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美慧 木柵路串連景美和木柵早年開發的重要聚落,如埤腹、溝子口、馬明潭、木柵、炮仔腳、陂內坑、風動石、象頭埔至深坑草地尾。民國五十七年木柵鄉納入台北市之後,重整路名為木柵路一至五段。 ◎段數:五段 ◎分段點:景美橋、再興幼稚園、木柵警察分局、萬壽橋 ◎全長:六、五七九公尺 清代,景美到木柵沒有平地路面可以通行,若不選擇搭船由景美溪進出,就得爬上景美山,沿山頂走到溝子口(木柵路一段)下山。雍正二年,先民開鑿霧裡薛圳,鑿穿岩石,導鯉魚山腳的水源引入景美,自此才有圳岸通往木柵。當日人發現文山豐富的煤礦產地,為了方便運輸,於明治三十六年(一九0三年)將霧裡薛圳岸拓寬,修築景美往深坑的道路,並鋪設台車軌道。今木柵路一至三段即以當年軌道路線做為拓寬基礎。 鯉魚山位於木柵路一段國家考場的後方,鯉魚山以南和興路一帶曾有一大水埤,狀似肚腹,俗稱「埤腹」,墾民曾在今世新大學轉角處設有隘口抵禦原住民,日人統治台灣初期,漢人曾在此處抵抗日軍前進木柵,民國四十五年鯉魚山山麓整地建屋時,曾挖出許多枯骨,推測應是當年戰死的義民骸骨。 國民政府遷台後,利用木柵天險地勢,將許多重要機關疏散到木柵,考試院、銓敘部、台糖、台電、革命實踐研究院(今為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等集中於溝子口一帶,在人口暴增後因排水設施不良,曾讓這塊文教區飽受水患之苦。木柵路二段為「馬明潭」範圍。昔日盡是湖沼泥地,古地名的傳說有二種。有人說舊名原稱「馬能潭」。「馬能」原住民語是「哭泣」之意,據說昔日有位原住民在潭中游泳不幸溺斃,友伴環潭而哭。第二種傳說是日人騎馬經過這片沼澤地時,馬陷爛泥無法動彈不停鳴叫,所以又稱「馬鳴潭」。日人轉音為「馬明潭」。明治三十六年興築台車軌道,填平馬明潭。 過興隆路四段後,雙叉路口右轉即到昔日木柵村。世居木柵「鐵寮」的鄭明哲溯其家譜,祖先鄭克鐵是乾隆年間入墾木柵的移民。民國五十年出生的鄭明哲,由於熱愛文史,對「木柵街」變遷瞭若指掌。他推測,木柵路應是日人開闢台北宜蘭道的主幹道,民國三十九年成立木柵鄉時,木柵路尚未分段,早期一、二段稱溝子口路、馬明潭路;四、五段則以石壁坑、炮仔腳、象頭埔、福德坑等舊聚落命名。今木柵路三段,昔日稱做「木柵街」,範圍大致從今文山區行政中心(舊木柵區公所)至加油站後方的土地公廟止。民國五十七年改隸台北市後,重整路名並分段,木柵街門牌號碼倒轉,舊木柵街路頭變為木柵路三段路底。重整路名後,許多原本有名字的巷道被數字所取代,例如今日三段一0二巷,舊稱「農校巷」,因巷內有一所創立於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的木柵農業學校,為木柵國中的前身(民國五十七年改制)。 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木柵市場內的張琴珠,回憶童年時的木柵街,店舖多集中在農校巷以北,以南尚有埤塘、荒地和零星房舍。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裡,木柵市場以魚、豬肉攤最多,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來的新住民落地生根後,才有菜攤等各類民生必需品,商業活動隨之熱絡起來。尤其是民國四0年初期,公共運輸系統先後在木柵街設站,公路局(麥當勞對面)、指南客運(拔川大樓前)、欣欣客運站(郵局對面)等,吸納大量往返台北、深坑、石碇轉運的人潮,木柵街成為台北至石碇長途客運的中繼站,車站附近人山人海,聞名遐邇的指南宮帶來大批香客,糕餅店、水果店、香鋪、雜貨店生意特別興隆。 