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學

文山學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在社區大學的學習場域中,奠基在對於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逐步發展地方學,將各地方特色串起屬於台灣本土的人文認識。這是「文山學」發展的理念。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明確地定義「文山學」必須包羅大文山區(亦即文山堡概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從過去學習,在現在行動,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家園;這是我們建構文山學的積極意據此,我們透過「文山學資訊網」的設立,開展文山學資源的盤點,並且從盤點社區資源、社群資源開始,培育文山學人才,來集結打造未來家園的力量。短期目標在累積與未來家園有關的主題知識資料,包含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災難頻繁、高齡化、稅賦與產業調整、都市空間發展智慧、民情與生活智慧等。

 坐落在三福街2號的泰興染織廠於1962年1月4日核准設立,從早期從時印染、染整的紡織業轉型為室內裝潢工程、不動產開發租售業,目前公司還在正常運作(公司登記在三福街2之1號),是景美地區早期工廠還留在原地經營的私人企業,而且基地仍保持原來一樓平房的工廠樣貌。工廠所在基地被都市計畫預定道路切割成南北兩處,此道路是在民國80年代開闢的三福街4巷,是此區域早期的巷道,三福街4巷除了東西向外,在景興國中、景華公園西側的門牌號碼也是三福街4巷,是一條側T字型的巷道。2002年南北兩廠區皆租給道生托兒所經營,到2009年北廠區還是道生托兒所,南廠區已委由東東托兒所經營,2011年北廠區由道生托兒所改成自營的泰興染織廠附設員工托兒所,南廠區還是東東托兒所。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兩間托兒所皆已結束經營,現在南廠區是一家經營土埆厝的懷舊餐廳,北廠區則閒置狀態。
 中農化工廠於1949年在景美設廠,廠址在今羅斯福路五段192巷南側(在武功國小附設幼稚園對面),1977年工廠搬遷至楊梅幼獅工業區後,基地開發為數棟四樓及五樓的公寓住宅。中農化工廠前身是1949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請臺灣省農業試驗所設立魚籐(樹根含魚藤酮,可殺農業害蟲)精乳劑製造工廠,工廠就設在景美。1952年由中國農民銀行增資將之改組為中農化工廠,1955年台灣土地銀行參與投資,再改組為中農化工廠股份有限公司,中農化工主要產品為農藥、環境衛生用藥、特用化學品等。 1970年中農化工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收購,並由該會榮民產品供銷中心接管。1971改隸直屬退輔會,1977改稱榮民化工廠,並將工廠由景美遷至楊梅鎮幼獅工業區,1997年結束營業。 資料來源:《流光遁影再展風華》第224頁榮民化工廠(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出版)
 1970年至1980年間在景美地區的工廠陸續搬遷,至1980年後只剩下幾間工廠待遷及公營機構: 1.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2.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3.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 4.東進造漆廠(景福街54巷入左側) 5.蜜斯佛陀公司(羅斯福路五段218巷38弄) 6.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 7.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8.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 9.中華電信(景美街1號、景華街口) 10.公路總局第一區工程處景美工務段 11.台北市新工處工程隊及營建署之機關(原瀝青拌合場) 到1990年代工廠全數遷出,只剩下六處公營機構土地待利用: 1.國防部軍法司(興隆路二段88號,現已遷出改為社福預定地) 2.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北側地下化工程進行中)…
