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近年來,由於累積了「文山學」多學期的專題式課程經驗、環境與社區學程多年的做中學公民參與成果,加上核災、震災、石油與糧食自主危機、食物安全危機、高齡社會等等課題接踵而來,文山社大與社區共學社群組織意識到該是建構文山學、累積地方知識力量與擴大公民參與力量的時候了。
熱門文章
-
文山區特色及五大次分區簡介
作者 文山學研究團隊12943
-
文山區馬明潭及臺灣馬地名
作者 張秋蜜6996
- 北新橋與鳴遠橋 6769
-
<文山區志>景美溪流域文山區主次支流簡介
作者 文山區志6562
-
【復興景美文化軸帶─尋找新人文渡口】文化社造成果展
作者 社大行政團隊6351
早期景美地區進出木柵,必經木柵路一段,即使新店大坪林地區進出木柵,也需繞道景美橋走木柵路一段,經世新大學前狹窄道路。1996年為配合北二高通車帶來龐大車流,建設由木柵路一段直接跨越景美溪抵新店中興路口的景美溪橋。從此,新店、中和地區可直接經景美溪橋進入木柵,不必繞道景美橋及木柵路一段。木柵地區要上高速公路,直接行駛景美溪橋左轉中興路,就可進出國道三號高速公路,或直行經秀朗橋到中和地區或64快速道路。景美溪橋完工,是景美木柵地區最後一項對外交通聯絡工程。在景美溪橋完工之後,在新店端橋頭邊「上河圖高樓住宅」也同時進行開發,木柵端橋頭附近因劍橋而拆除的萬善堂有應公廟,也遷移到埤腹抽水站邊橋下重建。原本有計畫由中興路也興建另一新橋跨景美溪連結道景興路的 橋樑,由於牽涉新店邊抽水站位置與景興路路寬不足而未能實現。在1991版地形圖上,景美溪橋尚未興建,2002年版地形圖上,景美溪橋已闢建完成。
1991年完工的水源快速道路,南起新店中正路,經景美景福街(出口匝道)、羅斯或經寶藏巖往師大路或經水源路及環河南路到社子島。水源快速道路分擔台北南區進入台北市的交通車流,由景美到台北市市區,可避開交通瓶頸的「公館」,直接由羅斯福路六段財政園區,左轉142巷進入水源快速道路。此一條便捷道路是與新店溪河岸堤防工程搭配進行,快速道路建於堤防上方,堤防於1967年代開始,分不同區段施工,最後配合水源快速道路工程,於1991年完工。在公館到新店之間採雙層高架方式,上下各層各2線道。此道路對外聯通路段有:往北接師大路口,右轉接辛亥路一段附近,上接建國南北路高架道路,可直行接中山區及中山高速公路;或在師大路口直行到中華路二段青年公園附近,直行進入艋舺;或在中華路二段口直行接環河南路,接市民大道與環河北路,直行到社子島附近。在1980版地形圖上,水源快速道路尚未施工完成,在1991年版地形圖已闢建完成。福路六段142巷(入口匝道),連結基隆路高架道,右行到大安、信義區,
景美地區區內聯絡道路的重大改變之一,是1982年打通「景興路後段」與橫向改名景中街。興隆路一段、二段的十五分附近與老街景美集應廟商圈之間交通,其重大改變第一階段是1974年,先闢建景興路,由興隆路一段連接到景文街、羅斯福六段,呈反L型,在今捷運景美站二號出口交會。第二階段1982年才將景興路連通到木柵路一段,並將原景美國中前的景興路更名為「景中街」。景興路兩階段的開通,使興隆商圈連結景興商圈、景美夜市商圈,到世新大學附近的木柵路一段,完成景美地區內部南北向的交通連結。從此,由木柵路一段進出羅斯福路六段,可以避開景文街複雜交通動線,直接由景興路直行走興隆路一段,由興隆路一段在武功國小右轉進入羅斯福五段。相反,由公館方向欲進入木柵路一段,可以不經景文街,直接在興隆路一段左轉,直行接景興路到木柵路一段,如此可以縮短交通時間,並減輕景文街的交通負荷。景興路連接興隆路一段,是與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平行道,為景美地區的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幹道。在1980年版地形圖上,景中街口到木柵路一段口道路尚未開通;1991年版地形圖,此路段的景興路後段已沿著仙跡岩山邊闢建完成。
