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景美老街三座廟宇
景美老街三座廟宇
(文山學員邱螢輝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一、景美集應廟
(上圖:景美集應廟)
(一)建廟歷史
景美集應廟位於景美街37號,景美夜市內。清咸豐10年(1860)由移墾來台的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高姓族人始建於竹圍內(現景美國小南側);清同治6年(1867)遷地重建於現址,建有前後兩殿及左右迴廊,20多年後〈1894光緒20年〉才又增建左護龍,今正殿內懸掛建廟當年高氏族人敬獻之紀念匾額「太平世澤」。
此後廟宇曾經三次大整修,歷次均留下匾額或碑刻紀念。1924~26〈大正13~15〉年整修主殿,並增建右側護龍,完成廟宇現貌,留有「威鎮東瀛」、「南閩遠服」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48~49年再次整修,廟埕前方增建戲台名「中正台」,也留下「澤普黎庶」、「神靈顯赫」、「安邦護眾」等匾額及捐款芳名碑文;民國92~94年第三次整修,有「睢陽傳徽」匾額及「第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修護工程碑」,石碑立於廟前,碑文略記廟史及此次整修經過、捐款芳名錄〈背面〉。
民國74年因以其深具歷史及文化意義、保護得當,政府公告為三級古蹟。
(二)保儀尊王、保儀大夫信仰與景美高、張、林三家族關係
集應廟供奉保儀尊王張巡,俗稱尪公或尪元帥,相傳係唐代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壯烈殉難的守將張巡與太守許遠,其忠義精神受人民崇敬,肅宗時建廟祭祀名為「雙忠廟」。唐末中原動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族人南遷避難,隨身攜帶尊王神像以求庇護。三姓族人安抵福建安溪落戶後,為感激保儀尊王的一路庇祐,乃建廟供奉,在遷徙過程中三姓族人「集體感應」到「尪公」的指引保祐,乃將廟命名「集應廟」,成為安溪三姓族人保護神。
自古漢人遷移外地發展,為求身家平安、事業順利,攜帶原鄉保護神同行已然成傳統,如媽祖、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山國王、保儀尊王、城隍爺等都是各不同地域、族群的保護神。康熙末年,三姓族人因安溪地區生活困頓,決定一同渡海來台發展,在「尪公」的庇祐下平安抵台,安溪人的原鄉保護神集應廟保儀尊王,也隨著安溪人三姓族人渡台到景美。
清咸豐年間高、張、林族人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人丁繁衍,三姓意見分歧,乃協議集應廟分立,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各自建廟奉祀:張家獲香爐到木柵另建集應廟、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高氏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集應廟奉祀。景美集應廟為單姓家族〈高家〉所興建的廟宇,具台灣傳統廟宇特徵,為有150年歷史的古蹟,廟內仍保存最早建廟時期的木製香爐和尊王座椅,已為鎮廟之寶。
(三)集應廟主祀、配祀神明〈正殿龍側為大德禪師;虎側為林氏夫人〉
景美集應廟主祀神明為保儀尊王,緣於雙忠廟信仰的張巡與許遠。對保儀尊王、保儀大夫各是何人?景美集應廟稱張巡是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然民間亦有兩人稱號互置之說,在學界及各自信徒間尚有爭議,未有定論。
集應廟保儀尊王以保護神受供奉,除保護信徒之生命財產安全外,隨環境不同與需求而產生其他功能。相傳玉皇大帝嘉許張巡、許遠之忠義志節,特封祂們為保護農田、能驅疫除蟲的神祇,農業時期在淡水河流域各地區非常注重「迎尪公」的慶典,以保祐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從心理需求言,來台墾民須克服台北盆地開墾艱困環境,又時時需防範原住民的侵擾的情況下,保儀尊王也變演戰神的角色,成為具多元神格的保護神。
保儀尊王信仰隨著安溪三姓族人帶入台灣,開墾地域沿淡水河而到景美溪,集應廟亦遍佈台北的北區與南區。因歷史因素,高、張、林三姓族人與集應廟關係密切,與三姓宗族祭祀有密切關聯,尤其景美、北投集應廟高家之間,以及木柵、淡水集應廟張家之間的宗教祭儀活動,一直互有迎香與送香之往來。
景美集應廟配祀神林氏夫人,原為張巡愛妾,新唐書卷192忠義列傳略載一事蹟:睢陽城遭安史叛軍久圍缺糧,張巡部屬兵士多餓死,殘存者也身殘體弱。張巡帶出林氏夫人對衆屬說,各位軍士守城,長期挨餓仍不失忠義之心,我恨不得割肉給你們吃,不會因愛惜一個愛妾而坐視軍士饑餓!接著便殺了林氏夫人要供兵士食用,衆屬見狀大哭,但張巡仍強令軍士分著吃。林氏夫人獻肉奉軍事蹟,後以其義行受封為「申國夫人」,她生前為張巡愛妾,乃將之配祀於保儀尊王廟中。今每逢尊王出巡時,夫人神輿必然在前,顯示信徒對她的尊重。
景美集應廟另一配祀神大德禪師,相傳為稗史中宋代楊家將的楊五郎,出家後法號「大德」,據聞元末亂局時,曾顯靈指路協助高姓族人逃難,被視為高家恩公而奉祀之。
(四)認識景美集應廟的歷史、文化意義
景美集應廟是清代以來漢人開墾台北盆地在新店、景美兩溪流域留下的歷史見證;更特殊的,它是安溪移民高氏單一家族所興建的保護神廟宇,同時結合家族祭祀。因此,景美集應廟呈現安溪人開拓文山區史實,後人可從中了解先人來台發展開墾的艱辛,更對研究台灣移民社會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意義。
二、進興宮-景美鬧市中的土地公廟
(上圖:進興宮舊照)