鄭明哲說:「木柵街的黃金時期持續到民國七0年左右,當道路四通八達、汽機車普及以後,木柵站失去轉運功能,木柵街就不再像從前那麼熱鬧了。」目前,木柵車站被鐵皮圍籬擋住,雖然公車站牌依然林立,但昔日大排長龍等候公車的盛況早已不復見。 民國六十二年左右,木柵街馬路拓寬,街屋新舊高低變化極大,即便二至四層的老房子幾乎都曾改頭換面,經營小本生意的店鋪起起落落,超過五十年的老店屈指可數。在木柵路、保儀路。開元衝三叉口轉角處,金益香餅店是木柵街公認的老字號。一過三叉口道路就豁然開朗,文山教會隱於開元街上,不遠處即是文山區行政中心,對街的文山公民會館於民國九十一年開幕,原是木柵國小校長日式宿舍,後來蛻變為地方文化展示空間。緊鄰的木柵國小,創建於明治三十九年(一九0六年),原稱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內湖一名原指木柵區南半部盆地地形),大正元年改名木柵公學校,民國三十五年一度更名指南國民學校,三年後又恢復木柵國民學校。 越秀明路二段後,景美溪河岸的綠帶位於四段東側,西側則是公寓豪宅。木柵路四段開墾史可上溯至乾隆年間,福建晉江許氏族人入墾枹子坑、軍功坑、陂內坑,甚至遠至深坑。閩南語「坑」是小山谷的意思,木柵區北半部山谷間的散村聚落,昔日統稱「陂內坑庄」。民國七十一年,許家農地上設立了木柵高工,不遠處軍功路口,拆除許氏祖厝「晉江厝」徵收興建捷運木柵站。博嘉國小(一五九巷內)山坡下方的欣欣客運保養場,昔日是陂內坑坑口前的大池埤。 再往木柵路五段走,隔河岸與木柵線動物園站並肩,道路中央有一「風動石公廟」硬生生將路一分為二,早年居民從陂內坑往深坑必經風動石的下方,民國七十三年闢路,因路基加高,廟堂竟沒入地底。木柵顯眼的地標──長頸鹿煙囪──木柵垃圾焚化爐聳立於福德坑,福德坑早期主要為鄭姓聚落,民國六、七0年代陸續徵收鄭家土地,山坡地規畫富德公墓。較低的平地則為垃圾掩埋場。福德坑南方古地名「象頭埔」,前年市政府原規畫在象頭埔設置廢土處埋場,經當地保育人士極力奔走,留住了象頭埔谷地多樣性的生態。…
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學者籲搶救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陳瑄喻、邱瓊玉/台北報導】 2013.09.23星期三03:55 pm 永建國小新校址,留有歷史濕地遺跡,物種豐富,元利建設出資調查,盼樹立生態開發新典範。記者鄭朝陽/攝影 永建國小要從試院路二段遷校到木柵路上,最近即將招標發包;但學者調查發現,新校地留有早年「馬明潭」遺跡,且生態豐富,一旦開發建校,馬明潭就走入歷史,呼籲保留,並樹立「生態開發」新典範。 永建國小現址不敷使用,國民黨在2005年出售木柵路「國家發展研究院」土地給元利建設,由元利建設捐出3成土地、約2.27公頃,作為永建國小遷校用地,預計年底前發包,2017年完工。 永建國小新校地在木柵路一段、再興小學旁,基地前就有一支站名「馬明潭」的公車站牌。 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指出,很多台北人不知道「馬明潭」為何物,清朝時期的「台灣堡圖」記載,原來木柵路二段到再興中學一帶盡是湖沼泥地,積水甚深,當地人稱這塊濕地為馬明潭,也成了在地人俗稱的地名。 台大學者組成團隊調查馬明潭生態,並在潭邊找到湧泉、闢建多處濕地和草溝,預留未來建校時生物避難所。記者鄭朝陽/攝影 歷經百餘年來開發,馬明潭多數被填平,只留一塊歷史遺跡完整保留在校地北邊。 