萬芳路東起木柵路四段,西至興隆路三段止,全長1765公尺,柏油路面,寬二十公尺,路段上有木柵高工、萬芳社區、捷運萬芳社區站、警察專科學校等。日本時代萬芳路附近有許多煤礦,如芳川媒礦、萬隆煤礦、新益煤礦等,台車運送煤礦到十五分火車站轉火車運輸,此地路徑狹窄,人煙稀少,也是過去墓園區。1979年起,北市府在李登輝任市長時期,到新加坡考察後,開發140高地為台北市第一個山坡地開發示範區,即是現在的萬芳社區,開闢社區多條以萬字開頭道路、設萬芳國小,並於1982年將萬芳路拓寬,從5公尺拓為20公尺。萬芳路為興隆路與木柵路之間重要的聯絡道,由此路興隆路三段可直接穿越萬芳社區,經由木柵路四段上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或進入信義快速道路抵信義計畫區,使景美木柵離大都會中心在車程20分鐘之內。 由1969版地形圖已有萬芳路規劃路線,1991版地形圖萬芳路已闢建完成。
景美、木柵地區由於景美溪由東北流經本區,並於西南方向流入新店溪,將近一半地區臨景美溪,每當颱風暴雨來時,沿岸水患不斷。在歷史記錄中,自日本時代初期至戰後1980年代,有許多水災記錄,如1924年大水災、1960年代-1980年代木柵政大周邊大水災。為有效防治水患,於1967年代到1981年代,沿景美溪興築堤防防洪牆共1994公尺,土堤5865公尺,並於景美周邊建設多處設抽水站,如景美附近埤腹抽水站於1984年完工、景美抽水站1982年完工。由於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口迅速增加,土地需求加大,也促使防洪工程加速進行。初期以建堤防預防洪水淹入社區,同時建設多處抽水站,將社區雨水抽入河川內。而後發現河川淤塞,易使河水暴漲,於是1990年後,開始進行河川疏浚,使河川容水量擴大,加大預防水患。當堤防工程與抽水站完工以後,景美溪沿岸水患稍緩,由於堤防設施完工,往年河川地也就變成公園綠地,如景美河濱公園、福和河濱公園(改名為溪洲河濱公園)、景美萬慶公園、萬和一、二、三號公園等,皆是如此誕生,對景美地景地貌改變產生巨大影響。在地圖右側1991年版地形圖上,明顯看到河堤內的景美河濱公園有許多綠地及設施。
景美通往木柵的道路始建於日本時代的1899年,由景尾經木柵抵達深坑。1908年因瑠公圳改道景文街,於是填平原是圳道空溝為景美街,並拓寬通往木柵的道路,此段歷史記載於開道碑中。1919年建台車道通往石碇,1926年始有大新汽車通行景尾木柵間,1960年代,廢除台車道。 1969年版的地形圖中,從景文街沿著山邊到溝子口的道路也命名為景美街,並將溝子口路、馬明潭路、木柵路(接深坑)納入木柵路範圍,建立木柵路一段到五段,後來將景興路開始的景美街也併入木柵路一段。現在的分段點:起自景興路口至兆樸之歌社區前為一段,至秀明路口為二段,至萬壽橋頭為三段,至萬芳交流道口為四段,至高速公路下方為五段。1982年打通「景興路後段」,並同時拓寬木柵路一段。 1982年之前木柵路一段到五段路寬僅單車道,會車不易,1968年景美鎮木柵鄉劃入台北市後,交通管道一一打通,也在1982年將木柵路由單車道擴建為雙車道,並在雙邊設紅磚人行道,呈現現在樣貌。由1980年版地形圖呈未拓寬地形,1991版地形圖已呈拓寬後地形,於是在木柵沿線成為木柵地區重要街道,沿途有:世新大學、永建國小、考試院、革命實踐研究院、文山行政中心、木柵國小、木柵高工、木柵捷運站等。
