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社區大學
<文山區志>景美溪流域文山區主次支流簡介
景美溪位在臺北盆地的東南方,河道由東向西流入盆地,貫穿石碇、深坑、木柵及景美,兩岸河谷平原,在石碇及深坑地區極為狹小,中游至坡內坑後漸開擴,成為早期居民墾殖營生的根據地,近年兩岸大量開發,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景美溪為新店溪下游右岸主要支流,流域面積113.72㎞2,上游主流稱永定溪流量豐富,至雙溪口匯石碇溪後始稱景美溪或深坑溪。經木柵至景美萬隆溪子口附近注入新店溪,全長28.25公里(註10)。
景美溪至文山區木柵動物園以下,河谷平原趨於開闊平坦,流速減緩,河道形成曲流地形,景美、木柵等地開發甚早,人口密集,聚落林立,海拔高度降到10公尺以下,早期颱風暴雨時,兩岸平原低窪處,原為自然氾濫原,但在臺北都會區寸土寸金,不得不違反大自然法則,將房屋建在低窪處(如港墘、溝子口、馬明潭、坡內坑、政大新光路等),故常遭淹水之苦,近年景美溪已自河口處至坡內坑,在兩岸築起高高的堤防,沿線設抽水站確保安全。
景美溪流域東西狹長,縱谷方向與地層及地質構造的方向平行排列,景美溪兩岸小支流多屬谷中小溝,除少數河川外,多無明確名稱,河北半部支流少而短,南半部支流較多而長,主要原因在南半部集水面積較大,地勢南比北高所致。
文山區位居景美溪河段的下游,自深坑鄉草地尾西側至河口約13公里,河床海拔高度約介於17至1公尺之間,東西落差16公尺。景美溪兩岸小支流長度雖短而水量小,但各溪流之河床坡度甚陡,河床海拔高度每降一公尺,所流經的距離,大多低於20公尺,甚至有低於10公尺,故在暴雨期間,急流易沖蝕河床及河岸。近年政府逐年進行河川整治及護岸的工程,同時為美化環境及增加休憩空間,在景美溪文山區內的河岸堤防外,闢建球場、河濱公園及自行車道。
景美溪北岸的支流
文山區境內景美溪北岸,除坡內坑以東的福德坑、密婆坑、石壁坑、灰窯坑及軍功坑,因山谷直達河岸,分別有小支流入景美溪外,坡內坑以西,因聚落高度開發,昔日天然的小支流河道,已多被人工排水道取代。流路短且流量少但終年有水。
(一)密婆坑溪
密婆坑是指今木柵垃圾焚化廠所在的山谷,密婆坑溪位在焚化廠東南側,西源焚化廠北方山上為墓地,東源山頭高度僅146.4公尺,本溪集水範圍小,長度僅約500公尺,於萬福橋東方25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二)石壁坑溪
石壁坑位於密婆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21.3公尺,石壁坑溪全長約10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區坐落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有環保局資源回收站,下游兩岸為雜林,流量少,於萬福橋東方100公尺處,注入景美溪。
(三)灰窯坑溪
灰窯坑位於石壁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06.1公尺,灰窯坑溪全長約125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公墓分布在上游,約在谷中海拔75公尺以上的地區,中游穿越國道三甲木柵交流道後,向南過木柵路四段風動石公祠西方,轉向西南注入景美溪。
(四)坡內坑溪
坡內坑位於灰窯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251.3公尺,坡內坑溪全長約1800公尺,由北向南注入景美溪。源頭區仍為公墓,但面積不及前二溪大,中游穿越國道三甲高速公路,下游經博嘉國小及欣欣客運修理場東側,穿越木柵路四段,向南注入景美溪。
(五)軍功坑溪