(一)土地公信仰與漢人社會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因此對土地自然有一份崇敬,臺灣民間俗諺有謂:「田頭田尾土地公,厝前厝後土地公」,可見土地公信仰之普及性。土地公,又名福德正神,一般來說神格不高,類似今日里長地位,一般家庭多有供奉,可祈求平安、財富、農耕順利,是最親近人們、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神衹。
一般來說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土地公廟,一個村落甚至有多個土地廟,而會產生土地公盟;商業興盛地區的土地公廟,以祈求平安、財富為主,因此祭祀圈就較不明顯。土地廟宇的規模通常和信眾的多寡及香油錢有關,較靠近市集的富麗堂皇雕樑畫棟,而鄉間田野的則為石屋或小型磚房富古樸風貌。一般土地公廟規模不大且多歷史久遠,僅靠耆老口耳相傳,鮮有正確記載之廟史。通常土地公廟較具規模的都會配祀虎爺置於案下,少數會有土地婆陪祀,而規模較小的甚至無神尊僅有石牌、香爐或以天然似人形石頭為祭祀對象。
(二)景美下街土地廟-進興宮
台灣為漢人移民社會,先民渡臺開墾除帶來家鄉守護神外,亦經常會一併請來土地公,以保祐開墾順利。早在清康熙時期即有閩粵人士來到新店、景美溪流域墾殖,一如其他漢人移民社會的土地公信仰,故大文山地區有甚多座超過百年以上歷史土地公廟。景美進興宮位於景美街,緊鄰集應廟,建於1934〈日治昭和9年〉,佔地2坪多,奉祀福德正神,為景尾下街居民日常生活信仰中心,初建時景尾下街仍少人居,隨交通發展及外地人在周邊聚集,漸成市集。據聞因靈驗而香火鼎盛、香客不絕。
耆老相傳,宮內原土地公神像眼神朝上望遠,因而庇護外來謀生者發財,而本地商家賺不到錢。為此,地方耆老經商議後,重新雕製一尊眼神稍下望的神像供奉,此後才為本地商家帶來興旺商機。現在進興宮周邊區,白天為傳統市場,晚間是夜市,是台北有名的觀光商圈。
民國92年春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傳染病SARS肆虐,房地產業蕭條,地方相關業者到進興宮進香,祈求產業復甦平安度過危機,並許願於生意飛騰發展後改建新廟。其後房地產業回春,業者事業順利發展,為本地業者聯山開發所捐建的進興宮於民國96年9月新建落成。可惜的是舊廟文物遺蹟點滴未留,亦無立碑記錄宮廟歷史沿革、變遷等事蹟,對地方發展史的了解與文物保護不無些許遺憾。
(上圖:進興宮新照)
三、消失廟宇-石門宮〈盤古公廟〉
(上圖:石門宮舊照)
(一)石門、霧裡薛圳與石門宮
清代先民在木柵考試院對面的鯉魚山附近攔景美溪設壩,沿景美山山麓開設霧裡薛圳,在今木柵路一段與景興路交界處的景美山(溪仔口山)西稜原本直下景美溪,石質岩壁阻礙圳道通過,先民在此將崙腳鑿通,形如石門洞,故名石門,由此圳道引溪水過石門,經景後街流向臺北。
盤古大帝,是世人心目中天開天闢地、天地萬物造物之祖,更是先民拓荒開墾時的保護神;一般也被認為是土木建築相關工程人員共同祀奉的神祇。闢建霧裡薛圳先民,於清道光19年(1839),於石門邊處石岩上興建一廟宇供奉盤古大帝,稱石門宮,又稱盤古公廟。其後並逐漸成為頂街居民的日常信仰中心,平日香火不斷,成為頂街節慶祭儀活動中心。據云廟前有對清末代舉人高選峰所題楹聯:「石印足痕滿盤聖跡,門經手鑿亙古神工」,已將石門、盤古寫入楹聯中。另原宮廟前有一小拱門,門上鑲有「石門宮」,兩邊石柱刻廖嶸溪先生書作「石鑿王宮固;門開古洞幽」門聯。
民國71年因木柵路道路拓寬,石門宮遭拆除而暫置景興路297巷半山腰,其後遷建工程因土地、法令、財務等問題故未完成,原在巷口設立的石門宮不銹鋼牌樓也消失不再,石門宮對景美開發史極具意義,如今被毀消失殊為可惜。
(上圖:石門宮搬遷後之牌樓)
(二)盤古公廟、進興宮與景尾頂街、下街的節慶祭典拼場傳統
據說早期景尾頂街商家拜石門宮盤古大帝,下街人家拜進興宮土地公。農業社會居民純樸也少有娛樂,景尾街居民會在節慶祭典時舉行熱鬧活動,既酬神也自娛。當時頂街居民以石門宮為據點組織「文義軒」,下街以進興宮為據點組織「文樂軒」,平時各自利用閒暇排練北管、子弟戲,一到節慶祭典雙方競相參加迎神賽會、繞境遊行、搭蓬演戲等活動,不自覺形成兩街社團輸人不輸陣,在廟會活動中競賽或拼場的傳統。此類活動在二戰爆發後,日人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遂被迫停止。
台灣光復後宗教民俗活動逐漸恢復,地方士紳為促進地方和諧,盡力整合將兩社團改組為「義樂軒」,並聘師父、廣募團員、用心演練,應邀參加台灣各地廟會活動。景美「義樂軒」每應全國各活動登台獻藝,精彩表演深獲好評,名震業餘子弟戲劇界,為景美地方爭光不少。其後社會變遷,商業社會娛樂多元化,傳統民俗活動不復存,義樂軒也沒落解散。
此外民國五十年代景美盛行元宵花車迎陣頭、藝閣〈迎囝仔〉、蜈蚣陣,以及端午龍舟競賽等懷舊活動,同如往昔,頂街、下街會在活動中尬場拼輸贏。春節期間的藝閣遊行是用長8尺、寬1.5尺的厚木板,以木頭、竹竿結紮連接數節成蜈蚣陣,每塊板子上綁上固定座椅,上端坐貌美可愛幼童,幼童均化粧為鮮豔、威嚴,取材忠孝節義歷史故事中的人物;蜈蚣陣由幾位力壯青年抬著,以鑼鼓陣開路,遊行到對方街區展現示威,一陣大車拼直至正月底力竭人疲,新春漸離才會休兵。端午划龍舟競賽在世新學院至景美橋景美溪河段舉行,節前兩街雙方招兵買馬,努力練習;比賽當日,溪中龍舟隊伍龍爭虎鬥;溪岸擠滿雙方啦啦隊及觀眾,吶喊聲震天,熱鬧滾滾。隨著時代變遷加上今日娛樂種類多元,景尾街舊日的節慶娛樂活動,以及頂、下街的拼場盛況已不復存在,如今只能見景緬懷空留回憶。
(上圖:景美傳統民俗活動藝閣遶境)
甲午年(103)木柵集應廟巡境慶典
民國103年正逢木柵集應廟建廟120周年紀念,於農曆正月23日舉辦巡境祈安慶典活動,該日是國曆2月22日星期六,由於逢十又是周末,參加慶典的隊伍及人員更形踴躍,木柵集應廟特別將平常上午在貓空山區巡境、下午在木柵區域遶境的例行行程變成兩天來分別舉行,即周六在木柵地區平地區域遶境、周日在木柵山區巡境,以便有更充裕的時間把活動辦得更周全,以表達對保儀尊王虔誠的信仰。這是木柵集應廟每年都會舉辦的巡境祈安慶典活動,今年適逢建廟120周年,特別擴大舉辦。
參加本次巡境隊伍分成幾種類型:
