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台北江西會館及萬壽宮 位於興隆路二段116號的台北江西會館,為1949年播遷來台的江西人所設。民國三十八年,江西省保安團團長鄭執慶率領部署來台,安排在景美定居,並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成立台北江西同鄉會。民國四十四年五月於景美興隆路購地500坪,並於民國五十四年籌劃興建江西會館。民國六十年九月完成一樓工程,並設置萬壽宮供奉江西地方神祇許真君,後陸續增建,於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全部竣工。 萬壽宮由會館旁96巷口進入,一樓中央供奉許真君(江西治水除妖的地方神),左右兩側為崇孝祠,右方祭拜歷次戰爭之烈士英魂,左方祭拜江西歷代先哲鄉賢;在崇孝堂外側樑柱上一附對聯刻著「暫奉魂靈安寶島、待隨旗鼓反神州」,可清楚了解當時反攻復國返家鄉的情懷。在二樓懸掛一幅江西省大地圖,三樓設有崇孝祠安置江西同鄉的神主牌,並設有文史館記載保留山西省的人事物。根據熊約翰先生回應表示,前江西籍立法委員姜伯彰先生為該館貢獻最多的先賢,並創辦「江西文獻季刊」,報導當代人物章贛先賢山水文物等。 台北江西會館為少見大規模的同鄉會共同建築,萬壽宮亦是少見的「外省」廟宇,景美的台北江西會館是了解「外省人」心境很特別的地方。
景美會元洞清水祖師廟 位於興隆路二段22巷口,設置金碧輝煌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牌樓(民國九十五年新設),沿著22巷進入,即可看見美輪美奐的清水祖師廟。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西庚人士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渡海來臺,至十五分耙形(現興福里、興安里一帶)開墾,並請來清水師爺及靈著尊王(許遠)供奉。民國七十三年,許標重祭祀公業捐出現址,興建二層樓建築,一樓為許氏祠堂「公號四美堂」,二樓正殿中央供奉清水祖師,左配神為靈著尊王許遠,右配神為法主聖君張慈觀,於民國七十六年二月完工。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聖誕,聘請布袋戲團扮戲三日慶祝。 在許氏後代子孫中,就以許炳南先生當上監察委員官位最高,因此建廟時,中間門就請當時監察院長余俊賢贈聯,左龍門由副院長黃尊秋贈聯,右虎門由許炳南贈聯,而廟宇的門聯就安排當時台北市市長許水德贈聯(也是姓許),廟宇因有名人加持更添光采。 根據廟方建廟紀念碑文記載,靈著尊王(一說為里主尊王,閩南語發音相近)為許遠,民間有稱許遠為保儀尊王,亦有稱為保儀大夫。一般會因家族姓氏而選擇有利之稱呼,如許氏稱許遠為靈著尊王即為保儀尊王,木柵集應廟則稱張巡為保儀尊王,但愈來愈多共識稱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許氏所奉祀的靈著尊王是指與其同姓的許遠,另木柵忠順廟的尪公也是供奉許遠(因為也是許氏家族所建的廟宇),而景美集應廟早期傾向稱保儀尊王為許遠(廟內碑文記載),但最近新出版的景美集應廟簡介則傾向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無論如何稱呼,他們兩位忠肝義膽的共同死守睢陽城,是同樣偉大,故許多集應廟也稱為雙忠廟。 而右配神法主聖君張慈觀,民間說法是福建省安溪縣的地方神,具有除妖降魔的超強法力,故亦稱法主公,在南京西路大稻埕就有一間頗具規模的法主公廟。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和伯公廟 位於興隆路二段25巷1號。原廟建於1931年(昭和六年)在25巷口的興隆路上,民國五十三年因興隆路拓寬才由興隆路遷移至現址,當時因地處低窪地區的農田,因而常遭水患,是於民國五十七年墊高重修,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再次大飾整修。廟中奉祀和伯公,本名為羅和,一般民眾尊稱其為和伯公。據說和伯公生前待人和善,熱心公益,因未娶妻生子,死後其土地無人繼承而被人佔據,附近居民感念其善行,將其骨灰收葬並設香爐供人膜拜,後有石碑打造業者奉獻石碑,相傳頗為靈驗,之後信士又打造金身供奉於廟中石碑前。 和伯公廟已於2010年因都市更新興建大樓而暫予拆除 , 於大樓西側另建新廟.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公館福德宮 位於台師大公館校區左前方的汀州路四段上,原廟於百餘年前建於羅斯福路四段底,再於民國六十一年遷建於此。民國八十一年大幅翻修,並特地自中國大陸訂製石雕龍柱及壁雕裝飾,頗費心思(2010年7月遷移至羅斯福路五段42號)。公館福德宮左前方的小巷(汀州路四段23巷)為日治時期鋪設的萬新鐵路舊道(1921-1965),鐵路由萬華火車站沿汀州路一、二、三段,過基隆路後接路口小巷至此,往前直通羅斯福路五段150巷口,再由羅斯福路通往新店。 