軍功坑位於坡內坑西方山谷,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167.1公尺,軍功坑溪全長約1300公尺,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景美溪。上游為名門社區,中下游與軍功路平行,東為雜林、西為萬芳社區,下游經軍功社區東側,向南穿越木柵路4段後,注入景美溪。
景美溪南岸的支流
文山區景美溪南岸90%以上地區為山坡地,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支流依地形匯集於各山谷中,分別由東南向西北注入景美溪,由東向西依次為猴山坑溪、指南溪、待老坑溪及阿泉坑溪。其中指南溪因集水區範圍最廣,流量大而穩定外,其餘各支流之流量均小。
(一)猴山坑溪
猴山坑為景美溪南岸最東的山谷,東以猴山岳(海拔553.6公尺)至魚衡山(海拔175.0公尺)之山稜線,與深坑鄉相鄰;西以金面頭山(海拔305.7公尺)至大前坑山(海拔119.4公尺)之山稜線,與木柵動物園及政大二期重劃區相隔。集水區範圍內最高山頭之高度為海拔473.6公尺,猴山坑溪全長約2000公尺,由南向北注入景美溪。東岸有新光路二段由南向北通往指南宮,下游西岸有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兩岸以相思林、竹林、闊葉林為主。
(二)指南溪
指南溪又名大坑溪,貫穿本區境內景美溪南岸中央,源於二格山(海拔678公尺)北坡,流向東北注入景美溪,長約6公里,源頭至河口落差超過650公尺,坡度甚陡下蝕力強,中上游河谷深峻,為文山區境內景美溪最長的支流,在北政橋北岸,有小坑溪匯入,南岸在貓空、樟湖、石獅腳各有一條小支流由南向北匯入指南溪,兩岸山谷有環形產業道路通達各茶園,為重要茶產區,土壤裸露易崩塌流失。北岸與小坑溪之間的分水嶺上,有道教勝地指南宮。
(三)待老坑溪
待老坑位在恆光橋南岸,待老坑溪源於待老坑山(海拔381.75公尺)東側山谷,由南向北流,過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後,河床高度逐漸降至海拔25公尺以下,形成曲流地形,轉向西北注入景美溪,全長約2000公尺,流量少。
(四)阿泉坑溪
阿泉坑位在待老坑的西方,阿泉坑溪源於待老坑山(海拔381.75公尺)及大春山莊的西側山谷,源頭有三,匯聚後由南向北流入景美溪,全長約2200公尺,流量少,流路大致與老泉街26巷平行,下游流經東山高中東岸後,河床高度逐漸降至海拔25公尺以下,形成曲流地形,河口護岸工程經截灣取直,使暴雨期河水易於渲洩,防止水患。
註10.鄧天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景美溪流域之地形與水文特徵>,(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88),第19期,頁33~76。
註11.內政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五千分之一像片基本圖—公館、軍功坑、象頭埔、景美、木柵等圖幅》(臺北:內政部,1996年,第三、四版)。
文山區特色及五大次分區簡介
文山區位於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蟾蜍山以南,東鄰深坑區、南接新店區及石碇區、西以新店溪與永和區及中和區相望,為台北市重要的文教與休憩區,更為台北市赴新店、烏來、坪林、宜蘭、深坑、石碇等地必經之要道。
其地勢為東高西低,四分之三為海拔50公尺以上的丘陵地,景美溪由東向溪貫穿其中,境內由北中南三條東西走向的丘陵分隔成景美木柵兩個小盆地。開拓之初湖澤遍地,到處是泥濘、荊棘。康熙末年,先民由景美沿溪入墾,至嘉慶道光之際漸成街肆,西邊設有萬盛、十五份兩庄,東邊沿河以木樁圍柵防拒山胞殺害,暫成聚落,有木柵、內湖、頭前溪等庄之產生。嘉慶年間隸屬淡水廳拳山堡,光緒元年隸屬為台北府淡水縣拳山堡,拳山堡後更名為文山堡,日據時期則隸屬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管轄,分萬盛、興福、內湖、陂內坑等小村庄。
