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從植物談貓空-由樟樹樟湖環狀步道說起

一.前言﹕

 

北台灣的春天,從來沒有如此冷過,又冷又濕的天氣接連近整個月。從中國華北吹來的季風夾雜著一波又一波的雨。沿著海峽,順從淡水河口吹來台北盆地的最南端山系「貓空」一帶,濕冷的風和雨帶來不便和討厭,但也帶來此地最佳的〝天賜禮物〞-雲霧飄搖,終年濕潤微雨,晨昏之間帶著詩意的迷霧...這種丘陵地,溼冷淺淺的一座又一座不高不矮的山地...像極了原鄉...那產茶又懂茶的福建安溪。

 

我們在風雨交加的巴士站前,熱呼呼地展開文山學景美溪左岸的第一堂課。今天,秋蜜老師要引領我們認識貓空的文史和地理環境還有這片不大卻也吸引往大台北都會人,三不五時驅車前來的茶區,台北人得天獨厚;一小時不到,便可藉由各種交通工具上得山來,或穿山越嶺,有各條大小不一的山徑步道可健走、慢行...而或是三五好友覓一溫馨的茶莊或角落,泡茶、品茗、暢談心中之塊壘,極目四望,青綠山色,一洗塵埃...。

 

「貓空」這塊台北南區的心肺寶地,清初,是泰雅山胞傳統的獵場...乾隆年間,漢人溯淡水河,一路蠶食鯨吞的進逼到拳山堡。沿景美溪上溯到石碇、深坑、木柵...原住民天性純樸,不擅陶朱...之所以如此一路退敗,中間或有些許抵抗(出草),但終究抵不過漢人的〝人海攻勢〞(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從而退居更遠的內山去(烏來、孝義...)。這部移民史,血淚斑斑。入墾的漢人,十去六回頭,有人丟失生命,但原住民也好不到哪裡,被迫(或被騙)退居更遠更高的山地...。想來貓空的今日繁盛,中間有許許多多的血淚和傳說吧。

 

二.什麼是貓空?貓空的前世今生地景和人文

 

「貓空」,台語是〝有皺摺的孔洞〞之義;有音無字借此一用。

 

是河流日積月累之下切割運送的自然現象,大小不一;歪七扭八的壺穴,遠望之,閩人便脫口而出「貓空!貓空!」。

這是典型成語,滴水穿石的寫照版,當然自然界也信服〝吃軟不吃硬〞,而有關貓空的自然形成,前人之述備矣,在此不多作探討。

 

貓空或貓空茶區,係指文山區下轄政大里和老泉里而言。

面積:7.4平方公里   人口:7470人  戶數:2687戶

而茶區大多數是"老泉里"的轄區,張姓是此地的大姓,也是入墾最有利之人士。關於貓空/老泉里的開發史相傳如下:

西元1746年(乾隆11年)泉州人陳文選入山煮腦(樟腦),不幸被山胞所殺,西元1748年(乾隆14年)泉州人高阿泉繼入墾山,阿泉里便因之而名,而見諸文字的開拓史;有下列二古文契留傳。

西元1824年(道光4年)猴山岳坑庄/大小坑水流通灌溉-古地契

西元1837年(道光17年)土名大坑樟湖(張氏族人向雷朗社/君孝承租(購)42份半古契。

 

清初漢人入墾荒地,漢蕃之間的利益衝突不斷,〝出草吃蕃〞的情事時刻上演,漢人為求自保,往往群居一起或圍木成柵或築土城,外出耕種必也放哨值更以保安全。

貓空大規模的開墾應屬道光之後?此時漢蕃之爭趨緩?或是取得中間值(共識)?

而此時,世界上茶葉的需求也日正熾烈,貓空的開墾又進入另一波高峰。

 

三.走入樟湖步道

 

我們一路沿樟湖步道走進去,步道旁有一座復刻仿建的木炭窯。是當年燒相思樹的土窯。昔日,燒相思木炭得七天七夜不斷火的悶燒,夫妻二人夜以繼日輪流守候,又得燒成時等上七日夜降低才能開窯取炭,費工費心思,但又得肩挑負重的背得下山,利潤微薄,而且相思樹砍了得再種六、七年才可長大燒炭,...久而久之便被更方便的能源取代,留下間雜在山林的相思樹成為五色鳥的最愛。

而一旁的染衣植物-大菁,此地似乎沒有文字記載曾經大量栽培的紀錄。原本滿山遍野的原生種-樟樹,也因清朝中葉大舉伐木造船砍伐殆盡,空留"刣腦坑"這地名(待老坑)讓後人一直徵考不休。

 

樟湖-閩南人口中的湖,是指凹陷下去的盆地之義,當年的樟湖舉目望去樟樹成湖成林吧!

