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庇祐宮與嶺頭石碑

庇祐宮,又稱嶺頭土地公廟。位在台北市文山區和平東路四段66巷80弄39號。是嶺頭古道(土地公嶺古道)上歷史悠久的土地廟

。廟與石碑並存,見證其久遠。依立碑年代推論,為清代嘉慶24年(1819AD),迄今已有186年。

    庇祐宮歷經變遷,如今成為安祿宮的一部分,舊廟與舊碑原地保存在ㄧ樓,二樓另建新的土地廟,形成廟中廟的景象,許多登山客路過來此,莫不稱奇。它同時也是尋幽訪勝、探究古蹟的景點,歡迎到此一遊。 

上二圖左下方的紅圈,即是庇祐宮的約略位置。庇祐宮就在古道上,而這條古道是當年四條運送物資的古道,其中的ㄧ條。曾經商旅往來不絕。庇祐宮在土地公嶺古道下坡的終端,上坡的起點。

”土地公嶺古道”因為有庇祐宮這座土地廟而得名,又稱做”嶺頭古道”。

進ㄧ步細說這四條古道的由來。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張犁、六張黎與南港、文山隔著幾座小山,ㄧ兩百年來,兩地間的農民,透過往來運輸米茶,在這片丘陵山區走出四條聯絡道路。它們是:

    1糶米古道(註:糶,音同”跳”字,出售穀物之意。糶米就是賣米的意思。)又稱挑米古道、米路,通往三張犁。

    2拳山古道(又稱陂內坑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3 嶺頭古道(又稱土地公嶺古道):通往木柵、深坑、石碇。

    4 茶路古道:通往六張犁。這條路也是昔日淡蘭兵備道的ㄧ段。

       以下我們可從手繪清代古道,看出整個形勢。

這四條古道,在山脊上和今天的崇德街銜接。其中拳山、嶺頭、茶路三條古道交會處相近。當年這裡就是販夫走卒,行旅往來的越嶺口。走到山邊,居高臨下,可ㄧ覽信義區的風光。

接下來,我們再從交通路線,看往庇祐宮的方向。

A 從上往下:自越嶺口電線桿59號旁的鐵柵欄進入

 B  從下往上: 從和平東路四段66巷的世界山莊

                 正前方的斜坡蜿蜒而上

土地公嶺(嶺頭)古道,高168公尺,至今仍是泥土路,一路上,會經過菜園、老榕樹、竹林。

自本廟右後方 循階而上 往土地公嶺

 貳、庇祐宮及石碑是嶺頭古道重要的遺跡

庇祐宮,位在土地公嶺上坡的起點,下坡的終端,背靠土地公嶺,正對著馬路。

    庇祐宮及嶺頭石碑,今天仍在原址,外形依稀可見原貌。底座在修建時,改成大理石。其他細部也有許多改變。

    庇祐宮是傳統的土地廟形式,有半人高,無法容人進入。主體結構是由6片安山岩(火山岩)的石板組成,上端前後兩斜片相連的屋脊以卡榫固定 兩邊側脊微翹。屋脊曾因附近搬運大樹,被撞斷為兩截 後以水泥接合。

庇祐宮因年代久遠,加上早期是露天設立,所以風化嚴重。宮名、對聯的字跡模糊,重修時由安祿宮現任玄穎法師描摹,對聯內容請教過耆老,確認是”萬古英靈將 今辰福德長”10個字。

宮內牆面保留舊貌,地面改採三寳階,三層遞上,最上安置神明。原有神像移請至二樓,現安置的6尊是七十年代大家樂時期的落難神像。(見下圖

嶺頭石碑 是文山區最早的石碑

 庇祐宮的廟碑叫 “嶺頭石碑”,當初碑體布滿青苔,字跡模糊。處理時先以白蘿蔔磨洗,使其乾淨;模糊的字跡,後經玄穎法師描摹,才呈現今貌。

     關於嶺頭石碑的內容,分述如下:

1 嘉慶已卯年   即嘉慶24年 1819AD  廟碑ㄧ體,證明

            庇祐宮至少186年

2已卯     應作己卯 按:天干中有己無已 當是描摩時疏誤

3樂捐名錄:  共27人  半元至陸元不等

4观喜出 :  观即”觀”字,為對男性尊稱,猶今之”先生”。

            喜出,即”樂捐”之意。

5梅月       四月 (農曆4月梅子成熟,故稱梅月)