迨台灣光復後隸屬台北縣深坑鄉。民國39年3月1日政府為便於政令之推行與事實之需要,乃將深坑鄉劃分為景美鎮、木柵鄉、深坑鄉三鄉鎮。57年7月1日改隸台北市,分為木柵、景美兩區。79年3月12日,台北市行政區域調整,又將景美與木柵兩區合併為文山區。本區總面積3,150公頃,山坡地多、平地不足,景美溪西岸之平原為本區精華地帶,都市計畫發展已近飽和,往山坡地開發,完成了一四○高地開闢為萬芳新社區及政大二期重劃區的建設。
文山區因多山林,氣候溼潤,盛產茶樹、大菁、樟樹等作物,在19世紀中葉已有開發,至今仍是北區茶作產地之一。樟腦的開採雖早已没落,卻留下樟林、樟腳、樟湖等許多與此相關的地名。
台北市政府自2000年開始施行的輔助行政劃分,設置於市轄區之下。每一市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當地各里特色,劃定4到7個次分區,將具有鄰近特性,且若干文化、歷史特質的里集結起來,俾以有效利用里鄰資源並凝聚居民的向心力,相互合作以發揮區里自治精神,共同推展市政建設。因此,本計畫亦將以次分區做為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的循序發展依據,其中,文山區的次分區分布如下:
一、 景美次分區(圖左)
1、 範圍:景美、景行、景東、景慶、景仁、景華、萬有、萬祥、萬隆、萬年、萬和、萬盛共12里。
2、 重要地標:景美夜市、仙跡岩、文山劇場、花木批發市場、景美集應廟、萬隆集應廟。
3、 古蹟:景美集應廟(市定古蹟)。
二、 興隆次分區(圖左上二)
1、 範圍:興豐、興光、興家、興得、興業、興安、興福、興旺、興泰、興昌、興邦共11里
2、 重要地標:興隆市場、中國科技大學、警察專校、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3、 古蹟:十五份遺址、興福庄建塚紀念碑(市定古蹟)、賴氏萬壽塔(市定歷史建築)。
三、 木柵次分區(圖左下)
1、 範圍:木柵、木新、明義、明興、順興、忠順、樟新、樟腳、樟文、樟樹、樟林、試院、華興共13里。
2、 重要地標:木柵老街、考試院、國家考場、世新大學、木柵集應廟。
3、 古蹟:革命實踐研究院院舍(市定歷史建築)。
四、 萬芳次分區(圖右上)
1、 範圍:萬芳、萬美、博嘉共3里。
2、 重要地標:木柵垃圾焚化廠、博嘉運動公園。
五、 二格山次分區(圖右下)
1、 範圍:萬興、指南、老泉、政大共4里。
2、 重要地標:台北市立動物園、指南宮、樟山寺、貓空茶園、台北捷運木柵機廠、國立政治大學。
3、 古蹟:優人神鼓山上劇場(市定文化景觀)。
龍吃水的地理景觀
龍吃水的地理景觀
狹義稱仙跡岩是景美山上有腳印痕跡的大岩石。廣義稱景美山為仙跡岩,為南港山系支脈。景美山早期稱溪仔口山,早期標高144公尺(現為141公尺),面積10.8公頃。
站在景美橋往仙跡岩看,由景美山連接圳後山(標高77公尺)往東南延伸至景美溪,宛如龍吃水的地理景觀,為風水極佳之寶地。耆老說因為有此好風水,也造就景美在河運時期的繁榮;後因陸路開發,切斷山水交會,破壞風水,龍喝不到水,景美因而沒落。事實上景美的沒落,可以交通工具的改變來解釋,龍吃水的地理景觀乃因陸路開發取代河運使然。
在河運時期由石碇、深坑、木柵的物產,由景美溪順流而下匯集在景美溪口,新店的物產順著新店溪也運送至景美,而由淡水、艋舺運送由中國沿海的物品行駛淡水河、新店溪至景美溪口,由三處運送來的貨品就在景美地區進行交易,因此當時景美是台北南區重要的交易重鎮,造就當時景美的繁榮景象。
日治時期,輕便車由台北南門往南經景美通至新店,往東經景美通至木柵、深坑、石碇,貨物就可以直接運送至台北城內,就不一定要集中在景美做交易;加上大正十年(1921)由艋舺至新店的鐵路新店線的開通,貨物更是直接送至台北城。後來公路發達,交通運輸更是便利,景美就變成一個過渡的區域,商業活力更形衰退。
