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

文山學之-穿越文山至木柵-實地瞭解多坑地形和地名如象頭埔、密婆坑、石壁坑

前言:

 

文山學探討文山堡之木柵,由2015.09.10開始戶外踏查。一路從人車吵雜的木柵市街,歷史古蹟,古老名店,講到整個木柵(文山)區。由清朝初年一路的披荊斬棘從蠻荒到現代的繁華,從零到現今的無窮可能。

今天(2015.12.27)秋季班最後一次踏查-景美溪右岸的戶外踏查。

北台灣的深冬,東北季風帶來的陰雨綿綿,依然讓我們的求知慾戰勝寒冬的引誘,準點的在集合地點集結。這一站文和橋:就屬新北市深坑區。而站在站牌下,頂上的“蔣渭水”高速公路車輛魚貫的飛馳來去,見證文山區數百年的發展,因為這一古一今的高速公路,因為某種因緣,在這個地點和時空中交叉而過,站在“文和橋”上,左右環視,深覺得,歷史的偶然和必然令人激賞和讚嘆!(昔日:大道未開,往來交通都得靠“景美溪”的河運-昔日高速公路。今時:因緣俱結科技進步,高速公路由溪面跨過,立體交叉,空中、地面、河流呈三度交叉,古人若置身今日肯定無法接受呀!)

 

第一站:魚衡仔山/魚衡仔土地公廟/永和煤礦遺址

站在“景美溪”左岸往右岸看去,魚衡仔山/174米,昔日永和煤礦的舊坑址,依稀可在木林雜亂的一片綠意中看到跡象,今日為高公局的辦公室與派出所所用。我們首度跨過“文和橋”走向新光路三段,景美溪的右岸,去看魚衡仔土地公廟和永和煤礦舊址。

魚衡(音“歪”去聲):昔日先民捕魚用具,竹編的圍狀物,置窄處攔截魚蝦貝類用。小廟藏身於山水中不易找出,由派出所旁沿指示牌入內約100米,廟高倨小山腰,廟後有2棵枝繁葉茂,根系盤爬糾結的正榕。順石階而上高約四層樓多,地處陰濕,近日似有小型崩落,水土局在一旁用砂包堆砌出1條3層樓高U型水溝。廟小而巧,近年才由鄉人士紳集資整建,並留有一方碑記,張貼於廟左,門聯頗具仁者胸懷,記之如下:

「福及眾生比鄰皆受惠

  德昭閭里寰宇盡春風」

據云:昔日礦工人等,入坑前必祈求神恩一切順遂平安,出得坑來,再謝再謝。坡地宰小無多餘之地,香爐同之由外長鐵桿支撐,高懸2層樓高,一奇。再過去極目望之,山腹是昔日文和礦坑之坑口,雜草亂木中依稀可見之。

 

第二站:象頭埔(舊木柵路五段之地)

古書地圖稱“匠頭埔”後人一再相傳,以形命之?似象非象,故名之。今木柵路五段一帶“埔”荒地,未開發的草地(不合於種植之地?)。日據時代,舊台車道由“景美”一路開到“深坑”,運出煤礦、茶葉和山產,運入日用品、希望和關懷。開發中期(清末、日據、國民政府初期)的另一種型式的“高速公路”如今已功成身退,台車道已在1984年?許拆除?公車也因外環道路開通也不再進來,煤礦沒了,茶葉少了,繁華也落寞了。路中段85號?的百年雜貨店的老闆娘,見證這時代的變遷和局勢的更替。一路上,車少,屋舊,雨綿密...而另一側的新路,車輛來去奔忙著...。

 

第三站:象頭埔土地公廟

該廟位於木柵路四段五段交接處。(舊木柵路五段入口處木柵→深坑)。形制略大(地處平地)小廟前對聯和魚衡仔土地公廟相同,有地緣關係?還是出自同一名家之手?不得而知,類似此類小廟的門聯,提詞留字者皆未曾署名留字。自謙吧!廟右後方另有一小而巧的更小廟,內書“龍神”不知是何典故。一般土地公廟和虎爺是出雙入對的,相傳虎爺是土地公的座駕,不知何故此廟另供龍神小廟...奇之。

 

