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熱門文章
-
文山區特色及五大次分區簡介
作者 文山學研究團隊12032
-
文山區馬明潭及臺灣馬地名
作者 張秋蜜6111
- 北新橋與鳴遠橋 6045
-
<文山區志>景美溪流域文山區主次支流簡介
作者 文山區志5612
-
【復興景美文化軸帶─尋找新人文渡口】文化社造成果展
作者 社大行政團隊5518
霧理薛圳取水於霧理薛溪(現今的景美溪),但是水圳的圳頭到底在哪裡,是從景美溪的哪一段開始引水建水圳?依據文獻記載有二筆資料提及。 一、《淡水廳志卷三》241記載:內湖陂又名霧裡薛圳,在拳山堡,距廳北一百餘里。莊民所置。其水由內湖溝仔口、鯉魚山腳築陂鑿穿石門過梘尾街、後溪仔口、公館街後通流,灌溉大加蠟西畔古亭倉、陂仔腳、三板橋、大灣莊、下陂頭及艋舺街一帶等田七百餘甲,至雙連陂為界。 二、根據日治時期昭和13年(1938)出版的《瑠公水利組合概況》有關「霧裡薛水源及灌溉區域」陳述,…本圳是從文山郡內湖庄土名埤腹的東南邊起,向北西彎曲後,朝景尾而走,在景尾溪的彎曲地段修築堰堤,以做為取水的水源,同時為了引水,在溪的東岸開鑿水圳通至景尾街,更穿過街後山巖,出了景尾街就直通公館街的街後,在此與瑠公圳並行…。 霧裡薛圳的取水口在文山區鯉魚山附近的和興路一帶,而根據實地踏查,景美溪堤防邊和興路26巷11弄小巷往北應該是霧裡薛圳取水口最可能的位置了,而由1904年台灣堡圖上仍可以在埤腹西南看到霧裡薛圳引水的 圳道。
自清乾隆五年(1740)開始,郭錫瑠先生為了灌溉台北市大安松山一帶的農田,用其一生心力及財力建設瑠公圳,經過20年的努力不懈,成功從新店截取青潭溪的水源,築圳引水灌溉台北盆地東畔一千二百多甲的農田。而後其子郭元芬先生將取水口由青潭改在碧潭,並將橫跨霧裡薛溪(今景美溪)原用來運送灌溉用水的「ㄩ形」大木梘,改成「V形」的菜刀梘,以防止行人通行破壞木梘,瑠公圳終能順利運作。 瑠公圳的管理組織及圳道水路分布,幾經更動,由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上,在景美地區有一條興福支線,灌溉興福庄的農田,其圳路是從今景美國小左前方(以前衛生所前、景美公有市場北側),經景後街再沿景美山山邊,將灌溉用水送至景興國小附近。圖片上是景後街188之9號前興福支線的遺跡,由此小巷可穿過景美街到景文街原來瑠公圳的 主幹道。 興福庄又名十五分庄,西起於橋頭(今興隆路一段與二段分界點,近景興路),東至馬明潭山(今興隆路三段底、再興中小學前),北以蟾蜍山為界,南臨溪仔口山(今景美山),為一三面臨山的谷地,並有萬盛溪流貫其間。
霧裡薛圳相傳開鑿於清雍正年間,比大家所熟知的瑠公圳要早,但它卻已漸漸被遺忘,一般人大都只知有瑠公圳,而不知霧裡薛圳。 而霧裡薛圳為何被日漸遺忘,其最主要原因可能在於,1901年(明治34年)起日治期間在台灣實施埤圳公共化,此時霧裡薛圳、瑠公圳等都被認定為公共埤圳,到1907年(明治40年)之後又逐步整併各地埤圳系統、圳道,因此,霧裡薛圳終被整併為「公共埤圳瑠公圳水利組合」,同時埤腹附近的霧裡薛溪取水口被廢除,景後街到公館街的俊道則被填為道路,久而久之霧裡薛圳即漸被遺忘。 由明治32年(1899年)日治時期調查景美老街鼠疫(百斯篤/PEST)所留下的文件,當時除了流經景美老街的瑠公圳外,還有一條由木柵路一段流經景後街的水圳,這條水圳就是1907年被併入「公共埤圳瑠公圳水利組合」的霧裡薛圳。
名 稱: 景美山-龍吃水景觀 地 點:景美山與景美溪交會(景興路與木柵路一段與景美溪邊) 特 色:山水連成一體 一、南港山系餘脈: 景美山早期稱為溪仔口山,民眾稱為仙跡岩,是南港山系延伸出的餘脈。南港山系是由南港東往西至蟾蜍山、寶藏巖,在中埔山附近支脈進入木柵景美的興隆山、馬明潭山、景美山,尾稜延伸到景美老街附近的圳後山。 二、圳後山與景美溪交會: 圳後山古代與景美溪相連,也就是山脈直下溪水中,形成所謂地理上的「龍吃水」景觀。一般民間以為龍能吃到水,是地靈人傑寶地風水。 三、龍吃水景觀的改變: 早期景美往木柵,因山脈橫阻,通行路徑一為舟船往返,一為必須攀越景美山,出入費時。 首次變動:龍吃水景觀是乾隆年間「霧裡薛圳」的開闢(約1740年代),水圳沿世新大學山邊架設,水圳兩岸成為人行路徑。 第二次變動:為1908年(明治41年),景美街水圳填補為道路及拓寬往木柵道路開通,事件記載在「開道碑」上。1919年(大正8年),以路基架設「輕便車道」,自景美通往木柵、深坑、石碇,自此奠定景美成為台北南區交通的樞紐。輕便車隨萬新鐵路拆除而癈弛,變更為公路。…
第 1 頁,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