 在日治時期,景美地區唯一的工廠是在羅斯福路六段142巷的台北製醰會社(二戰後為公賣局製瓶廠),再加上在景隆街的台北變電所的公營機構之外,其 餘大面積土地為農田及住宅為主。 在台北縣景美鎮的年代(1940-1967),是公司登記在台北市其製造工廠設置的重要地方,以及公營機構設置的地點。盤點過去在景美設廠的公司及公營機構分列如下: (一)羅斯福路東側(由北而南) 1.台灣中國生化製藥廠(羅斯福路五段97巷北側) 2.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3.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4.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內) 5.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6.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和國際實驗工廠(景隆街) 7.玉兔文具(變電所南側) 8.龍口食品廠(三福街4巷近景華公園) 9.公路局修護廠及材料試驗所(三福街兩側) 10.泰興染織廠(三福街4巷兩側) 11.景美印染廠(景華街光華新村北側)…
興福庄「建塚記念碑」位於景美運動公園東側的山丘公墓的稜線上,但無法由公園直接抵達,必須沿著興順街往東走,在興順街197號附近有一間叫萬善堂的民間廟宇,在廟宇對面的山路往稜線走,約莫50公尺處,即是紀念碑所在地。 「建塚記念碑」為第143處臺北市市定古蹟,於2008年8月19日市政會議中通過,並於9月15日正式指定入冊。這是發生在1929年(日治昭和4年)的大事件,當時許多窮苦人家死後沒錢買地埋葬,日本政府發動社會捐款在北區大直庄購地五十餘甲、南區興福庄夠地三十餘甲,做為公墓使用。為紀念這件善行義舉,於1930年(日治昭和5年)立碑紀念。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網站對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的說明如下: 「建塚記念碑」為典型日式建碑形式,其位置位於山稜線上,遠觀之地景相當突出。方形的紀念碑造型完整優美,碑頂為一塊自然石,下方曲面向外凸出,結構良好,碑身四面崁入觀音山石碑,碑文雕刻頗深,具有時代性及藝術價值。清晰的碑文,詳細記載社會各界捐款購地建置興福、大直二庄公墓之經過及捐款人、商號之姓名,其中不乏著名社會賢達,如辜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從碑文及捐款者姓名中可以看出募建過程與當時社會具有熱心公益者群像,極具歷史意義與價值。建塚建念碑現址保存,不僅見證臺北市空間更迭變遷,亦為日治時期集資募款闢建喪葬用地之見證。」
興隆市場位於興隆路二段97號,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擔任台北市長期間(1978-1981)所建(未改妝前的興隆市場入口上方還留有李登輝市長的題字)。興隆市場於1980年興建完工啟用,以安置原有羅斯福路五段及興隆路2段22巷、黎忠市場附近的流動攤販為主,為臺北市公有傳統零售示範市場之一,也是台北市邁向現代化都是的重要建設。 興隆市場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改妝後的興隆市場在「建物立面改善類」奪下金獎。根據評審團發言人、北科大建築系主任蘇瑛敏的說法,興隆市場改造案重新活化30多年老市場,用彩色鋼板打造雙層牆,不但遮陽、通風更能遮醜,入口打造無障礙通道、周邊景觀也同步美化,成功打造友善空間,兼具空間設計及實用性,令評審印象深刻。臺北市在2007年8月-2010年12月推動「整潔明亮的傳統市場新風貌計畫」,期能提升公有傳統市場的整體形象,培養攤商共同維護環境清潔之意識,並且凝聚攤商們的向心力,建立市場內部現代化經營行銷的理念。興隆市場也在此期間重新拉皮改妝,並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在「建物立面改善類」由台灣的蔡世鏗建築師事務所所打造的「興隆市場」奪下金獎,打敗來自以色列藝術大師亞科夫‧亞剛打造的水源市場外牆「水源之心」。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位於興隆路一段15號,成立於2003年4月。隸屬於「有限責任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為北市府委託經營的非營利機構,是政府為了全國花農的花卉銷售,特別設立的一處花卉物流集中區,透過電腦資訊系統拍賣或訂貨作業,以及有效率且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平臺,將這些辛苦種植出的美麗花卉銷售到「批發商」、「承銷人」手中。另外配合政府農業政策持續推動各項景觀綠化、品味植栽及藝術賞花的推廣工作,提供各式各樣的園藝資材販賣、庭園造景服務的景觀設計店家,從室內花卉盆栽設計到綠意空間規劃都涵蓋其中,有臺灣首座花木百貨公司美譽。臺北花木批發市場的經營狀況,自民國92年年4月開業並未達到預期的買氣,其建築外觀看起來就像普通的辦公大樓,沒有醒目的標記。2008年擬藉由公共藝術設置工程,改善因外觀造成視覺上的認知差異,並且透過學校、社區、商家的參與,形成一個公共空間,營造出不同於其他花市的形象,匯聚更多消費人潮,帶來更多效益。公共藝術設置工程於2009年3月完工,建築外觀將設置一面光牆,名為「美麗的綻放」;廣場上會放置作品「種子的夢想」、市場內部大廳也會擺放「夢想的萌芽」,另外在市場後方的花木暫放區,擺放特別藝術造型的街道家具「雲想花花想容」,使原先較為封閉的空間,轉變為社區里民之間交流互動的場域。花木批發市場購物環境寬敞,交通便捷,停車方便,假日前庭還有小農市集,是購買花木盆栽地好地方。
