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公館福德宮
公館福德宮
位於台師大公館校區左前方的汀州路四段上,原廟於百餘年前建於羅斯福路四段底,再於民國六十一年遷建於此。民國八十一年大幅翻修,並特地自中國大陸訂製石雕龍柱及壁雕裝飾,頗費心思(2010年7月遷移至羅斯福路五段42號)。公館福德宮左前方的小巷(汀州路四段23巷)為日治時期鋪設的萬新鐵路舊道(1921-1965),鐵路由萬華火車站沿汀州路一、二、三段,過基隆路後接路口小巷至此,往前直通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口,再由羅斯福路通往新店。
在廟前方仍有荒廢的舊建築,此地也是早期萬盛庄的聚落之一,舊稱半路店,因有幾家店舖位於頂公館(公館街)往下公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內)的半路上而名。
該廟宇因都是更新已拆除,暫時搬遷至前方羅斯福路五段路邊的民宅一樓
頂公館福德宮
頂公館福德宮
公館街由羅斯福路五段入口處設有"頂公館福德宮"的牌坊,沿公館街進入位於右邊的福德宮,已被兩棟公寓包夾,為都市發展過程中特有景象。公館街所處區域,為景美開發初期即已發展的街道,舊稱頂公館,目前在福德宮對面的巷仔內,仍保有一整排磚造紅瓦的老舊建築,為早期聚落留下見證。頂公館福德宮建廟於民國五十三年,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此地早期居民以許姓居多,廟內建廟捐款紀念碑上的善心人士皆以許氏為主,足以說明。
文山興安宮
文山興安宮
位於仙岩路16巷64號的興安宮,建廟於1917年(大正6年),當時在仙跡岩山麓下開採煤礦(名為永豐煤礦)時,因應採礦工人入礦坑前需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而設立。建廟之初,為容不下一人的小廟,曾於民國40年重建。永豐煤礦曾停採一段時間,留有賴琳松(當時為礦工的工頭)為首等12戶未遷居,繼續管理興安宮。民國63年再次採礦,由賴氏發起於民國68年重建廟宇,並於73年擴建。附近麥田山莊興建時,為使基地完整,經協調廟宇往外遷建,由建設公司出資建造二層樓粗胚,再由信眾集資修飾外貌,於民國83年完工,呈現目前的廟貌。因廟宇外移,目前廟地所在位置,為當時永豐煤礦的礦坑口。興安宮地處馬英九市長所屬里居,於建廟九十週年慶 (2006年2月)時,馬市長特贈”仁愛為懷”匾額一式,可能是台北市土地公廟獲贈的匾額中,層級最高者。
興安宮供奉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左配神為觀世音菩薩,右配神為呂純陽仙公祖(呂洞賓),又陸續供奉三太子、關聖帝君、媽祖、上帝公等,為一民間常見多神祇廟宇。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聖誕及廟慶時,皆有進香慶典。
義民爺廟(育英街)
景美義民爺廟
位於育英街17巷9弄內,在滬江中學西側圍牆邊。據說早年發生水災時,一堆屍骨集中在附近竹林旁久久不散,居民於是將之集中安葬於此,並設義民爺墓碑而建立的小廟。目前小廟的屋頂已塌陷,因無經費重建,僅增設鐵皮屋頂覆蓋勉予維持。供桌下功奉「虎爺公」,廟右前方供奉「石頭公」,左前方有多尊土地供安奉於此,為一民間屬性較為特殊的小廟。
根據耆老推論,屍骨應是清朝時期中永和住民入侵景尾打鬥後的無名屍,當時還曾在景美山的山坡上設置預警的鼓亭,用以監視並迎擊入侵的暴民。
石門宮盤古帝王廟
盤古帝王廟
奉祀盤古大帝的石門宮盤古帝王廟,原廟位於許興泉商號旁的山邊岩石上(今景興路與木柵路交口),建於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在廟前門楹有一對楹聯 : 石印足痕滿盤聖跡,門經手鑿亙古神工,由清朝末代舉人高選鋒所提,於民國七十一年木柵路拓寬時遷移景美山上;現廟址在景興路世新加油站後方的山腰上,在加油站旁設立一入口牌坊,牌坊上書寫「石門宮盤古帝王廟」,據說原供奉的石刻神像已遭竊,目前廟貌為三層樓的初胚未完工的建築,因廟地為公有土地未依法取得屬違建而停頓,悽涼景況令人唏噓。
在原地時的盤谷帝王廟香火鼎盛,為景尾頂街居民的信仰中心,當時有一木製的輪值牌,每天持有此一木牌的住戶負責廟宇的管理,如開門上香清潔關門等工作,而依順序在頂街住戶每日輪流。
頂街居民曾自組北管康樂社團"文義軒",以石門宮為聚集地點,利用農閒之餘勤練鑼鼓弦琴,排演北管子弟戲自娛。而下街居民也組"文樂軒",以進興宮為練習據點,於廟會祭典中相互較勁。戰後,地方士紳為促地方和諧,將兩社團合併改組為"義樂軒",經常獲邀至各地廟會現藝,當時名震全省為鄉里爭光。
仙跡巖廟
