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興路300號,在世新加油站斜對面,有一棟旱地拔蔥的大樓,名為「天際」,是景美繼「岳泰風範」之後第二棟超高大樓。天際大樓建地489坪,興建207戶,每戶20-30坪,採鋼骨結構建築,地下5層、杝上27層,預定2020年完工。天際大樓基地西側是景美老街的頂街、東側面景興路、東北側臨景後街,未開發前基地上主要建物都是年代久遠的平房建築,景後街上甚至還有一間百年土埆厝。基地整合時間頗長,主要範圍在2009年既已拆除整地,一直到2016年才施工。2019年主體建築已完成,由景美街看過去相當突兀,因其基地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用地,容積率就可達560%,再加上都更容積獎勵、開放空間、容積移轉,基地才489坪,竟可設計成27層超高大樓,與周邊景美老街低樓層建築對比,更顯獨特。當初建照審核,並未將景美老街元素拱形騎樓元素納入設計圖中,甚為遺憾! 天際建案在狹小基地中建造超高大樓,緊臨景美老街,又緊逼仙跡岩山邊,天際線相當突兀,宛若旱地拔蔥。未來景美老街周邊舊建物改建,若無任何規範,如基地退縮、要求騎樓設計景美老街原有的拱形元素等,在使用分區皆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的景美老街周邊,將是一棟棟瘦高建築物林立的市容,景美老街也徹底被摧毀,重要的老街地方發展歷史也將蕩然無存! 景美老街還曾是日治時期的大畫家石川欽一朗寫生的場景,畫作上從景美街遠望端點還可看見可公館的蟾蜍山,畫作場景也將完全消失!
車前路萬新鐵路景美火車站正前方的重要道路,聯絡火車站與公路局車站的重要幹道,全長才83.3公尺,其南側在2010年前都是一樓平房及二層樓的建築。2000年代岳泰建設進行土地整合,土地採買斷或合建分樓的方式並行。基地由車前路往南延伸,涵蓋已停業的僑興戲院舊址及景文街部分舊建築(包括景美地一間四層樓的樓子厝),規劃成27-33層鋼骨超高住宅大樓。此基地共1280坪,於2011年開始施工,2015年完工,分A、B、C三棟,共計128戶,最高樓高為128公尺,為當時景美第一超高住宅大樓,建案名為岳泰風範。此建案生活機能豐富,緊臨捷運站,出入方便、設有游泳池、宴會廳,是高值感住宅大樓。施工完成後,岳泰風範成為景美商圈最高建築物,2016年緊臨車前路的店面吸引「台新銀行」來此設點。1999捷運新店線開通,文山區人口增至270000人,在房價高漲、建地不足情況下,景美地區建築物往高樓層設計,此棟33層超高建築物,是景美劃時代的指標建築物。
景美吳外診所位於車前路12號,是公館以南第一家外科醫院,原為2-3層樓洋樓建築。吳志榮醫師是木柵埤腹人,曾與李登輝前總統是同學,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大醫科畢業, 1952年在景美開業,吳醫師懸壺濟世,熱愛攝影,熱心公益,留下200多幅景美老照片,為景美文史重要資產。1983年原吳外科醫院改建為五層樓綜合商業大樓,面寬三開間,是車前路第一個重建案。大樓完工後一樓為永豐銀行(前身為台北中小企業銀行)營業至今,大樓面對車前路,當時已可直接通達羅斯福路六段,後方是景美捷運站,左方為景美市場、景文街,是景美市中心重要建築物。1980年地形圖上顯示吳外科仍是2-3樓建築,至1991年地形圖,已是五層樓的建築物,因是車前路第一個改建現代化建築,是景美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建物。
景美太陽廣場位於羅斯福路六段403號,原是景美火車站旁邊堆煤場,於1980年興建完工為七層樓建築,是景美第一棟純商業用途的大樓,名為太陽廣場。一樓是來欣百貨廣場,為產權分割持份出售,再個別專櫃式經營百貨;二樓租給好樂迪KTV、三樓是日盛証券;四五樓是佳佳戲院、六七樓是來來戲院(放映二輪電影院,與木柵光明戲院同一經營者),太陽廣場是1980年代典型綜合商業大樓的模式。 太陽廣場面對羅斯福六段與萬慶街口,右鄰捷運景美站,左近車前路。在1969年版地形圖,呈現一片空地,1980年版地形圖則標示7R(七層鋼筋混擬土建築),也註記來來、佳佳戲院。當時正是景美夜市最繁榮的年代,文山人口已由戰後10000人,擴充到1980年代168000人,外來人口大量擁入屬於住宅區的景美,因應而生迎合消費需求的綜合商業大樓,是景美商業用途的指標建築物。
