十二砌、中瓦厝、炭窯坑等,以居住者姓氏稱呼者如楊厝、翁厝、頂(上)厝許、下厝許等。 茲將在十五分庄內小聚落之舊地名來由及現今位置說明如下 ● 挖仔內 在今萬盛街一帶,因位居塯公圳轉彎的內側,故名。老住戶大都是林口庄(公館、水源地一帶)移入開墾的周氏家族,日治時期地此設有「挖仔內保」。 ● 耙形 位於今興隆市場後方,因其山勢如耕田用的耙,故名。昔日為許氏家族所有,因此有許氏宗祠建於今興隆市場左後方的山腳下。 ● 獅形 位於今興隆公園靠王者鄉大廈的後方,與華園山莊之間,因其山勢如獅之形貌,故名。昔日此地為劉厝所在地。 ●…
台灣傳統民居簡介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所謂台灣傳統建築,是指由閩粵移民所帶來漢文化的傳統建築,包括多數閩南系建築、少數閩東系建築和廣東建築。 建築反映出一個族群在特定時空下的文化,臺灣傳統建築文化也具地域性特質,居民祖籍與建築風格有互相對應之關係,主要受閩南漳、泉;閩西、粵東客家人等影響。 台灣的傳統建築,多數可以從移民原籍看出建築之風格,但同屬漢文化,基本大同,亦有小異。因長期相處、交流的現象也在建築上發現漳、泉、粵,甚至荷蘭的混合建築。 一、傳統建築基本概念 (一)中軸線(分金線):是擇地建屋時依地理師所定之房屋朝向而設的中心線。 (二)左右位置(龍、虎邊):傳統建築的左右以正殿(正廳)的神明(牌位)的位置來看,以神明(牌位)的左邊為尊。 (三)開間:古建築面寬的計算方式,以兩柱或兩面牆體之間的距離為一「間」、最中間一間稱明間。面寬的總開間數為奇數,取奇數為陽數為吉利數。 (四)明間與次間:又稱中間或中宮,建築物當中之開間。次間:又稱小港間,在明間左右之開間。稍間:再次間左右之開間。盡間:最外開間。 (五)院落:「落」又稱「進」;「院」是「天井」、「埕」。 二、傳統建築的人文特色 (一)講究中軸線、強調左右對稱。 (二)注重風水:前池後山,導引雨水,虛實相間、陰陽調和、天人合一。…
萬盛庄踏查—古亭地政事務所、萬和公園、溪洲街眷村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古亭地政事務所: (上圖:古亭地政事務所) 原在汀州路三段時的古亭地政事務所,最早為台北市唯一一所地政事務所,後台北市人口逐漸增加、改制,地政事務所遂漸分為建成、中山、松山、士林、大安,以及古亭等六所。 古亭地政事務所於民國80年間由古亭區汀州路三段遷至現址(位於萬和1、2公園旁),負責愛國西路以南的中正區及文山區全區地政業務。現在所在地的地目有部份為市場用地,故成立之初一樓樓層設立萬和市場,但現已成為台北市農會的物流中心。萬和市場為何結束經營?因眷村未改建前在眷村內有攤商聚集的隆盛市場,為附近村民日常購物之處,買賣雙方熟悉互動密切、可賒帳,充滿人情味;而新建的萬和市場,是為安置遷建及標租的攤位,入駐許多外來攤商,故不敵隆盛市場的競爭,致生意清淡,最後仍由政府收回管理。 古亭地政事務所西側為少康退舍、南面為建新新村,兩處未與隆盛、崇德兩村同步改建,但目前已搬遷完成,正準備改建。 二、萬和公園: (上圖:萬和公園內部景色) 萬和1、2、3號公園,是景尾溪舊河道的整建與利用。從古亭地政事務所東面的萬和1、2、3號公園,往北延伸到市圖景美分館、游泳池到萬年公園,連貫呈長條狀,且地勢低漥。此處原本為景尾溪河道,因堤防築起河道斷流乾涸後,原溝渠埋下箱涵,地面整建成公園、機關用地等。萬和1、2、3號公園經多次整修,綠化、增建兒童遊樂及休閒設施、鋪設球場、電塔地下化等工作,已相當完善,但萬和里吳里長認為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市圖景美分館、游泳池,也是在舊河道上興建的公共設施,曾是附近區民經常使用的文教設施,但現已老舊、游泳池亦非標準池,使用區民漸少,正規畫將游泳池改成多功能的體能運動設施。市立圖書館景美分館及游泳池北面為台大御花園建案,是舊河道的市場用地與民間住宅用地合建的建築,因必須留有供市場使用的空間,早期有台北市農產品運銷公司所經營之萬年超市,因經營不善,後轉租給全聯社經營。 三、溪洲街眷村: (上圖:改建成「隆德天下」集合住宅的隆盛、崇德眷村) 在溪洲街的眷村有隆盛、崇德、建新、少康退舍等四眷村,早期下溪洲種植桑葚,少有人居,民國50年以後才有國防部〈軍醫署〉、陸軍〈示範樂隊〉、聯勤總部〈汽車大隊〉、少康辦公室等單位及其人員、眷屬先後來此落戶,形成隆盛、崇德、建新、少康退舍等眷村。其後隆盛、崇德眷村規畫改建為「隆德天下」集合住宅,原眷戶於96年1月完成遷出,96年4月開始施工,99年竣工,成為現代化住宅大樓,分13棟共有五百五十戶;建新、少康退舍並未與隆盛、崇德眷村的隆德天下同步改建。…
