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6

景文街─銀樓蝟集 獨具特色

文◎曾美慧

 

日據時為台北通往新店的重要幹道,景美鎮時代舊名「中正路」,民國五十七年景美併入台北市轄,更名為景文街。

◎段數:一段 ◎分段點:無 ◎全長:六三0公尺

南北走向的景文街與景美街相鄰,清時皆屬「梘尾」範圍,與景美街發展息息相關。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拓寬木柵路一段,瑠公圳拉直,圳道從景美下街進興宮前二十公尺巷口折向景文街,流向萬隆,直至民國四、五0年代景文街仍與波光鄰鄰的水圳相依相伴。

民國四十七年出生於景美街的鄭錦燁,小時候常蹲在景文街的水圳旁看人家釣魚蝦、螃蟹,釣客總不費工夫便滿滿一桶。約有十五公尺寬的清澈圳溝,水流如浪般起伏,訓練出景美人個個泳技矯健。當時,水圳上有一座座小橋連絡兩岸,從門前的小橋便可推測那戶人家的經濟狀況:家境富裕的,門前有座水泥橋;普通一點的就搭木橋;沒有能力搭橋的,就借鄰居的小橋出入。小學時代的景文街只有靠近車前路車站、公有市場一帶最熱鬧,夜晚越往北走,街路越漆黑。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為運煤需要鋪設景美至石碇間長十多里的輕便鐵道,軌道自深坑、石碇沿木柵路,經景文街瑠公圳西側北上通南門。翌年,即廢南門至景美輕軌,又一年萬新鐵路通車,當運煤火車隆隆進站,今僑興戲院、景美派出所一帶的卸煤場便忙碌了起來,直到民國五十四年,萬新鐵路停駛,卸煤場才走出鄭錦燁的童年畫面。回想與火車為伍的趣事,那時公路局客運班次少,家人等不及了就搭三輪車從公館回景美,車伕常要求與五分仔車競賽,車速之快令他既興奮又害怕,跑贏過火車的三輪車伕得意洋洋的模樣,至今難忘。

景文街一向是景美的政治、行政及教育中心。街頭有景美農會、景美分局、景美派出所、消防隊、景美鎮公所(民國五十七年改景美區公所,七十九年改文山區公所),公有市場旁有戶政事務所,市場對面有衛生所和景美國小。景文街尾的景美國小,年歲最長,前身為明治三十一年正月(一八九八年)設立的基隆國語傳習所景尾分教場,最初借用集應廟右廂房上課。九月正式成立景尾公學校。最初購買景美頂街兩棟高家房屋做為教室,六年後才遷入景文街校舍。

隨著景美行政轄區的變更,景文街上不再機關林立,文山區公所、戶政事務所和衛生所於民國八十三年遷入木柵路三段文山區行政中心新廈,舊區公所改建為社會教育館文山分館。門牌本是景文街一號的景美農會。成立於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是景美第一個機關,現正改建大樓中。景中街是近十多年前才開闢的新路,與景文街、羅斯福路形成三角地帶,高樓群立。

景美地區街路視線開始高低起伏,要上溯至四十年代中期,景文街第一棟四層樓仔厝,也是景美第一棟公寓,位於通往僑興戲院的窄巷口,原址本是一處水塘,民國六十六年,鄰近樓高七層的瑞興大樓竄起,鄭錦燁父親看好景文街未來發展性,翌年從景美老街遷入景文街第一棟有電梯的大樓。鄭錦燁笑說:「當時每天早上開店,門口就有一大堆坐電梯玩的小朋友。」今日景文街店舖近二、三十年聚集了十來家銀樓,別具特色。僑興戲院巷口對面的義興樓餐廳,創業於日據時代,香味遠播海外,道地的台菜不僅景美人讚不絕口,連日本媒體都曾專程報導。

民國五十二年景文街尾銜接景美橋,與新店的順安街相通,民國五十五年,西側的北新橋相繼通車,人車熙來攘往,是新店、中永和、新莊、板橋等地進出台北市南區的重要橋樑。交通日繁,難以迴車的景文街,在民國五十七年填平水圳舖路。近十餘年來,景文街尾景中商圈崛起,有一度公車進出都改走景中街,不再經過景文街,商店生意大受影響,在里、鄰長極力爭取之下,公車單向復駛,人潮再現;緊臨景美夜市的景文街商機愈發蓬勃。

漫步景文街,不妨尋覓殘留歷史餘溫的老街屋和景美國小內那對百年金龜樹,或細讀景美橋頭上的「景尾開道碑」。便可輕輕勾勒出景美百年發展史。

閱讀 3739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曾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