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屋頂的藝術-宮殿式 (文山學學員高怡仁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這種建築的屋頂看到的是簡單的線條,整個屋頂使用同一個顏色的琉璃瓦,如黃色、綠色(故宮博物院)、藍色(中正紀念堂),特別是黃色因為是五色中的正色,也是明清以後皇帝的代表顏色,故國家級的建築用的很多。 宮殿式建築的屋頂裝飾構件較常看到的四種: (一)正吻:宮殿式建築的屋頂最頂端是一條水平的屋脊線,稱為正脊,而正吻又稱龍吻,就是在在正脊兩端的大型龍形裝飾,據說是古代一種吉祥水生動物,經古代建築師加以美化設計而成。正吻背上插著留有劍把的寶劍,有坐鎮脊端,寄託不要發生火災的祈望。 (二)垂獸:位於垂脊的盡端,仙人走獸的後方,為龍頭形的裝飾,又稱垂首。 (三)仙人走獸:位於垂脊的檐角,有一列順序裝飾子獸,由下而上排列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俊猊( ㄋㄧˊ) 、狎( ㄒㄧㄚˊ)魚、懈豸( ㄓˋ) 、斗牛、行什」共十種,以及最前端騎鳳的仙人。 仙人走獸的使用在清朝時有嚴格規定,故只有等級最高的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可使用十種小獸,其他建築依其等級的大小分別使用九、七、五、三或僅有一種(一種為龍,若三種則為龍、鳳、獅,依此類推)。在台灣高等級的建築如國家戲劇院及忠烈祠大殿亦僅使用九個。 (四)寶頂:如中正紀念堂或各地可見的涼亭上面的大圓球即是。
廟宇屋頂的藝術-剪黏 (文山學學員高怡仁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剪黏只流傳在民間,是一種裝飾在建築上的工藝,它的起源已很難考據,相傳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在福建的漳州、潮州一帶,清朝時就採用剪黏裝飾寺廟,在清代中葉隨移民傳入台灣,大約已有一百七十幾年的歷史。 龍、鳳是廟宇中最常見的「剪黏」,相傳青龍有壓制火 神祝融的功能,因此一般廟宇都會放置「剪黏」做成的青 龍。由此可見,中國人相當注重趨吉避凶、祈求平安。 剪黏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一一的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面,所以也有人說它是「立體的馬賽克」。 從製作過程來看,「剪黏」是一項非常耗時,而且勞心 勞力的工作,匠師們必須把瓷片牢牢的黏貼在屋頂上,所以 工程進行時,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在屋頂上作業。 製作過程 一、打稿──必須把要製作的形體勾畫出來…
103(甲午)年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踏查報告 (文山學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綜述 (一)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緣起與意義 保儀尊王為福建安溪人保護神,隨安溪人高、張、林三姓家族來台墾殖而到台北文山地區,「保儀尊王」受玉帝敕封成具有「驅除蟲害神力」的神明,常有地方迎請「保儀尊王」至田裡巡境,驅除蟲害以確保農作物能順利豐收,稱之為「迎尪公」,雖然社會發展環境已大不同,但此一農業社會習俗仍傳承至今。經國民政府以節約為由,要求各區迎神廟會在統一時間辦理,景美地區決議在每年農曆10月15日定期舉行保儀尊王( 尪公) 及廟宇聯合的景美遶境活動,俗稱景美大拜拜。今甲午年農曆10月15日( 民國103年12月6日) 照例舉行保儀尊王遶境大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參加今年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隊伍 景美集應廟遶境慶典活動隊伍除主辦景美集應廟外,另有會元洞清水祖師廟、代天宮、興福巖清水祖師廟、木柵集應廟、公館土地公廟、萬慶巖清水祖師廟、景美進興宮,還有木柵忠順廟等,主要為景美(昔日萬盛庄及興福庄)地區尪公信仰及地緣關係的廟宇。 (三)景美集應廟慶典遶境活動路線…
福興宮/十五分土地公廟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撰) 福興宮位在台北市文山區興旺里福興路五號,為一座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土地廟。因位在十五分庄內最早的土地公廟,又名十五分土地公廟。 福興宮的設立,可以遠推至清代乾隆中葉。當時的福建泉州安溪大量移民播遷來台,其中有五鄉十姓人氏共十二人,分成十五股,在此地合墾,耕田種稻、種茶為生,形成聚落,土名為十五分庄,行政名稱為福興庄。 昔日的十五分庄,岡巒環三面,中有良田數百甲,萬盛溪流貫其間,那是先民兢兢業業,辛勤耕耘才有如此盛景。一切安頓就緒後,在1859年(咸豐九年)選擇本庄中心地點,即現址,以六塊石板建祠奉祀。福興宮前臨萬盛溪,周圍有各姓聚落散居其間,朝朝暮暮護佑著溪流、田園與村莊。 1916年(大正五年)本宮改建成五坪大的土地廟,由保正許梓矮負責管理。光復後,1950年(民國39年)有地方志士高張先進等人倡議改建,除供奉土地、公婆神像外,又增設集會所及簡易戲台。此後本宮成為庄民信仰及活動中心。1975年(民國64年)4月,再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完工,此次擴建的部分有金亭、戲台台階等。