在景豐街底的景美運動公園,原是義芳化工廠舊址,工廠搬遷後,土地部分被徵收為公園用地。在面山左側山邊處,發現疑似是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或植物園文化早期之「十五份遺址」的所在地(距今2000至2500年前,因缺乏陶片佐證,無法完全確認使用的年代)。由此地出土的石器,包括巴圖(Patu)形石斧六件及網墜十九件,這是在1986年植樹節當天,由一在地居民響應植樹種樹活動,在住宅後方挖坑種樹時,挖掘出來的石器,因種種因素及因緣際會下,於2006年10月由住在景美的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鄭景隆先生,將友人所贈之此批石器的照片,輾轉送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教授手中,經劉教授考證推定,此批石器可能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園文化之「十五份遺址」的文物。文山社區大學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出遺址認定申請,文化局於2007年9月7日邀請考古學者及公部門人員進行現場勘查,但因出土的詳細位置不夠精確,且缺乏陶片佐證,現以"疑似十五份遺址"來認定,尚無法進展為列冊及指定遺址的層級。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日治昭和3年)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整地時,由十五份挖土填校地時被發現,當時土俗人種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石器,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移川子之藏並於1934年發表論文,開啟泛太平洋文化交流的開端。日人離開台灣後,該遺址具體地點資訊也失傳。經多年努力,台北市文化局同意立碑紀念,於2015年5月完成「疑似十五份遺址器物發現過程紀念碑」之工程,現場除陶製碑文外,還有一支162公分高的放大版燒陶巴圖。之後,也希望也能將景美運動公園更名為十五份遺址公園,讓更多人瞭認識五份遺址。
 興隆路二段22巷口,設置金碧輝煌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牌樓(民國九十五年新設),沿著22巷進入,即可看見美輪美奐的清水祖師廟。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西庚人士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渡海來臺,至十五分耙形(現興福里、興安里一帶)開墾,並請來清水師爺及靈著尊王(許遠)供奉。1984年(民國73年),許標重祭祀公業捐出現址,興建二層樓建築,一樓為許氏祠堂「公號四美堂」,二樓正殿中央供奉清水祖師,左配神為靈著尊王許遠,右配神為法主聖君張慈觀,於1987年(民國76年)2月完工。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聖誕,聘請布袋戲團扮戲三日慶祝。在許氏後代子孫中,就以許炳南先生當上監察委員官位最高,因此建廟時,中間門就請當時監察院長余俊賢贈聯,龍門由副院長黃尊秋贈聯,虎門由許炳南贈聯,而廟宇的門聯就安排當時台北市市長許水德贈聯(也是姓許),廟宇因有名人加持更添光采。在廟宇前方靜巷道路鋪設著花崗石,與一班舖設柏油馬路明顯不同,原來當時里長許新榮先生在建置牌樓時,也構思將廟埕前方經營成興福里咖啡巷,除優閒品嘗咖啡外,也可提供假日市集聚集的好場所,提升里民生活趣味,可惜無法解決停車問題而未能達成預期目標。