得知馬明潭遺跡後,捐地的元利建設主動找來郭城孟、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生物工程系教授張文亮、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等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出資調查馬明潭及周邊濕地的生態現況,發現昆蟲多達102種,鳥類15種、兩棲爬蟲類8種、節肢動物4種…。研究團隊在馬明潭遺跡旁找到天然湧泉。 陳文山表示,古代台北盆地是台北湖的一部分,馬明潭附近的生物,是棲息於古台北湖及濕地動物的殘餘族群,是見證台北發展的「活化石」,若遭填平,生物將滅絕,是台生態的重大損失。 「不能為了開發就毀了歷史濕地。」元利建設總經理蔡建生表示,原本地捐出去就沒事了,但看到台北最後一塊珍貴濕地可能滅絕,深感企業責任重大;期待北市府留住馬明潭,元利建設願出錢出力,在建校過程充分保護「濕地區」,樹立台灣「生態開發」的新典範。…
文山區馬明潭及臺灣馬地名 張秋蜜 ■馬明潭地名由來 ◎「馬能潭」→「馬麟潭」→「馬龍潭」→「馬明潭」: 今文山分局秀明路口至木柵路2段,由涵碧新村及臺北客運停車場至再興中學一帶,昔日曾積水甚深,後築路填土潭雖不復見,但因地勢低窪,早期颱風豪雨,此處即成澤國。 其名由來據傳早期有8名原住民在潭中游泳,1人溺斃,7人環潭而哭,原住民口語中的「哭」為「馬能」,故名「馬能潭」,也有人稱為「馬龍潭」或「馬麟潭」。 日治時期,以哭為地名不雅,遂改稱今名。 (From:文山區志卷一土地篇> 第五章地名) ◆馬明潭(臺北市文山區):地名由來五種說法 1-清乾隆56年契約「十五份馬麟潭」: 馬明潭在清朝時期是沼澤地,積水慎深。 位於木柵路二段由秀明路底北側涵碧新村及台北客運停車場至再興中學、欣欣客運停車場一帶,昔時興隆路三段仍是一整片山連接並未打通(再興中學,仙跡岩尾脊之馬明潭山與興隆山相連,此處為興隆路三、四段分界,也是早期景美和木柵的分界),可想當時先民開墾應仍可見到潭水。 據傳潭水範圍約為現木柵路二段即興隆路至秀明路中間這一帶。(再興中學到秀明路口) 在乾隆至光緒年間從很多相關古契約中可得知當時此地稱為「十五份馬麟潭」,直到日本人在明治三十六年(西元…
張秋蜜 整理 ◆鯉魚山腳的『霧裡薛圳』 ◎霧裡薛圳,在《淡水廳志》稱內湖陂,是第一條大規模引自霧裡薛溪(景美溪)進入臺北盆地的水圳。主要灌溉臺北西南區域。 $1◎根據《臺北市誌》,在清代雍正末年、乾隆初年(說明1),入墾的漢人於鯉魚山腳築霧裡薛圳,引水灌溉木柵、景美至公館,並銜接到昔日古亭、大安庄、陂仔腳(仁愛路2段與忠孝東路2段間)、三板橋(南京東路1段與忠孝東路1段一帶)、下陂頭(中崙一帶)至艋舺街(萬華)一帶農田,灌溉面積達500~700餘甲,是當時重要的水利設施。 $1◎惟墾地日益擴大,陂水供不應求,至雍正末年,周永清招七人合股,開墾水圳,引水自景美霧裡薛溪,經蟾蜍山麓,今水源地附近,在此分渠導流,以灌溉臺北盆地之西南部。此圳稱內湖陂或霧裡薛圳,又稱『七股圳』。 $1◎木柵路一段國家考場後方有一座鯉魚山,山腳下的和興路在初墾時是一大埤,狀似肚腹,因此被,稱作「埤腹」。埤腹東邊入口處有一乾隆年間興建的土地公廟,廟下方因景美溪彎道形成大潭,名『土地公潭』,霧裡薛圳即引此潭水,灌溉台北市南區田地。 $1※以前沒有水圳,埤池散布,下雨時盛水,晴天時用水車打水灌溉。後來排水溝沿忠順街,出口在電力公司、光明戲院一帶,那邊稱「水尾」。內湖地勢最低就是在水尾,下雨時只有那一帶會淹水。(林信男) $1◎霧裡薛圳雖是文山農業最仰賴的溝渠,但在日治初期即無人使用、日漸荒廢、合併為水利組合,取而代之的是供大台北地區灌溉用水的台北市瑠公圳農田水利。… ▲鯉魚山腳的『霧裡薛圳』說明: 1、公元1724年雍正2年,陳元利記和周合軒記合股在霧裡薛溪(景美溪)截流開築霧裡薛圳。然因資金不足致使工程中斷,後來周姓人士招股,股金作七股攤出,合資復工,故又名『七股圳』或『周七股圳』。 2、公元1729年雍正7年,再修築霧裡薛圳。 3、公元1735年乾隆初年,霧裡薛圳已完工通水。 ◆鯉魚山埤腹地理位置…