曾經在景美開設的漢神百貨及巨星影城是景美的消費中心,也因購物人潮稀疏,無法獲利,而被迫結束營業。景美主要消費的地點,透過便捷的公車及捷運,都往公館台北車站或是SOGO商圈流動,景美的商業氣息更顯冷清。龍吃水地理景觀的破壞只是因主要交通工具的改便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地處猴形的辛亥國小
圖一:猴形立柱正面
地處猴形的辛亥國小
在辛亥隧道景美端出口附近,未開發前的山丘形狀看似猴子,因此早年稱此地為「猴形」(十五分庒另有虎形、獅形、耙形…等舊地名,請參閱十五分庄歷史中的文章)。在辛亥國小靠近辛亥路的圍牆內,有一座十二生肖的雕塑立柱(圖一正面,圖二反面),立柱上的十二生肖造型頗為活潑,而在立柱最頂端雕著一隻猴子,為什麼呢?因辛亥國小地處舊地名猴形的領域,為了要傳達過去的歷史意涵,特別在立柱頭雕上一隻猴子,表示猴形的意涵,學校用心的設計可以讓鄉土教學更加扎根。
圖二:猴形立柱反面
辛亥國小的校徽是一個長了翅膀的心(圖三),這個圖案跟辛亥有啥關係呢?其實這個校徽頗有創意,因為一個心長了翅膀就飛起來了,就是心很high的意思,「心high」就是「辛亥」了。進入校園前看見這個圖案,也要提醒自己要隨時保持很high的心情喔!
圖三:辛亥國小校徽
景美門牌最混亂區域
在景美溪口國小斜對面的景福街230巷與萬慶街交口方圓30公尺附近(圖一),可說是景美地區門牌號碼最混亂的區域,如果沒有更亂的舉證,也許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門牌最混亂的區域,還好範圍不大,前後左右走一走,就清楚知道大概的輪廓。
圖二:由羅斯福路進入萬慶街100公尺處一分為二
先由羅斯福路六段的萬慶街走進來約20公尺,在景文復健科診所前,道路就一分為二,但兩條道路都叫萬慶街(圖二)。靠右邊的萬慶街可以直接穿越景福街230巷,一直通到溪仔口的景美溪畔,這可是早期由溪仔口通往景美街的古早道路;後來因巷道狹窄,旁邊大樓興建時,前方與萬慶街相鄰的新路也稱為萬慶街,形成由景福街230巷進來就會經過兩次萬慶街,而由新的萬慶街抵達景福街230巷時,若要繼續走萬慶街,就得先走一段景福街230巷,再左轉接萬慶街,因此在新的萬慶街路牌就出現轉彎的有趣標示(圖三)。
圖三:必須轉彎的萬慶街路牌
由景福街230巷進來的左側單號邊剛開始是景福街230巷的門牌,經過萬慶街32巷後,就出現萬慶街38號、36號,接下來牆邊又有萬慶街37巷的指示牌,與萬慶街舊道是相同的道路,原來萬慶街37巷是在萬慶街口附近,37巷已被封閉了(圖四)。經過萬慶街舊道再往前走,門牌號碼又變成是景福街230巷15號,往前就幾步路就與萬慶街新道交叉,再往前門牌又變成是育英街73號71號。
圖四:萬慶街37巷已封閉,但仍有門牌號碼
由景福街230巷進來的右側雙號邊,剛開始是景福街230巷的門牌,經過萬慶街後,還延續景福街230巷12號、14號,再過不久在同樣是景福街230巷雙號邊的門牌,突然又變成萬慶街37巷3號,往前走不久又出現育英街35巷13號的門牌。
所以在景福街230巷與新舊萬慶街交口方圓30公尺,就同時出現景福街230巷、萬慶街、萬慶街37巷、育英街及育英街65巷的門牌號碼,真是世界奇觀。
追究此區域門牌號碼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最早只有萬慶街由羅斯福路六段通往景美河畔的溪仔口,因此附近都以萬慶街為主要道路,旁邊就分出許多萬慶街的巷子如23巷、32巷、37巷等。而由萬慶街往前,靠近北新橋的引道,有育英街由羅斯福路六段右轉進入,而原來由育英街並沒有道路通往景福街,育英街的門牌號碼就編到73號;後來景福街230巷開通,穿越萬慶街與育英街相通,原來舊的門牌號碼予以保留,而新建的大樓公寓全部以景福街230巷來編新址,以致造成目前門牌號碼混亂的狀況。
最近景福街230巷與育英街相接部分,正在興建大樓,不知完工後門牌號碼是以景福街230巷或育英街來編號?且讓我們密切觀察。
北新橋與鳴遠橋
由台北羅斯福路通往新店須經過橫跨景美溪的橋樑,這座橋梁的名稱到底是叫北新橋?還是鳴遠橋?
