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產業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日本政府於1919年(日治大正8年)在現在景文街與景興路282巷交口處設立公有市場,這也是景美老街頂街與下街的分界點。之後景美街的市場就以公有市場往北(往下街進興宮的方向)延伸,形成在景美街的兩側攤販林立。大多數是店家或住家前方的道路出租給攤商,有些攤商是每日租用的常期租戶,有些一周租一次或兩次的流動租戶,早市與夜市分開租。 而由公有市場到進興宮又分兩段,前段到景美街48號止,上方以鋼架及霧面玻璃為遮雨棚;過了景美街48號則未施作遮雨棚,店家以活動式的伸縮塑膠帆布來當遮雨棚,下雨天溼答答極為不便。這也可說是一街兩制,說明景美街改善的困境。 照片中式1960年代的景美菜市場,可清楚了解生意人在景美街的道路兩邊擺攤做小生意,與現在的狀況差異不大,這樣看來景美街的現況,已經是50年來傳統景象了!官方也請多次請專家提出專案改善方案,但依然原地踏步!
這張照片是了解1960年代景美地區地景很珍貴的照片。 在中間有庭園的平房高級住宅是現在景文街的消防隊,左前方通往景美夜市的道路已廢除,整合在台北市警察局文山二分局內。右邊的大馬路就是現在的羅斯福路六段,是1965年萬新鐵路拆除後形成的道路,左邊與羅斯福路平行的道路是現在的景文街,而路口有永惠大藥局的小馬路是通往景美集應廟的道路,往裡面走五公尺就會遇到Y字形道路,這Y字形道路就是瑠公圳1908年新舊道的會合點。 從照片中來看,1960年代景美地區最熱鬧的街區都還是平房或兩層樓的洋房,還未有三層樓以上的建築。左下角的空地當時是停車場,在萬新鐵路未拆除前是推放煤礦的場所。後來平房陸續改建為大樓,包括左下角空地新建警察局文山二分局、旁邊平房改建為消防隊,消防隊對面的平房改建為住宅大樓。
照片是由景文街當文山醫院(張傳生醫師執業)往西北方向拍照,左下角的美加理髮廳是1950年代初期完工的景美地區第一棟四層樓的樓房(就只是中正路73號,新址是景文街82號,已整合在都更大樓),旁邊就是1952年完工的鶴年醫院的前庭,往後視覺延伸可看見車前路頂樓右斜屋頂屋凸的兩層樓建築,是1950年代初期完工的吳外科醫院(1983年改建大樓)。 景文街64號現在的台北富邦銀行所在地的大樓,前身是景美鎮第一屆鎮長林黃鐘長公子林鶴年醫師所開設的鶴年醫院。鶴年醫院是診所兼住宅,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完工於1952年,前方有庭院。1970年代,林醫師自己的建設公司將自家住宅改建成七層樓的瑞興大樓,於1978年完工,是當時景美地區第一棟大樓。 目前照片所看到的三棟指標性的建築現在都已成為現代大樓依序是鶴年醫院、吳外科醫院、美加理髮廳。
名 稱: 景美輕便車 起終站:景美—木柵—深坑—石碇 興 建:大正8年(1919年) 拆 除:民國54年之後(因萬新鐵路停駛) 一、 建造時間: 大正8年(1919年)在萬新鐵路興建之前,已有在南門與石碇間架設輕便車,早期以運送樟腦原料到南門工場為主,後期則以運送煤礦為大宗,輕便車往來於景美、木柵、深坑、石碇之間,包括運送物資、與人員。上坡使用人力上推,下坡、平坡使用滑力前進,欲減速或停車時使用木頭阻煞,車軌都是雙軌單向道,會車時則需一車抬下軌道讓另一車先行,是火車開通前省力的陸運工具。 二、輕便車取代傳統河運: 鐵路開通後,輕便車以景美站為轉運站,即由石碇、深坑、木柵,搭輕便車到景美換搭乘火車,包括物資、人員,景美溪沿岸河港地位從此逐漸消失,包括景美渡船口、木柵渡船口、深坑渡船口、楓仔林渡船口。 三、 拆除時間:…