景美古今地形及道路的變遷 由日治時期的瑠公圳圳路圖,與現今路街圖比對,非常難以辨識兩張地圖是在描繪同一地區;但由原始的山丘地形與路邊鑿痕,仍可以將之對照連結。 在1950年代景美還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地形上屬於三面環山、西向景美溪及新店溪的谷地,還有小溪流貫其中,流入新店溪中。當時對外的交通,主要靠萬新鐵路與公館與新店連結(由今羅斯福路六段通五段接150巷至汀州路三段到萬華);另由景美火車站(今車前路與羅斯福路六段交口),以台車(又稱輕便車或五分車)經木柵(今木柵路一段至五段)與深坑、石碇接連。而內部的運輸,則由萬隆火車站(原稱十五分火車站,在今景隆街與羅斯福路五段交口)以輕便車沿今景隆街及興隆路二段三段,將景美山區礦場的煤礦,運送至萬新鐵路上萬隆火車站的堆煤場。除此之外,皆以山丘與外界阻隔。而三面的山丘,由萬盛街與羅斯福路交口的蟾蜍山(又稱內埔山)與公館相隔,山丘向東往南延伸,依序為興福山(公墓)、芳蘭山(公墓)、中埔山(又稱十五分後山、標高139米,辛亥隧道貫穿其中)、中埔山東峰(標高145米)、140高地(萬芳社區)、興隆山(社區沿山而建、標高118米)、馬明潭山(社區沿山而建、標高110米)、景美山(又稱溪仔口山、標高143米)、接圳後山(標高77米)至景美溪。由中永和往景美山看,山勢有如一條龍,龍頭向著景美溪,是一極佳的風水地形。 後來陸續開通的道路,分別是: (一)將原來萬新鐵路廢除併入原來的公路,拓寬為羅斯福路五段六段,並興建鳴遠橋與新店相通。 (二)將原來往石碇的台車線,擴寬為木柵路一段至五段。 (三)拆除水路並輸的瑠公橋,新建景美橋,並在瑠公圳廢除後,拓寬為景文街。 (四)新闢興隆路一段,接景隆街而來的原來台車線(興隆路二三段),至再興中小學前,剷平山丘接木柵路。 (五)由辛亥路四段開通中埔山的辛亥隧道,經貫穿景美山的懷恩隧道,接木柵路。 (六)由警察學校旁,剷平140高地及興隆山為萬芳路,與木柵路相通。 (七)由興隆路一二段交口,新開闢景興路,直通至圳後山山邊接木柵路。 景美許多現今道路,是剷平緩坡山丘而拓寬或新闢,由許多道路路邊都有檔土牆的工程,可為證明。而景美地區的聯外道路,大都可連接上木柵路,如景文街、景興路、辛亥路六段、興隆路四段、萬芳路等,相當特別。…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 (文山學學員蒯宜生整理)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位於興隆路一段15號,成立於九十二年四月。隸屬於「有限責任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為北市府委託經營的非營利機構,是政府為了全國花農的花卉銷售,特別設立的一處花卉物流集中區,透過電腦資訊系統拍賣或訂貨作業,以及有效率且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平臺,將這些辛苦種植出的美麗花卉銷售到「批發商」、「承銷人」手中。另外還有提供各式各樣的園藝資材販賣、庭園造景服務的景觀設計店家,從室內花卉盆栽設計到綠意空間規劃都涵蓋其中。 