一、木柵地區的廟宇:樟山寺、忠順廟、聖母宮、天和宮、協天宮、指南宮
二、張姓家族的廟宇:木柵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興福寮真聖宮、
淡水義山集應廟
三、張姓家族宗親:張慶旺祭祀公業、張簡廖宗親會、八里坌張氏宗親會、
郁東營造廠、張盟山、張敏男及張剛維聯合贊助
四、景美安溪人廟宇: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五、交情友好廟宇:松山慈祐宮
若再深入分析,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有信仰尪公的個人或廟宇,其主神或陪祀神為尪公(尪公泛指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第二類是木柵地區有地緣關係的廟宇如聖母宮、天和宮、協天宮、指南宮。其中有信仰尪公的廟宇,其祭祀主神是保儀尊王的廟宇有:木柵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興福寮真聖宮、淡水義山集應廟、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主神是保儀大夫有木柵忠順廟﹔陪祀神是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有:樟山寺、會元洞清水祖師廟、松山慈祐宮。
從參加遶境隊伍有張氏宗親會及個人發心贊助陣頭,即可感受張氏家族對保儀尊王的虔誠信仰及其向心力,特別是許多年輕人穿著木柵集應廟製作的「汪公會」黃色T恤,更可知道木柵張姓子弟的團結力。這種由宗親會或同姓像族人出資贊助陣頭的現象,是其他廟宇活動很少看見的景象。
本次遶境從早上九點後,各廟宇陣頭陸續報到,遶境陣頭在報到時也要表演一下,以致到了中午才全部完成了報到程序。中午十二點由木柵集應廟正式出發,遶境路線由木柵路三段102巷→右轉木柵路三段→右轉保儀路→左轉指南路一段→右轉木新路二段三段→右轉辛亥路七段→右轉木柵路一段二段三段→右轉木新路一段→右轉至至木柵市場聖母宮拜廟再迴轉→直走木新路→右轉永安街22巷天和宮拜廟→左轉保儀路→右轉忠順街→右轉忠順街二段85巷→右轉永安街22巷→左轉木柵路三段102巷回到木柵集應廟。隊伍最後會繞道保儀路及忠順街巷道主,要讓遶境隊伍能在恆光國小預定地等候休息,避免影響交通。遶境期間遇到信眾拜設香案及經過廟宇陣頭神轎都會表演行禮,大約在下午三點半過後,遶境隊伍依序返回拜廟,由於各參與陣頭熱情演出,延長隊伍拜廟時間,中間還有一些廟宇因不耐久候省略進廟埕拜廟儀式,使得最後地主隊伍木柵集應廟回駕時已經接近晚上八點半了。在進行拜廟儀式後,八點30分將神尊請回神龕暫時安座,等待隔日在請出保儀尊王及申國夫人金身上轎,再進行貓空山區的巡境活動。
此次參加木柵集應保儀尊王建廟120周年巡境祈安慶典的隊伍共有20支,參加人員共有1860人。遶境結束後,木柵集應廟準備了170桌辦桌宴席款待參加遶境人員的辛勞,採取先結束先用餐的流水席方式進行晚宴。準備供應1700人次的晚餐宴席,也是遶境陣頭之外的一大盛事。
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
民國103年2月16日(農曆元月17日)下午一點起,在景美集應廟廟埕舉辦豬公祭,主要是祭祀主神保儀尊王的庇佑,祭典日期於元宵節後,是擲茭所決定。今年值年單位是祭祀公業高萃記旗下的十五分甲,負責準備祭典事宜,並聘請道長上疏祭文,並設宴款待親戚好友連絡情誼。今年共有四隻大豬公,豬公嘴巴啣著鳳梨或橘子,脖子掛者錢幣項鍊及垂掛雞、鴨、魚及豬內臟,香案擺著鮮花、香燭、供品,並敬香獻酒,虔誠祭祀保儀尊王,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豬公祭典的來由依真理大學宗教系張家麟教授的研究,是根據禮記士大夫祭拜天、地、神祇、祖先用豬祭拜稱為「饋食之禮」,而儒家鄉紳階級(士)以豬來祭拜保儀尊王張巡乃維持傳統禮俗精神。在過去農業時期,景美集應廟豬公祭典當日觀眾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與現在工業社會僅由高氏家族維繫及觀禮,大異其趣。
景美高家之祭祀公業分為高同記及高萃記兩個系統,以景美「石門宮」盤古帝王廟為基點,南北延伸為分界線(今景興路)。高同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西,為沿景美溪西下之下游,高同記之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分成四甲分別是溪仔口甲、大坪林甲(含阿泉坑) 、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南、台北市區舊鐵路以北﹔高萃記的區域是分界線以東,為沿景美溪東溯之上游﹔高萃記之萃記代表「萃集一心」,分成四甲分別是內湖甲(含待老坑)、頭廷魁甲、十五分甲、深坑甲(包括石碇坪林)。(後來高萃記廟產再一分為四,分別是保儀尊王、高萃記、高集記、高材記。)祭祀公業有田地公產生產稻米,以「石」為單位(一石為120斤),每記分一百六十石,各記再分給各所屬之甲,每甲各四十石。
景美集應廟值年及迎香之甲份,就以高同記之祭祀公業四甲、高萃記之祭祀公業四甲及北投集應廟來輪值,其輪值的年份如下表所示:
年度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值年 |
鐵道 南區 (同記) |
北投 |
頭廷魁 (萃記) |
十五分 (萃記) |
鐵道北區 (同記) |
溪仔口 (同記) |
北投 |
深坑 (萃記) |
內湖 (木柵) (萃記) |
大坪林 (同記) |
迎香 |
北投 迎尪公 |
同記 迎尪公 |
北投 迎尪公 |
萃記 迎尪公 |
資料來源:景美集應廟
今年是民國103年由高萃記之十五分甲值年,明年104年就由高同記之台北鐵道北區甲來值年,到105年除正常值年外,北投集應廟會到景美集應廟進行五年一次的迎尪公老祖及尪娘至北投的迎香儀式,尪公老祖及尪娘留在北投集應廟一年,隔年106年就由北投負責值年,該年高萃記輪值至北投集應廟將尪公老祖及尪娘迎回景美集應廟,值年的甲份就依上表順序輪流。