事實上連接台北羅斯福路六段到新店的橋樑,是由北新橋與鳴遠橋所共同組成。由羅斯福路六段景美國小旁,先由上坡的引道往上走(圖一),此時尚未出現橋樑名稱;在接近景美溪時,才出現橋墩,橋墩上鑲上「北新橋」的橋樑名稱(圖二),是民國54年10月竣工(圖三);再往前先經過一小段道路,就會看到另一座橋的橋墩,橋名是鳴遠橋,於民國85年元月所完成(圖四),由下方看就是橫跨在新店復興路上的陸橋。
圖一:台北市往北新橋引道
圖二:北新橋橋墩
圖三:北新橋54年10月竣工
圖四:鳴遠橋橋墩
所以從景美國小旁邊的引道上去後,先經過橫跨景美溪的北新橋,再經過一段道路接上橫跨新店復興路的陸橋鳴遠橋,再往下坡通往新店的北新路(圖五)。 有趣的是,雖然稱為北新路,起點是在捷運新店站(北新路一段),到了台北端已經是北新路三段,而北新路三段最後一門門牌號碼是246號(圖六),是在鳴遠橋橋前方,可以由復興路走樓梯上來橋上。所以連接台北羅斯福路六段到新店的橋樑,是由北新橋和鳴遠橋連結的複合橋樑,這種情況相當少見,有可能是世界唯一。
圖五:新店往鳴遠橋引道
圖六:北新路最後一處門牌
北新橋的前身,是在1921-1965年營運的鐵路新店線(由萬華到新店)之火車鐵橋(以鐵橋跨過景美溪),僅供火車行駛,為火車專用的橋樑,車輛及行人就走現在景美橋(之前的景美舊橋,及更早的瑠公橋)(圖七),1965年火車停駛後 , 改建成公路橋樑 , 因為是由台北到新店,因此命名為北新橋。
圖七:景美橋
而鳴遠橋是紀念天主教的神父雷鳴遠而命名,早期在新店鳴遠橋橋邊,有一座天主教的教堂,據說是雷鳴遠神父所創立。
而台北市與新北市新店區的界線,行政劃分是以景美溪的中央為界線,因此在北新橋的中央可以看見台北市與新北市的行政分界點(圖八);但是以公路維護的責任區,在新北市9號公路的養護終點是在鳴遠橋前,因而可以很明顯看到在道路中央分隔道島的不同型式表現(圖九)。
圖八:台北市與新北市行政分界點
圖九:北新橋與鳴遠橋養護分界店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規劃
萬美滯洪池規劃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提供)
台北市首座滯洪池
台北市第一座滯洪池位於文山區興昌里的萬美街二段旁上,此區域原為「辛亥國高中」預定地,經由四十年來政府與地主之間反覆的土地徵收和買回,以及土地變更的問題,現終於進入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並興建「滯洪池」。
這塊萬美街二段旁的土地約為一千多坪,先前是學校預定用地,但因為鄰近軍事基地具有重要機密,先前軍方表示不可能讓政府改建,使得興建「辛亥國高中」的計畫停擺數十年。台北市教育局在民國九十三年間評估,認為文山區「近年人口成長漸緩,國、高中足以因應就學需求,「辛亥國高中」不太可能再蓋,因此由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接手此案,並與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合作規劃,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歷經部分人士反對、里長為里民到市議會協調,以及水利處在里上召開兩次說明會後,終於拍板定案。待內政部的審核程序將「學校用地」變回「機關用地」和「水利用地」,及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經市議會同意,即可著手興建「滯洪池」。