「有限責任台灣區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屬於全國性農民組織,由全國專業花農209位組成,其中社員盆花盆栽生產面積占地約250公頃,景觀植物生產面積占地約1000公頃。合作社下轄兩個據點:其一是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臺北花木批發市場,又稱興隆花市;其二是位於新北市泰山區的泰山供銷中心,又稱全國花市。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以觀賞植物(景觀樹及盆花)為運銷對象,它的交易制度有三大類型:展售、預約、拍賣。(一)展售交易:計有樣品展售、主題展覽、現貨展售三項。(二)預約交易:分為盆花預約交易和景觀植木預約交易兩類。(三)拍賣交易:其流程是透過供銷管理→集貨→拍賣→提貨→行情及匯款等五個步驟完成。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的建物配置為地上三層、地下三層,面積五千坪,可容汽車五百輛、機車三百八十輛,停車方便。營運空間共三層,一樓為零批商務包含庭園造景,二樓為專業花卉電腦拍賣場和花藝、園藝資材館,三樓為盆花展售室和臺灣蘭花展示中心。除一樓的零批區和二樓的資材館一般民眾可以自由選購外,其他空間僅限專業承銷人或預約入場。 臺北花木批發市場自成立以來,即配合政府的政策積極推動各項活動,如城市花園社區綠美化競賽、繽紛耶誕饗宴、花彩曼波花藝大賽、社區親子花藝大賽、家家綠化教室以及專業教學課程等,深受各界好評。 未來臺北花木批發市場的展望是:(一)台灣專業蘭花與景觀苗木拍賣 (二)網路化電腦即時拍賣訂貨交易 (三)花卉苗木景觀產業商務推廣(四)協助花卉物流資訊化(五)花卉進出口貿易相關業務辦理(六) 花卉文化與消費商品推廣。 (感謝臺北花木批發市場 提供相關資訊) …
景美公有市場 (文山學學員李素真整理 何文賢老師指導) (上圖:第四代景美公有市場全景,一樓是攤販,二樓現在是經營中餐廳) 台北市公有景美市場位於景文街與景興路282巷街的交會處,地址是景文街137號。初設於西元1919年4月(大正8年),最早就是舊市場豬肉攤商,約20坪大小,目前仍有經營販賣豬肉攤位,算來將近有一百年的歷史了。以前景美舊街「頂街」與「下街」的分界點,就是以景美公有市場的豬肉攤商為基準,現今則設置景美觀光商圈的南方入口牌樓。 在日治時期興建的第一代景美公有市場建築逐漸老舊,於1961年(民國50年)重新興建第二代景美公有市場;1992年(民國81年),因配合市府道路拓寬工程,拆除部分市場建物,由攤商自費搭建臨時攤棚,於次年1993年10月(民國82年)重新開業,可說是第三代的景美公有市場最後於2002年8月(民國91年)再次拆除,擴建為目前二層樓的建築,可算是第四代的景美公有市場。 現在景美公有市場一樓白天為市場攤位,以販售獸肉為主,傍晚之後則為夜市小吃,所以景美公有市場也算是景美夜市的一部分;二樓之前是由60名攤商聯合經營的自助式火鍋店,當時是傳統市場自力轉型的案例,但仍無法持續經營,已結束營業,現在二樓則是經營中式菜餚的松滿樓餐廳接手經營。 (上圖:白天販售獸肉的景美公有市場) (上圖:晚上公有市場化身為夜市小吃)