仙跡岩的民間信仰
在仙跡岩四周共有十一座廟宇,由最高處、山腰、山腳、及山邊分別是
• 最高:仙跡巖廟
• 山腰:紫範宮、福安宮、竹林公廟
• 山腳:石門宮、代天宮、真修寺
• 山邊:集應廟、進興宮、興安宮、福德宮
一、仙跡巖廟簡介
地點:仙跡岩山上大石邊
主神:孚祐帝君呂洞賓
廟史:原設香爐祭拜仙人足跡;民國35年發起籌建,40年落成
特色:景美地方仕紳共同發起;吳三連(40年)、于右任(43年)題字;
踞高臨下視野極佳
上圖:仙跡巖廟舊照
二、紫範宮簡介
地點:仙跡岩山腰(景興路243巷)
主神:天上聖母媽祖
廟史:民國52年中南部遷入居民發起籌建;由雲林麥寮拱範宮分香
而來
特色:景美地區第一間媽祖廟;民國79年至湄洲媽祖原鄉進香
三、福安宮簡介
地點:仙跡岩山腰(懷恩隧道上方)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廟史:清末陳氏渡海護身來台;原建小廟供奉,登山信眾香火鼎盛;
民國84年重建
特色:監察院長黃尊秋贈廟匾;金紙亭幾與廟同高
四、竹林公廟簡介
地點:仙跡岩山腰(景興路297巷)
主神:竹林公
廟史:景美溪畔竹林剷除,因年代久遠傳聞附有神祉,建廟供奉;
現廟於民國63年建 (碑文68年立)
特色:景美地區唯一自然神祉崇拜
五、石門宮簡介
地點:景興路世新加油站上方
主神:盤古大帝
廟史:廟始於1839年(道光19)建於山邊巨石上;1982年木柵路拓寬
拆除,遷至山腰,因屬違建,僅建初坯未完工
特色:原為頂街居民聚會場所;門楹對聯為清末舉人高選鋒所題
上圖:石門宮牌樓(已拆除)
上圖:在大石上的舊石門宮盤古帝王廟
六、代天宮簡介
地點:仙跡岩西側山腳(景興路旁)
主神:天上聖母媽祖
廟史:民國70年由雲林崙背奉天宮分香;民國80年與建商換地建廟
特色:景美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廟;集道教神祉於一宮
七、集應廟簡介
地點:景美夜市內
主神:保儀尊王
廟史:高氏於1867年(同治6)在此地建廟;1924、1959、2005三次大修
特色:福建安溪人移民文化;文山區唯一三級古蹟;格局、木結構、
石雕、彩繪極具特色
八、進興宮簡介
地點:景美夜市內(下街街尾)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廟史:1934年(昭和9)始建, 2007年新建
特色:下街居民聚會場所;原為景美最有歷史的土地公廟原貌
上圖:進興宮舊貌
上圖:進興宮新貌
九、興安宮簡介
地點:仙跡岩北方山邊(仙岩路16巷)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廟史:原為1917年(大正6年)永豐煤礦礦工為祈求平安所建之小廟;
|1979年重建,1994年新建
特色:建廟90周年(2007年)馬英九市長贈「仁愛為懷」匾額
十、福德宮簡介
地點:海巡署後方
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廟史:為新益煤礦礦工為祈求平安所建
特色:目前景美僅存信眾無法入內的小廟
上圖:右為福德宮 左為英明堂
十一、真修寺簡介
地點:仙跡岩東邊山腳(試院路134號)
主神:西方三聖
寺史:民國49年宏淨法師81歲創建真修堂;民國71年現貌莊嚴道場
落成改堂為寺
特色:仙跡岩周邊唯一佛教聖地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
(圖一: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
2013年3月19日就任的羅馬天主教266任教宗的本名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西班牙語:Jorge Mario Bergoglio),尊號是方濟各(或譯方濟,大陸譯:弗朗西斯,拉丁語:Franciscus,意大利語:Francesco,西班牙語:Francisco)。新教宗伯格里奧之所以選擇「方濟各」作為尊號,根據梵蒂岡副發言人羅西卡神父(Thomas Rosica)表示,新教宗選擇此稱號是為了尊崇「義大利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又名「聖法蘭西斯」),因為他是窮人的愛護者。聖方濟各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也是方濟各會(又稱「小兄弟會」)的創辦者。「聖」字,是指受到天主教封聖儀式加封聖人,所以有媒體報導新任教宗聖號為聖方濟,應為誤植。
在景美也有一座天主教堂與聖方濟有關,名為「聖方濟沙勿略堂」。
位於為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5段150巷25號的聖方濟沙勿略堂,是隸屬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第五總鐸區,神父們以修會主保聖方濟沙勿略為該堂主保,於1970教堂改建時,將萬盛里天主堂名改稱萬盛里聖方濟沙勿略堂。有關該堂的建堂歷史可參閱附件一:聖方濟沙勿略堂歷史(資料來源:聖方濟沙勿略天主堂網站/建堂簡史)
萬盛里聖方濟沙勿略堂前方150巷,是以前由萬華沿汀州路到汀洲路四段23巷直駛到新店的萬新鐵路舊鐵道;由路旁的教堂大門(圖一)走進去是一條花木扶疏環境幽靜的步道(圖二),走到步道盡頭是教堂前廣場(圖三),廣場旁就是聖方濟沙勿略堂的聖堂(圖四)。
(圖二: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入堂步道)
(圖三: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聖堂前廣場)
(圖四: 景美聖方濟沙勿略堂聖堂)