辛亥路是景美對外聯絡的重要道路,於1972年闢建辛亥隧道與辛亥路四段五段,再於1978闢建懷恩隧道與辛亥路六段、七段,全線西起汀州路替代役中心前,東北行至新生南路、復行至復興南路口,改東南行辛亥隧道、興隆路、懷恩隧道、木柵路至木新路止,全長6840公尺,兩側紅磚人行道,各段路面寬度不一。分段點為:汀州路至新生南路為一段,新生南路至復興南路為二段,復興南路至辛亥隧道為三段,辛亥隧道至興隆路為四段,興隆路至懷恩隧道為五段,懷恩隧道至木柵路為六段,木柵路至木新路為七段,是台北市分成七段中最短的道路。懷恩隧道穿越景美山,於1977年10月動工,1978年10月完工,全長約490公尺,寬9.4公尺,懷恩隧道的辛亥路六段七段全線僅二線道,抵達景美女中,中間連結木柵路一段「世新管理學院」、「考試院」,及沿木新路至「景美女中」、「寶橋附近通用工業區」。1969年版地形圖中,木柵溝子口到萬芳社區,有景美山橫互,完全無路徑可通行,來往必繞道景美,再經興隆路前往。1980年版地形圖,懷恩隧道已開通,只需行車約5分鐘即可抵達兩端。工程施工單位為榮民工程處,由孫運璿前行政院長題字「懷恩」,以紀念「於1975年逝世的蔣介石總統」之意。
羅斯福路興建於1950年代,為戰略考量,由總統府到公館,興建40公尺大道,那是高玉樹市長的時代,40公尺道路即目前的左右合計八線道。1965年火車停駛,擴寬羅斯福路五段150巷以後及六段到景美、經北新橋到新店,但尚未拓寬為40公尺大道。1977年10月,因颱風帶來豪雨,羅斯福路五段公館附近蟾蜍山,因雨量猛烈衝擊,致山邊土石滑落,多間民房受損,居民傷亡。之後北市府政將土石排除,並將羅斯福路五段、六段拓寬至36公尺左右,計八線道,使羅斯福路一段至六段,全線皆呈八線道道路,是台北市中心通往北市南區重要交通樞紐,在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帶動商旅往返,促進台北南區工商發達。在1969與1980地形圖比較中,1969年的公館附近,基隆路及通往永和的高架橋尚未開闢;1980年地形圖中,蟾蜍山的羅斯福路五段已拓寬完成,基隆路及往永和的高架橋也興建完成,這是台北南區道路工程重要里程碑。
興隆路一段到木柵路於1964年開通,而興隆路到四段接木新路一直到1974年才串聯完成,前後等待了10年的時間。興隆路一段連結日本時期由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分段點的景隆街往海巡署的台車道,延伸至再興中小學附近馬明潭的木柵路止:於1974年再拓築興隆路四段,可以連結木柵路三段到木新路,這是貫穿景美到木柵的重要關卡,必須剷平過木柵路後下崙尾的山丘,對當地的景觀影響較大。 興隆路北起羅斯福路五段,南至木新路,全長4611公尺,寬11公尺至15公尺,柏油路面,四車道,兩旁紅磚人行道。羅斯福路五段到聖安宮前為一段,由此至辛亥路口為二段,辛亥路以東到再興中小學校門門口左側為三段,之後往南至木新路止為四段。其一二段及三四段的分段點並非在大馬路上,而是以過去地理紋理及庄區分界為其分段點,如興隆路一段二段分段點並非在景興路口,而是往東的聖安宮前,因為這裡是以前萬盛溪溪流流經,當時是萬盛庄與興福庄的分界點,舊地名為橋頭;而興隆路三段四段的分段點並不是在木柵路上,而是往北的再興中學校門口左側,因為這裡是以前山丘橫互並無道路,是景美區與木柵區的分界點。道路分段考量過去的行政劃分及地理紋理,為往後研究地方文史留下伏筆,細膩的思維令另佩服! 在1969地形圖興隆路僅到木柵路三段,1980年地形圖已穿越木柵路三段、安康社區抵木新路。此時,木柵地區進出台北市區,終於不用沿著木柵路繞道景美,可以由興隆路、辛亥路經辛亥隧道到大安區,由興隆路一段接羅斯福路到公館、古亭,交通頓時方便許多。