            按:舊時通稱 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麥月

           、梅月為四月。

6萬眾生   三字為今人添加

          理由:除捐銀者尚有其他義務出力之人

        嶺頭石碑底座 示意圖

      石碑在七十年代整修時,除風化問題,尚有前傾的問題。為了扶正石碑,清理時才發現它是以卡榫方式,固定在一塊大石頭中。這塊大石頭,20個人都搬不動,最後還動用千斤頂解決。

     石塊有多大?至少半坪以上面積。在石碑扶正之後,它也隨著安祿宮的整建,永遠沉埋地下,不為人知。而今是光亮整潔的大理石地面,掩蓋了往昔樸拙的風貌。(註 下圖的大石塊,應呈縱式橢圓 較近原貌)

  叁、從庇祐宮到安祿宮,來自ㄧ種因緣 

    庇祐宮如何成為今天的安祿宮呢?是來自ㄧ種因緣。來自第一代住持道明法師(女性)的感應:土地公要有遮風避雨的地方。

    道明法師,原住吳興街。幼時常隨母親到庇祐宮拜拜。其後結婚育子。中年出家,在吳興街設立宮廟,ㄧ日來到本宮,感應到土地公要她協助遮風避雨。自此發心以棉薄之力,藉由替信眾治病,籌費建廟。辛苦備嘗,有志竟成,最後終於在1974(民國63年)完工。

     完工後的宮廟,即為安祿宮。(安:平安的意思。祿:福祿壽難得求的意思。)道明法師的其他兩座宮廟,同時遷此。因此它是三廟的組合體,同時又融合佛道兩教。

      A庇祐宮   現址 為清代嘉慶年間設立的土地公廟

  B 慈善宮   原址在吳興街 遷此        

        C 顯化堂   原址在考試院附近 遷此

     安祿宮經多次大小整修,成為今天富麗堂皇的樣貌。美麗的外觀令人炫目。請仔細觀賞兩座土地廟,它是本廟的主神。包括:從功德門(山門)台階上去,一樓正前方所見的庇祐宮及其石碑,和二樓正殿的福德正神。

     道明法師於2000AD(民國89年)圓寂,由弟子玄穎法師(男性)續任,接掌宮務迄今16年。

上圖 功德門上書有”忠正嶺 (忠正取忠心正直之意),就是土地公嶺。

 肆、安祿宮二樓配置 以福德正神為主神

 正殿位置為福德正神,相對位置正前方為道家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最右為釋迦八百佛。

 

    安祿宮設立初衷,原本是為土地公(福德正神)遮風避雨。新建廟宇,向二樓發展,使ㄧ樓的庇祐宮得以安頓。而這座傳統小廟不敷使用,需要另覓空間。所以移請二樓另建土地廟,是形勢使然。

上聯   運牽隱城庇祐仁祥安祿福        下聯    明德光寶偉賢豪華壽長春

    新的土地公廟,在二樓,主祀福德正神,被安置在二樓正殿,我們從ㄧ樓右上進殿,立刻見到主神福德正神,安坐正殿中央。比起其他神尊,位置甚是寬敞,看出這是ㄧ座土地廟。舊廟(庇祐宮)在下,新廟在上,兩廟並存,是所謂的廟中廟。

而比福德正神更高階的眾家佛道神尊,則被安在對面的位置。形成特別的景象。神尊有佛,有道,更為特別的是供奉幾位現代名人:國父、蔣公、于右任、林森,這是本宮另一大特色。玄穎師父表示,本廟只是立其像而未拜其像。

     土地公,是地方神祇。在神界中神格最低。在ㄧ般廟宇中屬配祀地位,立在偏殿。本廟因為以土地公為主神,對於當年隨道明法師遷移慈善宮、顯化堂,迎請而來的眾多佛道神尊,在安置上卻頗能兼顧,可謂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同時,也對原有的土地公,賦予相當的尊重。

     目前的安祿宮,如同ㄧ般宮廟,每年依時序舉行各種廟會祭典,並設立管理委員會。每逢土地公千秋,農曆二月初ㄧ至十五,八月十五日,以及十二月十六日,都有慶典儀式,歡迎信眾參與,共沐神恩。

 

伍 談廟中廟的兩種形式

   庇祐宮與二樓新蓋的福德宮,ㄧ廟中有兩廟,是所謂的廟中廟

。廟中廟多見於土地廟,原因是早期土地廟太小,需要另外的空間便於祭拜,因此形成廟中廟。

     廟中廟依其形式,可分兩類:

     A 在已有的廟 外加遮雨棚壁 成為封閉空間 

       實際屬於非正式的廟中廟。

       如;木柵 小坑福德宮、淡水 庄仔內福德宮 

       下圖為木柵 小坑福德宮  (圖一 林曄煜拍攝)