興隆市場位於興隆路二段97號,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擔任台北市長期間(1978-1981)所建(未改妝前的興隆市場入口上方還留有李登輝市長的題字)。興隆市場於1980年興建完工啟用,以安置原有羅斯福路五段及興隆路2段22巷、黎忠市場附近的流動攤販為主,為臺北市公有傳統零售示範市場之一,也是台北市邁向現代化都是的重要建設。 興隆市場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改妝後的興隆市場在「建物立面改善類」奪下金獎。根據評審團發言人、北科大建築系主任蘇瑛敏的說法,興隆市場改造案重新活化30多年老市場,用彩色鋼板打造雙層牆,不但遮陽、通風更能遮醜,入口打造無障礙通道、周邊景觀也同步美化,成功打造友善空間,兼具空間設計及實用性,令評審印象深刻。 臺北市在2007年8月-2010年12月推動「整潔明亮的傳統市場新風貌計畫」,期能提升公有傳統市場的整體形象,培養攤商共同維護環境清潔之意識,並且凝聚攤商們的向心力,建立市場內部現代化經營行銷的理念。興隆市場也在此期間重新拉皮改妝,並於2010年參加台北市政府「2010都市空間改造方案-都市彩妝徵選活動」,在「建物立面改善類」由台灣的蔡世鏗建築師事務所所打造的「興隆市場」奪下金獎,打敗來自以色列藝術大師亞科夫‧亞剛打造的水源市場外牆「水源之心」。
在日治時期,景美地區唯一的工廠是在羅斯福路六段142巷的台北製醰會社(二戰後為公賣局製瓶廠),再加上在景隆街的台北變電所的公營機構之外,其餘大面積土地為農田及住宅為主。 在台北縣景美鎮的年代(1940-1967),是公司登記在台北市其製造工廠設置的重要地方,以及公營機構設置的地點。盤點過去在景美設廠的公司及公營機構分列如下: (一)羅斯福路東側(由北而南) 1.台灣中國生化製藥廠(羅斯福路五段97巷北側) 2.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3.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4.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內) 5.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6.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和國際實驗工廠(景隆街) 7.玉兔文具(變電所南側) 8.龍口食品廠(三福街4巷近景華公園) 9.公路局修護廠及材料試驗所(三福街兩側) 10.泰興染織廠(三福街4巷兩側) 11.景美印染廠(景華街光華新村北側) 12.景美電信局(景美街1號、景華街口)…
 1970年至1980年間在景美地區的工廠陸續搬遷,至1980年後只剩下幾間工廠待遷及公營機構: 1.義芳化工廠(景豐街底) 2.榮民製藥廠(興隆路二段220巷-224巷間) 3.榮民衛材廠(興隆路二段301巷) 4.東進造漆廠(景福街54巷入左側) 5.蜜斯佛陀公司(羅斯福路五段218巷38弄) 6.菸酒公賣局製瓶工廠 7.國防部軍法局(興隆路二段88號) 8.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 9.中華電信(景美街1號、景華街口) 10.公路總局第一區工程處景美工務段 11.台北市新工處工程隊及營建署之機關(原瀝青拌合場) 到1990年代工廠全數遷出,只剩下六處公營機構土地待利用: 1.國防部軍法司(興隆路二段88號,現已遷出改為社福預定地) 2.台灣電力公司萬隆變電所(景隆街北側地下化工程進行中)…