仙跡岩廟位於海拔一四四公尺的景美山上,建廟以前,信徒於狀若仙人足印的岩石上放置香爐供信徒焚香膜拜。民國三十五年間,鄉人提議建廟,經多年籌劃、募款興建,終於民國四十年修築完成,後又經多次擴建而成今日廟貌。仙跡岩廟樓上主祀神孚佑帝君(呂祖純陽仙翁呂洞賓),信眾奉稱為仙公,右配聖母媽祖,左配釋迦牟尼佛,樓下分別奉祀地藏王菩薩及福德正神。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為仙公聖誕,有慶祝祭典,另外農曆元月七日至九日有拜春斗之祈求平安禮斗法會,農曆九月七日至九日亦有拜秋斗之九皇星君禮斗法會的祈福祭典活動。
仙跡岩廟經多次增建,前山後山有長壽路,登仙坡,凌雲路,明遠台,消遙嶺,御風亭,抱根石等景觀,在廟前正殿石柱上題有多副對聯,其中一副刻上"仙氣此山中風光鍾秀,跡痕留石上雲樹生春",頗能形容仙跡岩意境。
進興宮
進興宮位為景美街、緊鄰集應廟的進興宮,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
景美福興宮
景美福興宮
位於興隆國小對面、福興路六號巷內的福興宮,為十五分庄最早的廟宇,始於1859年(清咸豐九年),原為供奉「福德正神」石碑的小廟;光復初年,重建廟宇,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民國六十四年再次擴大廟宇規模,於六十六年完工,供奉更大尊的土地公及興建美輪美奐的戲台;目前神殿下方仍保有「福德正神」的石碑供信眾敬拜。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位於溪仔口,主祀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先民為感恩隨行保護神庇祐而建廟供奉,神像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巖奉遷至此,為景美最早建立的廟宇。原廟近景美溪邊,建於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後因泥沙淤積、河運廢弛,隨著道路拓寬而重新改建於現址。而道光初年遺留下來的石製香爐,因曾被當成磨刀石而磨損,現放置於內殿的牆邊,見證當年建廟的歷史。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祖師爺的誕辰,熱鬧舉行慶典儀式。
壬辰年(民國101年)景美聯合遶境實況(下)
經巷口小牌樓至景美福興宮拜廟,
廟方誠心掛上「風雨免朝」字樣,祈求風和日麗,方便遶境活動進行,
福興宮前方有一富麗戲臺,慶祝吉慶,也聘請歌仔戲團現場演出戲碼,
福興宮廟埕寬廣,陣頭可大開陣勢盡興表演一番,
是觀賞陣頭表演的及拍照的極佳地點,
可惜因巷子太窄,車子只能在巷口致意
壬辰景美遶境在美輪美奐的景美福興宮之後,
繼續前往興隆路一段的興福巖清水祖師廟,
這是一間坐落在民宅一樓的廟宇,
這次也慷慨大方的贊助陣頭共襄盛舉,
遶境陣頭也排在拜廟的名單中,
由於廟宇前方有一上坡,
以車子裝載的陣頭,就只能在路口往內稍作轉彎,表達敬意了,
只要能走路上去的陣頭,依然費力的走到廟宇前方拜廟.
壬辰景美遶境由興隆路一段在武功國小旁左轉,
再右轉轉入巷內的萬隆集應廟.
這原是高張林三姓共同恭奉保儀尊王林氏夫人,
分祀後,林家建立的集應廟,一般也稱為林氏集應廟.
萬隆集應廟在一樓設立臨時神壇,也請出七爺八爺來迎接陣頭神轎,
一時之間,在巷子出現多尊七爺八爺
加上不時燃放鞭炮,現場氣氛非常熱鬧.
公館福德宮原廟坐落在汀州路上,因配合都市更新而暫遷至民宅的一樓.
由於距離下一站萬慶巖清水祖師廟較遠,
一路繞境的三太子也累了,
因此在羅斯福路上形成三太子騎著及坐著摩托車的有趣畫面.
每一間廟宇都有平安符令提供給信眾護身,
在路邊設香案的信眾也匯集各廟宇的平安符令,
在眾神保祐下該店家應得到最多的祝福.
沿著景福街到溪仔口的萬慶巖清水祖師廟,
廟方熱情歡迎陣頭神轎的蒞臨,
陣頭也在廟埕賣力演出.
遶境隊伍在林氏夫人保儀尊王拜廟後,
萬慶巖清水祖師廟自己的神將也卸下任務,進入廟內歸位.
此時代天宮的陣頭才到萬慶巖.
原來因入夜景美夜市無法入內,
代天宮及進興宮的陣頭才特別提早到景美市場遶境,
在景美市場遶境後,代天宮也不辭辛勞的遶到萬慶巖.
此時天色已晚,雨勢也大了起來.
最後到此次遶境的起程點(景美集應廟後方的臨時神壇)向保儀尊王拜別,結束辛苦的繞境活動,
此時嘉義來的電音三太子熱力四射的跳起熱舞,為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景美集應廟也將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請回神龕,
並祭拜三官大帝及犒賞五營兵將,完成最後的祭典儀式.
廟方也依往例在附近餐廳宴請工作人員,酬謝大家為活動辛苦的付出.
下一年的農曆10月15日再見了.
(以上照片為遶境陣頭到進興宮拜廟)
(以上照片為各廟宇陣頭向保儀尊王拜別)
(上圖:嘉義的電音三太子熱力四射)
(神明請回廟裡的過香儀式)
(景美集應廟祭典負責人祭拜三官大帝及犒賞五營兵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