溪口街之歷史建築 (文山學學員蔡雅文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溪口街,東起羅斯福路六段,西至景福街止,北臨景仁街,南鄰景福街。道路北側有公賣局製瓶廠。路底景美溪畔曾有景美屠宰場,後改為景美瀝青拌合廠,現為「新工處工程隊」。以下針對幾處別有歷史人文意義的地方,加以介紹。 一、台北製罈會社 台北製罈會社坐落在羅斯福路六段142巷,成立於1927年(日治昭和2年),成立的原因是提供在地居民就業機會,由令人敬重的景美耆老林佛國先生會同幾位好友捐地數甲,爭取「台北製罈會社」到景美設廠。台灣光復後,在1947年(民國35年)時改稱為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的「景美第一製造廠」,1949年(民國38年)時被菸酒公賣局接收,改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1985年(民國74年)改為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所及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酒類研究所。 據一位八歲即住到羅斯福路六段的許先生回憶說,原來製瓶工廠的大門位於溪口街前端大約三分之一的距離處,工廠大門對面有一間生產煤球的工廠,另外,溪口街靠尾端之處(瀝青拌合場)以前則是私娼寮及屠宰場。小時候,他與溪口街一帶的鄰居小朋友,經常跑到製瓶工廠內撿拾「針筒」充當水槍玩,而且因為玻璃製瓶需要先加熱讓礦砂溶解、成型,經過冷卻的過程,因此,冬天時大家都還會跑去製瓶工廠洗熱水澡。他還提到,當時的萬新鐵路有一小段支線,沿著溪口街直接進入製瓶工廠,是為了輸運產品及原料的需要而設置的。 目前屬於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所的土地已由華固建設取得70年土地使用權利,一部分土地將無償建造大樓供財政部財政人員訓練使用,其餘土地已推出僅有房屋使用權70年的建案「華固新天地」出售,工地正施工中。 二、第一代公寓 (上圖:第一代公寓) 位於溪口國小後方(溪口街55巷1弄)有一棟雙拼的三層樓住宅公寓,樓梯設置在樓前屋外空間,可說是公寓住宅的起源,就稱之為第一代公寓。 依陳振明老里長的描述與凃友忠前輩說明:該棟公寓建立的年代,推估屋齡應有五十年以上,因為民國五十年以後建的房子才有瓷磚及磨石子的建材,而該棟建物整棟為水泥建造的,可推估其屋齡。其左邊這棟全為水泥牆,右邊那棟則為瓷磚牆,可能是後來才貼上去的。 這棟有歷史的三層樓公寓屋前種植一棵九重葛,枝幹非常壯碩,樹高已長至三層樓高,推估樹齡約與建築同年代,非常特殊。 三、劉建記祠堂 (上圖:劉建記祠堂)…
景慶文化走廊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撰) (上圖:景慶文化走廊標誌) 景慶文化走廊位於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旁,由里長陳振明編列設置經費,凃友忠先生負責規劃完成。照片由吳志榮醫生、張傳生醫生以及熱心地方人士多人提供,於民國91年初設立此文化走廊。但因設置時日既久,展示板老舊,有更新的必要,於是在民國99年重新建置,即是今天所見的新樣貌。而藉由電腦影像處理過程, 照片的呈現更清晰,部分由黑白轉為彩色,版面極富美感,內容也豐富多元,很受好評。十多年來,有許多學校師生前來參觀 ,成為最好的鄉土教材,深具社會教育功能。 文化走廊在景福街入口處,規劃者以世代傳承的構想來製作,將歷史照片分列兩側,以「開啟時光寶盒」為文化走廊名稱 , 用許多珍貴照片串起十個主題。分別是: 一、景美地名的由來 二、歷史人文地圖 三、載來繁榮-景美火車站 四、處處可玩樂的童年 五、憶往生活點滴 六、清水祖師廟的演繹風華…