一、日治時期的專賣制度 日治時期的臺灣專賣事業始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後藤新平提倡的鴉片專賣。兩年後,實施食鹽和樟腦專賣。1901年臺灣總督府成立專賣局,由後藤新平擔任局長,統籌各項專賣業務,一直到1922年(大正十一年)實施酒專賣為止,鴉片、食鹽、樟腦、煙草和酒成為日治時期臺灣五大專賣事業。專賣的收入佔當時臺灣財政收入的一大部份。 專賣局為控制各項專賣業務,在各地設專賣機構,大致上分為支局、出張所與工場。支局與出張所負責各項專賣商品的收購與出售,工場負責專賣物品的研發與製造。 二、日治時期的廣告宣傳類型 日治時期的廣告宣傳類型相當多元、豐富,舉凡報紙、書籍、雜誌等平面媒體的商業廣告,電子媒體「廣播」,以及街頭的告宣傳,諸如街道的商業看板、廣告車隊遊街與商品櫥窗的展示方式。不僅提升商品的價值,美化、包裝商店形象,也藉此吸引顧客的目光,進而勾起消費的慾望。 三、專賣局景尾支局的促銷宣傳 日治時期的專賣局景尾支局位於今天景福街113號,現為臺灣菸酒公司景美營業所。照片中景尾支局的職員正以帶面具、持海報沿街遊行的方式,在車前路前準備出發做促銷宣傳。隊伍最前方蹲下來的職員,頭上戴著寫有「酒」字的帽子,其旁邊蹲著的另一職員,則手持竿子,竿子上掛有畫著一隻大酒瓶的宣傳海報。隊伍中間似又有職員打扮成店小二的樣子。隊伍人數不算少,頗有聲勢。若非有圖為證,今人實很難想像原來當時也有如此活潑有趣的宣傳手法!
1.台灣電力的發展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完工 台灣電力的使用開始於清朝劉銘傳來到台灣的時候,當時台北府城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以柴油發電機發電,點亮街道,但台灣電力的發展主要是從日本統治時期開始的。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人在新店溪上游建設龜山水力發電廠,同時在今高雄橋頭地區興建第一座火力發電廠,主要供應民生用電。1919年,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積極進行電力的開發建設,為日後的「南進政策」與「工業化」做準備。1934年(日治昭和9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竣工,同時完成南、北之輸電幹線,西部整個地區電力互聯系統完成,電力調度由地方性改為中央調度方式。充足的電力不僅使農產加工產量逐年增加、有利軍需工業的發展,也南電北送解決台北當時電量已不夠使用的燃眉之急。 2.台北變電所的出現 從發電廠送出來的電,都是高壓電,需要透過變電所一次變電或二次變電將高壓電降壓,一般民宅才能使用,於是有「台北變電所」的出現(因位於萬隆地區,現被稱為「萬隆變電所」)。「台北變電所」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所於1934年6月完工,完工後肩負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電進行一次變電後,送四萬二千瓦至臺北、基隆、新竹、淡水、桃園和宜蘭等北臺灣一帶的任務。 附圖為1960年代左右的「台北變電所」,被圍在高高的圍牆內,當時變電所周邊仍都是稻田。
溝子口萬善堂(大亡公)位於台北市木柵路一段57-4號對街(即景美溪橋橋頭),距今歷史不可考。僅留下1975年信徒 吳媽陽、陳乾捐贈之香爐。一般”萬善堂”係於道路開挖沿途挖掘到的無名屍骨,無以厚殮,只得綑束骸骨,挖坑合葬,立碑「萬善同歸」。 現今所見之萬善堂,為民國七十一年拓寬道路,原地重修所建,民國八十五年因建景美溪橋全部拆除,經地方人士奔走陳情,終獲台北市政府保留原地橋下重建。堂前橫批「萬善同歸」,聯曰「萬垂香火千秋花,善發靈光萬古尊」。正龕奉祀「萬善堂」碑版,石色闃黑、肅穆,聯曰「萬姓顯赫佑梓里,善心敬仰護眾民」。 匾額日期為壬戌年為民國71年(1982) 打鐵店 鐵的物理性質: 鐵是有光澤的銀白色金屬,硬而有延展性,熔點為1538℃,沸點為2750℃,有很強的鐵磁性,並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導熱性。 金屬:淺灰色至銀白色 鋼:碳約佔鋼材重量的0.2%至2.1%。 淬火:將鋼加熱到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後予以驟冷,以獲得高硬度的麻田散鐵。 回火:將淬火鋼加熱到723° C 以下的適當溫度,並保持適當時間,以調整其組織與機械性質,並除淬火應力。 木柵路一段打鐵店 老闆:謝來發…