會有興建滯洪池的計畫,主要原因為是位於下游的興隆路長年逢颱風豪雨就積水成災,北市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於民國93年11月,在北市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規劃沿線設置15個滯洪池,最後選定萬美街二段旁為台北市中游地區最適宜建造滯洪池的地方。
「萬美街滯洪池」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滯洪池,共分上下兩層,地面池容量為2000立方米 、地下池容量則高達9000立方米 。光用地取得就耗資4億元,加上1億8000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經費將高達6億元,預估可削減約55%尖峰流量。
這座體積為一萬一千立方公尺,約高出地面四、五十公分,地下六層樓深的滯洪池,能夠為下游擋住至少六小時的大雨,可避免重演先前水淹胸部的慘況。目前辛亥路的底下都已埋 一米 高的涵管,所以只要增加新的地下涵管連接原有管線,利用分流系統分批導入滯洪池,讓這位於都市裡的滯洪池除了發揮儲蓄洪水、防止水患的功能,同時這些儲存的雨水也能用來提供消防用水,可說是一舉數得。
萬美街滯洪池將以生態公園的型態呈現,平面圖設計包含一棟三層樓高的里辦公室及里民活動中心,另外也結合生態學家,打造「生態島」,種植各種花草樹木以吸引鳥類、昆蟲等動物聚集,讓滯洪池不只在颱風季節才發揮作用,平時也結合此地的人文氣息特色,將滯洪池周邊變成一座多功能的公園,使此地變成里民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本文取材自2009年3月27日發刊的世新大學小世界周報)
【滯洪池小檔案】面對山坡土地被過度開發,致原有地形及植被形態被改變,每次遇到降雨量較大時,經常發生雨水四處亂竄,如果以人工湖方式暫時吸納部份流水後再緩慢輸出,即可減輕排水溝渠的負荷,這種人工湖或池塘即稱為滯洪池。滯洪池是依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多數是選定在山坡地邊緣的低窪地闢建,其功能除了可以調節洪流流速、減緩水患的發生、降低水患衝擊及沈澱泥沙,如果在滯洪池內的特定地點適度增加景觀設施,也可以成為民眾運動休憩場所,具有多功能效果。
文山區的橋樑
因景美溪貫穿整個文山區,由右岸(北方)通往左岸(南方)一定要經過橋樑,因而橋樑特別多,數量共有十座(如上圖),為全台北市第一。
橋樑由東而西依序是:
(一)捷運橋:捷運由木柵站經景美溪至動物園站,為捷運專用橋樑。
(二)萬壽橋:秀明路一段經萬壽橋左轉新光路到動物園。
(三)道南橋:指南路一段經道南橋到政大。
(四)恆光橋:恆光街經恆光橋至老泉里。
(五)一壽橋:一壽街、樟新街經一壽橋至老泉街。
(六)寶橋:木新路經寶橋至新店寶橋路。
(七)景美溪橋:木柵路經景美溪橋到新店寶慶路,又稱萬善橋。
(八)景美橋:景文街經景美橋到新店順安街接北新路。
(九)鳴遠橋:羅斯福路六段經鳴遠橋、北新橋接新店北新路。
(十)水源便橋:景美河濱公園經水源便橋可到新店,此為自行車專用橋樑。