新廟為一座宮殿式的鋼筋水泥建築,設施完備: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一應俱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中,實屬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本宮的戲台,屋宇高聳,隔著廟埕與本宮三川脊遙相呼應。正面牆壁繪有大幅的福祿壽三仙,線條優美生動,為許連成畫師的作品,是最為可觀之處。戲台每逢農曆正月初二土地公生、八月二十一日宮慶及十月十五日下元節演出歌仔戲敬神;至於信眾還願,則多以布袋戲演出為主。 本宮主祀福德正神,配祀三太子。未來計畫增建,右殿將增設文昌帝君,左殿將增設太歲殿。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宮慶、禮斗法會、中元普渡等重要節日,廟方定時舉行祭拜超渡等儀式,同時舉行誦經科儀,由傳承自福州師的女性專業團隊唱誦,音韻優雅,莊嚴隆重。 本宮百餘年來,向為庄民的信仰中心,四時香火不絕。隨著時代變遷,祭祀圈擴大,護佑的對象不再只限庄民,護佑的類別也由驅蟲除瘟、保護作物,變為各式祈求。範圍更廣,結緣更深,或解厄,或祈福,或問婚姻,或求子嗣,常能如願,是景美地區的重要廟宇。 本宮現由管理委員會掌理掌理各項事務,熱心參與公益活動,每年頒發獎學金,造福地方學子。現任總統馬英九,同為本庄居民,每年除夕親臨本宮發紅包,為民祈福。 自建廟之始,迄今已有155年的歷史,今天我們在神像桌下猶可見到刻有「福德正神」的長方形石板,俗稱「土地公基」,就是建廟時留下來的古物,彌足珍貴。福興宮的土地公,陪伴庄民走過無盡的悲歡歲月,而今建物舊損,環境待整。期待未來的改建,能夠融入十五分庄的人文特色,保有舊風之外,也能發揮廟匾所示「福德廣興」的精神,再創新局。…
萬盛街上的大葉雀榕和土地公廟 (文山學學員李素真撰 何文賢老師指導) 在萬盛街17-1號旁,矗立著一棵高大的樹木,足足有三層樓高。祂是一棵被列管保護的老樹,編號為1429,樹胸圍被紅色布條包起來,顯示牠已被神格化,讓人們膜拜著。早期的先民,一向有自然崇拜的現象,凡舉巨大的石頭,高齡的樹木…..均成為人們膜拜的對象,如石頭公、神木等。 而這棵老樹是什麼樹呢?祂叫大葉雀榕,和榕樹、雀榕都是桑科榕屬。但是葉形不同:普通榕樹葉子小,雀榕和大葉雀榕葉形就大多了。後兩者的葉子都是長憜圓形,葉柄都很長,要分辨兩者,可從三個細節看起:其一,大葉雀榕的葉柄較粗大,且明顯比葉面上的主脈粗。其二,大葉雀榕的葉端有凸尖,雀榕的葉端無凸尖,比較圓滑。其三:顧名思義,大葉雀榕的葉子稍大於雀榕,但要同時比較才看得出來。 大葉雀榕是纏勒樹種,與其相鄰的其它樹種,經常會被它的氣生根包圍並纏勒住,以致無法行光合和呼吸作用,然後慢慢死亡。可見大葉雀榕生命力非常強韌,雀榕亦是。 在17-1號房屋與大葉雀榕之間的狹小空間,建有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除了供奉主神之外,還有5、6尊神像。這間廟夾在房屋與大葉雀榕之間,看似很穩當、很安全喔!想必可以保佑附近居民。 土地公廟又稱福德正神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是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也是分佈最廣的祭祀建築。土地神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地方。祂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人們祈福、保平安、求收成的祈求對象。土地神是道教諸神中位階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所以其建築規模不講求壯觀和華麗。…
高積淵宗祠 (文山學學員林玉斌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有一間超過百坪的大型祠堂,不是建在平地,而是建在一棟四層樓集合住宅的頂樓,它就是景美高氏下派三房的高積淵宗祠。 由羅斯福路六段的萬慶街走進約20多公尺,在景文復健科診所前,道路就一分為二。在右邊的道路,診所所在地這片樓房公寓的頂樓上,可以看到黃色琉璃瓦屋頂的高積淵宗祠,地址在台北市文山區萬慶街18號5樓。 (上圖:高積淵宗祠) 高積淵宗祠,全名下派三房積淵公祖祠(景美),又稱祭祀公業高積淵。祭祀公業高積淵,是向政府登記的法人名稱。 高姓族人,入閩祖高鋼(一世)傳至七世惠連(肇基安平始祖)再傳至十七世高山(肇基安溪大平始祖)。高山字積簣遷安溪卜居大平,子孫繁衍分為上下派十三房(上派22世佛字輩,下派23世積字輩)。高姓族人自稱上五佛下八積,至康熙領臺時各房苗裔(除下派二、五、七房)共十房,乾隆初年相繼渡臺居上淡水各地,隨處開發,舊時拳山堡(今大臺北公館以南區域的景美、新店、深坑、石碇等區),為其開墾主要地區。 各房於前清時期紛紛成立祭祀基金,放利生息、買田收租,待有規模則購地建祖祠。景美高氏上派 三房、四房與下派長房、三房、四房皆建有各房派之祖祠。高積淵宗祠,為下派三房高積淵之子孫,為崇祀始祖積淵公而設立。 …
