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小坑溪之水天上來-淺談小坑溪之前世今生

一、前言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入海不復還(返)...

同樣的小坑溪的流水也來自天際(下雨的匯集),也同樣的注入溪中(景美溪),再注入淡水河,最後流進大海。大小不一,但它們的源頭是一致的,行徑和行為也相同,最後的歸途也是大海。也許,我們可以如此大膽的假設,〝黃河〞是放大版的〝小坑溪〞,而〝小坑溪〞是縮小自我的〝黃河〞吧!

 

炎熱的初夏上午,陽光十分熱情的披灑在木柵上空,午前近10時, 「忽-忽-忽溜-忽溜」的叫聲,好像在提醒地上的凡夫俗子一般,高空飛翔盤旋的〝大冠鷲〞準點的上工。一樣的天空,一樣的飛鳥高鳴的五月天,一樣火熱的太陽的初夏之際,卻有不一樣的標的。上週(5/19四)我們去指南宮踏查,看它的起落人生。今天要去它的山腳下一訪小坑溪和沉靜喚醒內心深處原已死寂的心靈的生態工法,以及文學洋溢的溪邊步道。行前,先在校門旁的原木平台〝行前講解〞一番。

 

風和日麗,微微的薰風由樹梢陣陣吹拂,令人心神舒暢。今日的踏查從完美中出發了。春季班的文山學第5堂戶外課,GO!

 

二、淡水河的小股東-小坑溪

 

淡水河的流水亙古以來,便也在北臺灣的大地兀自流呀流著,這條臺灣唯一可資航運利用的大河,十分奇特。明末清初之際,來自閩粵的漢人,便依附淡水河成長壯大。河口的八里,便印記著成長的軌跡,十三行文化遺跡。而翻開史頁,歷歷在目的開發史和人文、古蹟,順著河口上溯內陸,細數如下:

˙八里→淡水→蘆洲→三重→新莊→艋舺(萬華)→板橋→三峽→更深的北部山區

˙景美→木柵→深坑→石碇→另一旁支流匯集

 

每個成熟壯大的城市都有一條偉大的河流來培養滋潤,例如

˙泰晤士河→倫敦    

˙塞納河→巴黎    

˙黃河→鄭州、開封

˙淡水河→臺北

人們依附著水畔,依附著水的實際和柔情而存活著,小坑溪亦然吧!

 

小坑溪雖小,但他一路流經的水域也同樣無私的照拂沿途的生靈和百姓,然後再依照自然律動和大坑溪會合注入景美溪壯大自己,然後再一路奔向淡水河,成就更大的自我和群體。然後,再更加壯大的注入大海,走向歸途。

 

小股東力量雖不大,但團結的力量,大呀!

 

三、小坑溪的前世和今生

 

木柵地區(景美溪左岸)的開拓,史料記載,西元1745年(乾隆10年),安溪人鄭守義、張文旭等在今天〝政大〞正對面開拓墾植。而發源自猴山岳(551M)的小坑溪和源自二格山(678M)的大坑溪,自然的流經現今政大和動物園,當時的墾戶,自當會引為灌溉水田之用,這是自然反應,不再詳述之。據文山區公所發行,由秋蜜老師編撰的<在步道中遇見文學-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摺頁專文中記載如下:

˙大坑溪(指南溪)引水灌溉,現今新光路一段高地水田,而這條圳道叫〝頂圳〞。

˙小坑溪(萬壽溪)引水灌溉,現今指南路二段一帶地勢較低的水田,叫〝下圳〞。

 

小坑溪全長2500米(M),雖然水量不大,但是也發揮它最大的功效,灌溉為數不小的水田,而這二條頂圳和下圳,現今早已功成身退消失無蹤。專文中指出1964年之前的小坑溪流域,充滿了自然風光。溪溝兩旁的山坡,一階一階的梯田山腰,偶爾點綴幾間紅磚屋或土角厝以及雞犬相聞的茅草屋,在一片漠漠水田飛翔的白鷺和稻作,一幅幅美如翡翠黨當幾嶺的茵茵茶園,是遺世獨立,山林籠罩的鄉村景緻。

 

今日實地踏查,小溪秀美但兩旁卻高樓大廈林立,不復紅磚石屋或是階階梯田,這數十年的變化真是火速。唯一不變的是小坑溪的流水依然不捨晝夜的向大海奔流直去。

 

四、小坑溪和國立政治大學的糾結人生

 

說起小坑溪和國立政治大學的連結,倒也是〝緣〞字了得,這個大時代的動亂之下,必然之中的偶然造就而成。

 

那年,失去大片大片的山河,痛定思痛,檢討結果-技不如人-〝政治〞上的思想和人才得大加栽培和教育,於是文武並進之下,〝復興崗〞(北投)是武力人才訓練大本營。

 

〝木柵〞指南山下政治大學在臺擴大復校,專走文、史、哲。那年1954年,先不管在哪種因緣之下選定現址。(也非選不可,因大片的土地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寶地,大臺北地區不好找。)這相互依存拉抬的情況便也產生了。(無奈的現實面)

 