火裡的藝術家 打鐵師謝次郎 文/呂增娣 攝影/楊志雄 臺北畫刊第533期 千度高溫的烈火磚窯前,打鐵師使勁錘打著火紅的鐵塊,伴隨著淋漓的汗水、鏗鏘的敲打聲,迸發出一道道絢麗的火花。眼前這動人的打鐵景象,不在傳統藝術 中心,也不是某個藝術活動的串場,而是位在臺北市羅斯福路旁一間不到三坪大的打鐵鋪。 店外沒有醒目的招牌,牆面上原本鮮艷的打鐵二字,早在歲月磨蝕下褪了色,室內小小的空間裡,老舊卡匣式錄音機裡悠悠的歌聲不時掩沒在鏗鏗的打鐵聲中, 再加上兩只被烈火燻得焦黑的水壺,眼前的場景讓人有種時光錯置的不真實感,彷彿不經意地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然而,對於這些過時的物件,正在埋首凝神的打 鐵師──謝次郎,似乎不太在意,爐火照樣燒得老旺,添炭鍛鐵的動作依舊俐落,時光彷若在此凝結了一般,停在那個打鐵行業興旺的時代。 置身高溫 千錘百鍊方成師 由於早年文山區多以農礦業為主,種稻採礦是重要的經濟活動,幾乎有大半的居民以此維生,而需要用到的工具如鐮刀、柴刀、鐵鏟、鋤頭這些吃飯的傢伙,則 需交給打鐵店來打理。當時不僅不乏客戶上門,更多時候甚至得排隊等候,驚人的工作量自然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回憶起當時的景況,謝次郎說:「當時鋸木、割 草、泥匠等工人,平均一天的工資大約是四、五十元,就算是收入比較好的礦工,一天的收入大約也才150元,而打鐵店通常一天就能淨賺二、三百元,算是十分…
圖一:味自慢居酒屋 味自慢居酒屋 由美食專家焦桐所創辦的飲食雜誌,進行「2010北台灣餐館評鑑」 (二魚文化出版),共評選出309家北台灣星級優質餐廳。評分項目包括菜餚50%、整體環境15%、服務20%、價格10%、配酒或飲料5%,衛生條件不記分,採倒扣制。其中景美地區有兩家餐廳被評選為一顆星的優質餐廳,一家是是老字號的義興樓傳統台菜餐廳(景文街121號),另一家味自慢居酒屋(景興路118號)。其中義興樓已在前文介紹,而味自慢居酒屋書中未有專文報導,但有簡單資料如下: 味自慢基本資料: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118號 電話:(02)8663-3383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17:30-22:30週日11:30-14:30、17:30-21:30 固定公休:無 價位:平均每人約NT$500-700 刷卡:無 停車:景美國中旁計次平面停車場、景華公園地下停車場 捷運:景美站出口步行約10分鐘 招牌菜:依季節更換菜單…
義興樓食堂 由美食專家焦桐所創辦的飲食雜誌,進行「2010北台灣餐館評鑑」 (二魚文化出版),共評選出309家北台灣星級優質餐廳。評分項目包括菜餚50%、整體環境15%、服務20%、價格10%、配酒或飲料5%,衛生條件不記分,採倒扣制。其中景美地區有兩家餐廳被評選為一顆星的優質餐廳,一家是味自慢創意日本料理(景興路118號) ,另一家是老字號的義興樓傳統台菜餐廳(景文街121號)。其中義興樓有專文介紹,特別轉載在本文中,至於合不合客倌的口味,就有待自行評價了。 以下為該評鑑專文介紹的內容 (文/賴佳昀): 【 外行人到景美,只會去夜市人擠人,內行人到景美,則會舒舒服服坐在義興樓裡好好吃頓飯。 經營超過80年以上,簡直就是中菜的一級古蹟。早年稱為「義興樓公共食堂」,取自第一代的經營者高義興之名,是文山區屬一屬二的大餐廳。 它的存在,不僅讓地方居民有個外出用餐的地方,同時也是老一輩台灣人人情味的展現。從借地、蓋樓,都受到地方仕紳贊助,甚至答應用「以吃抵債」的方式償還。這對於曾經幾乎要走投無路的高家人來說,是永世難忘的恩情。而最好的答謝方式,就是盡心盡力位人們張羅一桌好,菜讓大家吃了都歡喜。 …
第 17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