在廟前方仍有荒廢的舊建築,此地也是早期萬盛庄的聚落之一,舊稱半路店,因有幾家店舖位於頂公館(公館街)往下公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內)的半路上而名。 該廟宇因都是更新已拆除,暫時搬遷至前方羅斯福路五段路邊的民宅一樓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文山興安宮 位於仙岩路16巷64號的興安宮,建廟於1917年(大正6年),當時在仙跡岩山麓下開採煤礦(名為永豐煤礦)時,因應採礦工人入礦坑前需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而設立。建廟之初,為容不下一人的小廟,曾於民國40年重建。永豐煤礦曾停採一段時間,留有賴琳松(當時為礦工的工頭)為首等12戶未遷居,繼續管理興安宮。民國63年再次採礦,由賴氏發起於民國68年重建廟宇,並於73年擴建。附近麥田山莊興建時,為使基地完整,經協調廟宇往外遷建,由建設公司出資建造二層樓粗胚,再由信眾集資修飾外貌,於民國83年完工,呈現目前的廟貌。因廟宇外移,目前廟地所在位置,為當時永豐煤礦的礦坑口。興安宮地處馬英九市長所屬里居,於建廟九十週年慶 (2006年2月)時,馬市長特贈”仁愛為懷”匾額一式,可能是台北市土地公廟獲贈的匾額中,層級最高者。 興安宮供奉主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左配神為觀世音菩薩,右配神為呂純陽仙公祖(呂洞賓),又陸續供奉三太子、關聖帝君、媽祖、上帝公等,為一民間常見多神祇廟宇。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聖誕及廟慶時,皆有進香慶典。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盤古帝王廟 奉祀盤古大帝的石門宮盤古帝王廟,原廟位於許興泉商號旁的山邊岩石上(今景興路與木柵路交口),建於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在廟前門楹有一對楹聯 : 石印足痕滿盤聖跡,門經手鑿亙古神工,由清朝末代舉人高選鋒所提,於民國七十一年木柵路拓寬時遷移景美山上;現廟址在景興路世新加油站後方的山腰上,在加油站旁設立一入口牌坊,牌坊上書寫「石門宮盤古帝王廟」,據說原供奉的石刻神像已遭竊,目前廟貌為三層樓的初胚未完工的建築,因廟地為公有土地未依法取得屬違建而停頓,悽涼景況令人唏噓。 在原地時的盤谷帝王廟香火鼎盛,為景尾頂街居民的信仰中心,當時有一木製的輪值牌,每天持有此一木牌的住戶負責廟宇的管理,如開門上香清潔關門等工作,而依順序在頂街住戶每日輪流。 頂街居民曾自組北管康樂社團"文義軒",以石門宮為聚集地點,利用農閒之餘勤練鑼鼓弦琴,排演北管子弟戲自娛。而下街居民也組"文樂軒",以進興宮為練習據點,於廟會祭典中相互較勁。戰後,地方士紳為促地方和諧,將兩社團合併改組為"義樂軒",經常獲邀至各地廟會現藝,當時名震全省為鄉里爭光。…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仙跡岩廟位於海拔一四四公尺的景美山上,建廟以前,信徒於狀若仙人足印的岩石上放置香爐供信徒焚香膜拜。民國三十五年間,鄉人提議建廟,經多年籌劃、募款興建,終於民國四十年修築完成,後又經多次擴建而成今日廟貌。仙跡岩廟樓上主祀神孚佑帝君(呂祖純陽仙翁呂洞賓),信眾奉稱為仙公,右配聖母媽祖,左配釋迦牟尼佛,樓下分別奉祀地藏王菩薩及福德正神。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為仙公聖誕,有慶祝祭典,另外農曆元月七日至九日有拜春斗之祈求平安禮斗法會,農曆九月七日至九日亦有拜秋斗之九皇星君禮斗法會的祈福祭典活動。 仙跡岩廟經多次增建,前山後山有長壽路,登仙坡,凌雲路,明遠台,消遙嶺,御風亭,抱根石等景觀,在廟前正殿石柱上題有多副對聯,其中一副刻上"仙氣此山中風光鍾秀,跡痕留石上雲樹生春",頗能形容仙跡岩意境。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上圖為新完工的進興宮,下圖為拆建前已有73年歷史的進興宮) 新廟落成的進興宮 2007年9月11日(農曆八月初一),景美夜市集應廟旁有一所新建土地公廟安座落成,事實上它就是原建於1934年(日治時期昭和九年)的進興宮。原廟斑駁,是景美原始廟貌保存最久的土地公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景美最新的土地公廟。進興宮一直以來香火鼎盛,據說許多生意人得到庇祐而飛黃騰達,此次新建工程的經費就是由聯山開發公司捐獻。 也許原廟破舊不堪,不值得維護保存,基於安全考量及信眾發心,有需要拆除重建,但起碼也應將該廟的沿革立碑記錄,以延續進興宮的歷史,否則一座有歷史的廟宇,就此消失在時代進步的洪流及對文史保存的無知中,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進興宮位為景美街、緊鄰集應廟的進興宮,建於1934年(昭和九年),奉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建廟當時景尾街的下街仍少有人居,外地人沿著進興宮的周邊聚集,逐漸形成熱鬧的市集。
第 16 頁,共 18 頁