聖方濟沙勿略(圖五,照片來源:思考讀經推廣中心電子報80期)為該堂主保,聖方濟沙勿略(1506年4月7日-1552年12月3日)是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也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首先將天主教信仰傳播到亞洲的馬六甲和日本與印度。天主教會稱之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是「傳教士的主保」。有關聖方濟沙勿略的介紹可參閱附件二(維基百科有關聖方濟沙勿略的詳細介紹)及附件三( 思考讀經推廣中心電子報80期有關聖方濟沙勿略的文章)。
(圖五: 聖方濟沙勿略)
附件一:聖方濟沙勿略堂歷史
本堂是教區歐陽敬予神父於 1957年購置現今汀州路85巷內一棟二層樓公寓,教友不多以客廳兼作聖堂,而當年這一帶住戶極少,全屬於萬盛里因此稱為萬盛里天主堂。9年後歐陽神父過世,由崔瑞安神父接任。當年一場大風災整個二層樓都淹沒了,於是主教府決定出售該址另購置現址。當時現今建物是空地,現院子則有二層樓建物,仍以客廳權充聖堂。1968年崔神父返回主顧修女會擔任神師,由李伯驥神父接任。
1968年7月聖方濟沙勿略會士蘇禮安受託管理本堂,第二年同會會士樊異才來台協助。為了推展福傳工作,神父們積極籌款,於1970年3月動土興建目前這棟3層樓建築,當年12月完工。一樓作為聖堂,二、三樓則為男子公寓。並奉神父們修會主保聖方濟沙勿略為本堂主保,本堂改稱萬盛里聖方濟沙勿略堂,該名稱沿用至今。1972年沙勿略會士們結束在台工作返回義大利,由原來的李神父再次接任。當時李神父已因車禍腦部受傷,1973年出國治病,改由泰山聖方濟沙勿略堂本堂王文升神父接任。王神父為推展傳教工作,先後請其堂弟媳及堂弟(就是大家熟知的王媽媽及王伯)來堂協助,為因應當時需求特將男子公寓改為女子公寓。1994年沙勿略會士們再度來台,由當時的白銘中神父負責,將公寓部分改為該修會在台會院,並協助已經病弱的王神父處理堂務。1995年王文升神父過世,堂務由沙勿略會士接管,先後由白神父、羅建中神父及現任王敬仁神父擔任本堂。1995年開始我們積極籌畫將原二層樓建築改為活動中心,但天主自有祂的安排,雖然我們少了活動中心,卻有優美的庭院。2000年整修完成現有的聖堂內外型態及聖母亭,並於當年堂慶舉行聖母遊行。(資料來源: 聖方濟沙勿略天主堂網站/建堂簡史)
景美的西方教會彙總
景美的西方教會彙總
目前在景美的西方教會,就筆者所知及讀者提供共有二十所。若有先進知道另有遺漏者,請留言告知,使資料更具完整性。二十所教會分別是:
(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館教會:位於汀州路四段,師大分部右前方
(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景美教會:位於景華街49巷1號,景華公園旁
(三)中華基督教景美浸信會:位於育英街63號
(四)中華基督教浸信會義美堂:位於景興路57號4樓,景興國中旁
(五)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平安堂:位於仙岩路22巷內,仙岩公園旁
(六)基督教會景美禮拜堂:位於溪口街14號,距離羅斯福路六段十公尺
(七)基督教靈糧堂:位於萬美街,辛亥國小旁
(八)新約教會景美教會:位於羅斯福路六段274號5樓,景美醫院旁
(九)基督教宣道會景美福音堂:位於興隆路二段281號6樓
(十)基督教聖潔會:位於興隆路二段244巷37弄2號1樓,由加油站旁巷入
(十一)基督教興隆教會:位於景華街167號
(十二)基督教興隆循理會:位於興隆路二段217巷2弄1號1樓
(十三) 基督教台灣貴格會合一堂:搬遷至景中街漢神百貨原址
(十四)天主教天主堂聖家會:位於萬慶街13巷22號,景美醫院旁巷口十公尺
(十五)天主教天主堂:位於羅斯福路五段53巷51號
(十六)天主教聖神堂:位於景隆街36巷5號
(十七)天主教聖方濟沙勿略堂:位於羅斯福路五段150巷25號
(十八)基督教歌珊教會:位於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9-1號
(十九) 基督興福教會:位於景豐街48號
廟宇的諧音暗喻
(景美集應廟舉辦文昌帝君法會)
在傳統廟宇皆以諧音來暗喻吉祥的意涵,如廟有龍柱表示此廟有龍,意喻此廟很靈 (龍與靈河洛話同音) ;以螭虎圍成香爐稱螭虎爐,意喻祈福祿(河洛話);以四隻蝙蝠來表示賜福,以「旗球戟磬」暗喻「祈求吉慶」;又以「摸獅頭會出頭、摸獅尾剩家伙、摸篩獅嘴大富貴、摸獅耳吃百二」(河洛話)等等吉祥語,無非讓信眾入廟參拜時,能得到吉祥的祝福。
在祭祀時,也會以諧音的供品來討個吉利。景美集應廟在日前(國曆六月二日、農曆閏四月十三日)為考生舉辦祈求考運亨通的文昌帝君法會,廟方為參加祈福的考生準備一套祭祀供用,內容有文昌金、文昌符、考試文具、青蔥、蘿蔔(菜頭) 、包子、粽子、水及與文昌帝君對話的香讚祝文,法會也請誦經團來誦經祈福。準備的供品中蔥表示聰明,菜頭表示好彩頭,包子粽子表示包中,水表示文思泉湧;文昌符佩戴身上,考試時使用加持過的考試文具,保祐考試能順利好運。景美集應廟也為考生準備「及第鑼」及「文昌筆」,讓考生摸「文昌筆」能「妙筆生花智慧開」,敲「及第鑼」能「聲達天聽夢成真」,考慮真是週到,足感心。
有關祭祀文昌帝君的供品,仿間也還有準備其它祭品,如芹菜(表示勤勞、勤奮)、糕餅類(表示步步高升)、蒜頭(表示精於計算)、竹筍(表示順利、出一節高一節)、發糕粽子(表示高中)、桂花(表示富貴榮華)、油一瓶(表示加油)等,都是是出於諧音的吉祥暗喻;有人甚至說帶回去的蔥、芹菜、蘿蔔不要和丸子、蛋一起煮,免得"完蛋"。
其實到廟宇參拜,大抵是祈求心靈平靜,只要心誠則靈。有關吉祥的暗喻,主要目的也是讓參拜者心理得到安定,能心無旁騖的專注努力來解決問題。有道是:「天助自助者」,總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天神來暗助一臂之力吧!俗話也說:「盡人事、聽天命」,凡事自己盡全力而為,結果就坦然接受天命的安排了。至於準備甚麼供品?只要讓自己覺得心安就可以了。
(敲及第鑼及摸文昌筆)
景美集應廟禮斗法會
上圖:禮斗法會中舉辦普施祭典
