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上圖為新完工的進興宮,下圖為拆建前已有73年歷史的進興宮)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2007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一),景美夜市集應廟旁有一所新建土地公廟安座落成,事實上它就是原建於1934年(日治時期昭和九年)的進興宮。原廟斑駁,是景美原始廟貌保存最久的土地公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景美最新的土地公廟。進興宮一直以來香火鼎盛,據說許多生意人得到庇祐而飛黃騰達,此次新建工程的經費就是由聯山開發公司捐獻。 也許原廟破舊不堪,不值得維護保存,基於安全考量及信眾發心,有需要拆除重建,但起碼也應將該廟的沿革立碑記錄,以延續進興宮的歷史,否則一座有歷史的廟宇,就此消失在時代進步的洪流及對文史保存的無知中,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進興宮位為景美街、緊鄰集應廟的進興宮,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
「田頭田尾土地公、厝前厝後土地公」是台灣民間諺語形容土地公廟的普遍性,土地公正式名稱為福德正神,其神格位階不高,類似現今之里長,但與一般百姓卻是最親近,可祈求生活平安、財富增加、農耕順利。一般而言,農耕村落中都有土地公廟的興建,一般家中亦常供奉土地公,而在景美地區有煤礦開採,也會在礦坑口興建土地公廟,供礦工入坑前祈求平安。在景美地區就筆者所知,有十間土地公廟,茲將廟況彙總於下,若有讀者知道還有其它土地公廟,請留言告之,以祈資料完整性。 一、景美福興宮 位於興隆國小對面、福興路六號巷內,為十五分庄最早的廟宇,始於1859年(清咸豐九年),原為供奉「福德正神」石碑的小廟;光復初年,重建廟宇,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民國六十四年再次擴大廟宇規模,於六十六年完工,供奉更大尊的土地公及興建美輪美奐的戲台;目前神殿下方仍保有「福德正神」的石碑供信眾敬拜。 二、進興宮 位於景美街、緊鄰集應廟,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2007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一),新建的進興宮安座落成,原是景美保存最久的土地公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景美最新的土地公廟。進興宮一直以來香火鼎盛,據說許多生意人得到庇祐而飛黃騰達,此次新建工程就是由聯山開發公司捐獻。 三、文山興安宮 位於仙岩路16巷64號,建於1917年(大正6年),當時在仙跡岩山麓下開採煤礦(名為永豐煤礦)時,因應採礦工人入礦坑前須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而設立。設廟之初,為容不下一人的小廟,曾於民國40年重建。煤礦曾停採一段時間,留有賴琳松為首等12戶未遷居。民國63年再次採礦,並於民國68年由賴氏發起新建廟宇,且於73年擴建。附近麥田山莊興建時,為使基地完整,經協調廟宇往外遷建,並由建設公司出資建設二層樓粗胚,再由信眾集資修飾外貌,於民國83年完工,呈現目前的廟貌。因廟宇外移,目前廟地所在位置,為當時永豐煤礦的礦坑口。興安宮地處馬英九市長所屬里居,於建廟九十週年慶(2006年2月)時,馬市長特贈”仁愛為懷”匾額一式,2016年建廟一百年時,是否會邀請馬總統再贈匾額誌慶,讓我們拭目以待。 四、頂公館福德宮 公館街由羅斯福路五段入口設有頂公館福德宮的牌坊,沿公館街進入為於右邊的福德宮,已被兩棟公寓包夾,為都市發展過程中特殊景象。公館街所處區域,為景美開發初期即已發展的街道,舊稱頂公館,在福德宮對面巷仔內,仍保有一整排磚造紅瓦的老舊建築,為早期聚落留下見證。頂公館福德宮建廟於民國五十三年,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此地早期居民以許姓居多,廟內建廟捐款紀念碑的人士中皆以許氏為主,足以說明。 五、公館福德宮 位於台師大分部左前方的汀州路四段上,原廟於百餘年前建於羅斯福路四段底,再於民國六十一年遷建於此。民國八十一年大幅翻修,並特地自中國大陸訂製石雕龍柱及壁雕裝飾,頗費心思。公館福德宮左前方的小巷(汀州路四段23巷)為日治時期萬新鐵路的舊道(1921-1965),鐵路由萬華火車站沿汀州路一、二、三段,過基隆路後接路口小巷至此,往前直通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口,再由羅斯福路通往新店(2010年7月遷移至羅斯福路五段42號)。 