景美溪發源於石碇,流經深坑、木柵、景美,在溪子口匯入新店溪;景美溪出深坑後河道變寬,沖積出木柵景美之平原。
因景美溪而命名的舊地名有:
(一)頭廷魁:原名頭前溪,村落前方有一溪流,故名,在今台北市立動物園前。
(二)港墘:一壽橋以北樟新路一帶之景美溪岸,因地勢較低,溪中行船至此泊岸休息,故稱。
(三)水尾:鯉魚山前方的木柵路一段,因位於景美溪下游處,故稱水尾;又因位處附近山溝水排入景美溪的入口,又稱溝子口。
(四)溪子口:位於景美溪匯入新店溪的入口,故名。
文山區的隧道
文山區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邊面水,景美與木柵之間也有丘陵相隔。
早期的道路是沿著河邊興築,如目前的羅斯福路、景文街往新店(鐵道及公路)及木柵路往深坑,木柵路大多沿著景美溪,因而路徑蜿蜒。後來建築設備及技術發達,就把低矮度的丘陵剷除,使馬路相通,如興隆路原來只到三段再興學校前,後來把丘陵切除,變成興隆路四段通往木柵,因此興隆路三段與四段的分界不是在木柵路,而是往前約百公尺的再興學校。萬芳路也是將丘陵剷除,由興隆路與木柵路相通。
有些道路是直接越過山丘,如萬芳社區的萬美街,由萬芳路越過140高地連接辛亥路。如果丘陵太高、太陡無法剷除,也無法橫越,那就要挖築山洞貫穿丘陵,形成隧道。
文山區山多,因此隧道也很多,隧道數量和橋樑一樣,也是台北第一。
目前在文山區的隧道有(如上圖):
(一)福爾摩莎高速公路(國道三號)木柵隧道:在木柵交流道與新店交流道之間。
(二)國道3號台北聯絡道(國道3甲)台北隧道:由木柵交流道通往辛亥路。
(三)信義快速道路文山隧道:由木柵路通往信義計畫區。
(四)莊敬隧道:由軍功路通往臥龍街(即將更名為和平東路四段) 。
(五)捷運文湖線隧道:穿越中埔山東峰,由捷運辛亥站通往麟光站。
(六)辛亥隧道:穿越中埔山,由景美通往大安區(辛亥路三段與四段之間) 。
(七)懷恩隧道:穿越景美山,由景美通往木柵(辛亥路五段與六段之間) 。
(八)興福隧道:穿越芳蘭山,由福興間通往芳蘭路之軍用隧道。
舊地名的「七十二砌(階)」旁的「陰陽山」
在北海岸東北角風景區,曾有舊台銅工廠排放的廢水,形成兩種色澤的「陰陽海」;而在景美與公館的分界區域,也有一座不同用途的「陰陽山」(姑且稱之)。一邊是林木蓊鬱的蟾蜍山,另一邊是福興公墓的芳蘭山,而兩區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以前景美「萬盛庄」與「興福庄(十五分庄)」的行政區域劃分線。在興福庄的區域,舊地名稱「七十二砌(階)」,此地為舊時興福庄通往萬盛庄的捷徑,因需經過七十二個台階而名。當時興福庄尚未規劃為公墓前,山上種植著鳳梨,農民挑著鳳梨經此捷徑到萬盛庄的市集販售,而萬盛庄的市集位於舊時十五分火車站(羅斯福路五段與景隆街交口)附近,此市集因而稱為「鳳梨店仔」(在番婆厝與三塊厝之間)。
對此地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福興路95巷(興福國中對面)沿著墳墓旁的山路至山腰的三合院前停車(舊地名為翁厝),再由公墓小徑往上步行至陵線,就可以很清楚的由所處環境為墓地,看到另一頭是景色幽靜的登山步道,沿著步道再往下,就可抵達萬盛街的花木批發市場。欲遠觀「陰陽山」者,可以由仙岩廟上方溪仔口山的陵線往北望,即可發現有趣的「陰陽」景觀(右邊為遍地墳墓、左側為花木扶梳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