景美區內重要南北向聯絡道路開通,是1974年開闢興隆路一段與景文街間的「景興路前段」,當時反「L型」的新路稱為景興路,連接景文街與羅斯福路六段。 興隆路一段、二段的十五分庄附近與老街景美集應廟附近商圈,早期往來只能行走狹小的三福街舊道斜行通往景美,或走景隆街、羅斯福路六段到景美。景興路打通可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4年,先闢建景興路由興隆路一、二段附到景文街、羅斯福六段(在今捷運景美站2號出口交會),全長1公里的舊景興路,寬19公尺四線道,紅磚人行道,柏油路面,呈反「L型」,當時稱為景興路,景美國中前尚未名為的景中街。 由1969地形圖與1980地形圖做比對,1969年尚未建景興路,在景美國中前尚無道路,景美國中後方的光華新村與景華公園前亦無道路,在1980年地形圖,通往景文街的景興路前段(舊景興路)已闢建完成。第二階段景興路直向連通到木柵路一段,於1982年才沿著景美山西側開闢,此時原來通往景文街橫向的景興路才更名為景中街(因道路在景美國正門中前面)。
景美對外聯絡第二條重要道路為1972年闢建辛亥隧道與辛亥路四段五段,使景美、萬芳、木柵地區進出台北市內,增加另一條便捷道路。 辛亥路起自汀州路替代役中心往西行、再往南,經第二殯儀館後,穿越中埔山興建辛亥隧道,連結辛亥路四段與興隆路二、三段交會,再經懷恩隧道接辛亥路六、七段,使萬芳、木柵地區在1972年後,可以直接經由辛亥隧道扺台北市大安區。 辛亥隧道1971年2月動工,1972年1月完工,全長487.5公尺,寬9公尺,高6公尺。中間連結「萬芳社區附近萬美街」、「萬芳興隆商圈」、「中國科大」,為景美木柵第二條對外重要連絡道路,可以不必繞道羅斯福路公館的交通瓶頸點。 由1969年地形圖上看,中埔山隧道及辛亥路四段尚未興建,1980年地形圖隧道與辛亥路四段已闢建完成,隧道承包單位是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由嚴家淦前副總統命名為辛亥隧道,以宣揚辛亥革命精神,隧道口的小學也因此隧道而命名辛亥國小。
景美對外與臺北市市區聯絡交通重大改變,是在1965年萬新鐵路停駛,並擴寬為羅斯福路五、六段為八線道,更便於連絡往北的公館、台北市市區與往南新店地區。日本時代,景美對外交通以萬新鐵路的鐵道交通為主,可進出台北艋舺與新店之間。隨著公路交通興起,汽車迅速、簡便、有效率,於是在1965年政府決定停駛火車,將鐵道路基拓寬為在鐵道沿線公路的寬度。原和平東路以南的羅斯福路興建於1950年代,為戰略考量,由總統府到公館,興建40公尺大道,那是在高玉樹市長的時代。1965年火車停駛,於是連結由公館到景美,將原先火車道旁公路與鐵道,改建成四線道公路,並於羅斯福路六段連結新店的鐵道橋,改建為北新橋,以連結新店的北新路。原先公館到艋舺火車道,則改建為今汀州路一段到三段。於是,由台北到新店的台9線,不經景文街,而是直走北新橋。由1958年版的地形圖,公館圓環以北的羅斯福路已是八線道,西側有萬新鐵;1969年版,萬新鐵路已拆除,公館圓環以南路羅斯福路有加寬。
第 5 頁,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