 福興宮位於福興路5號,因位在十五分庄內又名十五分土地公廟。在1859年(咸豐9年)以六塊石板建祠奉祀,在神龕下方保留刻有「福德正神」的長方形石板,俗稱「土地公基」,就是建廟時留下來的古物。1916年(大正5年)福興宮改建成五坪大的土地廟,由保正許梓矮負責管理。光復後,1950年(民國39年)有地方志士高張先進等人倡議改建,除供奉土地、公婆神像外,又增設集會所及簡易戲台。1975年(民國64年)4月,再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完工,此次擴建的部分有金亭、戲台台階等。新廟為一座宮殿式的鋼筋水泥建築,設施完備,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一應俱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中,實屬少見。福興宮的戲台,屋宇高聳,隔著廟埕與廟體三川脊遙相呼應。正面牆壁繪有大幅的福祿壽三仙,線條優美生動,為許連成畫師的大作。福興宮於民國104年11月18日被列為台北市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其理由1.景美地區民間土地公信仰之中心,為地方文化之表徵,亦為十五分地方開拓使之見證。2.福興宮創建於1859年,歷經多次重修,現為鋼筋混凝土造。寺廟之龍柱、剪黏、泥塑手工細膩,造型優美,代表當時之工藝水準。屋頂曲面比例適當,亦具建築價值,同時戲臺彩繪與正殿門神為知名彩繪匠師許連成所繪,具有保存價值。民國108年重修及增建廟體,擬增設文昌殿和太歲殿。
瑠公圳在景美地區最原始的圳道,是1908年(日治明治41年)以前由現在的景美街往北延伸,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圳道現在已成為道路,圳道路線都還完整地被保留下來,就坐落在羅斯福路五段六段東側平行的道路,是自行車、機車從台師大公館院區到景美老街的便捷道路。 這條瑠公圳圳道由許多不同的道路名稱所串接,由南往北依序是景美街→景華街3巷→三福街5巷→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弄→羅斯福路六段39巷→景隆街1巷→興隆路一段70巷→萬盛街106巷→萬盛街(1908年後由景文街→景美街→…後同),再接上羅斯福路五段,明明是一條可以串接的道路,卻被各區域分成九段的不同路街巷弄,實在是非常特殊!是否可能將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瑠公圳圳道統一名稱為景美瑠公圳小徑或景美瑠公圳路,並在道路上鋪上水圳意象的路面造景及介紹指示牌,為水圳歷史留下見證!
 在景豐街底景美運動公園對面的景美忠勤三莊,為1970年代國防部聯勤單位佔用台北市政府的公有土地興建,共分成三棟,2010年建物已移交北市府財政局接管,2015年前國防部仍向台北市政府無償租用西側兩大棟。東側獨立的一棟原為軍官退役宿舍,現已是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直屬第一分隊的辦公室;西側兩大棟為五層樓建物,每棟各有兩個大門,分成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和平樓,共有175個房間,每間3到4坪,為聯勤單位提供給單身士官退員(榮民)宿舍。最近一次軍方向台北市政府借用期間自2015年7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借用期間軍方不得安置新退員進住。借用契約期滿後,國防部軍備局並未提出續借申請。在2016年6月僅14位退員符合國軍單身退員宿舍管理作業規定,年齡在86歲到95歲間,但包括眷屬11人及遺眷11人仍有36入住,並使用93間房間,使用情形不僅難謂符合比例原則,且導致閒置空間四散難以規劃利用。配合北市府社會局等公務使用需求,北市府財政局遂於2016年6月16日邀集國防部軍備局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請軍方另覓地點安置榮民,若無適宜安置之地點而仍需使用忠勤三莊,應將退員配置集中同一棟管理,以兼顧老榮民得以繼續安置,又能促進市產有效利用之雙贏局面。2017年國防部已將入住的退員集中安置在最西側那棟仁愛樓及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那一棟共87戶,已於2017年已清空。台北市政府2018年7月對外招標,委外經營九年,由「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年租金為五十五萬二千元,由民間包租代管業者出資整修,估計每戶對外招租月租不超過一萬元。得標廠商於2020年初開始進行整修工程,其中會打造交流的共用空間,宿舍過去就用公共衛浴,為讓房客有更多互動機會,廠商決定維持原設計,不設計獨立衛浴。這是台北市政府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青年出租住宅的第一案,台北市財政局盤點85處基地,閒置市有眷舍超過650戶,許多眷戶已遷出,老屋又尚未進入都更,陸續都會以ROT方式委託民間修繕營運,整修為平價住宅,讓無法住進公宅的民眾,能有另種租屋的選擇。
第 26 頁,共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