景中街30巷1-50號,目前一二樓是愛買量販店(麥當勞在二樓營業),三樓到七樓是住家。此地原是1947年成立的民生電化工業廠的廠區,生產燒碱、漂粉、鹽酸、氯酸鉀等工業原料,工廠大門入口設在景文街,進入大門須經過跨越瑠公圳的橋樑,瑠公圳1969年陸續將圳道加蓋,由景中街到集應廟出現大多是臨時搭建的攤販,至今猶未整頓。 1978年景美劃入台北市,本區不適合生產重污染原料,廠地被徵收,北市府規劃用地為公園與市場用地,市場用地於1979年改建為七層樓華廈,一、二樓屬於市場攤位,三樓以上為住家。 原本北市府規劃將景美市場菜市場攤販遷移來此,趁機整頓景美市場,不料攤販反對,市府未強制執行,於是將此市場用地承租給遠東愛買經營量販店,是全台愛買量販店系統第一家分店,於1990年9月開幕,愛買景美店營業額曾經創下年度25億佳績。可惜景美市場攤販未能集中於此市場預定空間,至今依然30年不變,呈現老化現象。 在1969年地形圖仍是民生電化工廠,1980年地形圖已呈現七樓華廈,愛買對面是景行公園,於1984年改建完成,周邊為景中街、景興路、景後街、景美集應廟,為景美最精華商圈。民生市場大樓是景美地區第一棟有電梯的 集合住宅大樓,是景美指標性建物。
景文街64號原是鶴年醫院院址,由林鶴年醫師設立,為一棟兩層西式建築。林鶴年醫師的父親是林黃鐘醫師(1892-1950),在世時在今景美下街九九鞋店現址開設石鐘醫院,熱心公益,曾擔任景美鎮第一任鎮長。子林鶴年1950年台大醫學系畢業,繼承林鎮長衣缽,於景文街64號開設鶴年醫院,為內科和小兒科診所。 鶴年醫院原址於1976年取得建築執照,將兩層樓舊建築改建為七層樓電梯華廈,名為瑞興大樓,由林鶴年醫師自行投資的頂群建設興建。瑞興大樓1978年底完工,一二樓先後經營購物商場與西餐廳,是景美第一家西餐廳,後將一、二樓出售給台北銀行(後與富邦銀行合併為台北富邦銀行)。 在1980年版地形圖上,瑞興大樓附近附近的車前路已直通羅斯福路六段,後方僑興戲院已在營運,但正對面的計畫道路景文街103巷則尚未開通。此年代正是景美夜市最繁榮年代,早上菜市、下午商店街、晚上商店街道加上夜市,全天候人潮不斷,因此林家當時於此經營購物商場與西餐廳的經歷過程。 這是景美地區第一棟七層樓電梯大樓,當時是景美重要的指標建築物。
景華街22巷到52巷,將近百戶光華新村為四層樓集合公寓住宅,台灣俗稱販厝,由聯合報系主導開發,於1965年完工出售。文山區人口由戰後10000人,到1965年為54500人,公教人員不斷湧入,住宅需求增加,於是有集合住宅商品出現。光華新村住宅用地原為農地,因地勢較為低漥,以種植筊白筍為主。由1969地形圖觀察,景美國中配合九年國教於1968年設立,但周圍交通設施尚未完成,對面的民生電化工廠規劃為市場及公園用地,但工廠仍在運作,景華公園當時還是農田,周邊的景中街、景興路、景華街也尚未開通,僅在景美國中北側和東側開發連棟的光華新村。光華新村四樓建築,採鋼筋水泥加紅磚牆,是那時建築特色,至今已超過60年歷史,是景美地區第一個集合住宅。因房屋老舊,加上對面是景華公園,距離捷運景美站也只有300公尺,是都市更新的熱門地段,但因房價尚無法滿足住戶要求室內面積一坪換一坪的需求,一直都只聞樓梯響。
位於原僑興戲院入口處四樓樓仔厝(景文街80號),是景美周邊第一棟四層樓鋼筋水泥建築,完工於1956年,站在頂樓,視野一望無際,可遠眺總統府。當時四樓樓仔厝面對景文街馬路,馬路旁是瑠公圳,公路局車站加蓋在對面的瑠公圳上,景文街103巷尚未開通,羅斯福路六段為萬新鐵路,火車站在車前路頭。十年之後周邊地景變遷頗大,由臺北市都市發展局1969版地形圖上顯示,瑠公圳已加蓋成拓寬的景文街,羅斯福路六段已開通,帶車前路尚未直接通往羅斯福路六段,萬新鐵路已拆除,羅斯福路六段已增設公路局景美站。 1956年是戰後十年,文山區由戰後人口10000人,增加到1956年約31500人,主因是國民政府在文山地區紛設各公教機構,帶來人口增加。景美的繁榮區域正由車前路到景文街取代景美老街,雖然火車廢駛,但公路客運仍然行駛羅斯福路為主幹線,商圈繁榮是跟著交通發展。位於僑興戲院入口商店,生意興隆是可預期,由傳統二層樓改為透天四層樓,同時擁有抽水馬桶衛生設備,早期陳姓屋主經營美加理髮廳,此棟是景美第一棟四層樓的建築是景美劃時代的代表建物。 此建物2010年代併入車前路岳泰風範建案一起合建改建為大樓群,景美地區第一間四樓樓仔厝就此消失。
第 6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