照片中的福德宮,四面封閉,中間是小廟,小廟的周圍沒有

其他神像或廟宇。這是廟中廟的第一種形式。 

       B (舊)小廟+(新)大廟  舊廟在下層 新廟在上層 兩廟並存

          屬於真正的廟中廟  如:新店福壽宮 (見 下圖)

 上圖 新店 福壽宮新廟 側景    下圖 福壽宮新廟 正門

下圖 新店福壽宮  舊廟外觀

(下圖)新店福壽宮  舊廟內部

陸、福德宮變奏曲 原本是福德宮  改稱他名

      其他神祇取代土地公的主位或兩者並列為主神

    正如同供奉土地公的庇祐宮改名為容納眾神的安祿宮,在臺灣我們可以觀察到同樣或類似的情形。因神格關係,當眾神入列之時

,土地公不是並列,就是退位(退居配祀),或是改名。這些為了改變原有形式規模,而因應的現象,可稱之為福德宮變奏曲。以下舉

二例說明,一為士林神農宮,一為北投十八份張公聖君廟。

例ㄧ士林神農宮(舊街廟)(芝蘭廟): 神農大帝、福德正神 並列為主神

   士林神農宮為士林三大古廟之ㄧ(另兩座:老街慈諴宮、芝山岩惠

濟宮)位在老街,1741年(乾隆5年)初設福德祠,迄今275年。相傳1803年(嘉慶8年)淡水同知胡應魁巡歷此地,認為當時本宮僅是土地廟,基於神格關係,廟宇建築形式不應燕尾翹脊。於是地方商議改奉神農大帝為主神,因此更名神農宮 (以上說法 見本宮農民曆)

     下圖 今 士林神農宮 外貌

雖有改奉之說、更名之舉,但我們若進一步去了解本宮歷史,當會發現本宮起初是神農、福德在一樓同龕共祀,並為主神 (1989以前)。其後是一樓供奉福德,二樓供奉神農,兩者並為主神。也就是說對土地公福德正神原有的地位,仍然給予尊重。詳見以下圖說。

       目前 士林神農宮   一樓正殿   福德正神

開基福德正神  及文武司官

1989(民78)以前 一樓 神農、福德同龕共祀 (下圖 大尊福德 小尊神農)

1989以後的神農宮,福德、神農分祀兩層 二樓正殿供奉神農大帝   

上圖 開基神農大帝      下圖 現奉神農大帝  手持稻穗是其象徵

例二 北投張公聖君廟  主祀張公聖君 取代土地公 成為本廟主神

          北投十八份  張公聖君廟  

北投張公聖君廟,位在十八份下湖。主祀張公聖君張慈觀,正稱

法主公,俗稱張聖公、張聖真君。為福建安溪原鄉信仰,是茶農保護神,也是醫神,信眾以茶商茶農為多。十八份早期為安溪人開發

,以種茶為生,因而有此信仰。由各家供奉,約100多年的歷史。

    但張公聖君廟址所在,原本供奉土地公(見下圖 五十年代的土地公仔),其後由於張公聖君的入廟,土地公神格較低,又受限於現有空間,因此本廟配置正殿以張公聖君為主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則退居配祀位置。這也是一種變通,一種因應之道。

       (註) 五十年代的土地公仔  就是張公聖君廟現址  如下圖  

            照片中的建築物  左:土地公廟 右:紅壇(神明暫厝之處) 

            照片見於民國58年臺北文獻  林再賢老師翻攝

 現今  張公聖君廟的拜殿  左右的對聯 以福德正神為內容

      上聯  福聲相應 威靈則顯  下聯 德渡無窮 社稷長安  (下圖)

 

張公聖君的拜殿,可以看到福德正神的對聯,正殿也是。

    正殿左右對聯<上聯:福而有德千家奉 下聯:正則為神萬古尊>拜殿、 正殿的對聯,都是為福德正神而作。但正殿卻不見福德正神,拜的是張公聖君、清水祖師、三太子。左偏殿供奉媽祖和觀音。原有的土地公(福德正神)被請到右偏殿,居配祀位置。這是神格位階與廟宇空間彼此協調的結果。  

     仔細觀察,右偏殿的眾多土地公之中,有兩尊土地公,造型古樸,以石頭刻製,是本廟最古的土地神尊,彌足珍貴。據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閱讀 1346 次數

內部討論

留下評論

請登入後再發表評論

民眾意見

請填寫您對文章的觀點或是提出修改內容意見,我們會同老師討修正觀點及内容補遗

Drag and drop files here or Browse
蒯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