六、海巡屬後方福德宮 在新益煤礦礦坑口附近(興隆路三段304巷121號對面巷子底),有一座約一公尺見方的廟堂,名為福德宮,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為礦工入礦坑祈求平安所需,為景美最小的土地公廟。 七、福安宮 廟址在懷恩隧道上的溪仔口山山腰上,根據廟史記載,清末陳氏渡海來台,定居於仙跡岩山腰,供奉土地公於此地;後由其子孫與附近居民組織福盟,籌資興建小廟安奉。自登山步道開闢,登山者漸增,經由此登山客經常參拜,香火鼎盛,但因廟小且破舊,於是陳氏親族陳萬得先生發起重建,承蒙各界諸善信踴躍捐款建廟,遂於民國七十四年完工安座,呈現今貌。廟門入口廟名「福安宮」的匾額,為當時監察院長黃尊秋先生的題贈,門聯由當時景美地區的監察委員許炳南先生所題贈。此廟雖位處偏僻山腰,但卻有院長級的名流題字相贈,蓬璧增輝,相當特別。造訪此宮,可由興隆路二段220巷65弄(興隆公園南側)上仙跡岩步道,大約100公尺處依指示牌左轉,往三段304巷方向,步行10公尺的右方;亦可由興隆路三段304巷巷底,在興光市場後方上仙跡岩步道,約在200公尺處。…
許興泉商號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許興泉商號為景美富商許能才的故居,起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完工於昭和五年(1930年)年,位於景美街與木柵路口,依山傍水,建地百餘坪,為一以鋼筋混泥土所建的洋房,為日治時期文山地區最美麗的建築洋樓。 洋樓內部裝潢非常華麗,現代化的格局亦是獨樹一格,一樓有大廳、辦公室、客房、餐廳、廚房,還分設客人用的前樓梯和家人專用的後樓梯。後院是一個大花園,有池塘、小橋、噴泉等庭園造景,還以水泥板架設一層層的花臺。 洋樓內設置自家抽水馬達的自來水設備。洋樓二樓分隔有大廳、客廳及臥房,二樓陽台是一正方形空間,約有3、4坪大,擺設桌椅,供觀看迎神廟會。 二樓尙有一間和式房間,內舖有榻榻米,三扇落地窗從屋頂直下,躺在榻榻米上從窗戶向外望去,可望見景美溪。三樓是平面露台,地面鋪磁磚,設有花棚、涼亭以及大型盆景。由三樓往四周眺望,景象一覽無礙。當時在萬新鐵路火車上的乘客只要看到許家洋樓,就知道景美快到了。以下圖示許興泉商號的現在地理位置(紅色框框處): 1982年因開闢景興路及木柵路拓寬,遭到拆除南半邊成為斷垣殘壁,至為可惜。 由被部分拆除後的狀況觀察,二樓前陽臺兩側有一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立柱,柱頭四角各有一秀逸纖巧的渦卷裝飾,其它在樑柱承接轉角處、2樓欄杆、3樓女兒牆及側面弧形山牆等建築外觀,均呈現匠師藝術巧手。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是希臘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之一,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性柱,柱身有24條凹槽,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
恆茂藥行、文山診所與恆德藥行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老街的發展歷史 清代交通以水運為主,溯景美溪可達景美、木柵、深坑、石碇。景美街毗鄰景美溪下游,約清乾隆後期(1970年代),設渡船頭,嘉慶、道光年漸發展為街肆。 瑠公圳於景美溪上設木梘導引灌溉水源過溪,本街區位於木梘尾端,舊稱梘尾,日治時期改名為「景尾」,戰後1950年更名「景美」迄今。溪岸至公有市場稱頂街,設有市集,非常熱鬧﹔公有市場至土地公廟稱下街。早期交通靠河運,頂街近渡船口較為熱鬧,後來交通依賴鐵路公路下街靠近車站形成人潮匯集,隨著交通的演變,目前下街比頂街熱鬧。 1908年(明治41年),景美溪上的木梘拆除,改建水陸兩用的台灣第一座混凝土橋-瑠公橋,配合橋梁的位置,瑠公圳圳道局部改行景文街,景美街廢為空溝,蚊蟲滋生,有礙市容觀瞻,於是官民共同出資填溝築路,並拓寬木柵路一段的路面,這段歷史被記載在景美橋前的「開道碑」上。 1921年(大正10年)萬新鐵路運貨、載客的火車在街西的羅斯福路六段轟隆而過;鐵路、公路運輸興起,帶動木柵、新店的繁榮,商販可直接到新店。木柵採購、做買賣,景美街失去貨物轉運中心的地位,商機開始由盛轉衰,街市一度蕭條。 二、下街的恆茂藥行 景美街是是一條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發展的街道,在下街(景美街113號)的「恆茂藥行」,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的中藥行,目前為前景行里里長張水柳所經營。 …