走訪木柵老街區,除了看史蹟、建物,也可以在穿梭的人群中,體會歷史悠久的木柵市場的熱絡買氣;也可以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店,感受傳統老店的氛圍。順便挑選伴手禮,自用得宜,送人實惠。所謂三寳指三家老店的特色產品。分別是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以及三芳的油品。 到 金益香 買漢餅 木柵路三段139號 不同的油籽,依照不同需求,採用不同的製油方法。三芳有兩 種製油方式。第一種、餅式壓榨法,是最傳統的製油方法,榨過的油粕像ㄧ塊大餅,故有此名。多用於芝麻油,花生油。第二種、螺旋壓榨法,茶油系列的茶籽油、苦茶油都用此種製法。 金益香是一家傳統漢式糕餅店。 榮列為台北市15家糕餅老店之一。(臺北故事館 甜點歷史展) 1921年(民國10年,大正10年)高番薯先生在木柵路三段創立本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金益香自第一代成立以來,配合時空背景,除了餅類也兼賣雜貨。隨後由於社會變遷,因應市場需求,才轉為糕餅的專業製作,專門生產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年節的製品,如:麵龜、壽桃、素豬、素羊以及訂婚喜餅,深受顧客的喜愛,客源擴及北臺灣。 目前由第三代高全福負責經營,已有二十多年。第四代的兒子也已投身店務,為傳承百年老店而努力。 金益香第三代老闆 高全福…
壹、 前言 文山區志/卷四經濟篇/第一章經濟發展: 文山區在清代以農業經濟為主,先民來到此地開墾,主要是稻米,山區則是兼種植茶葉與大菁為生。 由此可見貓空山區之兩大產業為茶葉及大菁。今以此為主題論述報告。 木柵鐵觀音是臺灣十大名茶(註一)之一,年年得獎。是貓空人的驕傲更是長期以來賴以為生的產業,在可尋的木柵地區文史資料中佔有大篇幅的記載,但同樣也是重要產業的大菁卻隨著歷史的洪流,流轉的消失無蹤,令人不甚噓唏感嘆。我們就從歷史的軌跡中來尋找她的蹤影。 .1770年(清.乾隆35年)漢人陸續由中國原鄉(福建安溪)來臺開墾,帶來茶苗發現木柵適合茶樹種植,但因早期茶葉生產及技術限制沒有多大發展。反而,當時藍染利潤較高,山丘遍植大菁,製造藍色染料。 .1866年(清.同治5年)世界市場急需茶葉,但中國的廈門、福建、漢口茶葉輸出卻處於衰退期,英人陶德自安溪引進茶樹在木柵附近種植並全數收購鼓勵種植,並更新製茶設備。 .1877年(清.光緒3年)木柵山區原有大菁被剷除,紛紛改種茶樹。邁入木柵茶業的黃金時代。 .1896年(清.光緒22年或明治29年))德國BASF開始量產化學藍色染料,天然藍靛快速喪失原有市場並被取代。 貳、淺談大菁產業興衰 ˙大菁的生長環境 馬(山)藍:又名「大菁」,爵床科,多年草本植物,生長在低海拔森林,中國西南部,東南亞等地區均有生長。 大菁因忌直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陽山谷坡地,故名「山藍」 。於雜樹林下潮濕地或山溝溪旁的腐植土繁殖,扦插法栽植生產,葉片大如手掌般,生葉乾燥時呈黑色,秋季花期,花呈吊鐘形淺紫色,每年五月、十月兩次採收菁葉以沉澱法加工製造染料。…
第 1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