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6

木柵路─東西貫穿 交通便道

文◎曾美慧

 

木柵路串連景美和木柵早年開發的重要聚落,如埤腹、溝子口、馬明潭、木柵、炮仔腳、陂內坑、風動石、象頭埔至深坑草地尾。民國五十七年木柵鄉納入台北市之後,重整路名為木柵路一至五段。

◎段數:五段 ◎分段點:景美橋、再興幼稚園、木柵警察分局、萬壽橋 ◎全長:六、五七九公尺

清代,景美到木柵沒有平地路面可以通行,若不選擇搭船由景美溪進出,就得爬上景美山,沿山頂走到溝子口(木柵路一段)下山。雍正二年,先民開鑿霧裡薛圳,鑿穿岩石,導鯉魚山腳的水源引入景美,自此才有圳岸通往木柵。當日人發現文山豐富的煤礦產地,為了方便運輸,於明治三十六年(一九0三年)將霧裡薛圳岸拓寬,修築景美往深坑的道路,並鋪設台車軌道。今木柵路一至三段即以當年軌道路線做為拓寬基礎。

鯉魚山位於木柵路一段國家考場的後方,鯉魚山以南和興路一帶曾有一大水埤,狀似肚腹,俗稱「埤腹」,墾民曾在今世新大學轉角處設有隘口抵禦原住民,日人統治台灣初期,漢人曾在此處抵抗日軍前進木柵,民國四十五年鯉魚山山麓整地建屋時,曾挖出許多枯骨,推測應是當年戰死的義民骸骨。

國民政府遷台後,利用木柵天險地勢,將許多重要機關疏散到木柵,考試院、銓敘部、台糖、台電、革命實踐研究院(今為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等集中於溝子口一帶,在人口暴增後因排水設施不良,曾讓這塊文教區飽受水患之苦。木柵路二段為「馬明潭」範圍。昔日盡是湖沼泥地,古地名的傳說有二種。有人說舊名原稱「馬能潭」。「馬能」原住民語是「哭泣」之意,據說昔日有位原住民在潭中游泳不幸溺斃,友伴環潭而哭。第二種傳說是日人騎馬經過這片沼澤地時,馬陷爛泥無法動彈不停鳴叫,所以又稱「馬鳴潭」。日人轉音為「馬明潭」。明治三十六年興築台車軌道,填平馬明潭。

過興隆路四段後,雙叉路口右轉即到昔日木柵村。世居木柵「鐵寮」的鄭明哲溯其家譜,祖先鄭克鐵是乾隆年間入墾木柵的移民。民國五十年出生的鄭明哲,由於熱愛文史,對「木柵街」變遷瞭若指掌。他推測,木柵路應是日人開闢台北宜蘭道的主幹道,民國三十九年成立木柵鄉時,木柵路尚未分段,早期一、二段稱溝子口路、馬明潭路;四、五段則以石壁坑、炮仔腳、象頭埔、福德坑等舊聚落命名。今木柵路三段,昔日稱做「木柵街」,範圍大致從今文山區行政中心(舊木柵區公所)至加油站後方的土地公廟止。民國五十七年改隸台北市後,重整路名並分段,木柵街門牌號碼倒轉,舊木柵街路頭變為木柵路三段路底。重整路名後,許多原本有名字的巷道被數字所取代,例如今日三段一0二巷,舊稱「農校巷」,因巷內有一所創立於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的木柵農業學校,為木柵國中的前身(民國五十七年改制)。

民國二十九年出生於木柵市場內的張琴珠,回憶童年時的木柵街,店舖多集中在農校巷以北,以南尚有埤塘、荒地和零星房舍。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裡,木柵市場以魚、豬肉攤最多,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來的新住民落地生根後,才有菜攤等各類民生必需品,商業活動隨之熱絡起來。尤其是民國四0年初期,公共運輸系統先後在木柵街設站,公路局(麥當勞對面)、指南客運(拔川大樓前)、欣欣客運站(郵局對面)等,吸納大量往返台北、深坑、石碇轉運的人潮,木柵街成為台北至石碇長途客運的中繼站,車站附近人山人海,聞名遐邇的指南宮帶來大批香客,糕餅店、水果店、香鋪、雜貨店生意特別興隆。

鄭明哲說:「木柵街的黃金時期持續到民國七0年左右,當道路四通八達、汽機車普及以後,木柵站失去轉運功能,木柵街就不再像從前那麼熱鬧了。」目前,木柵車站被鐵皮圍籬擋住,雖然公車站牌依然林立,但昔日大排長龍等候公車的盛況早已不復見。

民國六十二年左右,木柵街馬路拓寬,街屋新舊高低變化極大,即便二至四層的老房子幾乎都曾改頭換面,經營小本生意的店鋪起起落落,超過五十年的老店屈指可數。在木柵路、保儀路。開元衝三叉口轉角處,金益香餅店是木柵街公認的老字號。一過三叉口道路就豁然開朗,文山教會隱於開元街上,不遠處即是文山區行政中心,對街的文山公民會館於民國九十一年開幕,原是木柵國小校長日式宿舍,後來蛻變為地方文化展示空間。緊鄰的木柵國小,創建於明治三十九年(一九0六年),原稱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內湖一名原指木柵區南半部盆地地形),大正元年改名木柵公學校,民國三十五年一度更名指南國民學校,三年後又恢復木柵國民學校。

越秀明路二段後,景美溪河岸的綠帶位於四段東側,西側則是公寓豪宅。木柵路四段開墾史可上溯至乾隆年間,福建晉江許氏族人入墾枹子坑、軍功坑、陂內坑,甚至遠至深坑。閩南語「坑」是小山谷的意思,木柵區北半部山谷間的散村聚落,昔日統稱「陂內坑庄」。民國七十一年,許家農地上設立了木柵高工,不遠處軍功路口,拆除許氏祖厝「晉江厝」徵收興建捷運木柵站。博嘉國小(一五九巷內)山坡下方的欣欣客運保養場,昔日是陂內坑坑口前的大池埤。

再往木柵路五段走,隔河岸與木柵線動物園站並肩,道路中央有一「風動石公廟」硬生生將路一分為二,早年居民從陂內坑往深坑必經風動石的下方,民國七十三年闢路,因路基加高,廟堂竟沒入地底。木柵顯眼的地標──長頸鹿煙囪──木柵垃圾焚化爐聳立於福德坑,福德坑早期主要為鄭姓聚落,民國六、七0年代陸續徵收鄭家土地,山坡地規畫富德公墓。較低的平地則為垃圾掩埋場。福德坑南方古地名「象頭埔」,前年市政府原規畫在象頭埔設置廢土處埋場,經當地保育人士極力奔走,留住了象頭埔谷地多樣性的生態。

粗探木柵路,發現每一段都有先民走過的足跡,有的無聲的滴在時間之河,有的尚在人們的記憶裡發光。

閱讀 4547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曾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