集應廟禮斗法會
在景美有一些廟宇會定時舉辦禮斗法會(或稱拜斗),如景美集應廟、仙跡巖廟、景美福興宮等。禮斗法會是道教廟宇重要的祭典活動,如同點光明燈、文昌燈、財神燈及安太歲,一方面滿足善男信女有消災、祭改、祈福的需求,一方面也增加廟方收入,以維持廟宇日常運作。
根據「道教全球資訊網」有關禮斗法會的說明如下:
「各宮廟舉辦祈安植福禮斗法會,其主要目的是:凡人在世,在三光之下難無褻瀆愆尤,身處五濁之中難免招障過咎,而星辰不順,運限乖鈍,恐惡星照命,慮災禍相刑,為此,虔誠禮斗,祈求上蒼賜福;吉星高照於身宮,瑞氣長環於命座,逢凶化吉,以暗易明,元辰光彩壽算延長,平安吉祥。禮斗就是祭拜斗燈。斗的意義,依一般說法系指「星斗」,斗內有燈,等於星光閃耀;天上群星皆屬「斗部」,人之十二元辰所屬,故或稱「元辰燈」,則在命根的象徵,祈之得福。民間俗信「北斗解厄、南斗延壽」。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重視拜斗。」
景美集應廟於壬辰年農曆正月三十(國曆二月21日)、二月初一、二月初二,一連三天舉辦保儀尊王禮斗法會,其法會通知載明舉辦活動原由及其意涵:「為恭祝本廟主神保儀尊王聖誕千秋,擇於壬辰年農曆三十日至二月初二日止,啟建三天禮斗法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商發展,地方安寧,社會祥和。法會期間,依照科儀,誦經禮懺外,並設有禮斗,為善信登疏祈禱,伏冀神澤廣被,納福迎祥,敬請本廟信徒,及諸位善信大德踴躍報名參加,共襄盛舉,如欲參加大德,請親自提早自本廟報名登記家族丁口,以便入疏安斗。」
集應廟的禮斗法會斗名共分成二十八類,分別是:保斗主儀尊王總斗主、保儀尊王副總斗主、玉皇上帝斗主、圓明斗主、天官大帝斗主、地官大帝斗主、水官大帝、中斗斗主、東斗斗主、南斗斗主、西斗斗主、北斗斗主、林ㄤ媽斗主、大德禪師斗主、保儀大夫斗主、玄天上帝斗主、孚祐帝君斗主、盤古帝王斗主、五谷先帝斗主、天上聖母斗主、觀音佛祖斗主、關聖帝君斗主、清水祖師斗主、文昌帝君斗主、中壇元帥斗主、五路財神斗主、福德正神斗主、平安福壽斗主。這些斗主大多是集應廟恭奉的神明及附近廟宇恭奉的神明,善信可依自己的職業、本命或偏好選擇適合的斗主,但總斗主兼主祭,需擲茭決定。法斗禮會的日成為,正月三十日上午卯時(五點到七點)發表開斗燈,全日誦經;二月初一日全日誦經;二月初二日上午九點拜天公,十時祝壽,下午一時普施,五時圓滿謝斗。
在最後一日下午一點的普施,請法師們進行普施誦經儀式,並設供桌三排,中間是奉請南無蕉面大士菩薩,右邊是奉請禮斗各姓門中歷代先靈,左邊是奉請本境轄內有祀無祀男女孤魂等靈,充滿普渡眾生的人道關懷。
上圖:普施儀式現場
上圖:中間供桌奉請南無蕉面大士菩薩
上圖:右邊供桌奉請禮斗各姓門中歷代先靈
上圖:左邊供桌奉請本境轄內有祀無祀男女孤魂等靈
上圖:法師誦經普施
上圖:總斗主主祭其他斗主陪祭
上圖:現場誦經伴奏
民國100年集應廟迎香慶典(下)
上圖:信眾設香案迎駕保儀尊王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五)
柒、信徒迎駕
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遶境時,有信眾手持令旗及清香或原地祈求平安、或跟著遶境隊伍走一段;沿路上有信眾會在住宅門前放置香案、插上鮮花、獻上供品、點上香燭及清香,以迎接遶境隊伍及祈求平安。看到有擺出香案的人家,報馬仔會趨前行禮表示感謝,並發給繼光餅及小餅乾吃平安;隨後有工作人員會以保儀尊王的清香與信眾交換,並插於香爐車上;另一工作人員也會獻上北投集應廟「奉保儀尊王靈符罡」的平安符,集福迎祥、應和平安,用以驅邪押煞。
所有擺出香案供品的信眾中,就以中途休息區入口處的排場最大,獻上ㄧ隻大神豬,並擺上水果及國內外各式酒品為供品,出手大方。
捌、信眾發心提供飲食
上午八點多由捷運奇岩站集合整隊出發的遶境隊伍集合,大約在十點半進入北投稻香路,參與遶境人員應該也有點累有點渴,此時開始有信眾擺出清涼飲料的攤位,免費提供參與遶境的人員飲用。大約十一點,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集應廟後,遶境隊伍集中在北投集應廟後方原266公車總站空地休息。休息現場人山人海,許多發心的信眾提供各式各樣的點心飲料,供參與遶境活動的人員及各地香客免費享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地信眾提供飲食慰勞辛苦的參與人員,完全沒有金錢交易行為,提供的飲食琳瑯滿目,有麻油雞、麻油雞飯、油飯、炒麵、炒米粉、麵線、麻糬、米苔目、粉圓、及各式飲料等等,讓參與遶境人員稍事休息後再進行下半場慶典活動。
上圖:扶老攜幼恭迎保儀尊王
上圖:長者虔誠隨香
上圖:殺豬公祭拜保儀尊王
上圖:舞獅隊為設香案信眾祈福
上圖:信眾沿途提供免費冷飲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中途休息站人山人海免費使用點心
上圖:信眾提供點心供出巡隊伍享用
上圖:信眾以竹籃裝置點心
上圖:報馬仔回廟稟報出巡平安回鑾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六)
玖、保儀尊王聖駕回北投集應廟
經過上午八點半到十一點的北投市區步行遶境活動,及下午兩點至三點的淡水市區步行遶境活動,下午三點半遶境隊伍又回到北投中央北路四段,再次展開在北投的遶境活動。和早上的遶境行程在不同區域,下午由中央北路四段一路往東右轉大業路,再由捷運線右轉進入豐年里,由豐年路出至中央北路,再右轉稻香路,到終點站北投集應廟。首先由報馬仔入廟稟報遶境活動一路平安進行,接著陣頭一一入廟表演,遶境途中在中央北路二段加入的乩童也入廟進行行禮擊退駕儀式,最後神轎也一組一組依序進入廟埕。每一組神轎按慣例由林氏夫人先入廟,此時不燃放鞭炮,以免嚇著林氏夫人;接下來保儀尊王入廟時,神轎就必須行經滿佈鞭炮的區域,並經兩次的衝轎儀式,再將神轎放置在廟埕上,完成出巡遶境的任務。經過以上陣頭表演、神轎入廟,廟埕現場不斷燃放鞭炮,整個北投集應廟白煙滿佈久久不散,遶境活動進入最尾聲,熱鬧氣氛卻達到最高點。