第四站:石壁坑/石壁坑土地公廟

石壁坑者,由四段右方(深坑→木柵方向)切入,右側石壁高高的懸在小丘之上,而土地公廟的廟身也緊貼住另一堵石壁,兩相之間壁與牆面90度的雙夾而處之,該廟處於石壁坑入口處,狀似守護者似。

「福祿壽全四方正

  德神普施扶敬神」

門聯上體現出移民社會的最終願望“福、祿、壽”全然具備的人生,多麼令人嚮往。

沿路走進一是通往焚化爐的右側,一側(左)沿著福德街走入信義區最角邊的崇德街。

 

第五站:風動石

這石頭(2個巨石相疊)的由來,亦是奇之。

當年要拓寬路,須移走路中這2塊巨石,不知何年何用因何故相疊甚緊的上下相交奇石。工作人員千移萬弄就是無法動之,經地方仕紳耆老奔走陳情,木柵路也因之一分為二。從巨石兩側滑過,也保留原石的高地像高架橋一般從上而過。今日,此石儼然成神昇仙,香燭進來了,紙錢也進來了。

信士們可由路中的巨大安全島兩側沿階入內,看奇幻的巨石也可以滿足參拜者千奇百怪的心情。

 

植物屬

 

博學的秋蜜老師,在說文史話古今之餘,也會隨機為我們講述當地的植物和昆蟲類屬。譬如:往年會開滿河岸的山芙蓉,今年沒開是否有何病蟲害影響?“小花蔓澤蘭”這外來種影響台灣的山林生態鉅大而無計可施。“芭蕉”如何區分本地和外來種?“木薯”不但是台灣太白粉的原料,更因耐旱抗高溫被選種在非洲,可救非洲千百萬飢餓的難民。茭白筍/宋人蘇東坡筆下的“菰米”好吃又營養而且平價,千年芋(5年芋)的葉片如何緊密被科學家應用在防水之用...還有薜荔,是上好的綠色植物,其隱花果是愛玉的姊妹品,還可以大量綠化降溫...

每次戶外踏查除去文史舊誌,也一點一點的記下身邊的植物和山川大地,真好!

 

後記

“文山學”整個秋季班,從2015年9月10日至今有5堂戶外踏查的課程。每次都到也很努力,認真去聽去看去深呼吸去踏查去感受我們腳下現在生活著這塊美麗的大地“木柵/景美”。

踏查之後,我會去察看和實境有關的任何資料,當然,踏查之前我也會先盡量按講義上的地點先行探訪,然後,用心地聽,努力記下任何資訊和養分,再化做動力更加努力的生活愛惜這片大地。

雖然馬明潭被填平了,雖然台車道早已拆除,雖然圳道、陂塘早已走入歷史回不來了,但這就是現況。進步與保留之間本來就是對立面,很難取得平衡點。先人渡海到陌生的故鄉開拓另一輩的人,在那草莽時代“活下去”是第一要務,其他的則再說啦!再加上草創之初,一切大不易。更何況當時教育不普及,一切的一切都是必然中的偶然吧?

這5堂課看最多的大概屬宮廟之流,木柵路一段起到五段尾,多、多、多...反映出數個問題:田頭水尾土地公...出外人的心靈是脆弱的,需要不時的到“神明家”去獲取心靈上的正能量,打氣、加油...然後努力再去打拼。再者,中國人普遍相信“有拜有保庇”的阿Q哲學,出外不比在家,遇廟就拜互相尊重總不會錯。而一般土地公廟所在都在庄尾、水畔,廟小不佔地而且位處不在要道上,通常會逃過“被開發”的劫難。

誤打誤撞來上“文山學”卻也努力很認真地去搞懂腳下這塊美麗的山河的來龍去脈和風土人情。“知道”很重要,才有力量和動力和當初跨海來台開拓新人生的先民們一般的“氣息相通”,託他們的福,生活在斯,謝謝文賢老師、秋蜜老師和班上同學們,老師們無私的傾囊相授,把所有知識、資訊,全部教給了我們,同學們互相友愛的學習在一起,討論在一起,謝謝大家。

很冀望下學期的“景美溪右岸”這是陌生又熟悉的地方,而右岸和左岸好比“剪刀”吧!欠缺一邊很難去裁剪,二岸合一,期待著。

 

閱讀 1465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廖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