清中葉1850/60年之際,國際間茶葉需求日增主銷歐美。木柵通大台北的山丘陵地留下許多茶路古道,或許此時先人們正搭上這班經濟列車,利用"貓空"絕佳的天然環境,從原鄉安溪引進茶種小苗取代日益萎縮的相思木炭和樟腦?

 

彼時,台人喝茶風氣不盛,台茶外銷只賺到初級的種植揉焙工錢和現代的IC代工,〝毛三毛千〞的蠅頭小利之生意所差無幾。初級的工資和血汗財少之又少,無法大量累積財富永續經營,唯有發展出一整套"軟體"(智慧財)才有可能獲取最大的利益。以日本的綠茶(抹茶)為例,從茶道、茶道之旅、學習各種抹茶產品的販售和專利,從製作到產銷包裝...從上到下一條龍,綿密到令人嘆為觀止,這中間的利潤和初級加工相比不可計數。

 

四.貓空(拳山堡)重要植物的更替(簡表)

 

(一)稻米(食物)→需大量人力(地坪)→需要水→開水圳(霧裡薛圳、瑠公圳...)→大量人力/物力→要種;但有方法的種,種植面積和坪效比不過嘉南平原(人口激增,農地不如建地)→有計畫地栽種。

(二)樟腦→一去不回(砍下就沒有了)→高成本(可被取代)

石化業導入/不再流行→出局

(三)大菁(染料)→1.時尚不再(單一的過去已成過去)

                2.化學染料成本更低→出局

(四)相思樹(燃料)→1.時代進步(空汙、新能源)

                  2.耗時耗力成效不佳→出局

(五)茶葉→1.國民年收入達陣,消費是常態。

          2.種下去可一直採收嫩葉,可永續經營→永續經營

 

※註:世界十大名茶(中國十大名茶)

1.安溪鐵觀音、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岩茶、祁門紅茶。

2.貓空的茶苗和技術全係來自福建安溪,日據時期,由安溪移民後代張迺妙兄弟前往學習技術帶回種苗,植於樟湖一帶。樹苗/技術一如安溪,氣候土壤也一如安溪。

3.西方人比較接受可加糖加奶的紅茶,據云紅茶的誕生是段美麗的錯誤。

 

五.植物之屬-樟湖步道植物觀

僅就3/24(四)2016當日樟湖步道踏查路徑上老師有特別講解的植物報告如下:

◎喬木類:

.香楠→別名瑞芳楠(種小名Zuihoensis,乃是瑞芳所產之意),臺灣特有種,新葉呈蘋果綠。樹皮豐富黏液,可供做線香材料,木材為傢俱、建築材料…

.大葉楠→親水性,小溪、湖岸皆有蹤影。

.相思樹→台灣原生種,產地一說源自恆春半島,但又另一說自呂宋、 

          荷蘭時代引進台灣,適應力強,喜溫暖,木材不易腐可當

          建材。北部地區煤礦發達時大量被採用支撐礦坑用之,或

          用燒成木炭,晚期用途不大,不是伐除他用便任由廢棄。

.馬告→台灣山胡椒,原住民調味用品,辛辣通氣類似胡椒。

.龍眼樹→原產中國華南、緬甸和印度,由福建移民早期引入。1712

          年諸羅縣志已有記錄,樹性強健而捍,是台灣最佳水果。

          果實夏天上市,清甜有特殊香氣。曬乾後既成桂圓為滋補

          聖品。和相思樹同列經濟植物。

.樟樹→樟樹的開採早在1885年之前(光緒11年),在人工合成樟腦  

        發明之前台灣出口量佔全世界70%以上。樟樹分佈極廣,從

        日本到(華中、華南、琉球、中南半島)台灣平地以至1500

        公尺山林皆有之。樟木質堅香醇,可做高級家具和塑像、佛

        雕、藝術品。早期漢族移民為了樟和樟腦採煉和砍伐和原住

        民有過火熱激烈的衝突和激戰,但重力驅使之下,台灣原生

        的樟樹95%以上全被砍伐一空,現存大都為人工再生林。

.茶樹→1852年淡水廳志稿記載台北附近的大坪山、大屯山、南港

        仔山、深坑仔內山"產茶最盛"台灣應在荷蘭時代有零星

        引進茶樹並銷往波斯。嘉慶年間(1792~1820)有柯朝者歸自

        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魚桀魚坑。「魚桀」魚坑今瑞芳一帶    (文山堡),剛開始茶區分南北兩地,南方在恆春半島港口"港

        口茶",北方在文山區"文山茶"。1869年英商約翰杜德

        以"福爾摩沙茶"之名輸入美國,大獲好評。而福建輸入

        的茶種及製法屬半發酵的烏龍茶。

        "貓空"的茶樹取代相思樹、大菁和樟腦成為此地最有經

        濟價值的植物(作物),也因時因地的由外銷轉而內需。

 

◎草本灌木類

.兔腳蕨(杯狀蓋骨碎補)

.地瓜(只介紹豬舍和吃當地烤地瓜,未見植株)