廢棄屋舍再利用-景美里辦公處 (文山學學員李素真撰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上圖:景美里辦公處) 景美里本無固定的辦公處所,直至現任里長(第11、12屆)林賢錡先生為提供里民有個交流空間,於民國100年覓得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廢棄軍眷宿舍,位於育英街57巷7~13號(4戶),經里長帶領里民整理,從荒廢的屋舍整建規劃為「景美里辦公處」和「景美里里民活動中心」。此處佔地約200坪,原始建物建於國民政府來台之初所建,距今應有60年以上,可視為歷史建築。 (上圖:景美里里民活動中心) 一踏入景美里辦公處大門,就讓人覺得清爽。因為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看不到落葉。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棵高大的麵包樹,視其樹齡和樹幹胸圍,應符合老樹條件﹔中庭另有枇杷樹和梅樹各一棵。 四棟建築中,除一棟2樓外,其餘均為平房,建築頗有特色:有八卦型的窗戶、龍柱、透氣窗、黑色覆瓦……等。空間規劃為:里辦公室、接待室、調解室,以及小型圖書館、桌球室、品茗室、電腦教室和才藝教室。里辦公室開辦的多項課程,如:書法班、國畫班、拼布班、烘焙班、瑜珈班、皮帶編織班…..等,里民均可舒適的在才藝教室中上課。另外,在庭院裡頭,闢有小型花圃,內牆上有廢棄的喇叭(擴聲器)製成的花瓶,極有創意。外牆則繪製「景美里行政區域里界圖」,和有關里民資訊看板,處處可見里長之巧思。 (上圖:景美里行政區域里界圖) 值得一提的是,里辦公室和活動中心有里民志工排班,輪流執勤,由此可見里民之熱心參與。…
開道碑 (文山學學員蔡雅文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上圖:位於景美橋邊的開道碑) 開道碑現址位於景美橋橋頭,近景美國小圍牆旁。石碑於1908年(明治四十二年)所立,碑文由清末台灣最後一位舉人高選鋒所撰寫,記載瑠公圳改道後,舊圳道填平及興築木柵路的歷史。此石碑原立於瑠公橋橋頭的溪畔,後因加築堤防時,台北市文獻會唯恐遺失,將石碑移往二二八公園保存,1996年在台北市文獻會提供資訊下,景美人至二二八公園將之尋回,隔年重立於現址,繼續見證景美地區的開發歷史。 開道碑高180公分,寬83公分,厚16公分,碑文內容如下: 「深坑廳長正六位勳五等丹野英清篆額 瑠公圳之源泉從木梘貫流景尾街之中央,臺北廳長加藤君移文深坑廳長丹野英清君改築木梘,移水路於街後,而街中之水路廢為空溝,塵埃委積,污水停滯,非唯損舊觀及市況而已,實有鬱生病毒之虞。丹野君憂之,令景尾支廳長雨田君規畫善計而任經營焉。加藤君聞而喜之,將廢圳之地附與景尾,且助工費,雨田君乃承丹野君命,召夫運土石,填空溝而築道路,兩側設小溝排瀉污水,引瑠公圳而洗滌。明治四十一年十月起,工十二月告竣,此除衛生之害與圖交道之便,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工費金二千一百七十五圓,半係景尾公共衛生費之支辦,半為瑠公圳與街民之出資,然而景尾街頭石門外之阪路崎嶇,車馬往來不便,雨田君又承丹野君命,以景尾、內湖二保甲之力,鑿岩石穿山腳,就舊道下邊更開坦路,於是臺北、深坑頓交通由街後者,今咸從街中直達石門外,而景尾之形勢一新矣!豈啻一鄉之幸福而已哉!於戲興此鴻益者,非賢宰之功而誰也?敬誌概要以備徵考云爾。 明治四十二年九月 景尾街有志者建立 壬寅科舉人 高選鋒書」
第 42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