十五份遺址立碑 政府牛步化 遲未鑑定保護 文山社大不滿 鄭景隆盼正視遺跡 文化局指有待確認 記者陳仕漢/文山報導 2012/04/30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五份遺址研究社曾於民國九十八年發動連署,要求落實十五份遺址的規畫,興豐里里長余鴻儒也多次提案,要求正視十五份遺址。但爭取至今,相關單位仍未有確切回應,規畫方案更是遙遙無期,引起地方及文山社大不滿。 余鴻儒表示,十五份遺址為文山區特有的歷史遺跡,希望能將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地──文山景美運動公園鄰近的機關用地發展為一棟綜合大樓,並規畫一樓層展覽十五份遺址的出土文物與相關歷史,讓民眾更了解文山區的千年遺址。他也說,目前景美運動公園未設立任何紀念碑,若計畫設碑,必須以民眾使用公園的安全為前提。 十五份遺址發現人鄭景隆指出,學術界與文山社大針對十五份遺址規畫問題已努力多年,要求相關單位正視遺址重要性並保護。他希望能仿效史前文化社子遺址,並妥善規畫出土文物與遺址發現地,供民眾參觀,並期盼日後能將景美運動公園以十五份遺址命名,更具歷史代表性。 文山社大也計畫設立以十五份遺址為出發點,並結合文山區人文歷史的文山學小型圖書室,集結各方考察結果及十五份遺址相關出版品,盼日後能開放圖書室,讓更多民眾認識遺址。 鄭景隆提到,文山社大十五份遺址研究社曾於民國九十八年發動連署,要求在十五份遺址的所在地──景美運動公園設置紀念碑,以見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但至今仍無下文。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林姓委員表示,十五份遺址中的巴圖與網墜目前仍不足以證實為歷史遺跡,因此文化局尚未有進一步的規畫,仍處於研究階段。 余鴻儒認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應對「疑似遺址」加快確認,也應對「疑似遺址」初步保護,避免遭到破壞。他也提到,雖然文化局尚未完成十五份遺址的鑑定工作,但文山區公所已對該遺址進行相關介紹與資料搜集,證明十五份遺址為文山區重要文化遺產。余鴻儒再三呼籲,盼相關單位跨部門協商,盡速對十五份遺址進行規畫。…
《台灣有50件》巴圖南太平洋民族的武器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巴圖究竟是農具、兵器、巫術用具,還是祭祀器物?至今還是謎。 巴圖(patu)一詞起源於紐西蘭毛利族,原意指外型呈扁平匙形的石、骨或木製的兵器。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說,專長為南太平洋民族誌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在1934年為台灣發現的匙形石斧命名時借用了巴圖之名,台灣民間則俗稱巴圖為石匕或石劍,分布遍及福建沿海、南北美洲、波里尼西亞各島嶼及台灣。 劉益昌說,台灣南、北都曾發現巴圖,北台灣發現者較厚、較小,中有突脊。南部的巴圖較大,既寬又扁且長。如:台南縣下營鄉武安宮保存五支巴圖形石器,最大長約80公分,被當地人奉為「神的兵器」。「十五份遺址」發現的巴圖中,最小僅13公分長,是台灣現有最小的巴圖。 根據文建會「台灣大百科」、由杜美慧撰寫的「巴圖形石斧」詞條指出,台灣發現的巴圖約有4、50件,學界對其用途的看法不一,分別是做為農具、權杖、兵器、巫術或祭祀所用。日本學者鹿野忠雄認為,巴圖是農耕上使用的一種「巫術或祭祀器物」。劉益昌說,南太平洋民族普遍以巴圖為武器,而台灣發現的巴圖在出土時的狀態,皆以豎立方式相靠,且均呈奇數,明顯帶有祭祀功能;而這些巴圖又都有使用過的痕跡,應詀?是既可農耕又兼儀禮祭祀之用。 台大地質所博倣?候選人周述蓉則說,她以顯微攝影從鄭景隆發現的巴圖及網墜身上發現每件皆有「次生附著物」,這正是漢代以前出土器物身上最重要的特徵;而它們身上泛著晶瑩的「玻璃光」,也是出土文物的特徵之一。她認為,這批巴圖製作相當精緻,超越一般實用性的石製農器甚多,做祭祀用的可能性較大。