.芒萁(蕨類)→昔日編籃(裝雜物水果的材料)

              臺灣俗諺:插芒萁養大豬(祈求六畜興旺之義)

.火炭母草→植物中的動物,葉片中有V字黑斑,像是站立的台灣黑

            熊胸前的V字。

.扛板歸→三角形葉片,有托葉。

.昭和草→野菜,日治時期大量推廣的救荒食蔬。

.台灣野牡丹→花為粉紅色至桃紅色,色艷。

.筊白筍→小量栽培,自吃副食之一。

.水芋→小量栽培,自吃副食之一。

.烏來月桃→月桃近親,葉易裂,花序向上。

.華八仙→白花係萼片變態。

.蓪草→清朝,臺灣最早外銷輸出品。

.黃藤→可製家具,藤心可食,苦,退火,通身有刺。

.魯冰花→原產自南歐,原名羽扇豆,豆科,春分時節開成串,色艷

          ,有白、紅、黃三種品種;菜農種以當綠肥之用,補充土

          壤中的氮肥,原本是農民的無心插柳,或是有意栽種之下

          ,每年此時貓空的魯冰花海總是吸引眾多遊客上山來賞花

          、賞景、賞心情也順帶消費,帶動當地的經濟活動。

 

 

六.貓空近代發展簡述-三個關鍵點和三個關鍵人物/結論

 

原本整個貓空山區,對內對外的交通活動都靠先民在早年雙手雙腳踩踏出來的綿密步道/石階來溝通彼此。

隨著對外的貿易量和觀光需求,當地居民便在深感不便之下自發性地修築可通汽車的產業道路,每戶出丁、出力;一戶10天,自力更生的完成現今的環山公路的最早產業道路。初期,以運送物資為主,載客為輔,可通九人座小巴士,此舉大大提升當地的產業,貨物(茶、山產)可輕鬆的運出,降低人力的成本和量的成長,又可載入更多遊客,可謂轉型得當。

 

貓空的發展自有階段,而分別有三階和三位關鍵人物

 

一是日治時期的當地人士"張迺妙"

他不遠千里,遠赴原鄉安溪,學習、帶回鐵觀音的幼苗和栽種技法,奠定日後貓空在茶業界的技術和地位。

 

一是當時的市長"李登輝"

他在民國69年許大力倡導"觀光茶園"親力拜訪拉抬,讓茶農的收益提高,自產自銷,少去中間的繁雜手續,人民也多了一項休閒去處。

 

一是當時的市長"馬英九"

他蓋了貓纜,讓進入"貓空的孔道,從平面進入立體,讓交通的過程多了一種選擇也多了興趣和動力;可惜只做了半套而已,後繼者"蕭規曹隨"沒有更妥善更好的配套措施,而且,遊客大都空入寶山空手歸,遊客不能領受到貓空的資源和靈秀,車站附近盲目閒逛,吃根香腸、喝杯涼茶就又匆匆下山...,而當地農家也無法和遊客做更深一層的交流、介紹、分享貓空的茶和那份都市人缺乏的靈氣和清涼,更別說在倉促下建造的纜車站,正在一點一滴破壞這片原本就脆弱的山系,搭乘貓纜一路下山,處處裸露正在補強中的崩山走石,讓人心驚。

 

這文山學(二)景美溪左岸的踏查

從風風雨雨的春天開始,也從魯冰花海的豔麗秀美中走來。然後,一路在上上下下的石階和花紅柳綠之中走過。這片美好富饒的河山,先民開拓的斑斑血汗也歷歷在目,或許,同一條路徑,同一崁石階,出草中的原住民踏著往山下堂皇的要舉行他們的成年禮,而一路忐忑地出發。而相同的張氏兄弟從安溪學會製茶技術,一路翻山越嶺回到家鄉,也正高興又不安的揹背著樹苗,正踩踏過同一級石階和山徑。今天,我們也同樣的在下著細雨的春天裡,背負著追求先民生活開拓的成果走過同一級石階,同一條上下彎曲的山徑,不同的時空,全結合一起,這樣的踏查和追溯,在微雨的初春裡契合在一起。

 

◎參考書目

.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文山區(探討文山堡-木柵篇之景美左岸)

                      文山社大/張秋蜜編 2016/3月

.樟樹/樟湖環狀步道課程重點提要,文山社大/張秋蜜編 2016/3/24

.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王松堂撰述,張炎虎福利基金會出版

.福爾摩沙植物記,潘富俊著,遠流出版社

.台灣野花365天(上下) ,張碧員 張蕙芬著,大樹出版

.改造貓空, 何星瑩、吳佩樺、葉馥瑢、沈容聞、林巧娟、李文馨合著,指導老師:邱永春,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編

.貓空纜車營運摺頁資料,附件(票價/時間表/簡明地圖旅遊須知) ,台北捷運公司

 

閱讀 1812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廖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