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興隆路三段的百年魯花樹與台北湖

 

興隆路三段229巷9弄4號旁,有一棵百年魯花樹,已列入台北市文化局受保護的老樹,列管編號是1436,屬原生種,樹高8公尺,樹齡約108年,樹胸圍1.6公尺。

在未列為文化資產前,附近居民因其特殊性,已於1994年為其立碑紀念,碑名為”護百年老樹誌”,在樹下有簡易遮蔽安置福德正神土地公及一尊木刻神像,顯示其在當地居民中的重要性。

魯花樹為臺灣原生小喬木,常見於海岸至低海拔的叢林內,別名台灣刺苳、俄氏刺苳、有刺赤蘭,原產地在中國南部、菲律賓、琉球、台灣。樹皮平滑,全株著生鋭刺,嫩枝上更為明顯,應用於觀賞及綠籬樹,木材可製原住民之搗米用木臼與木杵;排灣族常用根莖作黑褐色染料。「魯花」二字據說是花東地區的原住民語之音譯。果實為白頭翁等野鳥冬、春之食物。

  魯花樹長橢圓形的葉片,是紅擬豹斑蝶幼蟲的食草。紅擬豹斑蝶的媽媽很厲害,牠會避開銳刺,小心翼翼的把卵產在那小小的葉片上,藉由銳刺的掩護,卵就在此孵化成幼蟲、蛻皮、長大、結蛹,然後羽化成蝶。

秋蜜老師也告訴大家:這裡能長出魯花樹是昔日台北湖時期留下之證據。

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之後,整個地球溫度普遍變高了,高緯度地區的冰溶化了,全世界的海平面上昇,海水由淡水河口倒灌進入臺北盆地,當時的臺北應是名符其實的臺北海灣,許多海邊植物透過海流進入臺北盆地,今臺北近郊常見海岸植物應與此一時期有關,例如孔廟旁大龍國小校園的一棵年歲頗大的魯花樹,也是海岸時期留下的證據。低窪的盆地不斷地接納來自北、東、南鄰近郊山的溪水,至少在3000~5000年前臺北盆地已成為半鹹水的海灣了,這一點我們由芝山岩及圓山為何有貝塚文化可見一般,因為當時的貝類就生活在半鹹水環境中,是當時人們的重要食物之一。推測到了1000~2000年前,臺北盆地已成為淡水的沼澤濕地,後來漢人入墾,及至日治時期,日人還可在臺北盆地採集到代表淡水沼澤濕地的穗花棋盤腳和風箱樹等,這些標本至今仍留存在臺大植物標本館中,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植物在臺北野地恐已無法覓得。

 

康熙三十六年(1697)時,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提到:「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該年曾經發生規模7.0 的大地震,使盆地一部份地曾發生五公尺以下的陷落現象;當時關渡水隙以內的範圍引進海水入侵,形成鹹水湖,即稱為「康熙臺北湖」。此時湖水不淺,應與今日的十公尺等高線同高,面積約有150 平方公里。湖的中心大約在今三重、蘆洲地區;由於板橋、三重的沖積面積不斷擴大,大湖才逐漸轉變為大河。在乾隆到嘉慶年間,因新莊受到淤積影響,水量漸退。臺北大湖自康熙年間形成後到嘉慶十四年(1809)淤塞,歷時約一百年。

此圖改變高度在10 公尺以下的地區歸類到0 公尺海平面的高度。圖上所見的藍色區域即是康熙時期的台北大湖,與北部外海連成一片廣大的水域。

康熙台北湖肇自於1694年康熙大地震,依照後人估計,其震度為Ⅵ級,地震規模高達芮氏規模七,發生地點則是在台北的新店或金山斷層。該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為1694年4月24日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

台北盆地附近西部麓山帶的老地層

台北盆地內的年輕地層

台北湖的歷史與未來 

• 2.5億萬年前-台灣島是太平洋西岸海底的一個地槽 

• 400 萬年前-台北露出海面時期

• 280 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時期

• 200 萬年前-觀音山火山爆發

• 20 萬年前-台北盆地海拔高度4米

• 6 萬年前-台北陷落成盆地

• 1694年-台北盆地大地震,形成康熙台北湖

• 1975年-台北盆地海拔高度

-景美約14公尺,三張犁9公尺,中和9.5公尺,

-台北市中心區7公尺,台北橋附近5.1公尺,

-芝山岩山下平地海拔約7-8公尺

-大直10.2公尺,松山8公尺,

-土林、北投一帶5公尺,

-石牌至關渡中間一帶1.4公尺

-板橋9公尺,樹林10.4公尺,新莊7公尺,蘆洲3.2公尺,

-塭子川流域之廣大流域田地2.5公尺

• 1997年-台北盆地海拔高度常不到10公尺 

• 1991年~2001年-范光龍:臺灣地區海平面上升

-基隆6公分、

-宜蘭梗枋3.6公分

-高雄3.7公分

• 2008.8.26-台灣海平面上升速率 全球1.4倍 

• 2009.3.19-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

• 2009.9.1-汪中和 :若海平面升1公尺台灣1/3土地可能受影響

-台北盆地、台中、彰化、雲林、嘉義與蘭陽平原

-台灣將有一成土地包括台北盆地在內,都會被海水淹沒

• 2010年-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氣候暖化致海平面上升82公分

• 2020年-曼谷變水都 

• 2025年-美國冰雪資料中心 ;北極海冰完全消失

• 2030年--汪中和 :台灣沿海海平面標高5公尺以下地區都不適合居住

-汪中和:若海平面升1公尺台灣1/3土地可能受影響

-台北盆地、台中、彰化、雲林、嘉義與蘭陽平原

-台灣將有一成土地包括台北盆地在內,都會被海水淹沒

• 2040年-北極夏季無冰

• 2070年-OECD:台北將有43 萬人被水淹 

• 2100年-經建會:台灣海域 海平面最高可能上升50公分

• 2100年-美國冰雪資料中心 :南極海冰完全消失

• 210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 :海平面提升18~59公分

• 2100年-NOAA:台灣沿海海平面上升6-25米,台北可能消失

 

參考資料:

1.文山學(何文賢老師)

2.孫立中、李鍚堤、蔡龍珆 (1992)「康熙台北湖基於歷史文獻之初步探討」

3. 台北湖的模擬圖

4. 教育大市集網

5. 生態臺北城(郭城孟)

 

 

 

 

 

 

 

 

 

 

 

 

 

 

 

 

 

 

 

 

 

 

 

 

 

 

 

 

 

 

 

 

 

 

 

 

 

 

 

 

 

 

 

 

 

 

 

 

 

 

 

 

閱讀 2344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林寬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