上圖:八家將行禮
上圖:乩童行禮
上圖:陣頭行禮
上圖:陣頭行禮
上圖:保儀尊王神轎回駕(鳴炮)
上圖:林氏夫人神轎回駕(不鳴炮)
上圖:請尊王出轎
上圖:請尊王回神龕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七)
拾、景美集應廟二祖二媽回鑾
經歷一天的迎駕遶境活動,景美集應廟二祖二媽已完成隨隊護送任務,也是該起程回鑾的時候了。此時神轎及隨行的參與人員分別坐上專車回景美集應廟,大約七點到達景美集應廟外圍,在北管聲中引領下,神轎步行進入廟埕,並將林氏夫人及保儀尊王神像請出,經過爐儀式將二祖二媽在暫奉在神桌上,再擇機請入神龕內安奉。
完成入廟儀式後,廟埕上也擺放了宴客的桌椅,廟方聘請辦桌師傅在現場烹飪,以慰勞辛苦的工作人員。參與今天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回駕北投集應廟慶典活動的參與人員,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以稍解從早上五點半至下午七點半參與慶典活動的辛勞。
拾壹、明年至北投集應廟請回老祖、老媽
老祖、老媽在北投集應廟奉祀一年後,明年在農曆正月中下旬(確定時間在請示保儀尊王後決定),由景美集應廟再至北投集應廟請回老祖、老媽,並邀請文山地區廟宇的陣頭、藝閣車,在文山區舉行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的出巡遶境慶典活動。
上圖:保儀尊王神轎進入廟埕
上圖:保儀尊王神像過香爐
上圖:請總舖師辦桌
上圖:宴請迎香工作人員
民國100年應廟迎香慶典(上)
圖一:景美集應廟請出老祖老媽等待迎回北投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一)
壹、活動緣起
清乾隆初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大坪村高氏族人越過黑水溝渡海來台,於淡水登陸,落腳北投。開墾之初,由安溪護身來台保護族人一路平安的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神像暫奉在草寮中。
部分高氏族人再沿淡水河、新店溪往南遷,就在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景美溪仔口登岸開墾。經一段時間開墾有成,於清咸豐十年(1860 )於竹圍仔內(現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安奉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於是將暫奉在北投草寮中之保儀尊王(稱老祖)及林氏夫人(稱老媽)神像移駕,恭奉於景美集應廟。同治六年(1867 )因風水因素,景美集應廟再遷建至景美街的現址。
光復後,北投高氏族人也興建集應廟,深感應迎回原落腳於北投之老祖、老媽神像恭奉。經協議每五年由北投集應廟至景美集應廟迎回奉祀一年,隔年再由景美集應廟請回奉祀四年,於是形成每五年由北投集應廟前來景美恭迎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聖駕回北投集應廟的盛事,並於北投、淡水舉行尊王出巡遶境之民間慶典活動(圖三)。次年,再由景美集應廟至北投請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神像,並在文山地區舉行尊王出巡遶境的慶典活動。
以上活動緣由的說法,記載於北投集應廟內,北投集應廟正門廟聯刻上「集福降祥靈分景美、應辰迪吉廟建稻香」之對聯(圖二),以記載北投是老祖、老媽由福建來台灣最早之落腳處。由以上說法推估,北投集應廟前來景美恭迎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聖駕回北投集應廟之慶典活動,應始於光復初年。但由景美集應廟之高氏耆老的說法是,活動早於清朝年間就開始進行,在日治時期由於物資缺乏暫時停辦,於光復後再次恢復慶典活動,延續至今;至於次年度請老祖、老媽神像回景美之活動,則於民國三十六年起,由高氏分派之「祭祀公業高同記」與「祭祀公業高萃記」輪流主辦,明年(民國一O一年歲次壬辰)之請回老祖、老媽迎香活動輪到祭祀公業高同記主辦。
圖二:北投集應廟中門楹聯說明奇為景美保儀尊王之祖廟
圖三:北投集應廟於遶境路線上公告活動通知
上圖:景美集應廟請出尊王及夫人在神轎上準備為老祖及老媽送行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二)
貳、由北投至景美迎老祖
民國一百年歲次辛卯農曆正月二十日(國曆二月二十二日),是北投集應廟五年一次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老祖)及林氏夫人(老媽)迎香的日子。清晨五點半,景美集應廟廟方及工作人員集合就緒,準備歡迎北投集應廟的迎神活動。廟方人員將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的神轎抬出,並請出保儀尊王分靈(稱二祖)及林氏夫人分靈(稱二媽),在菁桐南極社北管樂團的音樂聲中,完成請神入轎的儀式,此儀式後神明已供奉於神轎上,準備隨隊歡送保儀尊王本尊(稱老祖)及林氏夫人(稱老媽)至北投,並參加於北投淡水舉行的繞境活動。完成請神入轎儀式後,大夥吃過點心,就於廟埕等待北投集應廟神轎的到來。
大約六點半左右,由石門老梅長樂軒北管樂團熱鬧的樂聲及鞭炮聲中,神轎分次進入景美集應廟的廟埕。首先進入廟埕的是竹仔湖林氏夫人及保儀尊王的神轎,接下來是北投集應廟林氏夫人及保儀尊王共四頂神轎進入廟埕,其中有有兩頂是空轎,準備迎接安奉在景美集應廟四年的保儀尊王本尊(稱老祖)及林氏夫人(稱老媽)回北投。
迎香隊伍帶頭的報馬仔進入廟中,準備身上配戴的器物及掛於胸前的継光餅;廟方也準備迎神相關物品放至於香籃中,由北投指派的人員帶回;由北投前來的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的分靈也過爐,進入廟內神桌迎接老祖及老媽。在北投工作人員用過廟方準備的點心後,開始進行請神過爐入轎儀式,並將神明安置妥當。