景美老街三座廟宇 (文山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集應廟 (上圖:景美集應廟) (一)建廟歷史 景美集應廟位於景美街37號,景美夜市內。清咸豐10年(1860)由移墾來台的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始建於竹圍內(現景美國小南側);清同治6年(1867)遷地重建於現址,建有前後兩殿及左右迴廊,20多年後〈1894光緒20年〉才又增建左護龍,今正殿內懸掛建廟當年高氏族人敬獻之紀念匾額「太平世澤」。 此後廟宇曾經三次大整修,歷次均留下匾額或碑刻紀念。1924~26〈大正13~15〉年整修主殿,並增建右側護龍,完成廟宇現貌,留有「威鎮東瀛」、「南閩遠服」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48~49年再次整修,廟埕前方增建戲台名「中正台」,也留下「澤普黎庶」、「神靈顯赫」、「安邦護眾」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92~94年第三次整修,有「睢陽傳徽」匾額及「第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修護工程碑」,石碑立於廟前,碑文略記廟史及此次整修經過、捐款芳名錄〈背面〉。 民國74年因以其深具歷史及文化意義、保護得當,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 (二)保儀尊王、保儀大夫信仰與景美高、張、林三家族關係 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張巡,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係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壯烈殉難的守將張巡與太守許遠,其忠義精神受人民崇敬,肅宗時建廟祭祀名為「雙忠廟」。唐末中原動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南遷避難,隨身攜帶尊王神像以求庇護。三姓族人安抵福建安溪落戶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一路庇祐,乃建廟供奉,在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乃將廟命名「集應廟」,成為安溪三姓族人保護神。…
民國103年正逢木柵集應廟建廟120周年紀念,於農曆正月23日舉辦巡境祈安慶典活動,該日是國曆2月22日星期六,由於逢十又是周末,參加慶典的隊伍及人員更形踴躍,木柵集應廟特別將平常上午在貓空山區巡境、下午在木柵區域遶境的例行行程變成兩天來分別舉行,即周六在木柵地區平地區域遶境、周日在木柵山區巡境,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把活動辦得更周全,以表達對保儀尊王虔誠的信仰。這是木柵集應廟每年都會舉辦的巡境祈安慶典活動,今年適逢建廟120周年,特別擴大舉辦。 參加本次巡境隊伍分成幾種類型: 一、木柵地區的廟宇:樟山寺、忠順廟、聖母宮、天和宮、協天宮、指南宮 二、張姓家族的廟宇:木柵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興福寮真聖宮、 淡水義山集應廟 三、張姓家族宗親:張慶旺祭祀公業、張簡廖宗親會、八里坌張氏宗親會、 …
民國103年2月16日(農曆元月17日)下午一點起,在景美集應廟廟埕舉辦豬公祭,主要是祭祀主神保儀尊王的庇佑,祭典日期於元宵節後,是擲茭所決定。今年值年單位是祭祀公業高萃記旗下的十五分甲,負責準備祭典事宜,並聘請道長上疏祭文,並設宴款待親戚好友連絡情誼。今年共有四隻大豬公,豬公嘴巴啣著鳳梨或橘子,脖子掛者錢幣項鍊及垂掛雞、鴨、魚及豬內臟,香案擺著鮮花、香燭、供品,並敬香獻酒,虔誠祭祀保儀尊王,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豬公祭典的來由依真理大學宗教系張家麟教授的研究,是根據禮記士大夫祭拜天、地、神祇、祖先用豬祭拜稱為「饋食之禮」,而儒家鄉紳階級(士)以豬來祭拜保儀尊王張巡乃維持傳統禮俗精神。在過去農業時期,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當日觀眾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與現在工業社會僅由高氏家族維繫及觀禮,大異其趣。 景美高家之祭祀公業分為高同記及高萃記兩個系統,以景美「石門宮」盤古帝王廟為基點,南北延伸為分界線(今景興路)。高同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西,為沿景美溪西下之下游,高同記之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分成四甲分別是溪仔口甲、大坪林甲(含阿泉坑) 、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南、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北﹔高萃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東,為沿景美溪東溯之上游﹔高萃記之萃記代表「萃集一心」,分成四甲分別是內湖甲(含待老坑)、頭廷魁甲、十五分甲、深坑甲(包括石碇坪林)。(後來高萃記廟產再一分為四,分別是保儀尊王、高萃記、高集記、高材記。)祭祀公業有田地公產生產稻米,以「石」為單位(一石為120斤),每記分一百六十石,各記再分給各所屬之甲,每甲各四十石。 景美集應廟值年及迎香之甲份,就以高同記之祭祀公業四甲、高萃記之祭祀公業四甲及北投集應廟來輪值,其輪值的年份如下表所示: 年度 …
第 31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