文山十五分庄(興福庄)地景環境變遷研究 一、 前言 自十五份遺址(註一)器物出土後,十五分庄(興福庄)的地方歷史可溯及距今約2500年以前。以器物出土地點的地理位置而言,為一背山面河的景觀,往北跨過鄰近的蟾蜍山即可到達公館,當台北盆地曾經是湖泊時(註二),到山頂往北走即是湖邊,即可進行捕魚活動,以獲取食物。在遺址的南方十公尺處就有萬盛溪,可取水供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就生活機能而言,符合人類居住的要件。在漢人未到此地開墾前,十五分庄是一片原始林地(公館一帶當時地名稱為林口庄,乃因地處森林的入口而名),凱達格蘭族秀朗社散居其間。清乾隆初年(約1740年後),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移民合墾闢林地為耕地,建立聚落,開啟十五分庄地景環境變遷的新頁。 二、十五分庄(興福庄)地名的由來 目前在十五分庄所看見最早的土地開墾契約,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胡辛甲和錢亦之、羅克勤所訂的<立杜賣找斷根田契人>,「胡辛甲。今有自置水田壹號,土名興福庄,原計正租壹甲參分參厘參毫貳絲正,每年早冬二季,實納官租柒石玖斗玖升玖合貳勺,親送完纳。…」契約知見人為林布生(註三)。由此契約內容中可得知,興福庄已於1761年以前即有村落形成。而其知見人林布生之名在另一份契約書中出現,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立給山佃批>中之內容記載,「秀霧等庄番業戶君孝。今有承租該管山埔一所,土名十五分山頂。東至林布生山,…」(註四),此契約中出現十五分的名稱。由此兩份契約書中所提及之興福庄及十五分應有其地緣相關性存在。 根據《台北縣志》有關十五分庄的開墾事蹟敘述如下: 「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及歸善鄉人翁士軒、金田鄉人王賢宗、顏衷,山頭鄉人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得名。」(註五) 據上所述,此地為合股開墾,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五個不同的鄉,有十個不同姓氏共十二人,分成十五股共同開墾,故興福庄亦慣稱為十五分庄。 至於興福庄地名的由來,乃因乾隆初年至此開墾的移民,皆來自福建省,取名為「興福庄」,地名寓意「福建人在此興盛」(註六)。另根據《台北縣志》記載,乃因「地為蘇興存者所闢,故曰興福。」(註七) 三、十五分庄的區域範圍 由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所調製的「台灣堡圖」中標示,興福庄以橋頭附近劃分與萬盛庄之行政庄界,據此,十五分庄的範圍,西起於橋頭(今興隆路一段底與景興路交口),東至興隆山、馬明潭山(今興隆路三段底、再興中小學前),北以蟾蜍山(亦稱內埔山)、興福山、芳蘭山、中埔山(亦稱十五分後山)為界,南臨溪仔口山(今景美山),為一三面環山的谷地,並有萬盛溪流貫其間。另根據湯熙勇對景美地區各里名稱演變的研究(註八),目前文山區以”興”字開頭的十個里,是由清領時期的興福庄一路演變而來,亦呼應此一說法。 另外由日治時期的鐵路新店線(由萬華到新店,地方稱萬新鐵路,1921年至1965年營運)上設「十五分站」及景隆街的變電所稱為「十五分變電所」來推論,十五分庄的生活範圍除上述區域外,也由橋頭(興隆路一段底)再往西再擴大,包括三福街、羅斯福路六段、及景隆街之間的區塊(約現今行政區域的萬有里),即包括舊地名三塊厝的區域,也因此耆老稱景隆街十五分火車站一帶為十五分口 (註九)。 四、十五分庄(興福庄)行政區域名稱演變…
景美戲院 1950年代中期,景美鎮上第一家戲院開業,位於景美集應廟後方景後街附近,是一棟增建閣樓的兩層樓建築。售票口寬敞的迴廊,樸拙的水泥牆面,以及獨特的第二層閣樓座位,為典型鄉村戲院的代表。最初搬演傳統歌仔戲及布袋戲,觀眾坐在長板凳上看戲,還可隱約聽到萬新鐵路上(今羅斯福路六段上)傳來隆隆的火車聲;在耆老記憶中,"麥寮拱樂社"在景美戲院演出時,曾轟動一時,劇團苦旦"愛哭妹",更是觀眾的催淚彈,觀眾常被感染隨之落淚;後期歌仔戲會參雜流行歌曲以及一些歌舞劇團登台表演。1960年代景美戲院開始放映電影,主要上演適合鄉村情趣的劇情或閩南語片為主,偶而放映"台北城內"賣座的二輪片作品。1963年五月,放映香港邵氏影業出品由李翰祥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造成轟動,據說買票隊伍還曾排至景文街口。1973年僑興戲院(原名仙都戲院),1981年佳佳、來來戲院開幕,景美戲院淪為放映三級片的電影院,後因器材老舊、環境陰暗,於1990年初結束營業。目前只能在景後街景豐樓餐廳旁看見景美戲院的拆屋後破舊殘跡來回憶過往。僑興戲院也於2011年結束營業,原地與周邊土地進行都更重建。
第 48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