大約七點,迎香隊伍就準備起程了。走在神轎前方的是拿著掃帚開路的兩位還願的義工,及身著粉紅色衣褲的報馬仔;接著由北管團的樂聲引領及鞭炮聲的歡送下,總共八頂神轎跨過金紙火堆完成過火儀式,就分別坐上專車上路了。
景美集應廟的北管團、護轎人員及隨行委員、信眾等也分乘所屬車輛,出發前往北投捷運奇岩站,與當地的遶境陣頭會合。
上圖:北投集應廟林氏夫人神轎先到
上圖:以鞭炮歡迎北投集應廟尊王駕到
上圖:北管樂團熱鬧伴奏
上圖:請出老祖及老媽上神轎
上圖:請出老祖及老媽過爐上神轎
上圖:林氏夫人神驕先過火起程
上圖:保儀尊王神轎衝轎過火
上圖:景美集應廟二祖二媽起程護駕
上圖:神驕搭車至北投遶境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三)
叁、繞境路程
依照北投集應廟管理委員會所規劃的「恭迎保儀尊王林氏夫人聖駕回本廟出巡遶境平安路程表」,行程上午七點自景美集應廟起駕→經羅斯福路→左轉三福街→上環河南路環河北路→直通洲美高架路下→經大業路→右轉大興街→北投路至奇岩捷運站集合整隊→大約八時左右起駕出發→北投路一段→左轉公館路→鎮安宮前左轉崇仁路→右轉三合街→左轉清江路慈后宮直走→左轉民權路→右轉中央南路→左轉中正路大同街→右轉育仁街→右轉中央北路到分局→左轉光明路→轉入中和街秀山路→右轉稻香路本廟→至前公車266路線總站吃點心休息→中午十二時搭車往小坪頂→福興寮→畚箕湖→下學府路整隊→左轉水源路一段→左轉原德路→右轉中山路→左轉重建街→左傳中正路福佑宮→淡水捷運站→搭車行經中正東路→竹圍捷運站→關渡→至中央北路四段整隊行→經中央北路→右轉大業路→進入豐年里→由豐年街出至中央北路→右轉稻香路本廟
(黑體部分為步行遶境路線)
肆、遶境陣頭
此次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隊伍,除了走在陣頭最前面的掃路開路人、報馬仔、換香及發放平安符的工作人員外,總共有六個廟宇單位提供各式陣頭、藝閣車及林氏夫人、保儀尊王神轎共同參與盛事。
(一) 北投集應廟的隊伍陣容(領隊)
前導車、令旗車(公告出巡路線)、香爐車、執事牌車、北管(淡水長壽堂)、大型花車、旗隊及舞獅隊(北投豐年里英藝團福德宮)、八家將(三位) 、林氏夫人神轎、北投鎮安宮護駕車、披虎皮的保儀尊王神轎。
(二) 竹仔湖集應廟的隊伍陣容
前導車、舞旗舞獅隊(九天宮)、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
(三)淡水福興寮真聖宮的隊伍陣容
前導車(載著鑼鼓)、令旗車、大鼓亭車、旗隊(四部車)、醒獅團、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
(四)淡水坪頂級應廟的隊伍陣容
前導車(賓士車)、令旗車、北管(淡水國隆社)、林氏夫人神轎、保儀尊王神轎。
(五)景美集應廟的隊伍陣容
令旗車、北管(菁桐南極社)、林氏夫人神轎、披豹皮的保儀尊王神轎
(六)北投集應廟的隊伍陣容(壓軸)
北管(石門老梅長樂軒)、農村曲大型花車、林氏夫人神轎、兵器車、馬伕遷馬(背上載有「保儀尊王神位」鏡)、披虎皮的保儀尊王神轎、隨隊茶水車。
上圖:引領繞境隊伍的先遣人物
上圖:八家將參與遶境行列
上圖:遶境中的醒獅團
上圖:旗隊與舞獅
上圖:大型花車也參加遶境
上圖:北管樂團引領保儀尊王神轎
上圖:林氏夫人神驕之一
上圖:保儀尊王神驕之一
上圖:駿馬載著保儀尊王神位牌
上圖:報馬仔正面
辛卯年北投集應廟至景美迎回保儀尊王之迎香慶典(四)
伍、報馬仔裝扮及任務
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隊伍中,報馬仔走在前頭引領隊伍前進,沿路發放平安餅,是隊伍中最吸引目光的焦點之一。報馬仔身著淺粉紅色的上衣及長褲、頭戴黑色瓜皮帽並別上粉紅色的花朵、下身圍著白色的龍虎擔、手持保儀尊王令旗及馬鞭、身上背著紙傘、後腰上掛著葫蘆灌及豬腳、胸前掛著數串的改良式継光餅、左手提著花布巾包裹著小餅乾,右腳穿著草鞋、將左腳的草鞋掛在前腰際、左腳以赤腳走路,沿路發放繼光餅及小餅乾給擺出香案的信眾、香客及看熱鬧民眾。需要收驚、祈福的幼童,報馬仔會用龍虎擔及令旗過其頭部,以祈求平安長大。
上圖:報馬仔背面
上圖:報馬仔向沿街擺設香案之信眾分發平安餅
上圖:報馬仔以令旗向小朋友祈福
陸、行經廟宇
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出巡隊伍行經廟宇前方時最為熱鬧,此時八家將會擺陣式,陣頭會上場表演,保儀尊王神轎會行經滿佈鞭炮的區域衝轎,一時間鞭炮聲震天嘎響,煞是熱鬧,所以每次經過一座廟宇都是一次遶境活動的高潮。本次遶計路線行經之廟宇有,北投鎮安宮、北投慈后宮、新武宮、代天府、北投集應廟、坪頂集應廟、福興寮真聖宮、淡水福佑宮、北投順聖宮、福德宮、最後回到北投集應廟。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鎮安宮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慈后宮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新武宮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集應廟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集應廟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坪頂集應廟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淡水福佑宮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順聖宮
上圖:遶境隊伍行經北投福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