當然大、小坑溪交集匯流沖積出來的小型沖積平原,在平日風和日曬。

人和溪,相處無事倒也一切順利又快樂,但雨季或颱風風期,溫馴的小坑溪是翻臉無情的,因為臺灣的山地斜坡雨大而且山林過度開發,無法在瞬間吸收如此多而且急猛的〝落水〞,於是小則淹水,大則土石流、走山...,因此翻開文獻和紀錄,早期政大的同學幾乎三年一小,五年一大的淹水慘況,在和洪(淹)水和隨之而來的泥濘滿地奮戰不歇...,也因此造就出許多因水而結緣的男女情侶和革命情感。尤其在1979年的賽洛瑪颱風,才是讓人在巨痛之下才編預算建設大起(加高、加強坡道和堤防,加強抽水站...因應措施)。大、小坑溪先來,而開拓的漢人其次加入,政大則是後來在因緣俱足之下促成。中間人和自然的波折不斷,紛紛擾擾的在爭吵中一次又一次的取得共識,也互相依存下去。(小坑溪也曾貫穿政大,後來不堪其擾,便以人工改道和大坑溪會流為一。)

 

五、文學的運用和影響(小坑溪自然/文學步道)

 

踏查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適合戶外活動。

我們順著政大的後門,那條傳誦不休的傳奇河堤走入小坑溪,在兩旁高大寂冷的水泥建築對應之下,淙淙流水,翠綠花木顯得更加可貴和難得。

 

此地,溪雖小巧,但由於近「生態工法」的導入,強調師法自然,讓一切的人工降到最低,有人為的介入,但卻不著痕跡和表象。

˙大量,間歇用石塊砌成〝魚梯〞,依順水流的走向和此地魚類的特性,看似錯落而建,其實應是細心計算過,大小不一,排數也不一,可看見〝臺灣石「石賓」〞和〝野鯽魚〞悠閑的游動著。

˙巧妙的利用小片草地,用各種文字符號上的技巧和遊人互動,寓教於樂。如用鋼材(圈)做成大而圓的〝句號〞桌椅,一旁擬人化的告示「小胖子,像滾球,說完一句請停留。」,〝問號椅〞也說著「小耳朵,真勤奮,遇到疑問就發問。」,很是用心可愛。

˙也隨機,樹在昆蟲就在,就有解說牌,如構樹與梅花鹿的關係。而六月鮮紅的果實可吃,但不宜多吃,因〝多吃令人骨軟〞隨機做山林教育。

˙適當地理點,也放置合於情景和地景的〝現代詩〞告示牌。寫情、寫景和寫心境,如描述小坑溪自然步道當時的情境。「山高不礙雲,澗小能留月...」那種平凡中的偉大和內斂。

˙初夏之際,蝶飛蟲鳴,各式昆蟲、魚鳥,在小坑溪這小小的流域中,自在演替,自在的悠遊存活,蝶蛾之屬的幼蟲和繭最多,看來後育有成...,好樣!

˙還有,因時因地的活用唐詩,匠心獨具,可見籌建者之用心非凡。

唐.白居易 <對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雖富雖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就真的用鐵片切割成一隻睜著大大眼睛的〝鐵蝸牛〞,然後背殼上透刻著如此詩句,如再搭上附近雨後四處遊走的蝸牛,這份用心和意境很是厲害。

˙河岸(溪)平坦,可近距離的看溪流悠遊其中,觀魚之樂時時上演,天熱之時,也可近溪浣洗,一去暑氣。

 

溪水淙淙,綠意處處,正午豔陽高照之際,走遊於溪畔林蔭樹下,熱氣大減,詩意正濃,興起一陣陣思古幽情。這條步道為木柵區和兩旁人家帶來涼意,也因近生態工法的施作,免去雨季淹水之噩夢。更於2012年導入〝文學的步道〞這概念,讓冷硬的本體活化和有感中令人想親近之。

 

大自然相處之法在此一一體現,而且天人之際的關係也形成和諧共生,互存互榮。

 

六、結束語

 

小坑溪的流水亙古以來便兀自流呀!流著!

有文字紀錄也好,遠古的蠻荒世界也罷!它就一直流動著。從清乾隆年間就有「十一命事件」說起吧!

 

那年,從更深的內山裡,怒氣衝天的大隊泰雅族原住民,沿著二格山順小坑溪旁的古道,去向山下的漢人出草討回土地被侵占的公道,然後結局是漢人哭,原住民笑彎了腰...。

 

小坑溪的水依然流著,成群的原住民順著溪上溯回內山部落,累了,也就著冷涼的溪水,清洗一身的泥濘和沾血的山刀。再近些,高姓兄弟,背負著族人的重託要去原鄉(安溪)學習再精進的製茶技術和挑選好的茶苗,也是沿路順著起伏的古道和流動不息的小坑溪走出木柵走回原鄉。他們當時心中的起伏和波動是不是像小坑溪一般的聲聲起落不休...?

 

同樣的,小坑溪必定也見證指南宮由茅草小廟香火稀疏轉向青石大廟,香客人山人海接踵而來朝山禮佛,盛況空前,然後,又再回復青石大廟香客稀落。

 

小坑溪雖小,但它的本質和所有的大川大河是一樣的,溪水來自天際,然後再經山川大地,滋養一路的百姓生靈,然後又再注入大海...,循環,再自天上而來...。

 

默默地見證歷史,也見證樓起樓塌,人間世事,白雲滄狗,不斷流轉,小坑溪依然兀自流著,流著...。

 

七、參考書目

˙尋訪故鄉的歷史記憶:文山區-探討文山堡 木柵篇  之景美溪左岸,張秋蜜  編撰,民國105年3月

 

˙在步道中遇見文學-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摺頁,臺北市文山區公所發行,張秋蜜 文/攝影

 

˙山水台北-臺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補充教材),臺北市政府編印

 

˙偕大地悠遊-河流,秋雨文化出版

 

閱讀 1449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廖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